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張掖也稱為甘州,因“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以國民黨元老羅家倫的詩句“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吧張掖當江南。”,而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漢傳佛教傳入我國時,經河西走廊一帶開始東傳,張掖隨之佛光普照,佛寺林立,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之說。張掖大佛寺最初的名字叫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摩尼涅槃像,故又稱臥佛寺,因寺大、佛大、殿大,老百姓習慣稱為大佛寺。根據大佛寺臥佛體內出土的明代銅牌和甘州府志記載,大佛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在中國佛教界,張掖大佛寺有三絕名冠神州:國內唯一保存完整的西夏寺院建築,亞洲第一大室內泥塑臥佛和保存最完整的孤本般若金經。

這是一座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書畫及文物珍品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對於研究古代河西乃至整個西域的建築藝術、民族風情、宗教文化、中西交流等都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建都於銀川的西夏王朝,把土地肥沃,農牧業條件優良的張掖作為軍需大本營,出於政治的需要,在張掖建造了西夏皇家寺院大佛寺,成為今天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西夏寺院建築。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十三世紀中期,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張掖一年多的旅居生活中,多次到大佛寺,寺中規模宏大的法事場面和精妙絕倫的建築藝術,使這位西方人無比驚訝,讚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殿內安放著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摩尼的涅槃像。臥佛安放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臥佛為木胎泥塑,金描彩繪,面部貼金,頭枕蓮臺,側身而臥,兩眼半閉,嘴唇微啟,胸前畫有斗大“萬”字符號“卍”,梵文的意思是“吉祥海雲相”。造像豐滿端秀,恬靜安詳。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明英宗朱祁鎮將正統五年宮版印刷的6361卷《北臧》佛經頒賜給大佛寺,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條件下,經過5年的艱苦跋涉,才將全部經書運到大佛寺。當時欽差王貴駐守張掖,他對佛經興趣濃厚,出資將《北臧》的第一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用泥金重新抄錄了一本。據記載,共用去黃金1200兩,白銀3000兩,彌足珍貴,這才有了今天人們歎為觀止的

金經。佛教前協會會長趙樸初來張掖看過之後,讚歎為“國寶、珍寶、稀世之寶”,欣然題寫匾額“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以“三絕”名冠神州的佛寺——張掖大佛寺

大佛寺的歷史和傳奇隨著昔日的駝鈴聲漸漸的遠去了,但它作為一筆歷史遺產,留給我們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精美絕倫的佛教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