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24歲讀《曾國藩》,他讀到的不只是文化,還有人情世故。

那一年,他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他逐漸感悟到應該回歸內心,不以簡單的對錯、輸贏去看待世界,要有勇氣去面對新的挑戰。

隔了24年後再讀,卻發現大部分細節都忘了,唯有價值觀根植於心,深入骨髓,成就了現在的他。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中華上下五千年,比“溝通智慧”更值得學習的,是“運籌帷幄的哲學”。

清朝末年,曾國藩一手創辦了湘軍,這支隊伍和其他軍隊不同,士兵個個幾乎是曾國藩親手選拔並培養。

可以說,這支軍隊是曾國藩的軍隊,而不是朝廷的軍隊。

曾國藩靠著這支軍隊,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並任命為兩江總督,還被封為毅勇侯,是當時清軍入關以來,權利最高的漢族官員。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曾國藩雖生於動盪不安的王朝末期,但他依然能夠在烏煙瘴氣的政局中獨善其身,成為眾人的模範。

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曾國藩的謹慎小心,他的為人處世,他的做派,讓別人抓不到把柄,自然也就不會被別人扳倒!

古往今來,但凡不懂說話之道,都難成大事。

只懂說話之道,不懂處世智慧,更難走向成功。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曾國藩最智慧的15句話

1、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之時。

2、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3、譽望一損,遠近滋疑。

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

5、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6、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7、不隨眾從之喜懼為喜懼。

8、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9、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10、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11、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

12、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13、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14、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15、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曾國藩愛讀《菜根譚》,深知“功高蓋主”的道理。所以一直低調行事,並經常勸誡弟弟曾國荃,讓他想辦法功成身退。

當年平定太平軍,湘軍進城時搶奪金銀珠寶,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也搶了許多,左宗棠等人抓住這個把柄,在皇帝面前彈劾弟弟曾國荃。

表面看起來是左宗棠和弟弟曾國荃之間的不和,但曾國藩看到了深處皇帝對曾國藩的戒備。

於是就自己先下手,辦了三件事: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第一,把弟弟送走,避免再生事端;

第二,大量裁減湘軍,撤掉部分機構,並請求由朝廷親兵來駐守皇城。

第三,極力恢復中斷了多年的鄉試,在百姓心中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有人問,既然功高蓋主,為什麼曾國藩不主動提告老還鄉呢?皇上不是更放心嗎?

這就是曾國藩的智慧:曾國藩在奏摺中絲毫沒有提及個人的去留。

如果他說自己留在朝廷,皇上會猜忌他貪戀權勢;如果他說自己告老還鄉,也會讓朝廷不放心,認為他不願為朝廷盡力,別有異心。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自從太平天國危機解除,朝廷擔心曾國藩勢力坐大,一直想下手。如果真的採取強硬手段,那麼湘軍不保,曾國藩也有危險。他看清局勢,如此“主動請纓”,令朝廷放了心,仍然任他為兩江總督。

曾國藩的處事智慧,讓他在最得意、最耀眼的時候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而讓曾國藩成功的因素,可以說離不開《菜根譚》對其的影響。

《菜根譚》是明代一部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深得儒釋道三家精髓,不教你做窮兇極惡的“狼”,也不做任人宰割的“羊”,而是做一個率真自在的“人”。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菜根”得來於“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等民間俗語,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
“譚”即是“談”;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菜根譚》一書中都是一些短句箴言,一段話數十字、數百字不等,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為我們娓娓道來他對人生、人際、人性的理解,讀起來朗朗上口,猶如醍醐灌頂。

對於《菜根譚》這樣一本好書,更宜藏於書桌案頭,每日反覆讀來咀嚼。


曾國藩15句箴言,一生智慧凝聚而成,不懂處世智慧,難以走向成功


作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的《菜根譚》集世故之大成,蘊含人生百態。

花一點時間看看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的《菜根譚》,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為人處事通變的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