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家是怎麼度過社交慾望低谷期的?

Laura-wei


人的情緒是不斷波動的,這個事實一定要認清。認不清這個現實就會誤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或者誤以為自己是個徹徹底底的廢物。

而隨著人情緒的波動,對待外界事物的反應也會出現相應的波動,這非常正常。所謂的社交低慾望期和不想吃東西的那個階段是差不多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但是其中也有不同的點,不想吃東西往往是生理狀態單獨決定的,心理因素能夠施加影響卻不佔主要層面;而社交這種東西,大部分還是發展成為了以心理狀態為主導配合著個別的生理狀態。心理主導是外界信息傳遞給自己自己綜合這些信息後產生的一種狀態,生理主導是自身信息自我演變與外界攝入物質關聯較大與信息關聯較小。

以此為前提,就能夠解決所謂的設計低慾望這個問題:攝入更好的外界信息。

什麼叫好的信息?信息是有價值的。好信息給人帶來正面反饋,幫助自己獲得相應的利益。比如還沒氾濫之前的雞湯文章,這種信息使人有奮鬥的慾望,而奮鬥的人總比懶惰的人獲得更多的回報;比如能夠解決自己困境的行業信息,這種信息直接給自己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也屬於好的信息。而壞的信息,也是各種各樣。比如一條不斷重複的新聞,第一條新聞是有價值的,但是後續的那些只是在不斷的重複,而這種重複除了自己爽之外毫無意義就像垃圾食品一個樣子。

社交本身就是信息交互過程,好的反饋促使著自己做出更好的反應,不好的反饋則驅使著自己不自覺的逃避。因此要獲得好的反饋,去尋找對自己來說有用的人做信息交互,這個有用一定是相對的,十個舔狗不如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搞曖昧是沒有前途的。曖昧對象可以有很多,但是發展不出實質的結果就全部都是意淫,應當更短的時間判斷出自己是否與此人可以有深入的發展,無論是朋友間還是情侶之間。

我這個話是道不是術,解決不了你現存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看懂了,可以在以後避免陷入如此的困境。

我是個愛吹牛逼的閒散人,看不懂也別噴我,無惡意。


自我即宇宙


我和閨蜜很巧合的,在17-19年,兩年多時間經受了相似的人生。

這個坎兒上同樣面臨社交慾望低谷期,她得了焦慮症,我不小心嚴重抑鬱了。

更巧的是,最開始我們兩個都不清楚自己“中獎”這個情況。

她逃離北京,只有沒錢了,才會聯繫外界接個活兒,畫個插畫,買點兒糧食,但凡能養活自己,又開始玩兒人間蒸發。

我呢,因為面臨自己養孩子養家,被折磨得再難受,發燒39.9,也得爬起來上班帶孩子。

我和閨蜜的這個情況,更巧合的,居然都是為了男人,她結束了6年感情,我結束了12年的感情和7年的婚姻。

嚴重脫髮,暴瘦,整夜失眠。

只是我看著孩子無辜的面孔,決定不能倒下。

於是,煩躁時,給自己排滿工作(我做商業活動策劃,有團隊);恐懼時,中午休班在工位上畫畫;痛苦時,看書,各種書籍都看,建築、經濟學、心理學,不能看虛構類的,會影響情緒。晚上孩子寫完作業,哄他睡覺以後,我就下樓跑步🏃。每天運動打卡一個小時。

當時並不知道這樣的方式能不能緩解我越來越不想見人,每天莫名的挫敗感包圍自己,24樓的高度,跳下去又何妨?

奇妙的是,我的忙碌讓我除了感情,獲得了很多很多,升職加薪也好,正能量加持,朋友越來越多!

然後,我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閨蜜,她如今也走出來“焦慮症”導致的“社交恐懼”。

我想,時間和陽光對每一個人都很公平。什麼叫置於死地而後生?

不管經歷什麼,先正視這個問題,不要逃避,就算是自己的問題,又如何?

生活的痛或美,能夠感知它的人,只是切身體會!

給自己點兒出口,最後尋找一個技術層面的,不能沉浸在音樂,電影或者虛構類的小說裡,因為心理有缺口的時候,看這些東西,容易產生黑洞效應。(當然,內心更強大的人,看這些無妨,屬於錦上添花。)

記住—

細細體會生活的真諦,歲月的影子,都市的情懷,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時光裡。

另附幾張我畫得小畫和拍攝的居家照片。希望給更多人傳遞正能量,相信自己!






巷釐生活美學家


這個時期很特殊,不想去接觸別人,別人也最好別打擾他,相當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這種持續的時間不可長久,如何度過這個時期。可以試試下方法:

第一,堅持鍛鍊身體。早起慢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會使你白天都精力充沛,積極向上。早上,車流減少,穿過馬路,來到附近的公園,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那種環境很容易讓人心情平和,在跑的過程中既鍛鍊了身體,又愉悅了身心,跑完出點汗真的很不錯,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就好。

第二,專注工作,提升自己。如果是學生時期,那麼學習就是你這個階段的本職工作。無論是學生還是進入職場的人,趁這個時期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想想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一般用三天造成的事,能不能比別人更快,兩天完成,別人解決不了的工作難題,你能不能想到好方法解決。讓自己在工作中更主動一點,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

第三,注意作息規律,晚上不要去熬夜,熬夜多了傷身,身體垮了,一切都歸零。11點之前務必睡覺,不要影響第二天的安排。




世界與小明


對於此,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選擇了三天可見,社交恐懼症氾濫。

點進朋友圈除了一條橫線,剩下的只有一片空白,在日常的相處中,大家也不喜歡錶露自己的喜怒哀樂。

我們就像不僅善於隱藏悲傷的情緒,就連快樂的心情都難以和別人分享了。

和大家的交流慢慢變少,知心話也不跟爸媽講。社會發展太快,始終覺得他們跟不上我們的腳步。

教了好多次他們還是不會用微信,發個搞笑的表情包他們不理解是什麼意思,講個搞笑的段子他們也不懂。

久而久之,感覺和家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在親人面前,我們彷彿變成了一個沒有情緒的木偶。

和朋友的聯繫頻次也逐漸減少,不再有事沒事都聚在一起了。

以前看到一個好笑的視頻,一件有趣的事,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和對方分享,然後一起哈哈大笑。

以前看到一個好看的電影,發現一個好玩的遊戲項目,都會立馬和對方約定時間,一起去看一起去玩。

可是漸漸地,好像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重心,想著總是麻煩別人也不好吧?萬一他在忙呢?萬一對方覺得我很煩只是礙於情面沒有拒絕我呢?

脆弱的內心越來越敏感,於是彼此也默契地不再打擾。

隨著線上線下各種套路滿天飛,與陌生人溝通,如今往往成為一項高風險操作。

和不熟悉的人不敢搭話,不禁擔心被騙,也是尷尬。

膽小靦腆的人往往佩服勇敢主動的人,慢熱的人常常羨慕那些自來熟的人,覺得那是自己永遠無法企及的超能力。

似乎有些人天生就可以毫無顧慮的跟陌生人聊天說話,有說有笑,進而玩到一起,而我,卻好像始終辦不到。

我們將自己從別人的世界裡自動抽離,在一片熱鬧中悄無聲息地退出,儘管嘴上說著一個人也很好,卻不得不承認,當在自己的小角落裡獨自偷歡時,還是會感到思思落寞。

我個人覺得可以通過:讀書,聽音樂,旅行,傾訴來度過這個低谷期。

大家好,喜歡我可以




小羅養蝦


我們來看看,當你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波折之後,如何學會與過去告別,在當時每個人都是很難的,都會經過一段痛苦和磨難的。

人生就是這樣,隨著年齡漸長,能使自己快樂的事情,可能越來越少。我們抱怨著房價高、工資低、別人住別墅、開豪車,自己連個普通房還買不起,成天消沉,不思進取,活在日復一日的嘆息和回憶中,渾渾噩噩地過一天算一天。這樣的話人生就毀了,和別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必須要思考如何走出社交低谷,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找到切入點,興趣愛好是啥,喜歡看書嗎?跳舞、唱歌、運動,旅遊,先去堅持做一件讓你感到快樂的事。如果喜歡跳舞,就去參加一個舞群,喜歡運動就去加入爬山群,喜歡讀書寫點東西、攝影,也可加入頭條,每天需要學習大量的有用的知識,攝影拍照,編輯,每天更新,可能你會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會結識很多的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你會突然感覺越來越充實,覺的自己變的強大了,不同領域的朋友也多了,那些社交的不快自然就煙消雲散了。一定要行動,不能光思考不做,踏踏實實做你有興趣的事,一點一滴做起,做你能做到的事,不斷給自己充電,你有了自信、自強,有能力的話再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低估期自然就不存在了。


博大4050241432860987


分情況看。

如果是病態的抑鬱症狀,那麼去看心理醫生比較好,非專業人士無法提供有價值的幫助。

如果只是一時之間的倦怠感作祟,那麼,不想接觸的那些就真的不接觸,放任自己消沉一段時間——當然前提是你沒有生存的壓力,不需要無奈的為了謀生而出門工作、社交。

我個人生活中這樣的時期發生在大學期間,代價是休學回家窩著,自以為把未來的人生計劃得非常好,但現實是啥都沒幹成。

後來再回顧那段日子,當時我是有挺嚴重的抑鬱傾向,但還沒有真的發展到無法由自己控制的抑鬱症。

於我個人而言,有點像觸底反彈的階段。

就是說我清楚的感知到個人情緒的最低谷已經出現,那麼未來的每一天都都不會比最想去死的那天還要差勁,每一天都是上升期,所以我可以放任自己在一段時間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理會其他任何人任何事——外人看起來就是廢掉了的樣子,但我清楚的知道這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

這個過程,花了我兩年時間。

我休學兩年後,重新回到學校,回到人群中,又花了更長的時間像正常人一樣社交、工作、戀愛、結婚、生子,基本環境其實沒有大的改變,但心態上改變了許多。

當然我當初的情況比較嚴重,題主如果是輕微很突然的倦怠期,可能只需要把自己與外界隔離幾天就會想念過去的社交生活,然後就自動好轉了~

祝一切安好~


One寶路


不想見朋友,甚至不想在網上跟人聊天。那就尊重你的低慾望,盡情的跟自己呆在一起,

可以每天打坐、靜坐、放音樂冥想,進入到更內在的你自己,相信可以自我發現你的低慾望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每天跟自己談戀愛、挖掘你自己的閃亮點,愛自己愛到不能再愛了,這個時候就是到時候你有旺盛的慾望想走出去了。



ArtEileen


社交慾望低谷的時候,我們允許自己可以靜靜地待著,不再對外社交……對自己的允許和尊重就是最好接納和接受……真因為這份允許,我們可以過得更好,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成長

允許自己靜靜地看書成長

允許自己獨自地體能訓練

允許自己傻傻地做白日夢

允許自己什麼社交都沒有,過著清靜下來的日子

完全地允許,悅納自己





樂培心理張老師


不要太在意,正常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時間長了就不會在意什麼所謂的低谷期了!

沒有一個確實的答案什麼時候是低谷期,可能只是累了,到需要的的時候自然就會與人交流,太在意所謂的低谷期,反而會讓心裡壓力越來越大,潛意識會覺得越來越嚴重!越是反感與人交往,越會加深這種印象!

就像越是失眠的人越害怕失眠,越害怕就越是睡不著!有時其實已經睡著了,但是神經還處於緊張狀態!感覺自己睡不著!


傢俱領域經驗分享


回答你們的問題,做短視頻來渡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