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祕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本期話題

春申君是戰國末年楚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曾經執掌楚國國政長達二十幾年。但這位楚國丞相一生經歷過幾次分封?這些封邑又究竟在哪裡?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倘若我們相信《韓非子》的記載,認為春申君乃頃襄王之弟的身份是可信的,那麼接下來必須要解釋的問題是:為什麼和頃襄王骨肉相連的春申君被司馬遷稱作“黃歇”而非“羋歇”呢?


在探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參考一下齊國孟嘗君的稱謂。孟嘗君本出齊國公族,名為文,故稱田文。但又因為他的封邑在薛,因此《戰國縱橫家書》等古籍文獻上又稱呼他作“薛公”或“薛文”。“田文”是稱呼孟嘗君的姓,“薛文”則是稱呼孟嘗君的氏。


宋代學者劉恕的《通鑑外紀》上說: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通鑑外紀》


在先秦時期,姓只能表明一個人古早的血統淵源,而氏才能表明他當下的政治地位和貴族身份,因此時人對貴族男子往往稱氏而不稱姓。參考孟嘗君因封於薛而稱薛文,春申君叫做黃歇,似乎說明他曾經被封於黃。


但關於這一點,《史記·春申君列傳》卻沒有一字記載。不但沒有與封黃相關的記載,而且春申君的受封經歷和受封原因在《史記》的記載中還顯得混亂難明:


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3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


後十五歲(公元前248年),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並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呉墟以自為都邑。


——《史記·春申君列傳》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據《春申君列傳》所載,春申君在楚考烈王即位的那年(公元前263年)才第一次正式受封,封地為淮北十二縣。


因為彼時的淮北並沒有被稱為“春申”的地名,因此司馬遷的敘述很容易讓人以為“春申”是不用封邑之名而以功德為封號,比如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一書便將春申君的封號劃入了這種類型。但這種理解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日本學者中井積德說:


《吳志》雲“建興二年,有烏見於春申”,春申之為地名決矣。


——轉引自《史記會注考證》


如果“春申”並非描述功德,而是描述地名,那麼這個地址又該在哪裡呢?何琳儀《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說:


以春申君命名的地理稱謂如“春申”、“春申江”、“春申澗”多在江南。


——《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


《史記·楚世家》也說:


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


——《史記·楚世家》


由此看來,“春申君”該是黃歇自淮北徙封於江南之後才獲得的封號。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為什麼春申君要從淮北徙封江南呢?《史記》給出的理由頗有可疑之處。


太史公說徙封是因為公元前248年前後齊、楚關係緊張,春申君主動提出要置換土地,將與齊接壤的淮北地轉為國君直屬的邊郡以加強楚國的邊境防禦。但是遍檢史書,我們卻並未發現齊、楚在公元前248年前後有爆發大戰的跡象。


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說:


燕在攻趙的同時,曾派燕將攻取齊的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燕將因有人進讒言,不敢回燕而堅守聊城,經魯仲連寫信射到城中勸說而退兵。這是公元前二五〇年的事。


同時楚國在滅魯之後繼續北進,進攻齊的南陽地區(泰山西南,汶水以北)。魏在滅衛之後繼續東進,攻取了齊國的平陸(今山東汶上北,見魯仲連遺燕將書)(中略)當時齊國正處於燕、魏、楚三國進攻之中。


——《戰國史》


公元前248年之前,齊國因為遭到燕、楚、魏三國的輪番攻擊,實際上沒有能力南下威脅楚國的淮北地。並且就齊、楚雙方的攻守形勢來看,楚國已經將戰線前推到了泰山南麓,逼近齊長城,淮北甚至都不是齊、楚交戰的前線,春申君怎麼可能說出“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的話來呢?


因此我很疑心司馬遷對春申君徙封江南一事的系年不準確,更有可能的徙封時間當在公元前241年。因為在這一年,司馬遷寫道:


客有觀津人朱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強,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時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兩週,背韓、魏而攻楚,不可。


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其計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里,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鬬也。”楚於是去陳徙壽春,而秦徙衛野王,作置東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呉,行相事。


——《史記·春申君列傳》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公元前241年,以楚考烈王為縱長,山東諸侯發動了戰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之戰。


不過楚、趙、魏、燕、韓五國聯軍才前出到蕞,剛一遭遇秦軍的反擊即形崩潰。失敗如此迅速,秦軍如此強大,楚考烈王害怕了,趕緊將國都自陳縣東遷到了壽春。司馬遷說就是在這個時候,春申君“就封於吳,行相事。”


對戰國史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能看出,這個記載存在著明顯的紕漏戰國時期的貴族封君只有在失勢去官的情況下才會離開國都,回到封邑。例如秦相穰侯魏冉就是在公元前283年免相之後,離開關中,前往自己的關東封邑定陶的。


《春申君列傳》的記載顯示,自楚考烈王即位直至去世,在這長達25年的時間裡春申君一直擔任楚相,秉政於國,照理說他不可能就封於吳地。假使真的回到封邑,那便意味著春申君失掉了相權,而這同《史記》的相關記載是矛盾的。


因此我懷疑《史記》所說的春申君“就封於吳”,實際上應該是“徙封於吳”——春申君在此年(公元前241年)才將自己的封邑遷徙到了吳地,但他本人並未就封,而是留在壽春繼續擔任相國,執掌朝政。


如果春申君真是在公元前241年徙封於吳,那麼徙封的原因就不是因為和齊國的戰事吃緊,而是秦國的侵略日甚一日。此時,魏國已經奄奄一息,楚、秦之間再無適當的緩衝地帶,陳郢就直接暴露在秦軍的威脅之下,考烈王和春申君在那兒待不住了。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至於春申君為什麼要將封邑前往遠在壽春東南的蘇州一帶,除了拿壽春作擋箭牌的私心之外,春申君同楚考烈王的君臣關係惡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前241年的五國伐秦本來是春申君力主發起的,可是聯軍伐秦虎頭蛇尾,以一種極不光彩的方式作鳥獸散,這讓楚考烈王對春申君產生了極大的不滿。《史記》載:


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疎。


——《史記·春申君列傳》


考烈王將五國伐秦的失利歸咎於春申君,日益冷落於他。在這種情況下,賦閒的虞卿適時建議春申君說:


今楚王之春秋髙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為主君慮封者,莫如逺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後不免殺之;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後王奪之。公孫鞅,功臣也;冉子,親姻也。然而不免奪死者,封近故也。


——《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將封邑遠徙至壽春東南的吳地,春申君恐怕也是擔心,萬一有朝一日同考烈王走到翻臉的地步,自己得有條後路了


藉由上述考證,我們業已釐清了黃歇徙封江南,獲號“春申君”的史實。那麼徙封江南之前,黃歇的封號又該是什麼呢?何琳儀先生根據無錫前洲出土的三件戰國青銅器銘文所進行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春申君初封於淮北我阝陵,其封號為“我阝陵君”;改封江東後,其封號為“春申君”。


——《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


對黃歇徙封前後的封號變化,何琳儀先生的研究結論應該是準確的。但說黃歇“初封於淮北”,恐怕就未必。

因為黃歇封於淮北,時間在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3年),但是早在楚頃襄王時期,黃歇就已經擔任了左徒,在楚國政壇地位尊貴。


作為頃襄王的弟弟,黃歇既然出任了左徒這等重要的職務,不太可能仍以一個閒散公子的身份留在楚國公室之內,而他一旦與大宗分離,便當獲得封邑,從“黃歇”的稱謂看,春申君的初次受封恐怕應在曾經的黃國故地,所以“羋歇”就此成了“黃歇”。


只不過這段歷史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失載,才引來了關於這位楚國公子迷離身世的紛亂猜測。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參考文獻:

陳其猷《韓非子新校注》;
陳直《史記新證》;
範祥雍《戰國策箋證》;
何琳儀《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
梁玉繩《史記志疑》;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
楊寬《戰國史》;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趙逵夫《“左徒”新考》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戰國四公子中最神秘的人物,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終被封到夫差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