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伊朗君王譜」安息帝國(六):阿爾沙克一世


「古伊朗君王譜」安息帝國(六):阿爾沙克一世

安息帝國(六):阿爾沙克一世

7.阿爾沙克一世

阿爾沙克一世(波斯語:ارشک‎;希臘語:Αρσακης,?~前211年)安息(帕提亞)王國的創建者。

阿爾沙克一世是一個被稱為“帕尼人”的部落的酋長,該部落是斯基泰(或大益)遊牧民族的一支。帕尼部落的語言屬於伊朗語支,他們在前3世紀遊牧於裡海東部一帶。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記載說,阿爾沙克和他的兄弟梯裡達底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後代。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根據,也可能只是阿爾沙克為爭取伊朗人的支持而作的宣傳。

前250年,塞琉古王朝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特一世使自己的轄區獨立,不再聽從敘利亞方面的號令。狄奧多特的行動很可能對帕尼部落的遷徙起了推動作用。在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獨立之後不久,統治帕提亞和希爾卡尼亞地區的總督安德拉戈拉斯也叛離了。於是約在前247年,阿爾沙克帶領大批民眾侵入帕提亞。他們在前238年打敗並殺死了安德拉戈拉斯,建立了帕提亞王國。如果根據阿里安的記載,則阿爾沙克在侵入帕提亞之後不久就戰死了,其弟梯裡達底一世繼承王位,殺死安德拉戈拉斯一事也被歸於梯裡達底;但現代歷史學家根據考古學發現認為阿爾沙克一直統治到了前211年,繼承者是他的兒子阿爾沙克二世,或稱阿爾達班一世。

在狄奧多特一世去世不久,阿爾沙克一世與他的繼承者狄奧多特二世簽署了一份著名的聯盟條約,共同反對塞琉古王朝。在此之前,帕提亞與巴克特里亞兩國完全是敵對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查士丁記載說:

不久,由於狄奧多特之死而減輕了壓力的阿爾沙克與他(指狄奧多特一世)的兒子,也叫狄奧多特的,實現和平並簽訂了盟約;後來他與前來鎮壓叛亂的塞琉古(指塞琉古二世)作戰並獲勝了:帕提亞人把這一天當作他們獲得自由的日子來慶祝。

在阿爾沙克一世死後,所有的帕提亞統治者在公開場合都只使用“阿爾沙克”這個名字;據說這個名字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本名。在帕提亞諸王發行的錢幣上大多也只鑄有這個名字的希臘語屬格形式ΑΡΣΑΚΟΥ(意為“阿爾沙克發行的錢幣”)。

古代中國文獻稱帕提亞王國為“安息”。現在廣泛接受這是對“阿爾沙克”一詞的音譯,因為在古漢語中“安息”讀為Arsǝk或Ansek。在中國,最早報告安息情況的是漢武帝的使節張騫,他大概是在巴克特里亞獲知了有關帕提亞王國的信息。

8.阿爾沙克二世


「古伊朗君王譜」安息帝國(六):阿爾沙克一世


阿爾沙克二世(?-前185年)是帕提亞(安息)國王(前211年-前185年在位)。本名阿爾達班,他是帕提亞的第二或第三位國王(這取決於是否承認梯裡達底一世的存在)。按照王朝的傳統,他的另一個名字是阿爾沙克(與王朝創立者阿爾沙克一世同名),今天這個名字在西方歷史學界中比其本名“阿爾達班”還常見。

一般認為,阿爾沙克二世是阿爾沙克一世之子,在前211年繼承王位。他統治時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塞琉古帝國國王安條克三世的大舉東侵。這次衝突似乎是阿爾沙克二世引起的,他利用塞琉古王朝的米底總督亞該烏斯於前213年叛變,導致米底地區形勢混亂的機會,企圖趁火打劫。但安條克三世很快作出反應,並親率大軍前來討伐,於前209年攻入帕提亞。戰鬥結果表明阿爾沙克二世完全不是安條克的對手。塞琉古軍隊攻佔了當時帕提亞王國的首都赫卡託姆皮洛斯,接著迅速推進到今達姆甘地區;阿爾沙克二世被迫退入山區,但又在山中被安條克三世打敗。不久安條克三世進入了希爾卡尼亞。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阿爾沙克二世被迫向安條克三世求和。結果他成功地說服了安條克承認帕提亞的獨立,並與之結成同盟。阿爾沙克二世並且誘使安條克三世掉轉矛頭去進攻大夏的統治者歐西德莫斯一世,因為從塞琉古王朝的角度看,歐西德莫斯無異於叛匪。

前185年阿爾沙克二世去世,其堂兄弟弗里亞帕蒂烏斯繼承了王位。

9.米特里達梯一世


「古伊朗君王譜」安息帝國(六):阿爾沙克一世


米特里達梯一世(Μιθριδατης A,?-約前132年)是帕提亞(安息)國王,在前165年-前132年在位)。按照帕提亞王朝的傳統,他的另一個名字是阿爾薩克六世。米特里達梯一世繼承了兄長弗拉特斯一世的王位。他對虛弱的塞琉古王朝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把帕提亞帝國的疆域向西大大擴展,遠達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米特里達梯一世趁塞琉古王朝內部混亂之際蠶食它的東方行省,包括米底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約前141年,米特里達梯一世侵入巴比倫,驅逐塞琉古王朝總督,宣佈自己為巴比倫國王。前139年,帕提亞軍隊在戰鬥中俘獲敘利亞國王德米特里二世。米特里達梯一世進而征服埃裡邁達、培爾西達和巴克特里亞,後者當時正遭到大月氏人的入侵。連亞美尼亞也處於米特里達梯一世影響之下。

由於米特里達梯一世的武功,帕提亞崛起為國際舞臺上的頭等大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