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即公元一三九九年至建文四年即公元一四零二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為爭奪帝位而進行的一場內部戰爭。

姚廣孝者,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號獨庵老人、逃虛子,今江蘇蘇州人。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一三八二年,“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姚廣孝和尚這次經過左善世宗泐之舉薦,至京師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一個有著政治抱負的和尚,遇上了一個有執行力的皇上。”或許是緣分,抑或是心靈感應,二人相見恨晚,朝夕相談,且“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九八年,皇太孫繼位,是為建文帝。 時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各路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建文帝遂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諸王中燕王朱棣最為雄傑,兵馬最強,尤為朝廷所嫉。建文帝遂以防邊為名,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將燕王朱棣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姚廣孝遂私下督勸朱棣起兵造反。在姚廣孝說服之下,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之名出征。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經過三年艱苦征伐,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成功奪得皇位,是為明成祖,此所謂“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積極輔佐決策,為該場戰爭做了充足之軍事準備,甚至日夜操練,規劃十分精密。戰爭中,姚廣孝在後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並一度與燕王朱棣裡應外合,取得戰爭的階段性成功;“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戰爭發展至關鍵時刻,姚廣孝多次輔佐燕王朱棣做出正確決策。無論是圍攻濟南久未成功,抑或是燕王執意反攻,不論是東昌戰敗損失大將張玉,士氣低迷,姚廣孝都在幫燕王朱棣堅定必勝決心,而最終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太子少師,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北京城佈局。而後又在解縉編書失敗後,擔任《永樂大典》與《明太祖實錄》最高編撰官。

“靖難之役”首功竟屬一和尚?帶您認識歷史上的姚廣孝其人

永樂十六年,即公元一四一八年,病逝於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為其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此乃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後人對其如此評價: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