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製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並攻佔了野王郡,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上黨郡郡守馮亭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與其做秦國人,不如投降同為三晉國家的趙國。由此,上黨舉郡併入趙國。

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卻在趙都邯鄲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敗,幾乎將此前獲得的成果全部吐出。而首功之臣——白起,也在不久後自殺。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那麼,誰才是長平之戰最大的贏家呢?答案或許很意外,它就是韓國。

前文提到,山西上黨地區,曾挖出了兩把銅戈。從銅戈上的銘文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

從“十七年彘令戈”來看,應當鑄造於彘地,位於上黨郡的境內,時間不早於桓惠王九年(前262年,也就是說桓惠王十七年(前256年)的時候彘仍為韓地。

從“二十二年屯留令戈”來看,此戈鑄於屯留,同樣在上黨郡境內,鑄造時間應該是在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5年),也就是說當時的屯留也在韓國境內。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沒有成功保住上黨郡,而是被韓國重新奪回了。學者吳良寶結合史料推論,至少從桓惠王十七年(前256年)到公元前247年,韓國仍保有其上黨郡的大部分土地,而長平之戰結束時間為公元前260年。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短暫地佔領了上黨,卻沒能保住。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45萬人,而秦國損失也非常大,史書記載為“傷亡過半”。兩強打得兩敗俱傷,韓國卻毫髮無損。相反在邯鄲之戰後,韓國更是奪回了上黨,可謂是火中取栗之徒。

實際上,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都中了韓國人的驅虎吞狼、禍水東引的伎倆。在長平之戰前,趙國的有識之士就已經看出了韓國人的陰謀。

趙國平陽君趙豹認為:“韓國人之所以將上黨送給趙國,並非不願做秦民,而是為了禍水東引。為了奪取上黨,秦國花了很大力氣,如今趙國卻輕鬆摘了桃子,你說秦國能善罷甘休嗎?因此,千萬不要聽韓國人的話,千萬別要上黨之地。”

然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在平原君的力主之下,趙國還是接納了上黨郡的投降。而秦國也如平陽君所料,派兵與趙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對於這場戰役,列國都坐山觀虎鬥,坐看兩國兩敗俱傷。對於趙國的求援,楚國不肯派兵,齊國不肯救濟糧食。最終,秦趙兩國決戰於長平,趙國損失45萬人,秦國損失恐怕也過了20萬。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此戰後,白起認為,秦軍應當立即乘勝攻取趙國首都邯鄲,當趙國人從震驚中醒悟過來,邯鄲就沒那麼容易攻取。況且,各國必然不會坐視趙國滅亡。

就在這緊急時刻,韓國人再次出動,他們聘請縱橫家蘇代出使秦國,並秘密會見了白起的政敵——范雎。最終,蘇代說動了范雎。而范雎也以秦軍疲憊、傷亡過大為由,拒絕了白起直接攻打邯鄲的請求。而這一舉措,不僅延緩了趙國的滅亡,同時也成功離間了白起與秦昭襄王以及范雎的關係,為白起之死埋下了禍根。

為了保住趙國,韓國還大花血本,主動割讓垣雍,讓秦國罷兵。而這一舉措,整整把邯鄲之戰推遲了一年。

公元前259年,秦軍大舉討伐趙國,直取邯鄲。而這一次,趙國早有準備,他們同仇敵愾,整整將秦軍阻擋了1年多。最終,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率領數十萬援軍趕到邯鄲城,裡應外合大敗秦軍。而楚、魏、趙、韓聯軍乘勝追擊,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可以說,邯鄲之戰的失敗,將秦國的統一整整推遲了數十年。此前奮戰的成果,幾乎全部丟失。諸侯聯軍的兵鋒甚至直抵函谷關,秦國甚至有被反推的危險。

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白起反而大說風涼話。不僅如此,當昭襄王命他領軍對抗諸侯聯軍,白起卻充耳不聞,在家裡裝病。在極端惱怒之中,昭襄王流放了白起,並在路上賜予他一把劍,讓他自殺。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從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我們總能在秦趙兩個大國之間,看到一個不起眼的陰影。但正是這個陰影,在暗中操縱了秦趙兩國。這個陰影,正是韓國。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削弱了兩大強鄰,同時還重新佔領了上黨。而前文提到的兩把銅戈,也印證了這一點。因此,長平之戰的大贏家並非秦國,而是韓國。

同時,白起之死也並非完全歸咎於昭襄王和范雎,而是死於韓國說客—蘇代的反間計。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在戰國七雄中,韓國人口最少,疆域最狹小。不僅如此,韓國還位於天下之中,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從實力上來說,韓國勉強可以稱為萬乘之國,比宋國、中山國稍強。但在大國中,韓國又算小國。

但是韓國總能以智慧,在大國間縱橫捭闔,挑撥離間,最終活到了戰國的最後。即使在滅亡前,韓國公子韓非子仍給秦王嬴政寫了一篇名為《存韓》的文章,希望將禍水引向趙國。因此,一個國家的存亡,實力果然重要,同時國策和權謀也同樣重要。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常言道:“讀史使人明智。”因此,我建議大家,要多讀歷史,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不僅是一本帝王書,更是一本權謀之書。

作為帝王之書,司馬光重點關注從三家分晉到秦國統一天下的那段歷史,考據翔實,內容豐富,乃是史學之佳作。

為了幫助普通人看懂資治通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出《白話資治通鑑》。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相比於普通白話版資治通鑑,本套書有如下優勢:首先,參與編纂此書的,都是國學大家,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而普通市面上的書籍,不僅翻譯錯漏頗多,而且兜售私貨,販賣成功學,這是不可取的。

其次,本套《白話資治通鑑》價格合理,在市面上,買這套書要花4、500塊,但經過我們降價,出版社在頭條號上給了我們特價,僅用208元。10本書,每本書價格不過20元,實在划算。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最後,《白話資治通鑑》便於讀者理解,特別適合孩子或歷史初學者學習,畢竟讀文言文,耗時比較長,而且容易出現理解方面的錯誤。

如今本書已經售出5100多套,出版社正在緊急加印,欲購從速。希望購買此套書的朋友,可點擊下方橫欄購買,萬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