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東漢明帝為公主劉致在此山建沁園,著名詞牌“沁園春”取名於此


東漢明帝為公主劉致在此山建沁園,著名詞牌“沁園春”取名於此


東漢明帝為公主劉致在此山建沁園,著名詞牌“沁園春”取名於此


九峰山,一座覃懷文化堆積起來的山

轉自丹水灣 九道堰傳媒

東漢明帝為公主劉致在此山建沁園,著名詞牌“沁園春”取名於此


東漢明帝為公主劉致在此山建沁園,著名詞牌“沁園春”取名於此

談起河南沁陽的九峰山,估計很多人會雲三霧四不知其所云;而提及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和明代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布衣王子”“樂聖”朱載堉,起碼身處焦作的人應該沒有多少人不知道的。而九峰山山腳便是李商隱的原籍唐代雍店,名揚海內外的鄭王朱載堉更是要永遠長眠在這個讓很多人不知其所云的太行南山吧。

九峰山聳立在河南沁陽東北部山王莊鎮境內的太行山南麓,東起丹河口,西止鄭常路,北依太行,面迎平川,發源于山西省高平市的丹河水在九峰山山後轉了個大彎後,終於在山之左翼奔出太行,由九峰山山腳沿西南方向朝著的丹河入沁(河)口蜿蜒而去。九峰山是由九座山,由九座高低起伏、蔥鬱渾圓的山嶺組列而成,金、木、水、火、土、天、地、人、神九座山峰自西向東蜿蜒相連,起伏綿延達1.5公里,清秀端莊迤儷雄偉。九峰山沒有高山,少有峻嶺,平均海拔高度僅在300米左右,其最高峰平梁被天、地、人、神四峰拱托,遠遠望去,氣勢壯觀。山上青翠秀俏,山下翠竹搖曳,丹水蜿蜒,沃野棋佈,名人名跡與田園風光的完美結合,造就了九峰山千年風水寶地。

從遠古到現代,古老覃懷特有的文化血脈讓九峰山始終充滿著活力和張力,擱除李商隱、朱載堉這兩位讓覃懷人引以為傲的名字不論,單就那一條連通南北、通達三晉的太行陘道(又名丹陘),便不知能改寫多少篇華夏的歷史。武王伐邘、莊公伐晉、秦王援長平、劉邦守太行、曹孟德橫戈北上、李克用縱馬南下......那一幕幕數不清的王朝演義,成就了多少豪傑;周穆王八駿升太行、孔夫子周遊曾問禮、李太白五月羊腸苦、於廷益寒暑碗城行、鄂容安夜訪九峰寺、王泰順馱鐵闖天下......這一曲曲道不盡的人間風情,成就了多少志士。可以毫不客氣地講,九峰山周邊不足五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踩出覃懷文化的濃漿。覃懷文化中有什麼,九峰山就可能有什麼;覃懷文化中當今最響亮的符號是什麼,九峰山就是什麼。如果站在九峰山的平梁之上,以腳底為圓心,以目之能及的5公里遠近為半徑周遭概略加以梳理,便可以把覃懷文化中極為響亮的十八個元素送入人們的視野,現按照時空遠近的順序採擷在此以與遊客共饗吧。

這十八個文化元素分別是:道、城、河、窯、林、園、賢、驛、店、廟、刻、剎、寺、寨、辣、藥、墳、景。

“道”,這條道便是那條連通南北、通達三晉的太行孔道,史上人稱丹陘、太行陘、太行道,為古代“太行八陘”之第二陘,東距九峰山4.5公里~0.2公里。據《懷慶府志(山川志)》記載:“太行陘,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丹陘。”“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中有八陘,此其一也。土人名小口,為入晉徑道。”正是這條入晉陘道,演繹了覃懷及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的戰略爭奪,促成了古代覃懷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所佔據的中心與重心地位。

“城”,這座城指邘國故城,東距九峰山4.5公里。邘國在商代末期稱作鄂國,為殷紂王三大諸侯之一的鄂侯封地,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姬發的第二個兒子邘術被封此地,建立邘國。春秋時期,邘國被鄭國佔領。邘國是武王翦商攻伐商紂的第一場戰役,以此北扼太行陘,掃清了攻取朝歌的最大障礙。

“河”

,這條河即指丹河,呈半“凹”字形環衛於九峰山四周。如果說丹河是古代覃懷的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那麼九峰山就是這條水上交通要道的陸上中轉站。由九峰山向北通過丹河峽谷的“丹陘”、“丹道”,成為覃懷河內進入山西的又一條秘密便捷的通道;向東通過小丹河可直達衛河流域,從而溝通京師與華北。那個據說是與都江堰齊名的丹河九道堰水利樞紐工程就曾條條橫臥在九峰山腳下的丹河中央,成為九峰山這個陸上中轉站的水上交通樞紐。

“窯”,這個窯指山王莊鎮的盆窯,距離九峰山2.5公里。盆窯村因世代燒製陶盆而得名,這裡生產的黑陶製品因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而名揚天下,是中國著名的黑陶之鄉。有史以來,盆窯黑陶一度與山東日照、陝西秦塬、河北館陶並稱中國四大黑陶生產中心。

“林”,林即竹林,人稱“丹沁竹林”,距九峰山以遠10公里以內。《山海經》上所載的“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入中河”指的就是九峰山腳下的這片土地,從春秋戰國至今這裡便是“村村門前水,處處竹為家”,翠竹蔥鬱、溪水清澈、環境優雅,有“竹塢”之美譽。據專家考證,“丹沁竹林”為華北地區人工栽培竹林面積最大、品種資源最多的地區。

“園”,即沁園,全稱沁水公主園,距離九峰山0--5公里。沁園是東漢明帝為其最寵愛的第五個女兒劉致所建的園林,後成為皇家公主園林的泛稱,著名詞牌‘沁園春’也是由此取意。《懷慶府志》(清順治十七年版)載,沁園在“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這裡的府城即當時的懷慶府,現今的沁陽市區。沁陽市區位處山王莊鎮及九峰山南偏西方向,距九峰山15公里,隱隱向人們表明了當年那“水榭宜時陟,山樓向晚看”的沁園在九峰山附近極致的美麗景象。

“賢”,指“竹林七賢”,九峰山腳下方圓數里。以九峰山為核心的丹水河畔,自古以來便以其竹溪融融的風光,清幽靈秀的景緻吸引了文人雅客們的造訪,魏晉名士“竹林七賢”更是在此留下了宴遊講學的足跡,後人為紀念七賢中山濤、王戎,便把九峰山下的竹林小村叫山王莊村。不久前,距九峰山2.5公里的博愛縣皂角樹村還被發現了“竹林七賢”亭碑。

“驛”,千年古鎮萬善驛,東距九峰山2.5公里。萬善驛,是覃懷河內經太行陘道北上山西的南端起始點,有歷史記載以來就已成為覃懷地區著名的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與太行道相關的所有歷史事件幾乎都離不開這個千年古鎮,在歷史上所佔據的地位由此可見其顯要。

“店”,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故里雍店,北距九峰山1.8公里。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八月,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李商隱岳父)攻打叛將劉稹,劉稹的大將張巨、劉公直兩人繞道萬善南五里,把雍店一把火焚燬。雍店東部今博愛縣江陵堡附近為東原地,有資料記載為李商隱祖塋地,北距九峰山1.5公里。

“廟”,這個廟指供奉唐代醫學家“藥聖”孫思邈的藥王廟,位處博愛縣圪壋坡,西距九峰山1.5公里。圪壋坡鳳凰嶺上的火炬觀為豫北最大的道觀火炬觀,有資料記載為唐太宗李世民賜建,與湖北武當山藥王廟遙相呼應,極負盛名。

“刻”,唐代摩崖石刻,又稱石佛灘摩崖造像,位處九峰山東側丹河對岸,距九峰山0.1公里。石佛灘摩崖石刻分佈在南北長約100米,高約20米的懸崖峭壁上,共有佛龕59座,造像82尊,銘記4方。龕高約0.2-1米,上部呈半圓弧形,兩側雕刻立柱,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剎”

,中原四大名剎之一月山寺,西距九峰山4.5公里。月山寺始建於唐代,時名“清風寺”,寺內仙山瓊閣,勝蹟薈萃,景緻奇異,是一處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清乾隆皇帝與聖母皇太后也曾到此遊覽、拜佛,並賜匾額和對聯。據傳,月山寺為中華三大拳之一的“八極拳”的發源地。

“寺”,全稱九峰朝陽寺,當地俗稱九峰寺,位處九峰山之陽,距此0.1公里。九峰朝陽寺初建年代不祥,約為唐宋初建,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格局及樣式完全依照洛陽白馬寺,人稱“小白馬寺”。九峰寺為佛、道合一的寺廟,祭奉“藥聖”孫思邈,明代為“布衣王子”“樂聖”朱載堉晚年“席蒿獨處”鑽研樂律隱居之地,資料推定清代乾隆皇帝也應巡視此寺。九峰朝陽寺“文革”初期被毀,現為張坡村朱載堉小學所在地,僅存當年朱載堉書房一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寨”,這個寨指宋寨城堡,位處丹河峽谷九渡村西,南距九峰山4.5公里。據有關資料推斷,九渡宋寨城堡為北宋末年太行山抗金義軍的屯兵關塞。北宋滅亡以後,太行山南部一帶的人民難以忍受金朝欺凌,自發組織武裝,展開抗金斗爭。著名的有上黨(今山西長治)人王彥率領的“八字軍”和澤州周村人梁興與趙雲、李進等領導的忠義社,他們先後和河北義軍、岳家軍聯合共同抗金,勢力達到並(今太原)、汾(今山西汾陽)、澤(今山西晉城)、相(今河南安陽)、衛(今河南衛輝)、懷(今河南沁陽)等州,抗金義軍以大山為依託,沿山築寨,巧妙出擊,對金人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辣”,即覃懷特產“懷慶三辣”。“懷慶三辣”煙、姜、蒜在北方地區久負盛名,據傳有1600多年栽培歷史,主要產於太行山九峰山一帶5裡方圓的沁陽山王莊鎮、博愛縣月山鎮和許良鎮的部分地區,曾被稱為“皇封貢品”。“山王莊姜”、“上莊姜”與四大懷藥享有同等聲譽,盛銷於河南、山西、陝西、新疆、內蒙等省市自治區,是上好的調味品。

“藥”,即郎山藥,為“四大懷藥”中山藥中的極品,只產于山王莊鎮大郎寨村牛王廟後一塊田,距九峰山2公里。“郎山藥”為懷山藥中之上品,出口山藥均以“懷郎”標名,曾遠銷歐美及東南亞諸國,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商品博覽會”上展出受到各國的讚揚,美國市場稱之為“華藥”。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該山藥被指定為皇室貢品。

“墳”,指“樂聖”朱載堉墓,當地群眾稱為鄭王墳,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距九峰山不足0.1公里。朱載堉是我國明代傑出的科學與藝術巨星,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沁陽市)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611年)四月初六日,朱載堉病逝,終年76歲,葬九峰山之原,賜號“端清”。

“景”,博愛縣下伏頭風景名勝區,位處九峰山北山腳下,距九峰山0公里。下伏頭景區屬青天河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包括下伏頭村和許灣村等自然村,景區有漢唐水磨和龍山文化遺址等景點,許灣村南九峰山崖上有一處古丹道遺蹟。這裡曾是電視劇豫劇《倔公公偏遇犟媳婦》和電視連續劇《越王勾踐》的外景拍攝地。

以上擷出的十八個文化元素僅僅是九峰山及其周邊地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資源便已佔據了當今覃懷所極力推崇的山水文化、懷藥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武術文化等四大文化產業發展中極為閃亮的部分。

九峰山是覃懷山水文化的代表,丹河峽谷所展顯出來的旖旎多姿的田園風光,早在1700多年以前就已成為魏晉文人墨客心目中的旅遊聖地,正是應璩那“而吾方欲秉耒耜于山陽,沉鉤緡于丹水,知其不如古人遠矣”名句,不僅把“竹林七賢”中的兩位賢人誘惑到九峰山下的竹林小村中來,而且還誘惑“樂聖”朱載堉隱居研學,既改了“九峰山人”的名號,又永久在九峰山安眠。

九峰山是覃懷名人文化的代表,這裡不僅源出了唐代後期傑出的、有代表性的詩人“情聖”李商隱,而且誕生了朱載堉“築土室於宮門外”“席藁獨處”九峰寺十九年所完成的凝聚著他畢生心血的科學鉅著《樂律全書》。

九峰山是覃懷懷藥文化的代表,如果說大郎寨源出的“懷郎”牌品牌極品山藥有其懷藥生產過程中的偶然,那麼最終在九峰山鄰近圪壋坡孫真廟下形成懷藥交易市場則是懷藥盛銷海內外的必然結果了。九峰山是覃懷武術文化的代表,“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正是這裡能誕生出號稱中華三大拳術之一的“八極拳”,所以這裡方能呈現出諸如山王莊鎮陳莊村、博愛寨豁鄉黃嶺村以及九峰山周邊等民間武術表演遍地開花的盛況。

九峰山到底有多好,我不會形容;九峰山到底好在哪,我形容不出。最後還是把清朝雍正癸丑進士、乾隆三品帶刀侍衛、兩江總督鄂容安訪察九峰朝陽寺時留下的詩句,共饗出來給人們去品味吧。

重過清化訪九峰寺(四首)

其一

再經竹塢郡,更問九峰禪。

地在無塵境,人來不住天。

舉頭山是月,到眼樹兼泉。

且欲尋詩句,東橋思渺然。

其二

聞鐘不見寺,寺在竹林間,

風雪初開霽,煙霞深閉關。

逢源參淨妙,有路許追攀。

此意誰應會,山僧只破顏。

其三

煙屯渺何處,香界竹為屏。

流水門前碧,高山屋後青。

人誰來問法,鳥已慣聽經。

試看林巒外,浮雲不暫停。

其四

出寺尋歸路,橫橋帶夕曛。

東西村不斷,高下水平分。

殘雪白鋪地,修篁青入雲。

獨來名勝地,回首惜離群。

九峰山,一座覃懷額頭上凸現的山!

九峰山,一座覃懷文化堆積起的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