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紅樓夢》中有兩次釵黛賈劉共飲一杯茶的情景,這說明了什麼?

用戶8645633805217


《紅樓夢》裡,賈母和劉姥姥同和一杯茶,林黛玉和薛寶釵也同喝一杯茶。二人同喝一杯茶,反映了四個人之間的思想感情。

賈母和劉姥姥共喝一杯茶

櫳翠庵品茶,妙玉親自捧著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泥金小蓋鍾,小蓋鍾裡面是老君眉茶。

妙玉給王夫人等人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唯獨沒有給劉姥姥倒茶。

賈母見妙玉沒給劉姥姥倒茶,她自己吃了半盞茶,便笑著把茶遞給劉姥姥:“你嚐嚐這個茶”。

賈母這麼做是緩解劉姥姥的尷尬。同時也給妙玉看,劉姥姥是我的客人,你不給她倒茶,我把自己的茶給她!

劉姥姥感謝賈母的好意,所以她接過來一口吃盡。

劉姥姥雖然是鄉下人,但是誰對她友好,誰鄙視她,她還分的清。妙玉的怠慢,劉姥姥不好公開表示不滿,但是她可以給妙玉話聽。劉姥姥喝完茶,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

劉姥姥告訴妙玉,你的茶我不稀罕!你的道行太淺,還要熬一熬。

林黛玉和薛寶釵共喝一杯茶

寶玉過生日這天,襲人見寶玉和黛玉正在談話,怕他們口渴就去倒兩盅茶來。回來時,發現只剩寶玉一人了。寶玉讓襲人給黛玉送去。

此時黛玉正和寶釵在一起,襲人就說誰口渴誰先喝,我再去倒。

寶釵笑道:“我倒不喝,只要一口漱漱就是了。”說著,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了半杯,遞在黛玉手內。襲人笑說:“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多吃茶,這半鍾儘夠了,難為你想的到。”說畢飲幹,將杯放下。

按照薛寶釵的人設,她應該讓林黛玉先喝茶。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薛寶釵不僅沒有讓黛玉先喝,反而自己先搶過茶去。更奇怪的是她不渴,不喝茶,她要用茶漱口。賈府有專門的漱口茶,可是寶釵偏偏要用吃的茶漱口。寶釵漱完口,還把茶遞給了黛玉。

黛玉的表現也讓人非常意外,她接過寶釵的茶,一飲而盡。

寶釵讓黛玉喝自己的殘茶是考驗黛玉對她的信賴程度。

寶釵聽到黛玉說了禁書上的句子,就和黛玉說,不能因讀書移了性情,誤了自己。把黛玉感動得稀里嘩啦的。

後來寶釵又和黛玉金蘭契,黛玉掏心掏肺地坦白對寶釵的誤解。風雨之夜,寶釵讓婆子給黛玉送燕窩,黛玉對寶釵死心塌地了。

寶釵要考驗一下黛玉,是否真的把自己當成最信賴的人,是否可以為己所用。

黛玉喝寶釵漱口剩下的茶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以此證明自己對寶釵的忠誠。

黛玉真的把寶釵當作姐姐,別說喝一口姐姐剩下的殘茶,就是為姐姐做更多的事也願意。

第二,黛玉也知道寶釵喜歡寶玉,以此證明自己可以與寶釵共侍一夫。

黛玉在乎的是寶玉心裡有沒有自己,不在乎寶玉與幾個女人有肌膚之親。即使寶玉娶寶釵,黛玉也不會生氣和嫉妒。她覺得寶釵是好人,只要寶玉娶自己,她覺得寶釵嫁給寶玉,也沒有什麼。

黛玉的母親賈敏就不計較林如海有姬妾,林黛玉同樣不在乎寶玉有姬妾。

釵黛同喝一杯茶暗示了她們的結局。

襲人本來是給寶玉和黛玉倒茶,可是她見到釵黛在一起後,就沒有把茶水給林黛玉。反倒是寶釵截胡。

其意思是,寶釵最後搶走了黛玉的賈寶玉,搶走了她的婚姻。

寶釵喝了茶卻又漱口了,暗示寶釵和寶玉贏得了婚姻,可是婚姻不長久,是寶釵毀了他們的婚姻。


潤楊的紅樓筆記


先說《紅樓夢》中釵、黛共飲一杯茶的情景,這說明了黛玉對寶釵的態度,已經由以前的猜忌,變成了親如姐妹了,而且薛姨媽和寶釵更是十分的疼愛黛玉,使黛玉有了家人的感覺,不再像以前那麼小性兒了。

一,黛玉因為“口無遮攔”,說了《西廂記》裡的詞句,但是寶釵不但沒有當著眾人的面指責黛玉,反而是過後單獨地耐心細緻地教導黛玉,從而,寶釵也獲得了黛玉的敬愛。

自從寶釵進到了賈府,黛玉就對寶釵有了戒備之心,生怕她搶走自己的寶哥哥,所以不時地譏刺寶釵一下,總是看她不順眼。

可是,在黛玉一次口誤之後,寶釵對她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使黛玉徹底的認識到了寶釵對她的好。

後來,寶釵還體會到了黛玉客居賈府的難處,主動提出來每天給黛玉送燕窩吃,這也使得黛玉感動不已。

二,薛姨媽對待黛玉,就像親女兒一樣地疼愛她,使得黛玉從此感覺自己又有了一個家,在賈府裡不再是孤苦伶仃的了。

因為黛玉的家人都沒有了,自己隻身一人在賈府裡生活,雖然有外祖母的依仗,但畢竟是年老之人,難以和她說些心裡話,所以就變得十分的敏感了。

薛姨媽讓周瑞家的給賈府裡的小姐們送宮花去,於是周瑞家的就按照回去的路線一處處地送了過去,到黛玉那裡,偏偏是最後一處,於是,黛玉就耍起了小性兒,冷笑著說“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為什麼黛玉看自己的是別人挑剩下的宮花,就不高興,可寶釵喝剩下的茶水,她就能夠不在乎呢?因為此時的黛玉,感覺自己已經是一個有“家”的人了,所以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的,處處覺得有人在欺負她了。

賈母不在家的時候,要薛姨媽來照顧府裡一下,所以薛姨媽直接就住到了黛玉那裡,細心的照料她,黛玉每日裡也和寶釵、寶琴以姐妹稱呼,而對薛姨媽,則是直接以“媽媽”稱呼了:

黛玉又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說與姐姐,不用過來問候媽了,也不敢勞他來瞧我,梳了頭同媽都往你那裡去,連飯也端了那裡去吃,大家熱鬧些。”

而賈母與劉姥姥共飲一杯茶,則是表達了賈母的平易近人。

劉姥姥和王家的親戚關係,簡直是有點兒八竿子打不著了,而她和賈府,那就更是不沾邊兒了,但是,因為劉姥姥的這次來訪,恰好被賈母知道了,便邀請劉姥姥在賈府住了下來,兩個老太太一起談談心,說說話。

在櫳翠庵裡,妙玉為賈母捧上了自己精心烹煮的老君眉,想來應該是很不錯的茶水了吧,賈母喝了一口以後,就順手遞給了劉姥姥,讓她也嘗一嘗這杯好茶,大有“好東西要一起分享”的意思。

畢竟,讓妙玉給劉姥姥再來一杯這樣的茶,有些不大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而賈母這樣做,就可以讓劉姥姥也有機會來品味一下這樣的好茶水了。


誰和蒲公英有約定


小小一杯茶,兩人共飲,意味深長。不僅是借物傳情,也引出各色人物的性格、心境與命運。



1、賈母與劉姥姥共飲,形成兩個身份懸殊的老太太之間的強烈對比,也是意指兩家未來的特殊緣分,更是連帶著寫活了曹公心目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這個場景發生在劉姥姥二進榮國府之時。賈母興致很高,親自當“導遊”,帶著劉姥姥等眾人遊覽大觀園。

行到櫳翠庵,賈母想吃茶,妙玉用茶盤裝了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給賈母。賈母直言自己不吃六安茶,妙玉說自己泡的是老君眉。賈母聽到是好茶葉,這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聽說是舊年的雨水,賈母就吃了半盞,隨後就笑著遞給劉姥姥,要劉姥姥也嚐嚐。

顯然,身份高貴的賈母懂茶,她吃茶時自然是小口細品。品過之後,她看似隨意的一遞,卻體現了她的情商之高:既表示親戚之間的客氣,更是為了化解劉姥姥的尷尬——妙玉根本沒給劉姥姥備茶。



從後面妙玉嫌劉姥姥用過的這個小蓋鍾髒了,名貴的茶具說不要就不要了,可以看出她強烈的精神潔癖,也刻畫出了她“僧不僧、俗不俗”的矛盾尷尬境地:

如果她真的嫌棄世俗之骯髒,賈母等用過的也應丟棄。越是在意,越是看不破。如果真的看破,那吃茶人是什麼身份、是否有品味、是否配得上這好茶——都應無關緊要。

劉姥姥一個村婦,自然不可能像賈母那樣小口細品,她接了就一口吃盡,還說這個茶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和眾人聽得都笑了起來。

劉姥姥這樣的言行完全展示了她莊稼人的本色:她辨不出茶的好差,也不懂綠茶宜淡、不能牛飲。茶之於她,不過是解渴的一種水罷了。

以劉姥姥的情商,她也能猜出賈母遞給她的這精巧茶杯很昂貴、這半盞茶水很講究,但是她就是不掩飾自己的土氣,還要故作樣子評論下味道。

豁達如她,並不介意人們笑話她,反而故意說些貴族婦人小姐們愛聽的話來引她們發笑,特別是逗賈母開心。更妙的是,她這句話無意之中也影射了妙玉對自己的冷淡對待。



賈母和劉姥姥先後飲了同一杯茶,看起來不可思議:身份如此懸殊的兩個老太太,卻有了這樣的有趣交集。更奇特的是,後來她們還真因為賈府敗落、巧姐被賣又被劉姥姥搭救而成了真正的親家,真是“不是一家人,不吃一杯茶”。

2.林黛玉與薛寶釵能共飲一杯茶,表明兩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逆轉,從原先的“針尖對麥芒”到如今的親厚有加,同時恐怕也暗含兩人命運的“同悲”之意。

相應的場景發生在寶玉等四人共過生日之時。當時吃過點心後,眾人各行其樂,寶玉和黛玉在花下閒聊,襲人見他兩個半日沒吃茶,倒了兩鍾來。

不巧的是,此時黛玉已經走掉去尋寶釵說笑去了。寶玉顧自拿了一鍾茶。襲人送了另一鍾去給黛玉,偏是寶釵也在,襲人便乖巧地說誰渴誰先接了,自己再倒去。

襲人誰都不得罪,把“先給誰喝”的皮球踢給了釵黛二人,接下來,釵黛二人的的反應卻與以往的針鋒相對很是不同。且看原文:

寶釵笑道:“我卻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夠了。”說著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遞在黛玉手內。襲人笑說:“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我多吃茶,這半鍾儘夠了,難為你想的到。”說畢,飲幹,將杯放下。

寶釵不僅不謙讓,先接了茶去,吃完了,還要看似主動挑釁般地把自己吃過的茶塞給黛玉,放在之前,這是絕對不可能看到的。

黛玉對此的反應更是令人嘖嘖稱奇,這個曾被說成“愛使小性兒”的“多心”林妹妹居然不生氣,還反過來感謝寶釵是為自己著想,笑吟吟地吃了剩下的半杯,這在此前也同樣是無法想象的。



兩人如今的表現看似反常,其實都是在前面下了鋪墊、有跡可循的。這還得往前追溯到“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時,黛玉在行酒令時,脫口說出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裡的詞句。堂堂千金小姐看過這些禁書,這是失了檢點的行為,犯錯不小。

寶釵卻沒有藉機打擊,而是交了心,坦誠說出自己小時也偷看過,把自己的把柄主動交出,並勸解黛玉不要因為這些書“移了性情”。

對於寶釵的“親人式”關心教導,孤兒林黛玉感覺到溫暖,當時“心下暗服”,連連稱是。從此釵黛矛盾消弭了,更加上後來薛姨媽表現出的慈愛之意,黛玉都到了要認姨媽為孃的地步,釵黛的親厚自然是更進一步。

遺憾的是,作為並列十二金釵之首的兩人,共用一杯,同杯即是同悲,無論是與世情格格不入的黛玉,還是主動順應世俗的寶釵,她們的人生都不會有什麼好結局。這早在警幻仙子請賈寶玉吃茶時就有明示了,即所謂“千紅一窟”(諧音為哭)、“萬豔同杯”(諧音為悲)。



3. 兩組人共吃一杯茶的情景,如果放到一起比對,從中還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平日裡,關係若親密到一定程度,不講究起來,共用碗筷杯具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林黛玉似乎跟妙玉一樣,也是有潔癖的,寶玉被賈環的熱油燙了臉時就不敢給她看。

對此,或許可以解釋為,黛玉的潔癖跟妙玉的潔癖是不同的。妙玉自認為是俗世門檻之外的人,她的潔癖是針對世俗人情的,所以劉姥姥用過的杯子要丟、站過的地兒要衝洗,而黛玉的潔癖則是指向自己不親近的人,當面對親近之人,比如寶玉,她非要看他臉上的燎泡,比如寶釵,她不介意同杯共飲。

賈母與劉姥姥之間,是兩種不同身份相互轉化的寓言:一個是豪門老祖宗,一個是鄉村老嫗,他人的今天,誰知會不會就是你的明天!

林黛玉與薛寶釵之間,則是兩種不同人生態度的殊途同歸:一個是世外仙姝,一個是俗世牡丹,最後都“落得個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雲舟細讀


賈母和劉姥姥共飲一杯茶,是在妙玉的櫳翠庵。

紅樓夢裡面有很多次寫到賈母將自己的東西賞給別人吃。

在賈府,能得到賈母的賞賜是一種榮耀。能吃到賈母吃剩下的菜和茶,也是一種榮耀。

賈母就曾經把自己的菜賞給寶玉,黛玉,賈蘭等等。

所以,賈母把自己喝剩下的半杯茶遞給劉姥姥,是賈母對劉姥姥表示親近之意。

當然,劉姥姥是個靈透人。賈母對妙玉不是很喜歡,所以她與妙玉之間的交流很微妙。

劉姥姥接過賈母手中的半杯茶,說出了賈母心底的話:

“你的茶,我不喜歡喝”。


寶釵和黛玉同在一處,襲人送上了一杯茶。她說哪位渴了先接著,我再倒去。

寶釵接過茶,喝了一口,但是不是口渴嚥下,而是漱口。

但是黛玉一進府時就寫到過,賈府漱口是漱口的茶,喝是喝的茶。襲人送茶時說過一句,誰渴了誰先接過去。寶釵接過去卻不喝,只漱口,而且還把剩下的半杯茶遞給了黛玉。

此處寶釵的動作是非常沒有教養的。她自詡自己家藏書極多,意思也是飽讀詩書之意。

作者又說她賢寶釵。這個賢寶釵卻把自己漱口的茶,遞給了黛玉。此處可見寶釵心底的傲慢和霸道。

她所謂的禮教就是她自己設定的。一切的禮法,在她外作賢良的眼裡,其實是她說可以就可以。



再來說黛玉。一向被賈府中人評價尖刻犀利的黛玉。接過寶釵漱口剩下的半杯茶,喝下去了。而且還體貼地對襲人說:

你知道的,大夫不許我多吃茶。這半杯,儘夠了。

這裡黛玉這句話,即是包容了掩飾了寶釵的無禮,也是對襲人的安慰。

此處看見的是黛玉的教養,以及她埋在心底的善良。

黛玉此時對寶釵芥蒂已消。寶釵漱過口剩下的半杯茶,她都不介意。

黛玉的真,在此處再次展露無疑。她對別人不喜歡,她絲毫不掩飾。她對別人喜歡,也全部接納。包括這種帶著無禮的半杯茶,她也不介意。還不忘記安慰襲人。一杯茶裡見人品,見教養。


書燈幽見


《紅樓夢》中有兩次釵黛賈劉共飲一杯茶何情景,這說明了什麼?賈劉共飲一杯茶見第四十一回,酒後,賈母帶劉姥姥至櫳翠庵妙玉處,“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於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道氵“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嚐嚐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

釵黛共飲一杯茶,見第六十二回,賈寶王過生日,也是酒後,襲人見寶玉和黛玉在一塊站在花下,便“手內捧著一個小連環洋茶盤,裡面可式放著兩鍾新茶”見到寶玉後,沒見黛玉,寶玉拿了一杯,並把黛玉去的方向,指於襲人“襲人便送了那鍾去,偏和寶釵在一處,只得一鍾茶,便說“那位喝時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寶釵笑道“我倒不喝,只要一口漱漱就是了。”說看,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遞在黛玉手內。襲人笑說:“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多吃茶,這半杯盡夠了,難為你想得到。”說畢飲幹,將杯放下。”。

雖都是兩人共飲一杯茶,其象徵意義卻不相同,賈劉共飲一杯茶,彰顯賈母奢華而和善,並沒把劉姥姥當成貧賤看待,而劉姥姥更有受寵若驚之感,難免有巴結之嫌。說明兩人並非同等的關係。

釵黛共飲一杯,體現的則是娣妹之情,誠心實意的親密關係,完全是相互平等,並未高低之分,情理上也說得過去,姐先妹後,相敬互愛。


老兵4200


黛玉和寶釵共飲一杯茶,是二人的一次非常自然的真情流露。從黛玉初見寶釵,到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之前,黛玉心中的寶釵“是內心藏奸”。通過四十二回黛釵的第一次交心,再到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二人已經完全化解了隔膜,結下了真摯的友誼。

這之後,寶釵對黛玉不僅在精神上給予友誼的呵護,還常常給黛玉送燕窩,物資上也對黛玉給予關切。

黛玉也以同樣真切的情誼回報寶釵,寶釵的媽媽當做自己的媽媽,寶釵的妹妹當做自己的妹妹。在黛玉身體好些時,便想著蘅蕪苑那邊吃飯,“大家熱鬧些”。

在這期間,黛玉和寶釵的感情一直處於升溫狀態,六十二回,兩人共飲一杯茶,可不就是“友情蜜月期”中的一次真情流露?

賈母和劉姥姥共飲一杯茶發生在四十一回,彼時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在大觀園裡宴請她,並帶她在大觀園各處遊覽。行至妙玉的櫳翠庵,坐下歇息喝茶。妙玉親奉茶與賈母,賈母吃了半盞之後遞給劉姥姥,讓她也嚐嚐。

賈母把自己吃剩的茶遞給劉姥姥吃,倒也沒什麼深意。平時過年過節,各屋裡為表孝心,會給賈母送一些精美獨特的菜餚,賈母品嚐過之後,會吩咐人將某盤菜送給某個人吃,能領到這種賞賜的人,都是賈母心尖上的人,一般人是享受不到這等殊榮的。但是這半盞茶裡,似乎不含賞菜意義。

賈母知道劉姥姥平日裡,喝不到這麼好的茶,也不可能有這麼精緻的茶器。把喝剩的半杯給劉姥姥品嚐品嚐,僅止是賈母慣來憐貧惜老的一種體現。


飛露灑我裳


先說釵黛共飲一杯茶。

這個情節出現在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裀中,襲人送茶給黛玉,恰好寶釵在旁,只一鍾茶,襲人說:“那位喝時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寶釵笑道:“我倒不喝,只要一口漱漱就是了。”說著,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了半杯,遞在黛玉手內。襲人笑說:“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多吃茶,這半鍾儘夠了,難為你想的到。”說畢飲幹,將杯放下。你看這個情景,寶黛二人,自自然然,尤其是“愛使小性”的黛玉,沒有任何不悅的表現。為什麼呢?答案是:

一:在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中,寶玉笑問黛玉“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黛玉笑答“誰知他(寶釵)竟真是個好人,我素日只當他藏奸。”因把說錯了酒令(四十回),寶釵怎樣說他(四十二回),連送燕窩,病中所談之事(四十五回),細細的告訴寶玉,寶玉方知原故。因說道:“我說呢!正納悶“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孩兒家口沒遮攔”上就接了案了。”

二:在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鳳泣虛凰中,宮裡老太妃薨逝,賈母每日要入朝隨祭。賈母千叮嚀萬囑咐託他(薛姨媽)照管黛玉,自己(薛姨媽)索性也最憐愛他(黛玉),今既巧遇這事,便挪至瀟湘館和黛玉同房,一應藥餌飲食,十分經心。黛玉感戴不盡,以後便亦如寶釵之稱呼,——連寶釵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寶琴前直以“妹妹”呼之:儼似同胞共出,較諸人更似親切。

三:在五十九回柳葉渚邊嗔鶯叱燕中,寶釵的丫鬟鶯兒來瀟湘館為史湘雲討要薔薇硝。鶯兒見了黛玉,問候了薛姨媽,方和黛玉要硝。黛玉忙命紫娟去包了一包,遞給鶯兒。黛玉又說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說給姐姐,不用過來問候媽媽,也不敢勞他過來。我梳了頭,和媽媽都往那裡去吃飯,大家熱鬧些。”

黛玉對寶釵由敵對、防備到信任、依賴,一方面,通過和寶玉的關係(一是,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無立足境,是方乾淨。二是寶玉捱打後讓晴雯送給黛玉一方“不用帕”)暗暗確定;再一方面,寶釵及薛姨媽對黛玉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失去父母的黛玉倍感溫暖。因此視寶釵如親人一般。所以姐妹二人共飲一杯茶,也就不奇怪了。

好了,再說賈母和劉姥姥共飲一杯茶。

這個故事發生在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賈母攜劉姥姥和眾人在大觀園中游玩,到櫳翠庵歇腳,妙玉親自用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嚐嚐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然後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作為金陵世勳保齡侯尚書令史公家的小姐,寧榮二府最有權勢、輩分最高的老太太,賈母什麼山珍海昧、珍饈美味沒見過沒嘗過。今天攜著一個劉姥姥在大觀園開開眼界,順道路過櫳翠庵討杯茶吃。成窯五彩小蓋鍾裡舊年蠲的雨水衝的老君眉,對於賈母來講,也就是一杯茶而已,順帶讓劉姥姥也嚐嚐罷了,沒什麼了不起的。而對於劉姥姥這個久經世故的老太太,當然心裡明白,這是賈母有意讓她也感受一下世人所謂的高級茶,也就是那麼回事。其實賈母是一個了不起的老太太,是一個不僅能能享榮華受富貴,而且能受得了貧窮的人(當然書裡沒有直接對她如何受貧窮的描寫);不僅會帶領兒孫們成天取樂玩耍,而且在賈府遇到災難時,全家人惶恐不安時,她猶如定海神針,自有安排計算,拿出自己一輩子的體己,把家裡的日常生活以及賈赦去臺站效力贖罪、賈珍去海疆效力贖罪生活安排的子孫們心服口服。賈母也是一個憐貧惜老的人,在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還禱福中,對清虛觀裡剪蠟花的小道童,賈母還說:“快帶了那孩子來,別唬著他!小門小戶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了的,那裡見過這個勢派?倘或唬著他,倒怪可憐見兒的。他老子娘豈不疼呢?”

這樣一個老太太心地、見識、心態、能力都是最好的!

閱讀書目:

1.人社版紅研所庚辰本《紅樓夢》

2.人社版俞平伯校、啟功注有正本《紅樓夢》

3.人社版程乙本《紅樓夢》

4.中華書局程甲本《紅樓夢》

5.嶽麓書社脂硯齋批評本《紅樓夢》

6.嶽麓書社夢稿本《紅樓夢》

7.譯林出版社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


塵世中一小書蟲


這算是一種餐飲文化,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吧。

在古代,物質生活水平落後,食物尤其珍貴,吃飽穿暖在那個時候是相當奢侈的。茶水雖然不算食物,但作為餐飲的一種,也能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種飲食習慣。人們通常持節約、不浪費的態度,不暴殄天物。

《尚書·武成》:“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原意是滅絕、殘害天生之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所以就養成了窮寒人家吃不完的食物下頓吃,富貴人家主子吃完剩下的賞給下人吃的習慣。紅樓夢裡,賈母有很多這種行為: 吃完的席面賞給下人;吃剩的半碗粥送給王熙鳳;只嚐了一嘗,剩的半個卷子給了丫鬟。

這種行為在我們現在人看來是十分不講究的,畢竟有關到衛生問題,但在那時這種觀念都比較弱,並且一般情況下,由於主子尊貴的身份擱在那兒,把吃剩下的食物賞人無形中還沾上了一種“榮耀”的意味。

賈母帶領劉姥姥及眾人遊園,在櫳翠庵把妙玉斟給她的茶吃了半盞,然後遞給劉姥姥讓她嚐嚐可好喝。賈母這次遊園,主要是帶劉姥姥各處逛逛,讓劉姥姥開開眼,見識見識,因此到了櫳翠庵來品茶,豈能不讓這個“主角”喝到最好的茶!妙玉是不會給劉姥姥斟一杯和賈母一樣的好茶,所以只能由賈母把自己的一杯分給劉姥姥,這是一種善舉,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黛玉寶釵同喝一杯茶也是。襲人端著一杯茶,面前是黛玉和寶釵兩個人,給誰不給誰,弄不好是要得罪人的。所以聰明的襲人說誰渴了誰先喝,然後再去倒。那時的黛玉已經和寶釵互剖金蘭語,兩個人好著呢!所以寶釵一改在黛玉跟前的小心翼翼,先拿了杯子用了一半,黛玉也沒甚說的,把剩下的茶一飲而盡。這個舉動很能說明黛玉和寶釵之間的友好關係。

因此說,無論賈母和劉姥姥喝一杯茶,還是黛玉和寶釵共用一杯茶,都是出於不習外,友好的心理。


流年書瓶


要想理解這個問題,還是先熟悉下書中這段場景的描寫,這樣更有助於對《紅樓夢》不是特別熟悉的人瞭解下這個問題。當時是劉姥姥第二次進大觀園,吃過飯後賈母等一些人帶著劉姥姥要到大觀園裡逛逛,走到妙玉所住的櫳翠庵大家累了想歇歇,賈母考慮到剛剛吃過葷香不宜進去,就打算在外面喝會茶。劉姥姥這是第二次來賈府,帶來些自己種的瓜果,賈母很喜歡,劉姥姥很會聊天,句句說到賈母心裡,在吃飯的時候,劉姥姥在鴛鴦和王熙鳳的授意下都得大家特別開心。所以年近70旬的賈母,本來就是位十分仁愛慈祥的老太太,她會上愛以前從未蒙過面的劉姥姥,愛得真心誠意,愛得有滋有味,是從心裡喜歡這位村野的老太太。賈母為啥要和劉姥姥共同喝一杯茶呢?準確點說,並不是共同喝,只是賈母讓劉姥姥嚐嚐自己的,因為劉姥姥喝的是和大夥一樣的“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具體啥茶並沒有交代,看著喝茶的茶具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夢迴蘇思達裡


賈母與劉姥姥,黛玉與寶釵共飲一杯茶,是不見外之友好嗎?非也!世間人都崇尚美好高大上的,沒有人說自己是喜歡低俗骯髒灰塵的。紅樓夢中的人物也是追逐真而厭棄假的。什麼是紅樓夢中真的核心,就是倉頡“一”字的文化觀點,也是“一人為大”的觀點,也是“一”之父為“天”,“一”之母是人,或曰“一”是天之子的觀點。“一”就是人類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前所未有的先進技術,“一杯茶”就是要品味“一”字文化內涵的意思。也可以把“杯”字拆分理解,也即“木不”,“木”即落後的木器時代,“杯”就是否定技術落後和生產工具落後的意思,也即不甘技術落後或要淘汰落後技術落後觀念的意思。白蛇傳中的“斷橋”就是“斷木喬”,就是要淘汰落後技術的意思,斷橋未斷,就是言沒有淘汰掉落後的技術和落後的文化思想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