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麼教育孩子膽子大一點,不怯陌生人?

若若妮子哈


知道為什麼孩子膽小怕生嗎?到底就三句話:過度防備、過度保護、缺乏機會

1.心理陰影(過度防備)

不少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說過這樣的話語,比如:不要到處亂跑,小心撿垃圾的把你騙走;再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壞人。

這些“大灰狼”式的話語無形中就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就會認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壞人很多,自然就產生逃避或防備的心理。

2.家長保護過度(過度保護)

有些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保護過度過細,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日常生活中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接觸。

比如:孩子要碰一下掃把,家長就說“小心扎著你,多髒啊,快放下”;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長就嚷嚷:“別動,會摔爛的”,這些種種的小細節,使孩子沒有在嘗試和實踐中得到經驗,從而變得膽小。  

當孩子逐漸長大了,也還是照樣保護著,正是這種保護傘導致了孩子的膽小。

3.孩子交往太少,對陌生人和群體不適應(缺乏機會)

有些孩子除了跟父母長輩一起外,就很少與同齡的小朋友交往玩耍,這樣就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鍛鍊,慢慢地就使孩子怕見到陌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說話。

對此最差勁的方式:講道理

比暴力教育效果更差的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彷彿講了之後,孩子就能照做,就能乖乖的順從。

講道理不是溝通,更不是引導,溝通在於雙方相互說和聽,講道理只是孩子單方面的聽;引導在於引發對方的思考,從而影響對方的認知,而講道理是硬塞進去,理解不理解沒關係。

覺得我胡說八道的,思考一下為什麼自己減肥不成功,為什麼明明知道堅持就是勝利但總是以放棄為結局;

怎麼教育?

不講道理,難道揍一頓嗎?並不是。

孩子膽小、怕生的根源在於題頭的三句話:過度保護、過度防備、缺乏機會。

正確的方式是給孩子機會鍛鍊,在陪伴孩子的情況下,以身作則,用行為的力量來影響孩子。

模擬一個情況:

帶孩子到室內遊樂園,孩子不敢去玩,怕生。家長陪著孩子進去,帶著孩子一起玩,降低孩子對此的恐懼、防備心理,讓孩子熟悉陌生的環境,從以家長為主體參與活動,逐漸放手到以孩子為主體。

再模擬一個情況:

帶孩子拜訪朋友(對於孩子來說是陌生人),孩子慫,不敢叫人,躲在家長身後。設置一個遊戲,讓“陌生人”和孩子一起參與到其中,讓孩子把陌生人變成熟悉的人,降低孩子對此的恐懼、防備心理。

不帶孩子去遊樂園、又不去串門,怎麼讓孩子練習?還記得小時候玩過家家嗎?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景模擬,讓孩子可以自己練習。

其中最關鍵在於家長以孩子對自身的安全感為介體,讓孩子對新事物從陌生到熟悉,進行安全感蔓延。


淅爸育兒記


怎麼教育孩子膽子大一點,不怯陌生人?

我舉兩個小朋友,一個是我兒子,一個是我小外甥,都是切身體會的。


我兒子在一週歲左右,看到陌生人,他會繞一圈走開,絕對要避開跟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所有人看到都會說:男孩子,膽子怎麼能這麼小。

相反,我姐姐的孩子,也就是我小外甥,在一兩歲的時候,那是小霸王,不讓他做爬高高,壓住他也沒用,他必須要爬起來,見到人就喜歡過去笑笑、拍拍手之類的,非常可愛。


然而現在這個小孩都5歲多了,我兒子在小區裡面能夠很好的、很主動的跟小朋友一起跑步、滑滑梯之類,沒有小朋友在樓下,他就不愛在小區裡玩。

而我小外甥,現在要去滑滑梯的話,如果有一個小朋友在玩,他就不肯過去一起玩,在幼兒園裡,老師的反應是小孩注意力不集中,不太合群。


為什麼年紀相仿的小孩,短短几年,差距這麼大呢?


第一,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我兒子一開始大家都說他膽小,但我不覺得,我也沒有焦慮的情緒影響到他,我覺得他是慢熱型,我看他玩玩具之類的,都是先觀察別的小朋友玩一段時間,然後自己再摸一摸,接著再玩。因此我也不強迫他必須要跟不熟的打招呼,但是我會做示範, 遇到誰都是教他說叫誰睡好,剛開始他就抬抬眼看著,後來漸漸他就主動會說了。

而我小外甥在兩三歲的時候,他爺爺帶出門玩,一旦出現小外甥有一點點不愛跟別的小朋友玩之類的,他爺爺回來就會說,哎呀,膽子什麼那麼小,都不敢跟其他小孩玩。漸漸的,有時小外甥自己也會說,我膽小,我不要跟別的小朋友玩。

因此,家長的態度、情緒很重要,不要看孩子小,就輕易貼上膽小、畏縮之類的標籤。


第二,爸爸的陪伴很重要。

同時,在我兒子兩三歲的時候,爸爸的陪伴多了,經常帶出門一起去買菜,爸爸會教他買菜問阿姨好、爺爺奶奶好、叔叔伯伯好,買完了要說再見、拜拜。農村的小路遇到一些散養的雞鴨之類也會帶他一起跑步一起追,不得不說,爸爸的功勞非常大,同時很多以前我覺得危險不敢讓小孩做的,爸爸都會示範做好,運動量也增加了,我發現兒子在爸爸的帶領下,越來越大膽,越來越獨立。

我小外甥的爸爸不愛帶娃,經常回家就是電腦、手機,很多時候小孩沒人帶,給爸爸帶的時候,爸爸就把他交給動畫片、兒歌、手機遊戲這些電子產品,現在每次要關電腦的時候都是一場大戰,導致他們父母最終解決辦法就是拔網線、拔插頭,這樣孩子沒法看了,自然離開。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歷,當然有些小孩確實天生是膽小,不愛跟人接近、打招呼的,都需要家長引導和配合,不是一蹴而就。


二媽陪娃


我兒子以前就是一個膽子小、特別不敢也不願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孩子。經過我和他爸爸幾年的努力,他現在有了非常大的轉變。

下面我把我們的實際經驗分享給你:

1. 先不要急於去教育或勸說他,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性格的養成是長期的,要扭轉需要更長的時間。指責或教育他只會讓他對人際交往更抗拒。

2. 當著孩子的面,父母自己作出表率。

例如上下樓見到鄰居,我們會主動打招呼問好,外出碰到朋友,有事沒事閒聊幾句。

孩子一開始會表現出好奇但仍緊張的神情,次數越多,他在一旁神態也越來越自然。

3. 多參與熟人和同齡人的集體活動。

孩子爸爸公司有幾名同事也有小孩,和我兒子相仿。我們就利用一切公司團體活動,帶上全家參加。他很快就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在一起。然後我們會趁週末的時間帶他去那些同事家裡做客,或者在外面的遊樂園等地點碰頭,讓小朋友可以多些時間和機會交流。

4. 多帶孩子出去旅遊,異地旅遊選擇跟團遊。

平時去去周邊的小景點(尤其是適合小朋友玩的地方),假期去稍遠一點的地方。一來可以開拓孩子們的視野,二來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陌生人,和他們交流。

通過以上的一些方法,離我兒子那段內向封閉的時光已經過去三年多了。

如今的他,性格外向了很多,已經能主動和周圍的人攀談、展現自己了。再也沒有緊張、侷促和不安的樣子,作為父母,我們也倍感欣慰。

我們可以做到,相信您也一定可以,加油!



青絲媽媽


說起這個我真是深有感觸,因為我兒子以前就是一個膽小內向的孩子。經過一年多的有意培養,他現在已經是一個活潑開朗調皮搗蛋的男孩了。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孩子一歲到三歲期間,我和愛人因為工作忙,孩子就交給姥姥姥爺帶了。他們帶的很盡心,孩子身體健康白白胖胖的很可愛。後來他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們就把他帶回來了。

這時候問題來了,我發現他看見陌生人就會往我身後躲,不和老師同學打招呼,總是低著頭匆匆過去,帶他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很放不開,從來不大聲笑,話也少。 他太膽小了。


我們知道孩子的性格特點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可能遺傳會有點影響,但不是不可逆的。我們先是分析了一下孩子膽小怕生的原因,再結合別人提供的經驗,總結出一套針對自己孩子的辦法。

一是讓爸爸充分參與進來。我們猜想,因為前兩年他跟在老人身邊,雖然備受寵愛,但是對“權威”和“力量”接觸少,感覺模糊,所以才會面對陌生人時覺得被“壓制”了,他沒有經驗去應對。

於是爸爸經常會帶孩子出入各種場合,比如朋友聚會、公司團建活動,甚至在工作時也會在情況允許的時候帶著他,讓他慢慢了解大人、陌生人之間是如何相處的,並且在一點點的接觸中,通過爸爸作為父親、男人的言傳身教,讓他明白陌生人並不“可怕”,他可以在人際交往中表現自己,釋放自己。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孩子明顯“自來熟”了不少,身邊朋友都說他變化特別大。

二是媽媽帶他體會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樂趣。其實說是陌生人只是相對而言,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即便天天見面也可能不熟。

我們猜想,打招呼或者攀談幾句話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種很大的壓力。為此,媽媽經常在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刻意表現給他看,碰見老師、同學都主動問好,有時候看情景還會交談兩句,全程都會笑呵呵的,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是媽媽不會強迫孩子去打招呼,以免適得其反。不過有時候也會鼓勵孩子去加入同齡人的遊戲裡面,沒有什麼比玩遊戲更能讓孩子打開心扉的了。現在孩子像變了個人,不僅會主動交朋友,還喜歡主動聊天,很合群了。


雙子說


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即使說話聲音也像蚊子一樣。

其實,孩子的膽小,多半是家長們養出來的。

我鄰居家有一孩子,大概3歲左右,別人家的孩子在小區熱熱鬧鬧玩滑滑梯,吹泡泡,他在一旁抱著奶奶的大腿,其它小朋友拿玩具和他分享,他會往奶奶身後躲。

我細細觀察後,發現他的家人喜歡給孩子貼小標籤。逢人就說自己家的孩子太膽小了。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種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這種標籤往往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

膽小的孩子,需要父母去引導,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厲,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對於新環境不適應也是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

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氣氛,帶孩子到大自然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從而增加自信心。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培養性格健全的孩子。






亞奇洛比79896517


我那天在商場吃飯,看到一位媽媽,讓自己七歲的女兒找服務員要一雙筷子,這小姑娘扭捏來扭捏去就是不肯去,一直小聲嘟囔:我害怕,我不敢。後來媽媽發火了,非逼著去,這小女孩對著一個服務員說:阿姨,要一雙筷子。當時餐廳里人挺多,服務員忙的飛起,根本就沒聽見就走了,小姑娘又回到座位上。這下惹怒了媽媽: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要一雙筷子有什麼好怕的?貓一樣的聲音誰能聽見啊?媽媽越說越生氣,飯也沒吃好就拉著孩子走了。

碰到自己孩子這個樣子媽媽們多數都是恨鐵不成鋼,所以,作為幼兒園老師,我要說一句,看過來啦,家長們:

不要只說膽子大,說是沒有用的,要和孩子練習,教孩子技能和方法。

我舉例:很多女孩子都比較羞澀、膽怯、不好意思。家長們完全可以在家裡練啊!媽媽當服務員,讓孩子練習怎麼說。練習是很好的方式,練習了,再到這個情境中,孩子會有底氣,不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家長可以在家進行各種場景的練習,包括怎麼說,怎麼做,都可以教孩子 。掌握了方法,才能有勇氣。

另外,如果問題裡的膽子大是指考驗人性方面的,那我真不會了。我到現在也不敢走那種透明的橋、不敢動蛇,看一眼都害怕。這種估計練也不行的。


幼兒園張老師


膽子小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比較自卑,沒有自信。

我從小就是膽子小的人,而且相當內向。

  • 我怕黑,怕上樓(現在都不敢一個人上我家樓),不敢一個人在家。

  • 碰到熟人都是繞著走,更別說是陌生人了。

  • 特別容易臉紅,特別容易失落,特別敏感。

  • 碰到需要別人幫忙的情況,寧可搞砸,也絕不會主動張嘴求幫助。

上了上學,結了個婚,生了個孩子,貌似這些問題得到了一些緩解。

其實我們都應該去思考:為什麼孩子會膽小呢?

不是誰生下來註定就是膽小的性格,膽小是有原因的。

1.父母經常吵架的話,孩子容易膽小

2.對孩子太嚴格,不苟言笑,孩子也會膽小

3.孩子受到過欺負,沒有妥善解決,也會導致膽小

4.不受肯定,不受重視的孩子也容易膽小

5.孩子天生跟別人不同(比如殘疾,比如口吃,比如五官不端正)受嘲笑,也會變得膽小

6.過度保護孩子,事無鉅細的照顧孩子,孩子也會膽小

認清孩子膽小的原因後,我們才能因地制宜的去教育引導孩子變得膽大。

膽小其實跟內向,自卑,敏感,沒有主見,沒有自信是連在一起的。

教育孩子變得膽大更應該注重細節。

1.家庭關係變和諧

2.對孩子平常溫和一點

3.假如孩子受到欺負和傷害,做父母的一定要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

4.要經常肯定孩子的所作所為

5.對於身體上有缺陷的孩子要更加的給予關懷

6.學會放手,杜絕溺愛

孩子膽子小的問題如果從小不解決好,長大後引起的註定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幫助孩子,從父母做起,從小做起。

我是金豆媽媽,育兒路上,你我同行。

金豆麻麻加加油


這個事兒光靠教育是比較難實現的,得引導,得身體力行。

我家孩子1歲的時候膽子巨小無比,碰到生人就不行了,退縮,哭,摟脖子,不讓人抱。

後來我就開始帶著她每天早上下樓溜達,跟朋友約會吃飯也帶著她一起去,去朋友家的時候主動鼓勵她和其他孩子玩,帶著她去上早教課。

也就沒幾個月,孩子就變了,膽子很大,也很勇敢,會主動跟別人交流,也不怕生了,稍微玩過一會兒後,也願意和別人去說話,對待別人都非常友好。

所以這事,還是要父母靠行動去引導。


花醬的成長日記


怎麼教育孩子膽大一點,不陌生人。

那麼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膽子小,不敢跟陌生人接近。

第一,平時都待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玩,很少出去玩。

現在好多家庭都是,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帶孩子,因為沒有太大的精力,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一邊做家務,一邊讓孩子自己在房子裡面玩,很少帶孩子出去玩。

前幾天我去一個朋友家玩,他家來了一個小女孩,她很少見到人,碰見一點大的聲音都害怕,也不敢去和同齡的小朋友玩。通過聊天知道,她媽媽是全職在家照顧他,一直呆在樓房裡面很少出去。

第二,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跟孩子說話全靠吼,很少跟孩子溝通交流,也很少了解孩子的內心,總是感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想怎麼吼就怎麼吼。然後還是做什麼事他總覺得不對,一會要這樣,一會要那樣,然後弄得孩子很沒有主見,

孩子就有些怕和別的小朋友玩,因為他們也怕,別人嫌自己笨手笨腳。

爸媽的吼叫式教育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他們不敢去和同齡人交流。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改變這種現狀呢?

第一,父母的言傳身教。

遇事父母不要大聲的吼叫孩子,要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凡事多問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某件事發生的根本原因,不要聽了一半就開始吼孩子,有時候可能是誤會了孩子。

第二,父母允許孩子爭辯。

每個父母都要賦予孩子和自己爭辯的權利。父母不能一言堂。當自己做的不對,或者是自己的做法與孩子的想法衝突時,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種類似於朋友般的交流方式,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那麼孩子在於同齡人或者在外面和別的人交流的時候,他也有膽子去表達自己。

第三,父母不當眾批評孩子。

大人要面子,孩子同樣也要面子,當眾批評孩子就等於比孩子的面子放在地上踩,讓孩子臉上無光,心理自卑。

有什麼問題完全可以私下溝通。

第四,父母及時讚美孩子。

當孩子某件事完成得不錯,或者是不管做什麼事有一點小小的收穫,父母都要及時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繼續堅持,有可能會收穫更多。

第五,多帶孩子去外面玩。

如果孩子總是呆在家裡,沒有同齡人玩,那麼他也會感覺很孤獨,然後他也就不知道該怎麼和同齡人去玩兒,多帶孩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多和同齡人玩,孩子見得多了體會的多了,自然就不怕了。

第六,父母和孩子一起鍛鍊身體。

孩子的底氣,一方面來自父母,另一方面則來自於自身。

只要是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那麼孩子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外部的事物。

當孩子身體足夠的健壯,然後平時又多加鍛鍊,那麼孩子會更加有爆發力,那麼遇到事情他就不會害怕,因為愛和強壯的身體給了充足的底氣。


家有小女愛美麗


我家寶寶在100天的時候就怕生了。記得我帶他去拍百天照的時候,人家阿姨抱著他去換衣服,他死活不願意,一個勁的哭。還有一次,帶他去游泳,阿姨給他撫觸,他一看是生人,又是拼命的哭。我想,這下完了,這麼小就怕生了,看來性格是隨我了。

我到網上了解了下,網上說,一般寶寶在很小的時候都會有點怕生,這是正常現象。家長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多帶寶寶認識陌生人。其實家長的做法很重要,比如寶寶會先觀察大人是怎麼跟陌生人打招呼的,怎麼溝通的,寶寶會去模仿,會去學。所以想要寶寶變得不怯生,首先大人也要不能怯生,給寶寶做個好榜樣。

後來,我為了給寶寶做好榜樣,我經常會帶著寶寶出門或者去鄰居家,多接觸不同的人,也嘗試跟陌生人交流。現在我家寶寶11個月了,再看到陌生人不會哭,會一直盯著別人看,觀察別人。見到鄰居家的叔叔阿姨,不會再抗拒,而是很大方的要叔叔阿姨抱抱,別人都會誇我家兒子好可愛好乖乖。

所以對於寶寶怯生這個問題,大人應該做好榜樣,然後給寶寶做好引導,一點一點的會好轉的。千萬不能逼自己的孩子或者打罵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