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馬雲在一次演講談到中國孩子的教育時說到:

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機器會替代過去很多的技術和科技。

過去一兩百年是知識的時代,是科技的時代,未來是智慧的時代,是體驗的時代。

那麼在與科技競爭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才能讓他們更適應未來的社會呢?馬雲爸爸所說的智慧的時代、體驗的時代到底是什麼呢?

歸根結底,智慧和體驗是那些只有人才能創造,機器不能取代的東西。

如果我今天重新設置中國的教育體系,幼兒園的孩子,他剛剛開始,必須學會唱歌,必須懂得音樂,必須欣賞音樂。這個音樂是和天堂通的,將來要尋找開啟人的智慧是音樂起來的。音樂最早是從教堂、廟堂裡出來的,所以音樂對人實在太重要。

馬雲果然是馬雲,對一些問題的認知遠高於常人,甚至領先時代一個身位。

馬雲並不是第一個說音樂關係著智慧的人,在他演講的200多年以前,有個叫貝多芬的人就曾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音樂啟迪人的智慧,畫畫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體育活動造就強健的體魄,三者缺一不可。

在美術和體育方面,我沒有任何心得和發言權,但是作為一個學了八年鋼琴的音樂愛好者,今天我們可以聊聊音樂欣賞。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1

現在家庭條件好了,有很多家長給孩子買了鋼琴,跟家長們討論的多了之後,發現我們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困擾——對於孩子的音樂素質培養,從哪裡開始?怎麼培養?我們來探討一下。


學音樂最重要的是培養聽力

孩子的聽力培養主要是在0到6歲這個年齡段。

孩子大概在10個月時才初步開始建立有意識的聽覺,開始可以有意識地辨別男生和女生,老人的聲音和爸爸媽媽的聲音。

0到6歲是孩子聽力最敏感時期,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聽和學習音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節奏感

按照均勻的節奏,穩定地拍打孩子的身體,同時幫助孩子聽音樂這種方法非常有用。因為在孩子學音樂的過程中,節奏節拍是最重要的。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所以讓孩子從小建立起節奏感非常重要。

這種節奏感會影響孩子生活中做事和講話的方式。其實就是通過音樂讓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僅僅培養音樂這一種能力。


旋律對學音樂來說至關重要

唱歌跟旋律的區別是唱歌是有歌詞的,樂器演奏的很多旋律是沒有歌詞的。

孩子在學習歌詞的同時就學習到了文字,就識字了。歌詞會讓孩子學習到文字的魅力,這些都會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得以培養。

家長可以嘗試著去給孩子聽莫扎特的音樂,節奏非常的鮮明,音色和律動非常適合孩子。


聽音樂,帶孩子一起去想象

想象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經歷和背景有關,可能孩子想到的是一隻小狗和小貓一起做遊戲,或者想到了和幼兒園的同學發生小矛盾時的爭吵。

家長不要給孩子暗示,讓他自己隨意地想象。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標題性音樂是名字比較有吸引力的音樂。一種方式是告訴孩子音樂名字,讓他自己去隨意想象。另外一種方式是不給孩子名字,只讓他聽音樂,聽完之後讓孩子發散他的想象,鼓勵他自己講一段故事或者描述一個畫面等。

這個過程既鍛鍊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


給孩子聽真樂器的好音樂

聽的媒介對象是聲音,聲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聲音無處不在,所以說音樂也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需要準確的音高和良好音質的有機結合。

因此,我建議給孩子選擇的音樂在音質上要有要求,很多玩具的電子音樂可能不是用真樂器錄製的,在音響的聲音上就不是很準確,家長要給孩子聽真樂器的聲音,比如鋼琴的音色、絃樂、小提琴、大提琴等就是真樂器的聲音。

當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藉助動畫讓他聽聲音,把音樂變成動畫輔助讓孩子去聽,同時儘量保證比較安靜的獨立空間,通過動畫的方式讓孩子聽一些比較生澀難懂的音樂。


無相關知識的家長如何給予指導

可以在車裡放一些音樂,每當接孩子的時候,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邊聊一聊聽的東西。

那個音樂父母可能也不懂到底是誰寫的,什麼風格,但是通過音樂想故事,引導孩子一起去想象就可以了,並不一定對父母自身的要求非常高。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從聽和模仿開始,保留孩子本身的音色

從聽和模仿開始的,當孩子在聽和播放的過程中鍛煉出了技術,之後他自己可以隨意發揮,可以靠自己的理解去創造音樂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最開始都是從聽和模仿開始。

孩子五歲多以後才比較適合學樂器和唱歌。

所有的孩子學唱歌都應該保留他本身的音色,其實他學的是樂感、節奏和音準,他只要通過旋律和歌詞的變化去表達自己音樂的情感就好了,不一定非要唱出民族或是美聲,孩子應該自由地去唱。

其實歌的技術表達和樂器一樣,技術的表達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去使自己愉快,孩子學習的是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音樂和怎樣去理解音樂,而不是技術能達到何種程度,如果把注意力一直關注在技術上,孩子一定會失去興趣的。


2

還是具體一點、接著上面的點拿學習鋼琴來說,有時候遇到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目前學琴的進度表示了擔憂,認為自己的孩子進步緩慢,和其他孩子比起來沒有優勢,甚至開始否定自己的孩子,出現不耐煩的現象,並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學琴的天賦,不是這塊料!

很想對這些家長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選擇與學習的權利,只是他們還沒有找到這座音樂大門的鑰匙,需要老師和家長一起努力幫助她們共同尋找,待打開這座大門後,她們才能看到耀眼的陽光、才能真正尋找自己的方向。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孩子不喜歡家長說出如下的話:


○ “老師是這麼教的嗎?怎麼坐?手型是這樣的嗎?”(家長你不懂,如果沒有去陪練也不請陪練,是無法知道正確的方法的。)


○ “這個地方怎麼老是彈錯?”(寶貝,這個地方我們多來幾遍好不好?我覺得你很棒了!)


○ “必須給我練一個小時再出房門!”(孩子的天性是玩,就是成人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坐一小時。)


○ “每次要你練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可以嘗試把“練琴”這個詞語換成“我想聽鋼琴曲了”。)


○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不好好學就是浪費錢!”(不要拿藝術、愛好、興趣和金錢掛鉤,不要給孩子壓力。)


○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你愛彈不彈。”(把輕言放棄換成有耐心地引導、帶孩子多欣賞音樂會保持興趣。)


○ “聽話,把這條彈完就去玩!”(不要讓孩子覺得練琴是完成任務,那樣是沒有效率的。)


○ “你若考級過了5級,我就給你買……”(壓力施加法,是因人而異的,根據孩子的性格決定。)


○ “今天學的什麼曲子,趕緊去練習”(這是領導發話了,或許“今天學的什麼曲子呀,要是能彈給我聽讓我享受一下該多好呀!)


○ “為什麼那個小朋友彈的那麼好,你怎麼這麼笨?”(不要直接的去拿別家的孩子對比,應當側面鼓勵。)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


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是非常可怕的。“

”,在孩子的心中是最嚴厲的判決,無情地將他們變成了一個家庭或學校的“另類”,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一片灰暗。


3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一位富商臨終前,見窗外的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對他四個未成年的孩子說:“你們到廣場上給我捉幾隻蜻蜓來吧,我許多年沒見過蜻蜓了。”

不一會,大兒子就帶了一隻蜻蜓回來。富商問:“怎麼這麼快就捉了一隻?”大兒子說:“我用你給我的遙控賽車換來的。”富商點了點頭。

又過了一會,二兒子也回來了,他帶回來兩隻蜻蜓。富商問:“

你怎麼這麼快就捉了兩隻蜻蜓?”二兒子說:“我把給我的遙控賽車租給了一位小朋友,他給我3分錢,這兩隻是我用兩分錢向另一個小朋友買來的,你看這是多出來的一分錢”,富商微笑著點點頭。

不久,老三也回來了,他帶來十隻蜻蜓。富商問他:“你怎麼捉了這麼多的蜻蜓?”三兒子說:“我把你給我的搖控賽車放在廣場上,告訴他們誰想玩賽車交一隻蜻蜓就可以了。要不是怕你急我至少可以收十八隻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兒子的頭。

最後回來的是小兒子。他滿頭大汗,兩手空空,衣服上沾滿了塵土。富商問:“孩子,你怎麼了?”小兒子說:“我捉了半天也捉不到一隻,那些蜻蜓好可愛,飛得那麼高,我蹦起來也捉不到它們。”兒子眉飛色舞地講述著。富商笑著把他摟在了懷裡。

第二天,富商死了。他的孩子們在床頭髮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

孩子們,我並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們捉蜻蜓的樂趣。


“不引導孩子去體驗它,三十年後他找不到工作!”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們許多家長缺少發現,缺少培養的方法,而使“天才”與自己的孩子擦肩而過。

真正的快樂在於做這件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不是嗎?

當然,能夠說這樣的話,是你首先得引導孩子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