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談及三國故事,浮現在世人眼前的,有曹操的多謀善斷,也有劉備的白手起家,還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

而作為三國主角之一的孫吳政權,卻經常被讀者所忽視。

事實上,江東政權從奠基、初定到最後崛起,亦曾經歷世人難以想象的兇險與刺激。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孫策與周瑜圖

江東基業,始於猛虎孫堅。此人出身寒微,但心有猛虎氣度不凡。東漢中後期以來,孫堅先鎮叛軍、後擊董卓,在世人心中留下赫赫威名;可只惜他剛過易折,最終死於小人之手。

在此之後,孫策接管了父輩基業,想方設法脫離袁術麾下轉戰江東。僅花費四餘年時間,孫策便平定江東地區,將孫氏基業打造完成。但孫策沒想到的是,自己卻走了父親的老路。

一、誅其名豪與孫策遇刺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攻取豫章郡,元老將領朱治在同一時期趕走吳郡太守許貢,率先進取江東腹地。直到此時,江東基業已經基本大定。

小霸王孫策花費四年時間,便平定整個江東地區,可見他有其父孫堅之勇略。不僅如此,孫策還有著勃勃野心。

此時,恰好是官渡之戰爆發前夕。因此《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許都,不僅是曹操的大本營,更是天子劉協居住之地。故而曹操對於蠢蠢欲動的孫策,表示十分擔憂。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三國志》

可他的謀士郭嘉卻不以為然,還安慰曹操道:"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此語,可謂是一語成讖。沒過多久,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為主報仇,孫策一時不察,為刺客所傷,最終不治身亡。郭嘉此話,看似是預言,實則是一場有組織的預謀。

當然,曹操和郭嘉的手段尚且到不了江東。因此真正完成這一計劃的,是隸屬於曹操麾下的廣陵太守陳登。

陳登是徐州名士,在投效曹操後被委以重用,"甚得江、淮間歡心"。作為"孫策剋星",陳登不僅兩次擊敗孫策北上的計劃,還在孫策遇刺事件中發揮出主要力量。

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提到:"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登即瑀之從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陰復遣間使,以印綬與嚴白虎餘黨,圖為後害,以報瑀見破之辱。"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廣陵太守陳登圖

顯而易見,陳登為給叔叔報仇,暗中聯合嚴白虎餘黨,於是雙方共同策劃了這一場刺殺事件。而負責動手的,正是前面提到的許貢門客。陳登與許貢門客暗害孫策,這倒也很好理解,可為何嚴白虎餘黨也要參與其中呢?

嚴白虎,是吳郡太守許貢的好友,也是江東豪族代表人物。當然,在許貢被趕出吳郡之前,嚴白虎便已經被孫策剿滅了。

正因如此,嚴白虎餘黨也在暗中圖謀殺死孫策。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為何孫策統治江東,會遭到江東豪族的激烈反抗呢?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漢末梟雄孫堅畫像

在筆者看來,這完全是因為孫策與他父親孫堅一樣,在征戰過程中都主要武裝鎮壓,而忽略了懷柔政策。而孫策能在四年內便平定江東,一方面固然是其作戰勇猛,另一方面也是他的手段過於嚴苛。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傅子》說:"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

《三國志·郭嘉傳》也提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可以看到,孫策在平定江東之時,誅殺了不少江東豪傑,因為受到江東派系的集體反對。除許貢、嚴白虎之外,孫策的確還誅殺了不少在當地頗有分量的人物,如道士于吉、大儒高岱、名流盛憲等人。

後來曹操討伐孫權,"檄文大師"陳琳還專門作了一篇《檄吳將校部曲文》,以此控訴孫策之暴虐:"而周盛門戶,無辜被戮,遺類流離,湮沒林莽,言之可為愴然。"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魏晉名士——竹林七賢

可見孫策暴虐之舉,的確為後來遇刺埋下了禍根。不過在筆者看來,單以擅殺名士為由,便判斷他是粗暴好殺之人,這實在是有些武斷。

而孫策想要平定江東,也只能採取暴力手段,方能鞏固孫氏的地位。從孫策虛心求教名士、並懷著謙卑態度請出張昭等文人來看,他依舊儘量在彌補這種過錯。

這突如其來的一場暗殺,不僅結束了孫策的性命,也同時讓後者意識到,孫氏必須改變自己的執政態度,方能坐穩江東之主的位子。

因此在臨終前,他強忍不適,對江東群臣與弟弟孫權做出了最後一次安排。

二、略論孫策託孤的深意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孫策託孤

孫策對弟弟孫權的囑託,自然不是單純比較誰的能力更高。而是他在暗示後者,想要保住孫氏基業的統治地位,便需要"各盡其心"。

換句話來說,孫權想要坐穩江東之主的位子,便必須首先處理好孫氏與江東豪族之間的矛盾。否則的話,今日孫策便是明日孫權之下場。

關於這場政權交替,史書中卻是一筆帶過。《三國志·朱治傳》提到:"後策薨,治與張昭等共尊奉權。"

這句話雖然簡短,但也提到了兩個關鍵人物——張昭與朱治。

張昭,徐州彭城人。少時才名遠播,就連前面提到的大才子陳琳,也都其稱讚有加。徐州牧陶謙想要徵辟張昭,後者覺得他外寬內忌,遂不從,然後又逃往東吳。受東漢私學興盛發展的原因,江東豪族都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他們對讀書人也非常禮遇。

而張昭來到江東後,也受到江東豪族禮遇,一直有著崇高地位。正因如此,孫策便像劉備當年那樣,數次拜訪於他,最終請出了這位高才。

因此在臨終前,孫策率先徵求的便是張昭的意思。《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歷》記載:孫策託孤之前,對張昭如是說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江東文臣之首張昭劇照

這不僅體現出了張昭在東吳的政治地位,更是為孫權等人安排好了退路。若孫權無法處理好與江東豪族之間的矛盾,便令他們"緩步西歸"。

上述可見,孫策已經將孫氏與江東豪族之間的矛盾,視作了孫權能否坐穩江東之主的主要依據。

三、孫權執政初期略探

孫權少年即位,他面臨的問題的確頗為嚴峻,主要有三個方面,見於《三國志·吳主傳》:"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關於這三點,其本質還在於,孫權能否處理好與江東豪族之間的矛盾。而孫權執政的邏輯是:

先安撫好江東豪族,徹底根除孫氏統治中的隱患;

然後再收攏中原寄寓之士為己用,由此擴大孫氏的政治基礎;

最後是鎮壓山越叛逆,當內部穩定之後,孫權大可借用江東豪族在當地的影響力。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吳大帝孫權畫像

這其中,存在感不高的朱治卻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以孫策"緩步西歸"可知,孫權以及周瑜、程普這樣的元老將軍,當屬江西集團。而孫氏平定江東後,江西集團的成功上位不僅讓江東豪族頗為眼紅,更是生出萬分不滿。

兩大派系涇渭分明,換誰都不是很好處理,但對朱治來說,卻是輕而易舉。原因無他,朱治不僅是三朝元老,曾經侍奉過孫堅、孫策;更是江東土著。他雖出身丹陽郡,但吳郡四望——顧、陸、朱、張中的朱氏,便是其所在的家族。

在朱治的斡旋之下,孫權向江東士族許以重利,從而成功將江東豪族拉攏到孫氏麾下。再加上彼此之間的聯姻,江東豪族與孫權達成了初步協議,雙方共分天下。

後來名震天下的陸遜,也因此得到孫權賞拔,"以兄策女配遜,數訪世務",成功邁入江東朝堂,最終立下不世之功。

淺論江東政權更迭與孫氏執政的心路變化

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決完內部隱患之後,孫權又注重拉攏流落到江東的中原名士。在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積極態度之下,武將如甘寧、呂蒙;文臣如諸葛瑾、魯肅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最後成為東吳政權中的中流砥柱。

短短數年間,"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由此,孫權才算是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子。至於經常發動叛亂的山越蠻夷,更是被逐一剿滅,再也翻不出花樣。

綜上所述,孫權能在執政前期成功鞏固自己的地位,離不開孫策臨終前的語重心長。可見世人評價孫策多勇武而少謀斷,是比較片面的說詞。


參考文獻:

《後漢書》

《後漢紀》

《英雄記》

《三國志注》

《檄吳將校部曲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