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地球上有五次大滅絕,請問是哪五次?

小龍哥G


說起地質時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65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事件。



這次事件是證據比較充分的一次,而之前的這類大規模滅絕事件,因為年代過於久遠,留下來的證據也不全,因此在滅絕原因上,還存在一些爭議。

從第一次這樣的大規模滅絕事件開始,地球上一共經歷了五次這樣的事件。這不是說只有這五次,而是這五次相對而言更加有名。

第一次發生在4.5-4.4億年前,85%物種消失,原因存在爭議,可能是板塊漂移造成的氣溫下降,或者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冰川期造成的。


不過NASA提出了一種新觀點,認為是一次持續僅十秒的超新星伽瑪射線暴,破壞了大氣層導致的。

第二次發生在距今3.75-3.50億年的那段時期,這次的對象是海洋生物,不過它不是一次性發生的,而是2500萬年間持續發生的多次小規模事件導致的。

下一次發生在距今2.5億年的二疊紀之後的一段時期,這次事件規模在這些事件中是最大的,主要是因為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大片火山連續爆發。


研究人員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大面積的玄武岩,這正是火山活動留下的痕跡。第四次發生在2億年前,原因可能是火山爆發導致氣溫大幅下降。

這次事件和恐龍開始成為霸主銜接,在那之後,恐龍種類迅速發展壯大。可能一些人對於恐龍為何沒在第四次事件中消失感到奇怪,原因很簡單,別看恐龍的個頭很大,在三疊紀的時候,恐龍還只是一種小型的陸地生物。

就像鯨魚,它的祖先也是陸地上的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在每次這種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中,小型生物往往都容易存活下來。


至於第五次大滅絕事件,很多人都很熟悉,恐龍在這次事件後消失了。

原因很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過了這麼多萬年,似乎又將發生一次較大規模的這樣的事件,不過這次事件的主因可能就不是自然原因了,而是人類導致的。

相比之前的滅絕事件大都是因為快速的環境變化造成的,人類導致的環境變化速度就更快了。

原來一次滅絕持續時間還得數萬年,可能第六次事件,在幾千年時間內就發生了。

比如說爆發核戰爭,顯然陸地上的生物很多都難以逃脫滅絕的命運,不過人類能滅絕生物,也能改造出更適合環境變化的生物。

不像原來的生物,沒法改變自身優勢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人類能通過技術手段應對很多可能的威脅。

只要在下次大滅絕事件之前,人類能發展到二級文明,那麼就不會再因為自然原因而滅絕。

不管人類會通過什麼方式延續下去,一個文明物種相比自然狀況下的生物終歸更有優勢,或許人類能改變自然進化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