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聖旨前為什麼要加“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

奧特曼畫畫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斷句,正確的斷句方式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意思是遵照上天之命,承運是繼承氣運(五德),這句話連起來就是皇帝受命於天,下詔告示臣民。古代皇帝稱天子,天為神,因此這句話的核心奧義是君權神授!

現很多影視劇中採取了四四斷句的方式,這是錯誤的,但由於讀來朗朗上口,人們也將錯就錯了。


皇帝的命令

實際上,除了詔曰以外,還有制曰、赦曰,詔、制、赦都是皇帝的命令,使用場景有所不同,古人很講禮儀規範的,皇帝的事就是天下事,更要嚴格遵照禮制。

詔:專用於告示天下,針對天下所有臣民,不管是老百姓還是百官;

制:專用於向百官下令,對老百姓則不能使用制;

赦:有告誡和鼓勵的含義,專用於封官時,意思是好好幹哦,不要驕傲。

為什麼要“奉天承運”?

這句話源於秦朝,而在聖旨中加這句話,是從明朝開始才正式使用的。

秦朝:

秦朝以前,君主就講天命,統治國家是受命於天,所以叫天子,可別小看“受命於天”,這關係到王權的正統性。

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有所改變,秦朝認為天有五德,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當皇帝和國家佔有五德之一,就能擁有天下。如黃帝是土德,周天子是火德,秦則是水德。所以秦朝的奉天,是改為了天之水德,萬變不離其中,還是受命於天的意思。

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時期,聖旨中有“長生天的氣力裡,大福廕的祐助裡皇帝聖旨”的起頭套話,是用蒙文書寫的,用於向蒙古人宣詔,漢文聖旨中則翻譯為“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這就為後來明朝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打下了基礎。

明朝:

朱元璋統一中國後,十分注重奉天,他把朝會大殿更名為“奉天殿”,黃帝手持大圭上書“奉天法祖”,皇帝的詔書則改元朝的“上天眷命皇帝聖旨”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朱元璋之所以這樣改,主要是覺得上天眷命不太謙虛,而奉天承運使自己對上天的態度顯得比較謙卑。

總的來說,“奉天承運”是指皇帝至高無上,能坐擁江山是因為奉了天命,不是誰想當就可以當的。是對皇帝的合法性、正統性的加強。

聖旨格式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這張圖也有問題,格式完全錯誤,正確的書寫格式如下圖:

奉字獨佔第一列,在中間偏上的部位;天承運必須另起一列,因為天為大,所以必須要頂格寫,不能讓奉壓了天一頭;接著“皇帝詔曰”又另起一列,跟天齊平或稍低於天半格,這是因為皇帝跟天一樣大,或者比天稍微低一點,有謙卑的含義;再往下就是正文了,不能超過皇帝,所以正文前面要空兩個字的位置;最後當然要署名,XX(皇帝年號)自然也要跟前面的天和皇帝齊平了。

綜上,奉天承運實際上就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的意思,是天子正統性、合法性的必要充分條件。



也可自話


在一些古裝宮廷劇中,涉及到聖旨時,我們能夠看到宣旨人在宣旨的時候,總會在開始說正事之前,先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那麼聖旨之前,為什麼要加上這八個字呢?有著什麼特殊的意思呢?



這八個字的由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在聖旨中的運用開始自朱元璋,而朱元璋之所以用到這幾個字,一說是與“奉天殿”有關(奉天殿,是朱元璋稱帝后,在南京建立的一座宮殿,為接受百官朝賀的地兒,後來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於北京宮城又還原了一個“奉天殿”,今為“太和殿”),而“奉天承運”這話的用法也源於這個大殿。

《茶香寶續鈔》中對此有所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


還有一個說法是,在朱元璋時期,不只是因為有這個奉天殿才用“奉天承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手持的大圭(就是手裡拿的一種玉製的手板),上面刻著“奉天法祖”的字樣,而由此有了“奉天承運皇帝”之說,所以皇帝的聖旨之前,也就有了“奉天承運”的說法。



這八個字的斷句以及具體運用

在影視劇中,我們聽到劇中的人宣旨時,在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時,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這麼斷不是那麼準確,正確斷句應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出現這種斷句的讀法應當與聖旨的寫法有關,因為皇帝號稱“天子”,乃是九五之尊,所以在聖旨的書寫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皇帝與“天”要並列,這樣書寫之後,就容易在斷句方面出問題。


而聖旨中這八個字除了“詔曰”,還有“制曰、敕曰”,若是昭告天下那種,就是“詔曰”;若是隻作用到官員身上,起宣示百官之用,那就用“制曰”。這個具體運用主要是根據聖旨內容來定。


說與山鬼聽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古裝劇中,傳旨太監拖著腔調,宣讀聖旨最開頭的話語。聽了這麼多年,不禁要問:為什麼聖旨開頭是這八個字?到底怎麼來的?什麼意思?

話不多說,直奔主題!我們來看一道聖旨:

“奉”起行第一字,“天承運”另起一行,天頂格,以示敬天。“皇帝詔曰”則又另起一行,頂格寫(或略低於“天”)。這些是聖旨的書寫格式。


聖旨,歷來被視為神聖之物,代表帝王權威和意志,若書寫錯誤非同小可,搞不好腦袋搬家!接到聖旨的大臣,回家也得妥善保管好,有的家族甚至焚香供起來。

首先,峰子哥來說此八字的含義:

先糾正一下:電視劇太監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念法是錯的,純屬娛樂,正確斷句方式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太監重大場合唸錯了,是大不敬,可能會被殺頭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


尊奉上天、承襲國運的皇帝,說....(後面就是皇帝要說的旨意內容。)最後一般都以“欽此”二字結束(有時也不寫)。“詔曰”即“詔書說”,“欽此”代表聖旨結束語,意思是“皇上旨意說到此”。


當然,並非只有“詔曰”,根據情況和接旨對象不同,可分為:詔曰、制曰、敕曰。


峰子哥舉幾個例子,比如這一張“制曰”.....

再比如,這一張“敕曰”....


其次,峰子哥來說此八字的由來:

峰子哥先來說“奉天”。


其實“君權神授”思想很早就有,古代皇帝為解釋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常說“皇帝受命於天,尊奉上天之意,在人間統御萬民”,所以皇帝又叫“天子”,即上天之子。(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西漢武帝時期,提出“天人感應”的董仲舒,寫了一本著作叫《春秋繁露》,正式發展出一整套較完整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

董仲舒理論系統解釋了皇帝權力的來源,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作出了某些限制:君王受命於天,那麼就必須尊奉天。尊奉天,則必須時刻觀察上天的喜怒哀樂,尊上天意旨行事,要敬天。

這一套理論,得到了漢武帝以及後世帝王的普遍認同。於是君王“奉天”,逐漸形成。


峰子哥再來說“承運”。


中國古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即“五德”)的相生相剋來解釋朝代的更替規律。改朝換代,遵循“五德”的生克順序。

比如,夏朝是木德,商朝取代之則為金德,金克木。而取代商朝的周朝則為火德,火克金。秦始皇則認為秦朝得水德.....等等因相剋而取代。一直傳到了中國最後兩個朝代:明朝國運以火德,清朝取代明朝則自稱水德,水克火。

皇帝必須有德,不管是水德、火德、金德....總之都是因有德而取代無德者。“承運”中所“承”的,即是“五德”轉移之“運”。


所以這就和“奉天”聯繫在了一起,上天可以賦予皇帝權力,失德不奉天,也可以收回權力。這才有了“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說法。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前人這些東西總結起來,首次將“奉天”和“承運”融合在一起,並首創“奉天承運皇帝”自稱的明文格式,加在聖旨開頭,成為固定字樣。


朱元璋還將首都南京慶典和大朝會的正殿命名為“奉天殿”。從此,聖旨這一開頭,被後世皇帝一直效仿沿襲。


不過最搞笑的是,現代有些古裝劇導演,居然把明朝以前朝代的聖旨,也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導演也能不能有點歷史常識,啼笑皆非啊!

好了,峰子哥先說到此。更多有趣內容,關注【峰子奇觀】,每天更新,下期見!

▷▷版權聲明:本文系【峰子奇觀】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歡迎轉發文章、留言及私信交流!

峰子奇觀


在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是朱元璋發明的,在此之前的皇帝是不用的。朱元璋為什麼要加這麼一句話呢?它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這句話真正的斷句方法應該是這樣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詔曰這兩個字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的意思。

而“奉天承運皇帝”又是什麼意思呢?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向天下百姓表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表示自己是上天指定的皇帝,就在皇宮裡修了一座名為奉天殿的大殿,意思就是自己是奉了上天的命令來當皇帝的。

當時朱元璋還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有一天夢遊上了天宮,在裡面見到了道法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還有太上老君,朱元璋還說三清天尊們賜了他法劍。

為了進一步強化這一觀點,朱元璋還在他拿的玉圭上寫了“奉天法祖”四個字。在頒發的聖旨開頭都寫上“奉天承運皇帝”。

後來有次朱元璋在寫聖旨的時候,還直接寫上了“奉天承運的皇帝”這樣的開頭,在這裡意思就更明顯了。

另外聖旨上除了“詔曰”,還會根據不同的用途,還有“制曰”和“敕曰”。

詔曰是昭告天下的,是發通告用的,並不是具體頒發給某個人的。

而制曰用的最多,是頒發給大臣們時候用的,大部分的聖旨用的都是制曰。

敕曰主要是為有功的臣子們加官進爵時候用的,同時也包含有告誡的意思,警示大臣們不要驕傲,以後繼續努力工作,不可有點成績就自大導致犯錯誤。

這三種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會亂用。所以電視劇裡不管什麼聖旨,裡面寫的都是用的詔曰,其實是錯誤的。


漂浮菌


哎我去,這麼多答案,沒有一個提到這八個字的真正起源。

大部分答案都說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最早是朱元璋開始用的。

朱元璋為什麼要把這八個字放在聖旨前面呢?其他答案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玄幻地解釋。

我覺得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明代聖旨前的這八個字是從元代來的。

元代的蒙文聖旨翻譯而成的硬譯公牘文體聖旨中,一般前面有這樣一句套語: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裡)”

其中長生天氣力裡,譯成漢語就是“奉天”,大福廕護助裡,譯成漢語就是“承運”,皇帝聖旨裡,譯成漢語就是“皇帝詔曰”。

這句套語也並不是蒙語聖旨一開始就有的。從成吉思汗頒給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諸篇聖旨來看,最初只是很樸素地說“皇帝聖旨(裡)”。到窩闊臺之後、蒙哥之前,在不同的聖旨裡分別出現了“天地底(“底”相當於“的”)氣力裡”、 “大福廕護助裡”、“長生天底氣力裡”等說法。如果是親王令旨,則會使用““皇帝福廕裡”之類的套語。

忽必烈即位後,聖旨套話的格式正式統一為“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裡)”,公文格式的統一是為了對公文翻譯進行規範,這就不細說了。

有著這種套語的元代硬譯公牘文體聖旨非常常見,除了在《元典章》有保留了一部分之外,很多寺廟的聖旨碑中也能看到。

蔡美彪先生曾經專門研究聖旨碑,有《元代白話碑輯錄》和《八思巴字文物碑刻集釋》,裡面有很多以“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開頭的聖旨。蒙文直譯的話,其實如下圖所示:

合璧的漢文聖旨是這樣的:


這就是當時的翻譯規範。

日本學者船田善之對山東濟南長清區的靈巖寺聖旨碑做過錄文,正好在手邊,也截個圖給你們看

總之“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裡”是對蒙文聖旨套語的直譯,後來翻譯成正經八百的漢文,就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pku小動物


這是一句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臺詞,充分彰顯了導演的歷史水平,因為這句話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在古裝影視劇中,形容皇帝權威時喜歡說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說出的話就是聖旨,哪怕是隨意一句玩笑都是聖旨,每道聖旨的開頭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然而,這些都是對歷史的誤讀和曲解。

1,皇帝說的話不一定都能兌現

比如皇帝特別寵幸某個妃子,信誓旦旦地保證要冊她為皇后,然而這個意圖若是遭到皇太后、朝臣的激烈反對,很可能是無法兌現的。

2,不是所有皇帝的命令都叫聖旨

皇帝說下的命令很多,但即便被執行了,也未必叫聖旨。

聖旨確實是皇帝意圖的體現,但同時必須經過皇帝個人和朝廷的共同認可,由宰相簽署,才形成具備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上升為朝廷集體意圖,下發執行。

手諭也是皇帝意圖的體現,但不經過朝廷認可、宰相簽署,僅代表皇帝個人意圖,不具備法律效力,相當於領導“批條子”,收到手諭的人不執行也不算違抗聖旨。朝廷和宰相們對皇帝繞過朝廷直接下達手諭的做法十分反感,經常會拒不執行,以示抗議。

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斷句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出現在聖旨開頭的時間很晚,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

朱元璋出身草根,為了樹立皇帝權威,強化皇權天賦理論,朱元璋喜歡把“奉天”掛在嘴邊,比如他處理朝政的大殿叫“奉天殿",他手持的皇帝大圭上刻著“奉天法祖”四個字樣,聖旨開頭也加上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六個字。

古代沒有句讀(標點符號),我們如今讀的古書都是現代人加上標點符號以後才出版的,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六個字也是沒有標點的,一些導演不明就裡,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斷句,斷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起來挺順口,卻是錯誤的。

正確的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皇帝是主語,奉天承運是修飾主語的定語,詔曰是謂語,後面是聖旨的具體內容,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構的句子。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首先我必須要說——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斷句斷錯了,奉天承運和皇帝之間其實是不能間斷的。

另外,古代的聖旨並不都是以這句話開頭,就像下面這張圖所示:

以上是北宋英宗年間的一道皇帝敕文,也算是聖旨吧。可是大家請看——

開頭有“奉天承運”的字樣嗎?

“奉天承運”這套修辭的最早提出者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朱元璋的靈感則源自元朝皇帝頒佈聖旨時的起首語。

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朱元璋)以元時詔書首語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謂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命易為“奉天承運”。

因此,“奉天承運”的靈感起源自元時詔書起首語的“上天眷命”,並被朱元璋所修改。

那麼,元朝時候流行的“上天眷命”又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正如這張元朝延祐年間所立的《法源寺聖旨碑》記載,起首之語即“上天眷命”的真實含義:

möngke tngri-yin küčün-dür. yeke suu ǰali-yin ibegen-dür.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

蒙古人信仰長生天,故而在聖旨中體現了這點。元朝時期,所有的聖旨都是以蒙古語寫成,再譯作漢語詔書。因此,“上天眷命”其實就等同於《法源寺聖旨碑》的起首語: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

這是對皇帝(蒙古大汗)的形容,在漢語中是不能斷開的。

對此最好的作證,莫過於清代詔書中的滿語寫法。“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寫作: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ūwangdi i hese.

在這段話中,奉天承運(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是修飾皇帝(hūwangdi)的語句,起到了定語的作用,兩者自然不能斷開。總而言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是讀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是讀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HuiNanHistory


這其實就是“聖旨”的一個格式,也就是開頭語。

與現在的“講話報告”的開頭格式基本是一個意思:

先生們,女士們,朋友們,同志們:大家好!

今天天氣很好,萬里晴空,烏雲密佈,陽光明媚。我今天要給大家講點什麼呢?這個麼,我不說你不知道,我說了你就更糊塗了,所以呀,這個……大家呀要認真聽(喝水)。你如果不認真聽,就會什麼也搞不清楚滴(又喝一口)。

這個吶,大概呀,是不是呢?然而,大多數的,同志們吶,差不多……啊~對吧?都是一樣滴(接著喝水)。你們聽明白了嗎?聽不明白吧?沒有關係,啊,對吧(再喝一口),你要是聽明白那就有問題了,因為呀~我都不明白我講了些啥!。


其實,不一樣的是:《聖旨》中的內容,簡明扼要,敘述清晰。而現今有些《報告講話》廢話連篇,水分也大。

(用不同的視角,看同一個世界。我是:山那邊,歡迎評論)


bj山那邊是海


很多宮廷劇中都會出現宣讀聖旨的橋段,聖旨象徵著古代帝王的無上王權。作為政治的政府文件,在等級和格式上都非常嚴謹,讀起來稍顯古板生硬。

聖旨的規格和等級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有著嚴格區別:一品是玉軸,二品是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是黑牛角軸。聖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

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官員的官銜也就越高。根據明清的定製,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相對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五品以下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聖旨的寬度一般在33釐米左右,它的長度歷代並沒有硬性規定,長的可達5米,短的也有大約2米。

為了確保皇家威嚴,準確無誤地傳達皇帝旨意,聖旨也積極地加入了“打假”行動中,平常聖旨兩端都會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還有些聖旨有專門的防偽絕招,比如在聖旨的絹布上會印有祥雲圖案,而且所有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寫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雲上。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皇帝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從現存的古代聖旨來看,不少皇帝都喜歡用白話文來擬寫聖旨,首當其衝的典型代表就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由於朱元璋沒什麼文化,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仍用白話發佈聖旨。

面對倭寇來犯,朱元璋霸氣寫下了一道特別搞笑的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雖然朱元璋用白話文擬聖旨,但是不得不對朱元璋的能力予以肯定,他還開創了自明代以來的“聖旨金句”,也就古裝劇裡的經典臺詞,聖旨開篇的八個大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向人們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上天的旨意,便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奉天殿”,還寫了《御製紀夢》一文,說自己夢遊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為“奉天承運”找到了事實根據和理論基礎。

朱元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所以頒佈的詔書前面幾乎都要加上這六個大字。後來,滿清入關後,想表明發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愛新覺羅家族也是天命所繫,所以仍然沿用明代“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直到宣統皇帝退位。

所以說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麼一說的,影視劇中不僅說的都是假的,而且還把此句四四開,導致絕大多數觀眾從沒有懷疑地認為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事實上,這八個字要麼一口氣撐下去不斷句,要麼六二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聖旨的官方用語及完成工序

一般古代聖旨分為三種,“詔曰”是昭告天下,“制約”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另一種是“敕曰”,是告誡的意思。皇帝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候,則要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皇帝一般不會親筆書寫詔書,通常聖旨內容都由翰林院撰擬,再由內閣大學士奏定之後,再按品級填發。書寫則是由皇帝親自選拔出來的最優秀的“庶吉士”完成,這是一個專門給皇帝代筆的官位。

高規格的聖旨一般是經過各位大學士反覆斟酌商榷之後才能完成,讀起來雖然有點晦澀難懂,但是整個行文相當精悍洗練,幾乎達到增一字嫌其累贅,減一字就不能準確表達意思的程度。

故劍情深

皇帝所下的聖旨,不僅關係到國計民生,也關係著兒女情長,痴情皇帝劉洵曾下了一道有史以來最為浪漫的聖旨。

漢宣帝劉洵出生後不久,因為宮內巫蠱之禍受到牽連,流落民間。顛沛之時,劉洵迎娶了普通人家的女兒“許平君”為妻,兩人相依為命,舉案齊眉。劉洵繼位後,百官為了討好大司馬霍光,紛紛上奏說霍光的女兒是皇后的最佳人選。

據《漢書》記載,公元前72年,百般糾結的劉洵無奈之下頒佈了一道“上乃召求微時故劍”的聖旨。於是文武百官頓時醒悟,劉洵連一把舊劍都捨不得,何況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道聖旨點醒了眾多大臣,最後在眾臣“所望”中,劉洵封許平君為皇后。此後,“故劍情深”便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浪漫典故。

雖然聖旨經過一系列深加工,但仍能看得出皇帝作為平常人的悲歡喜樂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維新變法時期為提高政務效率,清政府正式下令“嗣後明降諭旨,均著由電報局”,也就是說光緒年間,清政府便開始使用電報來傳達皇帝的聖旨了,聖旨也正是從此時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王銘葦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的讀法是這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為何有人誤讀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因為古代“天”和以天子自稱的皇帝,出現在文書中都要另起一行,所以很多歷史水平不夠的導演編劇就唸錯了斷句。



這句話寫在聖旨上,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什麼秦始皇唐太宗的太監公鴨嗓喊“奉天承運”的電視劇,導演基本上都是歷史文盲。

這句話的由來是朱元璋,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將南京皇宮大朝會正殿稱作“奉天殿”,於是朱元璋向大臣誥敕命中首次稱:奉天承運皇帝。

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天定格,以示敬天,“皇帝”二字則另起一行,也是定格寫。清朝把皇帝二字向下縮進一格。



“詔”的起源

其實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稱皇帝的時候,便有了“詔”,他規定:命為制,令為詔,並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可見,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與“天”,就已經有了不解之緣。

其實更早的商周時期,也會把商王周王稱作天子,這要比秦始皇還要早。

漢朝承襲秦朝,也用“詔”做為皇帝命令的說法,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最早的“詔曰”二字便出現在漢朝的帝王文書中。



而“奉天承運皇帝”,是源於明朝的朱元璋,不僅是他的大殿叫奉天殿,就連他皇帝的大圭(就是他上朝手裡的玉牌)上都刻著“奉天法祖”的字樣,這當然在皇帝中也是首次。

“奉天”除了“詔曰”,也有其他,即“詔曰、制曰、敕曰”三種。

”詔曰”是用於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所以忍不住吐槽某些文盲導演,妃子小產安慰一下都“詔曰”,詔毛線,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僅是文盲,還是個導演。



“制曰”則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用於對百官,普通老百姓沒有權力聽皇帝“制曰”,而且,制一般都是好事。

“敕曰”則帶著皇帝的告誡,同樣只用在百官身上,給核心官員加官進爵漲工資時,皇帝會苦口婆心的告誡官員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有趣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