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中國近代,在西方考古學理論傳入中國後,我國學者開始將傳統金石學與田野考古相結合,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和成果。本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機構和考古學術團體相繼建立,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發掘和研究工作。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一·中國的考古機構和考古學術團體

我國最早建立的考古研究機構是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聘請馬衡為室主任兼導師,1924年,研究室設立考古學會。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1927年,成立了由中國學術團體學會與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並於次年開展工作,直至1933年終止。考察團中方團長由北京大學教授徐炳旭擔任,黃文弼代表北京大學考古學會參加該團赴新疆進行考古工作。F·貝格曼作為考察團中的瑞典學者赴額濟納河流域(即居延一帶),對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調查發掘。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在所內設考古組。與此同時,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中國考古機構建立後,立即開始考古調查和科學發掘、研究工作。在此後的20年中,他們發掘大量遺址和墓葬,並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適合於中國的田野工作方法,積累了一批科學發掘所獲得的科學資料,出版了一批科學成果。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二·科學發掘活動拾珍

(一)西陰村遺址

中國考古學者所進行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是由李濟主持的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1926年10月15日至12月初,李濟和袁復禮赴晉,發掘西陰村灰土嶺遺址,發現了與仰韶文化相同的文化遺存,獲得各種遺物40餘箱。1927年編撰發掘報告《西陰村史前的遺存》,梁思永撰寫《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中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書。西陰村遺址的發掘工作開創了中國學者運用近代科學方法從事田野考古研究的道路。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李濟

(二)周口店遺址

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的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發現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這一消息公佈後,震動了世界學術界。之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的痕跡,使北京人文化遺存得以確認,從而為肯定直立人的存在,大體明確人類進化的序列,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有力證據。1933年,裴文中和賈蘭坡發掘周口店山頂洞人及其文化。1934年,裴文中出版《周口店洞穴層採掘記》。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周口店發掘工作被迫終止。在之前發掘中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5個,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肱骨、股、鎖骨、月骨以及牙齒147顆,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在負責保管的北京協和醫學院遺失。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三)安陽殷墟遺址發掘

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要的發掘工作集中在安陽殷墟。1928-1937年,對殷墟進行了15次有組織、有計劃的科學發掘,累計發掘面積4.6萬餘平方米。先後主持發掘工作的有董作賓、李濟、郭寶鈞、梁思永、石璋如等。發掘地點有:小屯、後崗、侯家莊、范家莊、大司空村等。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通過這些發掘,先後出土有字甲骨2.2萬餘片,出土地點從小屯先後擴大到後崗、侯家莊等地;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商代文化三種文化的地層上相互疊壓關係,從地層上解決了三種文化相對年代問題;在小屯村一帶,先後發現50餘座夯土建築基址,並有石柱礎,其中既有宮殿建築,又有宗廟建築;在侯家莊一帶,發現王陵區,發掘10座規模巨大的商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等,出土大量石器、蚌器、骨器、玉器、銅器、陶器等文物。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四)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

1928年春天,曾任齊魯大學文學院院長的吳金鼎先生在平陵城附近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1930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與當時的山東省政府共同組成“山東古蹟研究會”,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任會長。11月,由史語所考古組組長李濟,以及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等組成考古隊,對城子崖進行發掘。經兩次發掘,出土大量製作精良的黑陶器,包括蛋殼黑陶;發現卜骨,為殷墟占卜文化找到了根源;還發現一座規模巨大的古城址。這就是著名的“黑陶文化”,不久被命名為“龍山文化”。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五)陝西渭水流域

1933-1935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在陝西渭水流域進行調查和發掘,其中主要有徐炳旭領導的對寶雞鬥雞臺附近遺址和墓葬進行的調查和發掘,發現仰韶文化遺址、周秦和漢代墓葬。發掘地點主要在戴家溝東側,共清理墓葬56座。後來,考古學家蘇秉琦對發掘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期研究,通過對陶鬲形制變化的排比分析,提出了探討周文化淵源的線索問題,1948年出版《鬥雞臺溝東區墓葬》一書。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六)浙江地區

1933-1936年,西湖博物館在浙江一些地方調查了新石器時代遺址。1934年發現吳興錢山漾遺址;1936年在餘杭縣發現具有代表性的發現良渚遺址。良渚遺址呈現出陶器以夾細沙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普遍輪制,器壁一般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者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畫花紋和鏤孔,圈足器和三足器較盛行的文化特徵。當時,被稱為龍山文化,1959年命名為良渚文化。1938年施更昕編撰並出版了《良渚》一書。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七)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及麴氏高昌墓地

西北科學考察團中的中國學者黃文弼等,在新疆吐魯番調查發掘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及麴氏高昌墓地,在塔里木盆地周圍調查漢唐時代的城堡、寺廟、屯戍遺址,在羅布卓爾附近調查發掘史前遺址和漢代烽燧遺址;袁復禮在吉木薩爾附近,勘察、實測唐北庭都護府遺址。1948年,黃文弼出版《羅布卓爾考古記》。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八)浚縣辛村西周時期衛國貴族墓地

1932-1933年,由郭寶鈞主持,河南古蹟研究會先後四次發掘浚縣辛村西周時期衛國貴族墓地,共發掘墓葬82座。其年代從康叔受封到衛國滅亡(約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是研究衛國曆史、葬制、車制等方面的重要資料。經整理、研究,於1964年出版《浚縣辛村》。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九)抗日戰爭時期的調查和發掘

抗日戰爭時期,學術機構內遷,考古學家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在內地陸續開展了一些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中主要的有:

1.1939-1940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作,由吳金鼎、曾昭炳等調查發掘雲南大理附近的馬龍、龍泉等5處遺址,發掘收穫於1942年編撰為《雲南倉洱區考古報告》,為雲南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是我國邊疆考古的重要著作。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吳金鼎

2.1942-1943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又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四川省立博物館合作,由馮漢驥主持發掘成都前蜀王建墓。該墓稱永陵,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有墓主石雕像。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3.1942-1943年,完全由中國學者參加的西北考察團組成,參加單位有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地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考古方面工作由向達、夏鼐、閻文儒負責,在甘肅敦煌附近發掘魏晉和唐代墓葬,考察陽關、玉門關和長城,調查發掘史前遺址等。夏鼐在寧定縣陽窪灣發掘齊家文化墓葬,第一次發現該文化晚於仰韶文化,糾正了安特生的錯誤。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我國的重要考古機構、團體和考古發掘

夏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