12.13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福船是獨屬福建的宏偉

航行在波瀾大

將厚重的海波劈開

把豐盛的海產收藏

載滿了生活希望

載滿了淡淡鄉愁

戚繼光抗倭時

那一場運籌帷幄

布福船而戰的輝煌

像被歲月造就的玉石

傳於後世愈久愈珍

在這個不停追逐的年代裡

多少人在生命中選擇了快捷

卻忘記了技藝與傳承

時間在福船的建造中

會變得緩慢繾綣

於是福船

也變成了一種觀賞

在不斷前進的社會里

拾起被遺忘的記憶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福船是福建風格的傳統木帆船的簡稱, 底尖、首小、尾闊, 兩頭上翹, 水密隔艙結構, 還有獨特的雙舵設計, 非常適合遠洋航行, 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海上船型之一。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 圖/智己策略

以海為生的福建濱海地區, 船隻是人們謀求生存發展的重要工具, 人們也懷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氣在浩瀚大海中前進、探索、開發。福船還是我國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很好的列子。明朝下西洋之時,曾三次在福建徵集大型寶船。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漳灣為何造福船,要從漳灣的地理環境開始說起。

上臨福安出海口,下接寧德主城區(清代 ),東臨閩東最大漁區三都澳的漳灣,在古籍中有這樣的記載“寧、福、霞三邑魚舟梭織,遠近商人買魚者雲集,連宵達旦,燈火輝煌,數日而散”,繁榮的漁業經濟給漳灣帶去了大量的福船需求。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 出海 圖/吳寧俊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同時,作為清代閩海關福寧府總口所在地的寧德縣商貿發達,也讓臨近閩東最大河流交溪的入海口的漳灣憑藉貨物運轉所需要的大量船隻需求成為“造船基地“。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技藝的高低,是與手藝人的經驗成正比關係的,造船也不例外。有了大量的船隻需求,造船者當然也數不勝數,而其中的佼佼者屬於漳灣劉氏家族,在數百年前,劉氏便開始修造福船,他們的背後也是一段傳奇的故事。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圖/東方明珠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 圖/吳寧俊

從明朝中葉劉氏六世祖賜公學得造船技藝,劉氏十幾代的造船歷史也拉開序幕。水密隔艙福船,指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彼此獨立且互不透水的若干艙區,當部分船艙意外受損漏水,可將海水限制在局部船艙中,船隻不至於沉沒。水密隔艙福船的建造也是劉氏世代相傳的絕技。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 圖/py許少華

如今,在劉氏家族的傳承和影響之下,漳灣鎮也先後成立了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展陳館、傳習所、研究會。2008年6月,漳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漳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以木造船,以船載道。漳灣福船,在心口相傳的承接中將家國記憶製成凝固的歷史,在薪火不息的相授裡把福船文化傳向四方。漳灣,技藝百年。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見圖片下方圖注丨圖片來源

朱勤濱《福船生存現狀與保護思路_以寧德漳灣劉氏造船家族為中心的考察》丨資料參考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