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硬核:類昆蟲外星人科幻史

硬核:類昆蟲外星人科幻史

硬核:類昆蟲外星人科幻史

© Think About It - Aliens

利維坦按:

一,文章非常長(16000字),建議收藏後慢慢閱讀。

二,恐蟲者慎入。

三,文末有福利。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夜深人靜之時,它們在你看不到的房間角落四處走動、大快朵頤。你瞥見它們後,心中就升起一股暴力之火,抄起報紙棍、毒氣噴霧和鞋子就朝著它們一頓狂轟濫炸。你眼前的這條臭蟲死了,這短暫的勝利令你陶醉……然而,黑暗中還埋伏著成百上千只它的同伴。

上溯至1902年,自科幻小說誕生開始,昆蟲就成了經久不衰且引人矚目的外星敵人模板。一些最為經典的軍事科幻作品總是大力描繪以昆蟲為原型且充滿征服欲的外星物種。異形(ALIENS)系列中的主角、星河艦隊(Starship Troopers)中的蛛形綱生物、《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中的蟲族都是經典例子,體現了科幻作品的創作者們如何將人們普遍存在的恐懼扭曲成在星際空間中等待著我們的可怖敵對物種。在本文中,我們將探索並解釋這些類昆蟲生物的出現。

科幻作品中的好鬥類昆蟲生物

科幻作品的一大主題就是好鬥的類昆蟲外星人來到地球,破壞我們美好的家園。它們是最為常見的敵對外星物種之一。研究這些類昆蟲生物的共性後,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的組織架構就像是蜂群這樣的真社會性系統,分工明確並且母蟲的地位最為重要。

在科幻作品中,這些類昆蟲戰士常常以數百萬計的數量前赴後繼地朝你湧來,哪怕你的槍管已經因持續掃射而變得滾燙,也無法將它們全部消滅。這些類昆蟲生物相當“一根筋”,這讓它們擁有了強大的力量並且極為團結,但也破壞了個體的個性和創造力。這點在《星際迷航:航海家號》(Star Trek Voyager)中就有很好的體現:為了應對8472號物種,人類開發了一種包含數十億顆大腦且博格集合體無法掌握的策略。

這些類昆蟲生物的科技水平通常要比人類低,並且常常運用有機技術或捕獲技術。科幻作品中的這些類昆蟲生物社會的核心就是它們的母蟲,她也常常是這個群體中唯一一個擁有個性的角色,因為她的身邊幾乎沒有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其他類昆蟲生物。類昆蟲生物的這種反人類性在科幻作品中得到了大肆渲染,並且也是作者設計數量如此巨大的外星敵人模板的一大原因。我們人類以個體形式存在,通過與這些生物社會特徵的對比,這點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類昆蟲生物和神話故事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霍皮人的蟻人形象。© Ancient Code

在全球各大文化和文明的神話故事中,昆蟲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美國西南部一些原住民部落的神話和象形文字中出現了“蟻人”。這些作品在黑暗時代經過拯救、保護、悉心照料流傳了下來,並且教授了霍皮人生存和走向繁榮的知識。

某些神話指出,大峽谷是蟻人的家園。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ink About It - Aliens

此外還有Cagn,南非桑人崇拜的具有變形能力的螳螂神。按照桑人的神話傳說,螳螂神Cagn不僅教授桑人重要知識,還是全世界各類物種的祖先:當古蜂王(the Bee)幫助螳螂神渡河的時候,前者把自己的卵植入了後者的體內。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Ancient Code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Ancient Code

在古埃及神話體系中,昆蟲的地位達到了巔峰。在古埃及人看來,聖甲蟲是他們生死輪迴儀式的關鍵,創世神阿圖姆與甲蟲之間存在聯繫。他們會把聖甲蟲編入製作木乃伊的織物中,形式和位置也相當有趣——我們甚至發現有一隻聖甲蟲嵌進了木乃伊的心臟位置。這類甲蟲在古埃及人的復活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還有頭部為甲蟲的神凱布里(Khepri)。

在古代藝術形象中,它可算得上是真正怪異的了。凱布里是日出之神,很像是把太陽從日出滾到日落的蜣螂。

類昆蟲生物和UFO文化

UFO是否真的存在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熱門話題,不過,部分UFO文化的確反映了人類對謠言中的那些外星物種的看法。UFO文化也確實是以敵對外星物種為主題的科幻作品中的另一大重要元素。科幻作品描繪近距離UFO接觸事件中的小綠人、蜥蜴人甚至“像北歐人”的人形外星生物,這個傳統源遠流長,卻並不適用於昆蟲形外星人。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ArtStation

考慮到類昆蟲敵對外星生物早在20世紀頭幾年就已經成了科幻作品中的流行元素,這個現象就很是奇怪,但它們在現在以及過去的UFO文化中也並非全無體現。某些網站確實根據小綠人的半螳螂形特徵,把它們歸類為類昆蟲生物,遊戲X-Com中也是這麼做的。然而,它們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昆蟲形生物。如果UFO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信的,那麼它就可能表明,沒有任何能夠產生智慧生命的系外行星創造出了技術水平足以進行星際旅行的類昆蟲文明。這也意味著,未來的人類太空探險者們不太可能遇到擁有高度智能的昆蟲外星人。

出於這個原因,異形也不是能夠進行星際旅行的文明。不過,這並不等同於UFO綁架事件中見不到類昆蟲生物的身影。有些被綁架者,比如琳達·波特(Linda Porter)告訴我們,與她長期保持聯繫的小綠人背後還有一個體型更大的螳螂狀生物發號施令。這類描述非常罕見,並且也沒有成為UFO文化的主流元素。有人認為,民間傳說中的“蟻人”也是小綠人外星社會中的成員。

為什麼昆蟲外星人會成為科幻作品中人類的一大外敵?

一心想要征服人類、帶著巨大敵意的昆蟲外星人是科幻作品中的一大主題……但是,為什麼會這樣?昆蟲的數量要比人類多幾萬億,並且,雖然從人類文明初現曙光之時,我們就花了大力氣試圖把它們趕出家園,但始終沒有成功。

此外,它們還會給人類家庭和農作物帶來疾病、造成破壞。所有這一切都孕育了人們對昆蟲的仇恨/擔憂/恐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我們人類以及其他我們熟悉的動物相比較,昆蟲自身也有巨大的“外星特性”。它們擁有蜂群思維,“工人”階級具有自我犧牲精神,並且種群內部形態各異,似乎永遠也沒辦法窮盡,如此種種都讓大多數人恨透了昆蟲。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Gfycat

人類文明開展對昆蟲的化學戰爭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美國人每年花在各類殺蟲劑上的開支大約為100億美元。這就是昆蟲能成為科幻作品中人類外星大敵的一大主要原因:它們對我們自身、對我們的寵物、對我們的家園、對我們賴以為食的農作物都有破壞性影響。

當然,在一個簡單得多的層面上,大部分昆蟲的怪異外形都會激起我們人類原始的戰鬥逃跑反應。畢竟,在《舊約》中,古埃及人遭遇的一大災難就是漫天飛舞的蝗蟲。這當然成了太空陸戰隊消滅外星蟲子的一大動力。

我們會同懷有敵意的昆蟲外星人戰鬥嗎?

如果我們按照科幻作品中的總體觀點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答案几乎是一致肯定的:我們一定會同這些不懷好意的外星蟲子戰鬥到底。然而,現實生活會對這個判斷提出些許質疑。

雖然地球上的昆蟲擁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分工明確,不斷地尋找庇護所和食物,相互之間也會交流——但還沒有任何一種昆蟲進化成擁有技術、藝術或文學的真正智慧物種。

我們找不到昆蟲擁有長期記憶的證據,它們的語言機制也太過簡單,不足以發展成複雜且具有表現力的語言。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在蟻穴中玩耍的孩子。© Flickr

在我的研究中,智能發展的核心概念之一需要以長期記憶為基礎。既然無論是地球上還是UFO文化中都找不到類昆蟲文明的蹤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昆蟲缺乏獲取構建星際文明所需智能能力的“證據”。

這並沒有排除我們在系外行星上遭遇敵對類昆蟲生物的可能。正如我們在異形宇宙中看到的那樣,敵對類昆蟲生物可能是某個系外行星的原住民,地球人在那登陸並與它們發生接觸的那一刻就是流血事件的開始。

其他外星人,比如《異形:普羅米修斯》(Aliens:Prometheus)中的工程師,代表將類昆蟲生物傳播到其他世界的偶然事件或是一種特意為之的生物戰爭形式。如果存在擁有星際航行能力的昆蟲物種,那就意味著我們與它們之間必將因爭奪星際地盤而發生戰爭,我們也會成為它們眼中對蜂群社會結構的威脅。

正如我在《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一書中概述的那樣,繁殖率以及蟲後與蟲群之間的競爭會是它們進行太空殖民的源動力,也會是我們與這些宇宙蟲子間衝突的根源。

當新蟲後們試圖通過新蟲群構建自己的巢穴時,它們就會與我們展開對可定居世界的競爭。我在網上讀過的一篇文章討論了這樣一件事:一些環境惡劣的系外行星——

比如距我們16.1光年遠的行星Gliese-832c,引力極強、溫度變化範圍極廣、大氣層極端濃密——會促使昆蟲進化。這樣的世界可能是外星蟲子進化的溫床。

哪怕Gliese-832c上的外星蟲子進化出的文明不具備星際航行能力,我們人類也很可能會對這顆行星濃密的大氣敬而遠之,從而避免與Gliese-832c上的外星蟲子開戰。那可真是千鈞一髮……

昆蟲外星社會

大多數描繪地外智能昆蟲文明的科幻作品都會在地球昆蟲的基礎上給它們安排一個掌控繁衍的統治者、蜂群思維、任務明確的勤勞工蜂、大量懶惰的雄蜂,並且這個社會的發展基礎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堅守蜂巢。對它們來說,個人主義的概念通常完全是異端。同樣異端的還有背叛蜂巢的想法。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4.bp.blogspot

蜂巢思維就是外星類昆蟲社會的標誌。它們的另一大特徵是,大多數類昆蟲生物居住在人類幾乎完全沒有見過的巨大地下或地上蜂巢結構中。描繪這些外星蟲子社會的科幻作者們在它們是否擁有並且使用高科技一事上搖擺不定。在有些科幻作者筆下,這些外星類昆蟲生物掌握並使用定向能武器和超光速飛船;但在另一些科幻作者筆下,它們就只能使用以自身器官為基礎的低級技術,甚至還得靠劫持宿主的技術才能在星際空間中擴張自己的殖民地,比如戰錘40K(Warhammer 40K)中的泰倫蟲族。

科幻作品與昆蟲外星敵人

就科幻作家筆下符合地球生物模型的外星敵對生命形式來說,沒有比昆蟲更為流行的了,並且這種趨勢自科幻作品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如此。在第一部科幻電影中,人類探險者們發現的敵對外星物種就是類昆蟲生物。自那之後,它們就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品和軍事科幻題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樣,類昆蟲生物能夠勾起潛藏在絕大多數人內心的普遍恐懼,而在科幻作品中,

這些外星昆蟲敵人的體型越大,我們的恐懼也就越深,這方面的一個例證就是1953年的B級電影《它們!》(THEM!)。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1953年的B級電影《它們!》劇照。© 豆瓣電影

雖然大型昆蟲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B級電影中的反派角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真正讓它們坐穩了“反派一哥”地位的還是1959年的經典軍事科幻作品《星河艦隊》。

在《星河艦隊》三部曲中,死亡的陰影無處不在,而類昆蟲生物也就此成了致命外星敵人的模板。不過,雖然昆蟲外星人以人類敵人的形象大量出現在了像《裝甲》(Armor)、《安德的遊戲》、《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這樣的經典軍事科幻題材電影中,雖然它們也塑造了科幻作品的幾大傳統,但直到1979年的電影《異形》,外星昆蟲敵人與科幻作品間的聯繫才變得緊密起來。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4.bp.blogspot

自那之後,雄性異形戰士成了一個標誌,成了電影史上最為成功的敵對外星物種之一,並且使得敵對外星蟲子的形象大為流行。1986年的《異形2》上映後,這些蟲子的熱度有增無減,它們和太空陸戰隊交戰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雖然異形結合了幾種我們熟悉且常見的昆蟲的特徵,但H.R.吉格爾(H.R.Giger)設計的這個形象還是令人毛骨悚然。異形暴露在外的機體從某種角度看也算得上優雅,但其一舉一動卻令觀眾魂飛魄散。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Gfycat

異形很快就成了創作者們精心打造的昆蟲外星人的原型,在隨後的30多年裡成了大家競相仿效的模板。它的流行並不侷限於科幻文學和科幻電影,電子遊戲、電視節目(流行度相對較小)以及角色扮演遊戲都敞開懷抱,擁抱了這種刻畫各類昆蟲外星敵人的潮流。創作者們充分挖掘了成群結隊的雄性昆蟲戰士帶著無數子彈和激光束呼嘯而來時給觀眾帶來的巨大心理衝擊,這些橋段也已成了科幻電子遊戲和角色扮演遊戲的經典場景。

這種潮流會繼續下去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所以,是時候囤積殺蟲劑了。

你是否應該在自己的科幻作品中使用類昆蟲生物這個形象?

類昆蟲生物在科幻作品中如此流行,那麼你是否也應該在自己的科幻作品中使用這個形象呢?

在你的科幻宇宙中樹立一個主要的敵人形象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這個敵人越強大,設定就越優秀,故事也就越吸引人。在我2015年出版的書《瀕危物種》中,我非常刻意地挑選了外星蟲子作為主角的敵人,因為我想要創作一個與《星河艦隊》和《裝甲》不同的“獵蟲”故事。對我而言,最適合《瀕危物種》及其續集(考慮到我的小說鮮有暢銷的,有沒有續集還是個問題)的敵人形象是螳螂。

如果你準備讓類昆蟲生物擔當反派角色,那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形象背後的科幻傳統,然後看看怎麼樣才能在不違背昆蟲真實行為的前提下給這個形象帶來點新意。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侵略性極強的昆蟲對你的科幻體系有多重要。如果它們只是你筆下太空陸戰隊的訓練靶子,那麼只需要遵循類昆蟲生物的基本意象就好了。考慮到地球上有那麼多昆蟲,在科幻作品中應用類昆蟲生物的一大好處就是你有一大堆背景資料需要了解,因而總會忙個不停。

案例

漫威宇宙中的靈嬰

我在前面提過,《異形》系列電影中的生物形象影響力非常大,只消看看《X戰警》(X-Men)系列漫畫中嗜血的外星種族靈嬰就能清楚瞭解了。靈嬰是侵略性極強的寄生型類昆蟲生物的主要代表。它們長著淌著唾液的噁心毒牙,並且還有一個噁心的習性:通過暴力將卵注入其他物種體內,以此來孵化自己的後代。靈嬰乘坐著星艦在星際空間中遨遊,間或降落到不幸的行星上,傳播災難。更加可怖的是,它們以給其他物種帶去痛苦與恐懼為樂。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Wikipedia

1982年,作家克里斯·克萊蒙特(Chris Claremont)指示藝術家戴夫·科克拉姆(Dave Cockrum)為《X戰警》第155篇中的死鳥設計一個邪惡外星物種。科克拉姆最後創造出的這個外星敵人形象與異形非常相似,但通過幾點細節就能快速把兩者區分開來。靈嬰的統治者是一隻母蟲,雄性靈嬰戰士比異形更聰明,具有飛行能力,穿刺攻擊強大有力。靈嬰使用的科技既有偷來的,也有自己開發的,並且也會寄生在具有星際航行能力的生物上,從而把自己的後代播撒到星際空間中。此外,作為漫畫反派,靈嬰其實還會和主角們展開機智的對話。在漫威宇宙中,靈嬰的某些形象和設定確實相當恐怖,尤其是它們騎著星鯊的樣子,讓當時還是個孩子的我嚇得屁滾尿流。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Wikipedia

《安德的遊戲》宇宙中的蟲族

1985年出版的《安德的遊戲》是軍事科幻文學鉅著之一,同時也是少數幾部搬上了大熒幕的軍事科幻小說之一,可能還是唯一一部改編電影保留了大部分原始情節的軍事科幻小說。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在這部作品中,地球都受到了一個名叫Formics(或者說“蟲族”)的外星種族的攻擊,這就是這場蟲族戰爭的開端。

而故事的結局則是,在國際艦隊的反擊和安德·維金(Ender Wiggin)高明的戰術策略下,整個蟲族幾乎全部滅亡。不過,雖然蟲族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死了,但在這個被征服的世界中還藏著最後一隻母蟲的幼蟲,為了拯救整個蟲族,它被委託給了安德。這種外形類似螞蟻的昆蟲以發號施令的母蟲為中心,而殖民則是蟲族繁衍壯大的關鍵。這正是蟲族戰爭的根源所在:它們試圖在地球上建立殖民地,最終卻斷送了整個種族的未來。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4.bp.blogspot

《安德的遊戲》這部小說走紅後,盜版漫畫、續集層出不窮,各方都按照自己的想象繪製了蟲族的造型。等到2013年電影改編版上映時,其中的蟲族形象讓觀眾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魅力非凡,簡直棒極了。鑑於這部作品的電影和小說系列都如此成功,蟲族很可能也成了所有現代科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昆蟲外星人之一。不過,雖然這部作品的圖書和漫畫還在不斷更新,同時也不斷擴展這《安德的遊戲》宇宙,但2013年的這部電影很可能不會再有續集了,這主要是因為這部耗資1.1億美元的電影票房沒有達到預期。

異形

在所有科幻作品中最令人恐懼的外星敵人之一就是異形。自1979年電影《異形》上映以來,它們不但激發了創作者的靈感,更成了我們所有人的夢魘。瑞士黑暗藝術家H.R.吉格爾以自己在1977年出版的《死靈之書》(Necronomicon)一書中的生物為藍本創造了異形形象。

這種寄生生命以各種恐怖的形式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嚴格來說,異形並不是類昆蟲外星人,但雄性異形戰士的確是自己巢穴和異形皇后的忠實僕人,並且行為也與蜜蜂和

螞蟻中的工蜂很是相似。

在漫畫和電影中,異形的社會結構也與昆蟲相似。1992年的限制級黑馬漫畫《異形:巢穴》更是大大強化了這個特點。在系列黑暗漫畫《種族滅絕》(Genocide)中,格蘭特公司更是為了盜取更多“蜂王漿”而不遠萬里前往異形的老巢。由於在此前的劇情中異形皇后遭到綁架,這個種族內部出現了權力真空,並進而引發了兩大異形部落的種族內戰。雖然科幻作品中有一些類昆蟲生物成了科技物種,比如《安德的遊戲》中的蟲族,但異形沒有發展任何技術,整個異形社會的唯一目標就是為異形皇后及它們的巢穴或者整個物種的延續奮鬥。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2.bp.blogspot

異形的起源是個謎,沒有任何“官方”解釋。1988年出版的黑馬漫畫DHP#24對異形的背景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並且還算不錯。根據黑馬漫畫的說法,異形本來會受原行星上的其他物種節制,在移民之後才變得凶神惡煞、貽害無窮。這篇漫畫還強烈暗示,其他擁有星際旅行能力的外星物種一直在劫掠異形充當宇宙大戰的工具,因此,異形與人類和鐵血戰士之間的衝突算不得什麼新聞。在最初的異形電影劇本中,異形是太空騎師的生物武器,這也是工程師在LV-223上建造那些設備的目的。然而,《普羅米修斯》沒有明確說明異形究竟是自然產物,還是工程師生物工程的產物。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2.bp.blogspot

經典科幻電視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的類昆蟲生物奧維翁

1978年上映的電視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的試播集是一部介紹了大量背景、長達3小時的電視電影。片中,平民艦隊的一個停靠點是卡里洛行星。這顆行星富含艦隊所需的燃料鈦靈(Tylium),其供應量足以支撐艦隊奔赴地球的漫長旅程。卡里洛是劇中人們全面放鬆娛樂的目的地,也是它的主人類昆蟲生物奧維翁(Ovion)的前沿陣地。卡里洛的賭場、夜店和酒店都是為了誘捕人類遊客而精心設計的陷阱,誘捕成功後,奧維翁就把人類當作食物放在巨大的地下室內。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Hollywood Reporter

奧維翁只在分為三集的試播電影中出現,形象則是美泰公司最為常見的四臂綠色昆蟲(我就有一個)。在以奧維翁為主角的劇集裡,它們是賽隆(Cylon)帝國中被征服的民族。令人奇怪的是,它們會通過自己俱樂部中的私人房間觀察外部形勢,並且還會點亮獨眼巨人面罩以掩飾自己兇惡的昆蟲面龐。人類殖民戰士破壞了奧維翁以人類為食的計劃,再加上鈦靈礦發生了大爆炸,奧維翁的陰謀也隨之破產。當然,自此之後,再也不會有人前往這個曾經的度假勝地了。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Den of Geek

拉爾夫·麥考瑞(Ralph McQuarrie)和其他幾名著名概念藝術家設計了類昆蟲生物奧維翁的形象。在製作《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試播電影的過程中,劇作還為奧維翁製作了數個黏土模型。化妝和服飾組製作了真正大膽的奧維翁道具服,由身高5英尺1英寸(約1.55米)的特技演員保拉·克里斯特(Paula Crist)穿戴。當你看到全尺寸怪獸服的美妙時一定會驚異萬分——尤其是細細查看《星艦復國記》(Andromeda)和《星際迷航:進取號》中類昆蟲外星人的服裝時。我對這些昆蟲外星人的記憶是:它們徹徹底底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而且完全符合設定。

《亞爾的復仇》中的亞爾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Mental Floss

那些在20世紀80年代初玩過電子遊戲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雅達利2600的經典之作《亞爾的復仇》(Yar’s Revenge)。當時,雅達利會在遊戲的包裝盒裡裝上一些小漫畫。內容要麼是補充遊戲的背景故事,要麼是與遊戲故事線有關。打開遊戲包裝時能找到一份漫畫多少有點棒極了的感覺。以這種20世紀80年代棒極了的方式推出的作品中,最為瘋狂的就是《亞爾的復仇》中的小漫畫。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Mental Floss

這部小漫畫的內容是這樣的。人類第一支星際艦隊全軍覆沒,飛船在一個星球上墜毀。

這個世界上的輻射條件和氣候條件讓飛船上的蒼蠅變異成了類昆蟲智慧物種,並且自稱為“亞爾”。它們的敵人是闊太爾(Qotile),後者雖然沒有露面,但摧毀了亞爾殖民的一顆行星。為了反擊,亞爾給它們的戰士裝備了動力裝甲,準確擊破闊太爾導彈基地的護甲,以便運用威力強大的左隆(Zorlon)加農炮將其摧毀。亞爾或許不是與人類為敵的類昆蟲物種,但我必須提一下20世紀80年代這些棒極了的漫畫!

《星際迷航:進取號》中新地星球上的昆蟲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Bounding Into Comics

在觀眾不怎麼買賬的星際迷航第三季《星際迷航:進取號》中,一個名為“新地人”的集體種族攻擊了地球。噁心且充滿敵意的類昆蟲生物就是新地種族之一。這些形似蚱蜢的類人生物壽命很短,脾氣暴躁,行事魯莽。他們相當支持使用超級武器,並且立刻攻擊了NX-01,與球體建造者和爬行動物結成了緊密同盟。

製作第三季時,劇組決定不再採用演員身披服裝的傳統方式,而是運用CGI技術(計算機成像技術)配合演員的表演。由於預算有限,CGI的效果不夠理想,新地昆蟲缺乏“面部”表情,相關表演也顯得僵化……不過,由於劇中有大量這樣的類昆蟲生物,運用CGI技術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劇組花了大力氣才創造了這些生物,這在“孵化”這一集中就有體現。新地昆蟲與球體建造者這一條劇情線索有關,再加上它們背叛了議會,此後它們的命運如何是個未知之數。

昆蟲勇士(Sectarus: Warriors of Symbion)中的整個世界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Syfy Wire

20世紀80年代是各大玩具公司嘗試向西方世界所有男孩女孩兜售全新玩具形式並謀求可觀利潤的時代。當時,往玩具包裝裡塞點動畫和漫畫系列故事就是常規操作,其中某些玩具中的作品成了這個領域的標誌,也成了許多人兒時的溫暖回憶,例如:《太空超人》(He-Man)、《特種部隊》(GI Joes)、《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星際雄鷹:美國宇宙防衛軍》(STARCOM: US Space Force)、《空氣劫掠者》(Air-Raiders)、《機器人》(ROBOTIX)以及《昆蟲勇士》( Sectarus: Warriors of Symbion)。《昆蟲勇士》是X級漫威系列漫畫,還有卡通系列(雖然短命但很棒!)。在《昆蟲勇士》中,人蟲雜交戰士騎著毛茸茸的大昆蟲在Symbion(意為“共生體”)行星上為一座技術老舊的山區基地而戰。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Independent

昆蟲勇士的玩具風格大膽,設計時還使用提線木偶來移動巨大的昆蟲車。此外,負責保衛三尺巢穴的怪物的玩具套裝也運用了提線木偶。我至今仍記得這部漫畫和相關玩具,真的超級恐怖,內容都是毛茸茸的飛行昆蟲、蜘蛛和人蟲雜交戰士。不過,昆蟲勇士最後沒能取得成功,原因是過於接近《宇宙戰士希曼》( Masters of the Universe)的老派概念,玩具價格也很高。我看過一些昆蟲勇士鼎盛時期的漫畫,要比動畫好得多。

《星球大戰》前傳中的吉奧諾西斯人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Federalist

在《星球大戰》不成熟的前傳系列第二部《克隆人的反擊》中,我們認識了聯邦的一大核心成員,吉奧諾西斯人。吉奧諾西斯人的靈感來自入侵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家的白蟻。與破壞性極強的白蟻一樣,吉奧諾西斯人擁有蜂巢思維,並且也確實居住在吉奧諾西斯星球上蟻穴狀的建築群眾。蟻穴的領導有兩個。

一個是整個物種的哺育者兼大腦,吉奧諾西斯皇后。另一個則是擁有代表整個物種權力的雄性成員,並且似乎比其他大多數具有蜂巢思維的生物更加“獨立”。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Federalist

吉奧諾西斯人的一根筋讓他們成了聯邦核心體系外圍的重要工業力量,以為貿易聯邦生產軍事機器人而聞名。克隆人戰爭爆發後,人們將吉奧諾西斯之戰視為這個漫長戰役的第一戰。雖然吉奧諾西斯人只在一部電影中出現,但它們也是電子遊戲《星球大戰:克隆人突擊隊》(Star Wars Clone Commando)的一大亮點。在遊戲中,這些會飛的外星人是需要大量爆能步槍的反派角色。吉奧諾西斯工程體系的偉大成就之一是死星的藍圖,不過,這項發現並沒有讓帝國收穫任何忠誠。這種血腥屠殺讓很多人都感到了死亡的威脅。我能說我就是討厭吉奧諾西斯人嗎?它們從不為我服務,發明的技術散佈整個宇宙。另外,或許只是因為計算機效果較差,但我還是把吉奧諾西斯人列為星球大戰前傳電影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幾大外星物種之一。

《裝甲》中女妖星球上的蟻族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Comixology

1984年,寒鴉書局(DAW Books)出版了德克薩斯人約翰·斯蒂克利(John Steakley)對《星河艦隊》的致敬之作《裝甲》。斯蒂克利在書中大肆渲染了與一波波瘋狂巨星類昆蟲生物的戰鬥帶來的心理恐懼。《裝甲》後來成了軍事科幻題材的經典之作。遺憾的是,斯蒂克利沒能寫完這部作品就去世了。雖然《裝甲》一書在情節設計上存在巨大缺陷——傑克·克勞(Jack Crow)的宇宙海盜生涯突兀地將讀者帶離了菲利克斯(Felix)在女妖星球上的冒險——

但作品的出彩部分全是科幻戰鬥的硬貨,內容包括身穿強力裝甲的地球戰士和一群群攜帶弱熱炸彈的巨型螞蟻

這些雄性“螞蟻”戰士在女妖星球這個敵對世界上化身無情的殺人機器,而這場蟻族戰爭本身的大量情節都沒有進一步解釋和交代。《裝甲》中的這些螞蟻更像是發自內心的進行這些殘酷的近距離戰鬥,其效果之好讓《星河艦隊》中的戰鬥場景都相形見絀。在《裝甲》一書的尾聲處,女妖星上的蟻族傷亡慘重,連剛孵化出來的雄蟻戰士和工蟻都送上了與人類交戰的前線。《裝甲》對我在2015年出版的軍事科幻作品《瀕危物種》產生了直接影響。這本書我看過好幾遍。此外,2002年,我還在達拉斯的一個會議上見過斯蒂克利先生本人。想到他已離我們而去,這段經歷讓我更加感激。

《星河艦隊》宇宙中的蛛形綱生物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Framepool & RightSmith Stock Footage

將軍事科幻和類昆蟲敵人聯繫在一起的是軍事科幻文學的奠基經典、出版於1959年的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小說《星河艦隊》。有關這本小說的討論數不勝數,理由也很充分:它奠定了科幻文學和軍事科幻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傳統,其中就包括外星昆蟲敵人。後世其他作品中的蛛形綱生物形象都受到了這部作品的影響。

不過,《星河艦隊》中蛛形綱生物的文字形象在改編成其他媒介作品時也幾經變遷。在原版小說中,這些偽蛛形綱生物直到我擁有的1987年版平裝本107頁才出現。在那些泛黃的頁面上,這些身材碩大的壞蟲子更像是蜘蛛,生活在擁有星艦這樣的高科技的種姓制度社會里。然而,這些太空蜘蛛讓自己的許多戰士奔赴前線,一波接一波地攻擊敵人,並最終以極高的代價將它們擊敗。這種擁有智慧的蛛形綱生物的概念在1976年的RPG遊戲阿瓦隆山中也有體現……然後就是1997年《星河艦隊》電影的上映。在這部毫不掩飾、全功率輸出“瘋狂”二字的

真人動作電影中,蛛形綱生物被完全改編成了一個極富攻擊性且沒有任何高級科技的物種。它們通過硬化空間孢子進行殖民。種族中的大腦蟲和上帝蟲則負責控制個體。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Entertainment Weekly

雖然原著粉絲會被電影中蛛形綱生物戰士的形象嚇個半死,但是,我一直認為,這些雄蟲戰士的造型總體上十分成功,當然也十分驚悚。這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成了後續《星河艦隊》作品的參考標準。這種蛛形綱生物形象的另一個版本起源於萬代視覺(Bandai Visual)對《星河艦隊》的動畫改編作品《宇宙の戦士》(

Uchu no Senshi)。該片中的蛛形綱生物更加纖毫畢現,色調也更加大膽。而在1999年左右播放的短命美國動畫連續劇《硬漢部隊:星河艦隊編年史》(Roughnecks: the SST Chronicles)中,還有更多此類蛛形綱生物的亞種。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Wrap

其中的部分設計借鑑了1997年的《星河艦隊》電影,但為了充實帝國的角色以及群落複雜性,還加入了許多其他蟲子。掌管所有這些蟲子的是一頭母蟲,但由於連續劇最後夭折,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它長什麼樣子了。這些蟲子一開始奴役了瘦人(Skinnies),徵召後者入伍對抗人類,但隨著劇情的發展,瘦人最後獲得瞭解放。劇中,人類最早是在冥王星上與這些蛛形綱生物相遇,還發現它們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並且想要徹底清除人類。這部動畫系列劇呈現了最豐富多樣的蛛形綱生物帝國和社會。

《龍與地下城》及《魔法船》宇宙中的螳螂人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Variety

雖然我們在這裡談論的主要是科幻作品,但我還是時不時地要插上一些奇幻作品的內容,畢竟我曾是個《龍與地下城》(D&D)遊戲的休閒玩家。在“浩劫殘陽”這個場景中,Thri-Kreen是一個好戰的螳螂遊牧民族。他們聚居在一起並且喜歡吃精靈肉。這些螳螂人以殘暴的戰鬥技巧聞名、只能活到35歲、極難相處,並且沒有形成真正的社會或文化。

在魔法船、被遺忘的國度、浩劫殘陽等《龍與地下城》場景中,都存在這樣一個叫作Thri-Kreen的好戰遊牧螳螂種族。這些噁心的蟲形生物還被移植到了瘋狂的魔法船宇宙中,並改名為Xixchil。在這個宇宙中,它們是擅長改造身體的專家,並且熱衷於用翅膀製作可愛的小貓……我是說真的。

《戰錘40K》宇宙中的泰倫蟲族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Pinterest

一談起擁有昆蟲外表而行為頗為科幻的最噁心寄生物種,《戰錘40K》中的泰倫蟲族肯定在列。這些嗜血好殺、毛骨悚然的爬行生物是整個銀河系的一大威脅,其他種族時常會聯合起來抗擊這些致命的類昆蟲外星人。泰倫蟲族起源於《戰錘40K》,但其中的某些元素要到1987年的拓展包《行商浪人》(Rogue Trader,這部作品設定了一個只有戰爭的可怕未來)中才出現。泰倫蟲族的第一個元素出現於戰錘遊戲《太空戰艦》(Space Hulk)中的基因偷盜者。而我們今天熟知的泰倫蟲族形象則首次出現於1990年的《加強版太空十字軍》(Advanced Space Crusade)。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Flickr

如果你想被嚇到,那就坐下來好好看看有關它們的“古籍”以及這些規模龐大的蜂群從另一個星系飛來我們這個星系。泰倫蟲族擁有回收利用所有生物質的能力,因而可以快速瓦解任何防禦機制,還能將屍體和活人改造成只有殺戮念頭的外星怪獸。人類帝國和泰倫帝國之間曾發生過數次大戰,究竟誰勝誰負很難說清楚。在桌面戰棋遊戲中,泰倫蟲族是一種代價非常高昂的棋子,並且最近遭到了遊戲出版商遊戲工坊(Games Workshop)的削弱。因此,部分戰錘40K粉絲稱泰倫蟲族已經崩潰。還有一些粉絲則在等待著泰倫蟲族對地球的入侵……

《飛躍巔峰》宇宙中的宇宙怪物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SuperHeroHype

1988年的《飛躍巔峰》(Gunbuster)是一大優秀軍事科幻作品,其中的大反派是一個叫作“宇宙怪獸”(Uchuu Kaijuuhe)的種族。這個種族攻擊性極強、規模龐大,在人類開發出最強應對武器RX-7 Mecha和Gunbuster之前,它們殲滅了數支人類艦隊。宇宙怪獸吸取太陽能,並且討厭人類強行佔有資源。宇宙怪獸軍隊的外形有許多很像是昆蟲,但還有一些在外表上更類似海洋生物。動畫《飛躍巔峰》把重點放在了對人性的描繪以及戰鬥場景之上,對這些宇宙怪獸的動機則鮮有探索。雖然《飛躍巔峰》科學課視頻中有介紹宇宙怪獸,但其實也不怎麼詳細。

《星際爭霸》宇宙中的蟲族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Strategy Gamer

星際爭霸中最可怕的一大敵人就是蟲族Zerg以及它們的作戰部隊Swarm。蟲族的戰鬥形式和方式多樣,能利用快速進化適應能力反擊任何威脅、克服環境障礙並橫掃整個世界,擊垮任何防禦者。它們一波又一波地從地面、空中甚至宇宙中發起攻擊以圖統治世界和人族及神族的軍事基地。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Strategy Gamer

Swarm的一大弱點就是蜂巢思維。我們在看到刀鋒女皇控制所有蟲卵並且迫使Swarm聽命於她時就應該認識到了這點。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只要有Zerg單位落單了,脫離了蟲群,它們的威脅和智能就會大不如前。嚴格來說,這些超有機體的外表並非類昆蟲生物,但它們可以靠著極強的適應性,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外形……這點很像是戰錘40K中的泰倫蟲族。它們的形象常常結合了異形以及真實世界昆蟲的特點。

《質量效應》宇宙中的雷克耐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Galactic Brain

《質量效應》(Mass Effect)宇宙中有三大類昆蟲種族:收集者、保管者(Keeper)和雷克耐(Rachni)。

雖然它們都很重要,但雷克耐以及它們帶來的戰爭改變了銀河系的歷史。故事開始於《質量效應》遊戲設定的場景時間2000多年前,薩拉瑞安(Salarian)探險者進入了一個此前從未被探索過的系統,並且在行星蘇恩(Suen)上發現了具有蜂巢思維的昆蟲種族雷克耐,後者控制了飛船並且屠殺了機組成員。於是,這些昆蟲種族掌握了星際航行的能力並且開始與銀河系成員為敵,戰爭因此爆發,幾乎席捲了這個星系的每一個角落。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Syfy Wire

這種事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大約50000年前,普洛仙(Prothean)族就餵養了雷克耐並利用它們作戰,但最後普洛仙失去了對這些昆蟲的控制,便想將其徹底清除。後來,收割者(Reapers)滅亡了普洛仙,而雷克耐便重建了自己的文明。雷克耐通過逆向工程掌握了星艦技術並且擁有了流傳到了星系之外的質量中繼站。接著,雷克耐戰爭就開始了。這個繁殖迅速的種族很快就統治了整個星系,而薩拉瑞安人則提拔了克洛根人來處理雷克耐。等到戰爭結束之時,大家再一次認為雷克耐已經被徹底消滅了——但其實並非如此。

人類企業雙螺旋公司在一架遺棄的飛船中發現了處於一枚冷藏狀態的卵,那正是雷克耐的最後一頭母蟲。後來,雷克耐在冰雪世界諾維利亞(Noveria)上再次生存了下來。遺憾的是,收割者在遊戲第三幕中再次利用了它們,於是,你便再次面臨了是殺戮還是仁慈的抉擇。雷克耐的形象結合了昆蟲和蛛形綱生物的特點。

《光環》宇宙中的蜂兵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Audible

《光環2》中出現了一些裝備優良的類昆蟲外星人,它們在空中游曳,狙擊對手,對人類造成了巨大威脅。因為它們的類昆蟲本性,這些戰士被叫作蜂兵。雖然蜂兵是個被征服的物種,但它們對星盟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教義都相當忠誠,因此,等到星盟分崩離析的時候,它們也站在了忠誠派一邊。和許多以昆蟲為原型的外星物種一樣,它們也有一個哺育後代的母蟲,也有受蜂巢思維控制的無數雄蟲戰士。在戰場之上,蜂兵憑藉自己的飛行和反重力能力遊走、刺殺、成群發動攻擊。雖然它們對人類充滿敵意且可以輕鬆制服你,但戰鬥步槍的一輪齊射就能輕鬆且快速地致他們於死地。在光環遊戲核心系列中,蜂兵的設計、行動和聲效都很優秀,可以讓玩家大吃一驚。

《風之谷的娜烏西卡》中的王蟲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Federalist

由傳奇導演/創作者宮崎駿(Hayao Miyazaki)創作的這部1984年動畫電影,是一個對1000年後地球因環境破壞而大變樣的警示故事。故事中,統治這個受汙染地球的不再是人類,而是“王蟲”(Ohmu)。這些巨型昆蟲的幼蟲在這個世界上呼嘯而過。

嗜血好殺的王蟲體型龐大,一旦得知有族人被殺就會陷入狂暴。王蟲擁有與電影《沙丘》(Dune)中的沙蟲相當的破壞能力,是這個娜烏西卡所在的世界充滿危險的一大原因。這些蟲子十分強悍,外骨骼堅硬得像裝甲一樣。據說,很久之前,人類為了清潔這個受汙染地球,通過生物工程創造了它們。王蟲與《沙丘》沙蟲的另一大相似點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誤解了它們和它們造成的破壞。

《高達世紀-藍色戰慄》中的類昆蟲生物“The Blue”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Federalist

這部1999-2000年間面世的26集軍事科幻動畫片於2003年前後登陸美國。該片雖然講述的是一個“蟲子大戰強力裝甲”的經典故事,但片中的敵人並不是某種外星入侵者,而是似乎無藥可救的B細胞疾病的副產物。起初,人類想通過B細胞開發一種和異形中的LV-426類似的生化武器,但這些細胞後來卻演化成了類昆蟲怪獸。這些形態各異且擁有蜂巢思維的生物被統稱為“blues”。它們佔領了地球,迫使殘存的人類遷往一個巨大的空間站。這是一個“蓋亞的復仇”式的故事,並且全劇直到最後都很好地堅持了這條主線。

《星光使者》蜜蜂星曆險這一集中的蜜蜂人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Verge

在《星光使者》(Starblazers,改編自《宇宙戰艦大和號》)1979年的“追尋伊斯坎達”系列第16集“蜜蜂星曆險記”中,我們看到阿爾戈號(Argo)上的宇航員-士兵定位出了一個綠意盎然的星球。由於機組成員抱怨食物和枯燥生活的聲音越來越大,而指揮部又一致同意這個星球是允許船員離艦出艙、尋求補給的理想之地,便派遣雷達操作員諾瓦和機器人IQ-9先行偵測這顆“蜜蜂星”。在前往蜜蜂星的途中,IQ-9向諾瓦求了婚,後者驚訝得把調查戰鬥機開墜毀了。最後,他倆被蜜蜂星上的工人階級抓獲。當時,諾瓦和她的機器人愚蠢地探索了一個蜂窩。居住其中的蜜蜂人認為諾瓦是伽米隆(Gamilon)人。被抓獲後,諾瓦親眼見證了蜜蜂人在蜂后梅利娜的高強度奴役下的悲慘生活。而梅利娜聽命於伽米隆,她奴役蜜蜂人主要是為了收穫蜂王漿,取悅酷愛這種食物的伽米隆領袖德斯洛克(Desslok),好讓自己保有權力。如果上交的蜂王漿數量沒有達到要求,而工人們又反抗了,伽米隆就會發出取代梅利娜的警告。當然,IQ-9似乎對這一切瞭如指掌,並且把此事的前因後果一五一十地對觀眾和諾瓦作了解釋。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Inverse

當一艘伽米隆貨船著陸取貨時,一些工人聚集在一位年長的工人周圍,後者大聲宣揚蜂后把他們出賣給了伽米隆。這樣一來,蜂后就不得不作出選擇:是擊落伽米隆貨船還是面臨一場暴動?然而,蜂后選擇將激光牽引大炮對準這名挑事的工人,把他轟成碎片。在騷亂正式爆發之前,阿爾戈號的救援部隊及時趕到,救出了諾瓦。此時,蜜蜂人的社會已經崩塌,而蜂后梅利娜也很可能死於戰火。這次偵測任務以失敗告終,阿爾戈號戰艦繼續朝著伊斯坎達進發。好吧,這一集蠢爆了,糟糕透頂,它本可以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出現在熒幕上。雖然有關蜜蜂人的部分設計和動畫還是很有趣的,但這些都被糟糕的劇情糟蹋了。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19

79年在美國播出的版本……看了之後完全沒有改變我的看法。

《指環王》宇宙中的屍羅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The Verge

再次強調,本文的主題並不是奇幻戰爭作品中的昆蟲外星人,但我還是想要時不時地穿插一下這方面的內容。在討論可怕昆蟲怪獸的時候,《指環王:雙塔奇兵》(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中的育母蜘蛛屍羅肯定是一大經典。屍羅是在貝爾蘭毀滅事件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隻大蜘蛛。他們此前佔據了黑森林和摩多山脈,以那些過路的不幸生物為食。

在第三紀元3019年,山姆(Samwise)和弗羅多(Frodo)被迫與屍羅交戰,並用精靈之劍重創了後者。屍羅無奈撤退並且最終死亡,屍體汙染了整個區域。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屍羅是托爾金中古世界中最為恐怖的一大生物。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閱讀書中的這部分內容,以及在電影中看到它們的形象時,簡直嚇哭了。不過,屍羅在大獲成功的1970年電影中並未露面,這點很是奇怪。

《太空堡壘》宇宙中的因維人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Steam Community

連續劇《太空堡壘》(Robotech)第三季中的因維人是科幻作品中一類有趣的類昆蟲雜交體。在《太空堡壘》宇宙的龐大背景故事中,因維人的家園是生命之花的起源地,而生命之花正是劇中許多科技和戰爭的誘因。在佐爾(Zor)發現因維人之前,他們只是這個星球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員,不知道戰爭、仇恨與貪婪為何物。在因維人的蜂巢思維中,他們都是一體的。

當以機器科技大師而著稱的類人種族派遣科學家研究因維人時,一位名叫佐爾的科學家改變了這兩個種族的命運。他發明的有機聚變技術能夠生產潔淨能源,但也引發了一場爭奪資源的戰爭,並且把因維人轉變成了一個防衛心理極強的物種,後者還打造了可以裝備昆蟲的機械裝甲。在因維人生物圈遭受毀滅性打擊之後,他們把自己的蜂巢思維分裂成了由一雄一雌兩個個體【瑞吉斯(Regis)和瑞金特(Regent)】領導的系統。因維人生物形態的真實本質並不是昆蟲,更像是一種蜂巢思維和機械裝甲的混合體。實際上,因維人的生物形態更像是蛞蝓。

《半條命》宇宙中的蟻獅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 Entertainment Weekly

系列遊戲《半條命》宇宙中的一大強悍敵人就是蟻獅(Antlions)。他們既不是地球也不是Xen星球的原住民,且與伏地岡人(Vortigaunt)有很長的結盟歷史。在合成人(Combine)入侵地球后,傳送門風暴將這些好鬥的穴居生物帶到了地球上。正如遊戲角色愛利克斯·萬斯(Alyx Vance)看到的那樣,伏地岡人掌握了管理蟻獅的技能, 並從後者的幼蟲中收集可以用於治癒傷口的提取物。蟻獅是蜜蜂和螞蟻的結合體,基本沒有視覺,通過嗅覺和振動感知周遭世界。蟻獅會在沙子或其他鬆軟的土壤中挖洞,等待獵物的到來,這個策略倒是很符合他們名字中的“蟻”字。蟻獅在遊戲中威力強大,可以輕鬆擊敗玩家。玩家在掌握費帕洛(pheropod)後,就能掌控蟻獅,給他們下達攻擊的指令。

文/Future War Stories

譯/喬琦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futurewarstories.blogspot.com/2016/10/our-enemies-insect-aliens.html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喬琦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贈書***

《沙丘》六部曲,共5套

科幻文學經典,首次中文完整出版

您可以移步微博@利維坦行星,參與轉發贈書抽獎

沒趕上的,繼續自掏腰包吧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硬核:类昆虫外星人科幻史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