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吉布提,阿法爾語意為"沸騰的蒸鍋",位於非洲東北部亞丁灣西岸,扼紅海入印度洋的要衝,東南與索馬里接壤,西南、西部和西北部三面毗鄰埃塞俄比亞,北部和厄立特里亞接壤。海岸線全長372公里。國土面積23200平方公里。有“地質學上的活標本”之稱。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吉布提國土面積雖小,但境內地形複雜。全境大部分為火山岩物質的高原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高原,內地以高原和山地為主。

塔朱拉灣呈楔形在亞丁灣深入內地,將國土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部分。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分佈著多重山脈。只有在曼德海峽與塔朱拉灣沿岸之間延伸著一條狹窄的平原帶,但多為沙漠。

在內陸的北部和中部,縱橫著一些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凹地,其間點綴有平原、河流和湖泊。湖泊中的阿薩爾鹽湖和阿勞勒湖都低於海平面,其中阿薩爾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是非洲最低點。

沿海平原與凹地之間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地,一般海拔800米左右。西北部與埃塞俄比亞分界的穆薩阿里山海拔2021米,為全國最高點。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多為高原山地,海拔500-800米。

由於受地球板塊運動的影響,處在東非大裂谷末端的吉布提,其地殼厚度比鄰近地區薄,不僅全境大部分地區系由火山岩物質構成,而且地震的頻率也較高。距今最近的火山群是1978年11月在阿薩爾湖與古拜特灣之間噴發形成的,名為阿爾杜科巴火山。地震雖多發,但震級較低,一般為里氏2-3級。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由於吉布提位於阿拉伯半島近旁,又處於印度洋西岸,故其氣候深受阿拉伯半島乾燥氣候影響,同時也受印度洋氣團的影響,包括沿海地區在內的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屬熱帶沙漠氣候,內地則近於熱帶草原氣候。全境終年酷熱少雨。

4月至10月為熱季,平均氣溫37℃,最高氣溫達4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為涼季,氣溫通常在23℃到30℃之間,平均氣溫27℃。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為150毫米。雨量多寡變化無常,地區差別也很大,內陸地帶幾乎毫無降雨。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相傳在8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移住非洲之角北部亞丁灣沿岸,索馬里人、伊薩人和阿法爾人定居吉布提一帶,從事遊牧。阿拉伯移民多在沿海經營商業,建立市鎮,傳播伊斯蘭教,並與當地居民通婚,形成索馬里文化與阿拉伯文化混合的社會。

在殖民主義者入侵之前,吉布提境內由若干分散的蘇丹王統治。1850年法國開始入侵,並於1882年取得了在吉布提的居留權。

1883~1887年,法國又強迫當地蘇丹簽訂一系列條約,逐步佔領了這個地區。1888年和1900年法國先後同英國和意大利簽訂協定,1896年成立“法屬索馬里”殖民地政府。1897年同埃塞俄比亞簽訂協定,劃定了法屬索馬里的邊界。1946年法國憲法規定這個地區為法國的海外領地之一,由法國派總督直接統治。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非洲各國興起獨立運動,法屬索馬里蘭因為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的對立,獨立問題變的相當複雜。

1957年法國給該地以“半自治”地位。1967年7月5日,法國議會通過決議,將該地易名為“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並給予“實際上的自治”地位。在吉布提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日益高漲下,非洲統一組織、不結盟國家會議和聯合國大會都通過了讓吉布提獨立的決議,法國於1975年12月31日宣佈同意吉布提獨立。1977年5月8日,吉布提舉行全國公民投票,98.7%的選民投票贊成獨立。

同年5月16日,吉布提組成新內閣。6月27日,吉布提宣告獨立,正式成立吉布提共和國。1981年政府取締了所有的反對黨,只承認執政黨為合法政黨。1991年吉布提政局較為動盪。1992年開放黨禁,實行政黨自由、新聞自由。1994年12月26日,吉政府與叛軍正式簽署了和平與民族和解協議。叛軍放棄武裝鬥爭,成為合法政黨,吉內戰結束。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吉布提是聯合國宣佈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自然資源匱乏,自然條件差乏,經濟十分落後。工農業基礎薄弱,95%以上的農產品和工業品依靠進口,90%以上的建設資金依靠外援。服務行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吉布提主要有鹽和地熱資源,還有少量未開發的鐵、銅、冰洲石、石膏等。在首都吉布提附近沿海有鹽田,鹽總儲量為20億噸,年產量近萬噸,是主要出口物資之一,現正著手開發地熱。

石灰岩和石膏礦均屬埋藏淺,儲量大,易開發的優質礦;珍珠岩估算儲量達4?800萬噸;內地四縣均發現含金構造,沿海地區已發現有含油構造。全國僅有佔國土面積9%的草地和牧場。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吉布提人口91萬。主要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

伊薩族佔全國人口的50%,講索馬里語;阿法爾族約佔40%,講阿法爾語。另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官方語言為法語和阿拉伯語,主要民族語言為阿法爾語和索馬里語。

伊斯蘭教為國教,94%的居民為穆斯林(遜尼派),其餘為基督教徒。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主要民族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等。


伊薩族,其人口約佔全國人口50%,主要分佈在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和吉布提市。屬索馬里人的一支,操索馬里語。原住索馬里豪德高原,紀元開始後朝西北方向遷徙,其中一部分遷至塔朱拉灣以南地帶,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吉布提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阿法爾族,其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40%,主要分佈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為吉布提第二大民族。屬埃塞俄比亞人種,操阿法爾語。篤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除伊薩族和阿法爾族外,吉布提境內還有伊薩克族和加達布西族,均為吉布提國內主要少數民族,系索馬里人的不同支系。伊薩克人主要分佈在東南部邊境,加達布西族主要分佈在南部。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方面,這兩個民族與伊薩族相似。

此外,吉布提尚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他們居住在吉布提市及其他城市。

吉布提共和國簡介

吉布提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一個小國家,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居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風俗習慣帶有明顯的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吉布提人的姓名同北非阿拉伯人的姓名極其相似,多由三節組成,第一節為本人的名,第二節為父名,第三節為姓。與其他非洲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在正式場合,對吉布提人一般要稱其全名,在函件、文本、書信裡更是這樣。但是,在日常社會交往活動中,可以省去對方的父名,簡單地稱呼對方的姓名。

吉布提人遇見外國客人顯得非常熱情,男性通常以握手的方式表示問候,女性則多行屈膝躬身禮致意。如果外國客人是吉布提人的親朋好友或者是身份顯赫者,往往要行貼面頰禮,左右各貼一次以表示歡迎和敬意。

吉布提人熱情豪爽,十分好客,待人真誠。當地居民遇見外來客人,接觸一兩次,便會稱兄道弟,視為知己,盛情地邀請到家中做客,並且邀請客人的妻子、兒女及朋友一道赴會,屆時主人也會邀請一些自己的親朋好友作陪,擺上豐盛的宴席款待。

吉布提人請客吃飯,有一些俗定習成的規律。接待公務團組訪問,進行商貿業務洽談,宴請活動一般安排在賓館或飯店進行。純屬私人朋友之間的交往,才會盛情地邀請到自己家中,而且多用當地的傳統飯菜款待。吉布提人招待客人的傳統主食有烤玉米、用高粱糊和玉米糊加上牛奶烙成的家常餅(麵餅)、用高粱米加豆類和瓜類煮成的濃粥以及各類甜食等;菜餚主要有雞、鴨、魚、牛肉、羊肉、蔬菜等,招待貴賓少不了要擺上烤全羊這道名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