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顏軍
3月4日,武漢市觀鳥協會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武漢觀鳥”上發佈了特殊的一份鳥類監測報告。不同於以前的野外觀測,這是該協會20位會員和鳥友在家中觀鳥得出的,為協會有史以來首次。
△ // 18個小區觀測點 顏軍提供
顏軍,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也是參與者之一。戰“疫”期間,除了透過家裡的窗戶觀鳥,他還作為《2019年武漢市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報告》的主編,每天伏案工作十幾個小時。
該協會自發開展的武漢市重點區域鳥類監測這一公益項目,自2016年6月起至今,從未間斷過。
從金融圈跨到觀鳥圈
今年51歲的顏軍,留著寸頭,戴一副小圓框眼鏡,為人低調,博學而嚴謹。鮮為人知的是,他是學金融出身。
1991年,他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後,去了中國建設銀行武漢信託投資公司證券部,是國內第一批證券從業者之一。後來,他南下廣東中山火炬開發區做資產管理,幾年後回武漢,擔任過竹葉山集團財務顧問。直到2008年,他開始單幹,成為個人投資者。
觀鳥,純屬他的個人愛好。
“我一直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歡旅行。”2003年,因為看了中國觀鳥的推廣者之一,北京的鐘嘉老師,於《旅行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是在黑龍江扎龍溼地觀察丹頂鶴,他開始對觀鳥感興趣,只是苦於找不到帶他入門的老師和愛好者組織。他愛好攝影,於是買了專門的鏡頭用來拍攝武漢的各種鳥類。“當時,拍到了什麼鳥,自己也不認識,也沒有去查資料,只覺得很漂亮。”
2005年,網絡論壇興起,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搜索到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武漢論壇,結識了朱覓輝、陶旭東、佘輝等一批後來的協會創始人,開始真正入門。
“觀鳥活動特別好,能鍛鍊身體,陶冶性情,讓人安寧。當你煩躁,壓力大的時候,看看鳥,一下就變得沉靜了。”
將“有意思的事”變成“有意義的事”
出於尋找共同愛好者和推廣的目的,2007年12月,武漢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觀鳥分會在金墩街林業大廈成立,掛靠於當時的武漢市林業局,屬於二級協會。這便是現在的武漢市觀鳥協會的前身。
顏軍稱,這是中國大陸最早註冊的觀鳥協會之一,在民政局進行了登記註冊,還發了執照。
當時的創始人有9位,會長是朱覓輝,顏軍是7位常務理事之一。常務理事相當於核心志願者,而會長也是承擔最多工作的人。剛開始,全部會員只有二十幾位。
近些年,國家倡導生態保護,社會對鳥類保護越來越重視,觀鳥協會的獨立成為必要。
2017年3月,經重新註冊, 武漢市觀鳥協會成為獨立的社會團體法人。目前,會員已發展到150位。
顏軍解釋,因為是公益組織,所以入會有一定“門檻”,會員需要有時間保證和一定的鳥類專業知識。
△ // 武漢市觀鳥協會2018年年會合影
在此前的2016年,顏軍已當選為新一任會長。“作為一個社團組織,我們到底要幹什麼?到底能幹什麼?”上任伊始,顏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回顧多年觀鳥歷程,他發現,以前觀鳥是追求鳥種的積累,越稀罕越好,隨著時間的推移,玩下去的難度越來越大,刺激性越來越小。能不能集中眾多觀鳥愛好者的力量,在看好身邊的鳥的同時,也為社會做點貢獻?
△ // 武漢市觀鳥協會成員在江夏區八分山觀鳥
有了初步思路後,顏軍與會員們討論,慢慢凝聚成共識:聚集一群分佈在武漢三鎮的觀鳥志願者,把各自身邊一年四季野鳥的種類和數量情況摸清楚,匯在一起形成一幅武漢鳥類狀況“綠地圖”,為觀鳥活動的開展和普及提供指導信息,為政府的生態決策提供鳥類方面的支持數據。
一個多月後,涵蓋武漢市重要湖泊溼地、郊野林地、中心城區綠島(公園和大學)的武漢市重點區域鳥類監測項目誕生了。
就這樣,他們這群人將“有意思的事”變成了“有意義的事”。這也是武漢觀鳥協會歷史上的一大創舉。
在顏軍看來,公益組織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指導,實現更好的社會治理,這是國外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
做公益多年如一日
2016年6月起開展的武漢市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屬於武漢市觀鳥協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項目。為了保證項目的質量和效率,協會制定了一整套合理可行的工作規範,將監測點分配到人,保證定期監測活動人員固定、頻次足夠、線路規範和記錄完整。
△ // 森林之眼守護綠水青山
至2019年底,在主要由會員組成的204位志願者的不懈努力下,項目設立了61個重點區域鳥類監測點,遍佈武漢三鎮,覆蓋了河流、湖泊、森林、農田、綠地等不同生境類型。共收到監測報告5641份,觀測到野生鳥類379種,佔武漢市全部鳥類種類(415種)的91.33%,發現了5個湖北省鳥類新記錄和21個武漢市鳥類新記錄。
△ // 山斑鳩 何國民拍攝
△ // 白頭鵯 鍾永樂拍攝
項目的重要成果是及時向社會公佈重點區域鳥類監測結果,定期公佈鳥類監測月報和年報。協會每月在“武漢觀鳥”微信公眾號上發佈鳥類監測月報,總結上月鳥類監測的結果,反映武漢鳥類動態變化;每年編制、出版《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將鳥類觀測大數據濃縮成簡明扼要的文字和表格,總結武漢市鳥類的分類與分佈信息,研究武漢地區鳥類居留型,目前已出版三期。
2019年4月,協會又開始實施武漢重點區域鳥類及棲息地保護行動,要求志願者在開展鳥類監測的同時,收集上報威脅鳥類生存的違法線索和破壞鳥類棲息地的證據。安排專職工作人員對志願者上報的信息進行分類,根據情況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並跟蹤處理進展,努力消除。
此外,協會重新註冊後,繼續堅持開展自然教育公益活動。至2019年底,為社會各界人員野外觀鳥提供公益性指導服務59場,在大中小學開展室內講座42場,動員志願者328人次,活動參與人數近7000人。
△ // 2018年4月18日,武漢常見鳥與環境講座走進華僑城小學
△ // 2018年,觀鳥活動推廣走進戀湖社區
顏軍因此在2017年被評為湖北省愛鳥護鳥先進個人,2018年被評為全國“志願者護飛行動”先進個人,2019年被評為武漢市最美志願者。
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從2003年開始關注鳥類,多年和它們打交道,顏軍對它們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他說,鳥類和人類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認識世界的方式相同,都是通過色彩和聲音,而不是像其他哺乳動物,通過氣味。他還說,之所以願意多年如一日地做公益,是因為他在觀察鳥類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獲得心靈的滋養,受益匪淺。“現在只是在回報。”
△ // 2017年走進府河溼地認識冬候鳥活動
△ // 2017年大學生走進府河溼地
他講了一個感人的小故事。多年前,他的孩子6歲時,他經常在帶孩子的閒暇,從6樓的家中觀察,在樓下一棵樹上生活的一對珠頸斑鳩。後來,一隻小斑鳩出生了。一個夏日,下起了大雨,降溫很厲害,親鳥忙著把剛出生十二三天,羽毛還未長好的小斑鳩攏在翅膀下保溫,而小斑鳩老是從翅膀下鑽出來,親鳥又把它扒進去,來來回回折騰,顏軍看了大半個小時。“當時我也在帶小孩,感覺這幕場景和人類很像。小鳥想要獨立,親鳥想要護著。人類也是如此。”
△ // 珠頸斑鳩 彭憬拍攝
談及這次波及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顏軍稱人類在漫長進化中會遇到很多災難,相信人類強大的力量,一定能夠過關。
“目前疫情起源沒有定論,日前全國人大發布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禁令,這是我們特別願意看到的。”
他說,這個規定實質上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我原來很多朋友是金融界的,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時,我一直說食用野生動物不安全。人現在的體質不像幾百年前,對野生動物沒有承受能力。非要吃,對自己不安全。”
△ // 絲光椋鳥 何嶺松
同時,他也提醒大家,不要妖魔化野生動物。“只要保持一定距離,我們和野生動物可以做到相安無事,尤其是鳥類。”據瞭解,協會的150名會員,儘管平時經常出入野外,但目前無一人感染新冠肺炎。
▼
出品: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融媒體中心
閱讀更多 武漢綠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