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在最近的一部熱播劇裡,明太祖朱元璋的扮相引起了網友熱議,因為劇中的明太祖怎麼看都覺得有一股子邪氣。

劇中的明太祖形象,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鞋拔子臉”以外,看起來還有一些僵硬。這讓我想起了上個世紀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創作的《傅滿洲》系列小說中的反派人物——傅滿洲。

這個傅滿洲邪惡狡詐、面目陰險,完全符合了當時歐洲“黃禍論”下,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形象。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而明太祖則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王之一,他英明神武、胸懷韜略,推翻了暴政,廢除了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

所以,用如此一個醜陋甚至有些嚇人的妝容來扮演明太祖,顯然是無法給觀眾一個交代的。

實際上,明太祖的容貌一直都有“一醜一俊”兩個版本,而該劇組選擇了那張醜照。所以,與其說是這個劇在醜化明太祖,不如說是他們利用那個醜照製造熱點。

那麼網上流傳的“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滿清的刻意醜化”這一說法,其真偽性如何?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清楚這兩種版本的畫像分別是哪裡來的?以及分析其真偽性。

版本一:圓臉圖的來源

其實我們熟知的大多數帝王圖都是後世繪製的,而且宋之前的帝王圖並不講究寫實,講究寫意。比如像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只能看出他們的神態有差異,根本看不出來臉型的差異。

比如說《歷代帝王圖》裡的魏文帝曹丕和光武帝劉秀,臉型相似度高達99%。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而下圖裡的唐高祖和唐太宗的畫像也是如出一轍,都是臉型飽滿、體態魁梧,但你就是沒法看出區別來。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但是宋朝開始,情況就不一樣了,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你都可以看出這些帝王圖不再是如出一轍,而是很講究寫實,各位帝王的容貌區別一目瞭然。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北宋仁宗、神宗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南宋皇帝

所以,宋後的宮廷畫師繪製的帝王圖,其真實度就很高了,雖然少不了還是會在細節上有所美化,但是大體的容貌和神韻還是可以抓住的。

明朝皇帝、皇后的肖像圖專門由內府負責保管。而明太祖的圓臉圖正是來自於內府,也就是官方圖。

版本二:“鞋拔子臉”圖的來源

明太祖的那張醜照是哪裡來的呢?還真是清朝來的,因為圖中明太祖帽子上的那塊白色的東西叫帽正,而這是清朝的典型裝扮。

所以,真相彷彿已經水落石出了,明太祖的醜照彷彿真的是滿清醜化了的。

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雖然這個版本的畫像是清人畫的,但他們並不是肆意抹黑,而是根據明朝的民間記載畫出來的,因為明太祖長了一張“鞋拔子臉”這個說法是明朝中期就出現的。

相反,清朝修撰的《明史》對朱元璋的形象是這樣描述的:“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而且《明史》實際上是比較客觀的,書中對明太祖的功績評價是這樣的:

“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

所以,刻意抹黑這一說法站不住腳。

那麼為什麼會同時存在“一醜一俊”兩種版本的肖像圖呢?

為什麼會出現圓臉版本的圖無需多說,這不就是人們心中的帝王應該有的樣子嗎?

面如滿月、莊嚴肅穆、神情慈靄,但是雙目含威,帝王之氣躍然而出。

我們著重來說這個“醜”版,實際上這更應該叫“異象”或者“龍形”,因為古人認為“奇人必有異象”,更何況是帝王呢?

如果長相和普通人相去不遠,那還能體現出“受命於天”的獨一無二嗎?

實際上,這種奇特相貌的描述非常套路化,而且是那種都快被用爛了的套路。

比如我們看《史記》裡對秦始皇的描述: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再看《史記》對漢高祖劉邦的描述: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以及《隋書》裡對隋文帝楊堅的描述:

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重。

而《新唐書》裡對唐高祖李淵的描述就更有趣了:

“體有三乳,性寬仁”

上面四位帝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但是單看這些外表描述,這分明是四個不正常人類嘛......

之所以將帝王們“醜化”,是因為這種奇特相貌在古代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龍形”,龍的特徵不就是:凸額頭、凸眼睛、凸下巴嗎?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所以,如果再仔細看看明太祖的這張“鞋拔子臉”,是不是突然就發現和上面的龍貌有些相似?

我們更應該相信哪一個版本?

對於明太祖這兩個不同版本的肖像圖,我們不能依靠個人喜好去選擇接受哪一個,而是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理性思考。

①首先,選取可靠的史料。

明朝大臣張瀚(1510-1593年)曾經在明穆宗年間擔任過南京工部尚書,這期間他有幸在武英殿瞻仰到明太祖、成祖的御容,他是如此形容的:

“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

南京的工部尚書雖然不及北京的尚書工部大,但等級是一樣的,而且在南京是有職權的。所以,張瀚只在做了尚書之後才有機會進武英殿瞻仰他們的畫像,這就說明這些畫像不是普通官民可以看得到的,而是皇家和高級官員才可以看得到的。

所以,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明太祖,你希望你的後代祭拜的畫像是你的真實畫像還是那個帶有宣傳目的“異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②通過明朝後世皇帝的特徵來反推明太祖的容貌。

前面我們說到宋朝以後的人物肖像畫講究寫實,具有很高的真實性。而明朝的帝王圖也是這樣,各個皇帝的樣貌都各有特點,可以讓你認出來,而不是像宋朝之前那樣如出一轍。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上圖分別是明成祖、明英宗、明憲宗、明神宗的畫像,雖然他們容貌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面如滿月、臉型飽滿。

闢謠:明太祖的“鞋拔子臉”是清朝繪製的,但並沒有刻意醜化

再看看這個畫像,違和感不請自來。

③按照人之常情推測。

我們知道明太祖一生隻立了一個皇后,就是馬皇后,而且非常愛她。明太祖脾氣暴,但唯獨不會對馬皇后發火。

那麼馬皇后為什麼能被朱元璋如此敬重呢?

先來看看馬皇后的身世,馬皇后的生父因為要躲避仇家,所以將女兒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而郭子興和妻子張氏非常喜歡這個養女,決心要為她尋找一個好丈夫。

後來郭子興組織了義軍起義,並遇到了來投奔他的朱元璋,他見朱元璋處事得當、精明能幹,就養女嫁給了她。

那麼我們來分析,假設朱元璋真的奇醜無比,郭子興會把自己的養女、好友之女馬氏輕易嫁給他嗎?

難道古人真的就不注重相貌?或者說郭子興會草率的根據“其人自有異象”這句話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屬下?

連曹操這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也會在接見匈奴使者時,“虛榮心發作”,讓高大魁梧的崔琰假裝成自己去接見使者。郭子興嫁女兒難道就毫不顧忌相貌嗎?

所有的這些都可以說明朱元璋的相貌更應該是那張“面如滿月”的圓臉圖,雖然這張圖肯定會有一些美化,但是大體的樣貌和神韻還是可以反映出來的。

至於那張“異象”,很可能就是民間根據書中所記載的“奇骨貫頂”一類的詞聯想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