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最先進入承德的128個鬼子騎兵


1.

和平日久,幾乎沒有幾個人還記得87年前的今天,1933年3月4日。

中華民國廿二年(1933)三月五日,胡適先生日記這樣寫到:

昨日進承德的日本先鋒隊只有一百廿八人,從平泉衝來,如入無人之境!

到後援會,人人皆感覺奇慘。

心緒極惡,開始寫一文,擬題《全國震驚以後》。

從此,承德人民開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3月6日,胡適撰文《全國震驚之後》,刊於次日的《獨立評論》,文章直斥張學良“他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並列舉了張的五大罪過:

“(一)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負此大任而偏要戀棧,貽誤國家,其罪一;

(二)庇護湯玉麟,縱容他禍害人民,斷送土地,其罪二;

(三)有充分時間而對熱河、榆關不作充分的準備,其罪三;

時機已急,而不親赴前線督師,又至今還不引咎自譴,其罪四;

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無一敢負責做事的人才,亦無一能負責自為戰的軍隊;事必恭親,而精力又不允許;部下之不統一,智慧之不統一,……都由於無一個人肯替他負責任,其罪五。”

胡適並將此文原稿送給張學良看,勸其辭職,將華北全部交給中央負責,

“如此則尚有自贖之功”。

全國上下都把熱河失陷的罪過,歸結到張學良和湯玉麟身上。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2.

當時的熱河省主席是湯玉麟,外號湯二虎,是張學良的老爹張作霖當土匪時候的老兄弟,一貫驕橫跋扈。1926年由遼寧邊防鎮守使調任熱河省政府主席,統帶一個旅到熱河。

到熱河後,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此前,張學良曾經想讓張作相接替湯玉麟,可張作相知道湯二虎的為人,不願意來。所以,日軍進攻的時候,還是湯玉麟指揮。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張學良、宋子文等人在承德


3.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軍在東北進行了一年的掃蕩,基本上打垮了東北軍和義勇軍,他們炮製的偽滿政權在東三省站穩腳以後,開始把矛頭指向熱河。

時任東北步兵獨立第九旅旅長兼臨永警備司令部司令的何柱國,記錄山海關失守後,日軍進攻承德前的情景,他說:

東三省失陷後,熱河在軍事上,為戰略必守之地,在全國與論的壓力下,南京政府乃宣稱:

日軍如進攻熱河,決予抵抗。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何柱國將軍

一九三三年二月中旬,蔣介石派財政部長宋子文、軍政部長何應欽,內政部長黃紹竑、參謀部次長楊傑、參謀部廳長熊斌等到北平,他們名為與張學良商討保衛熱河長城各口及華北的防禦計劃,其實是來逼張學良下野的。

二月十八日,由張學良陪同宋子文、何應欽等到熱河進行了一次視察。熱河省會承德是清皇帝行宮之所在,宮殿富麗堂皇,風景優美。他們第一天是觀賞風景,第二天湯玉麟開了一次歡迎會。會上宋子文講話說:

“中央計劃不惜犧牲一切克服困難,保衛熱河。”繼又在清官清音閣召開一次軍事會議,張學良、宋子文聯名電告日內瓦中國駐“國聯”代表團說:“決心抵抗日軍之進一步入侵。"

張學良又與張作相、萬福麟、宋哲元等二十餘名將領發出通電,表示決心抵抗,呼籲國人支援。

當時估計,熱河至少可以支持三個月,張學良、宋子文等回到北平後,擬定了熱河保衛戰的初步計劃,成立了兩個集團軍,每一集團軍轄三個軍團,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由張學良自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張作相,轄孫殿英一個軍團,湯玉麟一個軍團和張廷樞的第十二旅、馮佔海等義勇軍。張學良在北平順承王府又召集一次軍事會議,分配作戰任務,宋子文等中央大員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宋哲元將軍

張學良把熱河地圖鋪在地板上,手執鉛筆,勾畫防線,當他畫至冷口、喜峰口一線時,他抬頭向宋哲元說:“明軒,你把守這一線,”宋卻說:“我的兵力單薄,裝備也差,擔當不了這一線任務。”張說:你放心,我派何柱國支援你。”宋仍是不肯接受。

宋哲元原系西北軍,曾與奉軍內戰幾年,前嫌未消,故借辭推諉,所以熱河之戰敗得那樣快,各軍不能團結一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二月二十一日,日軍以錦州為大本營,用三個師團兵力(約十萬人)分三路進攻熱河,一路出綏中攻凌源,一路由錦州攻朝陽,一路由通遼攻開魯。

張作相臨時受命,兵力還未集結,倉促應戰,將無守志,兵無戰心。如開魯一線,敵軍撂了幾個炸彈,出動了幾輛坦克,守軍崔興武旅不戰而降。萬福麟第四軍團守凌源一線,聞風而潰,朝陽隨之棄守,日軍長入,於三月三日午後,以一百二十八騎的先頭部隊、突入承德。湯玉麟逃奔察哈爾,萬福麟逃入喜峰口,張作相逃往古北口,熱河就這樣淪陷了。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4.

民國軍事史專家姜剋夫在記錄《日軍進攻熱河》時說:

2月23日,日軍開始進攻熱河,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攻熱軍總司令,控制板本政右衛門第六師團;西義一第八師團部署於遼西綏中至義縣一線;另配備茂木謙之助騎兵旅團及張海鵬、程國瑞等偽軍兩萬人於開通、通遼一帶。

戰爭開始後,守朝陽的湯軍董福亭旅,由於團長邵本良在前線叛變,喪失南嶺、北票,朝陽很快失守。萬福麟軍團王永勝二十九旅守平泉和三十家子;於兆麟三十旅守凌源和葉柏壽。董旅在朝陽潰散後,日軍川原旅團及飯田騎兵旅團即猛攻葉柏壽,激戰三晝夜,於旅漸不支,王旅增援,又堅持了兩天,因日軍炮火猛烈,終於敗退平泉。

萬福麟掌握的丁、繆、孫三個旅也在凌南被西義一師團擊敗,退進喜峰口。日軍快速部隊一路無阻,直驅承德。至於熱北開魯、魯北、林東一線,日軍騎兵配以坦克發動進攻後,魯北一帶的劉桂棠部即紛紛潰逃;守開魯的崔興武旅,由於團長李守信率部投敵,開魯不戰而降;佈防在開魯一帶的馬、鄧、李等部義勇軍本屬烏合之眾,更不戰而逃,退到赤峰。幸久經內戰鍛鍊的孫殿英部一個旅及時趕到赤峰,阻擊敵軍騎兵七晝夜。

板本師團攻佔朝陽後轉向赤峰、圍場方面,孫軍且戰且退。在猴頭溝被板本師團切成數段,激戰七八天,終於衝出重圍,退往察東沽源,3月初,湯玉齡在承德聞日軍已擊敗萬福麟軍西犯,即命張從雲旅及直屬部隊兩個旅佈防於承德外圍各山隘。但該兩旅土兵鬧餉,不聽命令,當日軍迫進時,湯即率衛隊逃往灤平,日軍先頭部隊128騎於3月4日晨進入承德。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5.

偽滿步兵第十二旅旅長富璿善、滿洲國步兵第三旅少將旅長劉玢在日本陸軍省調查班《熱河討伐經過概要》裡說:

西部隊之一部於21日先發制敵,佔領北票,繼而以列縱隊向義州、錦州方面進發。途中,排除了在朝陽東南方高地設有陣地的張學良正規軍的頑強抵抗,於25日進入朝陽。經過休整,於3日1日出發。其間,川原部隊於3月2日佔領凌源,3日進入平泉。未經喘息,繼續西進,4日晨到達承德郊外。上午10時擊潰承德東側高地之敵,下午2時50分入城。在此之前向古北口方向敗退的敵軍,遭到我方空軍的襲擊,受到殲滅性打擊,向南方及西方潰逃。

佔領承德的川原部隊的部分兵力,於4日傍晚進入灤平,從7日起,與川原部隊主力共同進攻長山峪,附近的堅固的敵軍陣地,經過激戰,追擊至長城沿線古北口,10日下午2時30分佔領敵軍陣地。12日,古北口一帶要地全部被我軍佔領。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6.

事實上,迫於壓力,湯玉麟在戰前也做了一些抗戰準備。

當時熱河的最高軍事機關是東北邊防軍熱河駐軍司令部,湯玉麟任上將司令,唐精武任司令部參謀,後任參謀長,在他寫的回憶錄裡說,湯玉麟在承德為抗戰做了這些工作:

一、1932年夏天,由於敵機低空偵查頻繁,在承德進行防空高射佈置。在離宮內的四面雲山、市郊北山、酒仙廟後山等地,構築工事,分配部隊,構建掩體,配置重機槍,編成對空射擊網,實行對空監視警戒。

二、購發新式武器,為此欠發部隊三個月薪餉。

三、派遣義勇軍將領,在熱遼邊境給予日軍相當打擊。

四、編練蒙古騎兵。

五、組訓保衛團。

六、擬定作戰計劃。

七、構築野戰工事。

然而,終究這些都沒有什麼用,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7.

鬼子來了。

唐精武回憶:

三日清晨,參謀長索景斌派汽車將我接到他住宅,方知日軍乘萬軍團部隊在朝陽方線防後部署未穩,即攻下朝陽寺,同時以兩師團,一混成旅團、一騎兵旅團三萬餘人大舉全面入侵熱河。開魯方面情況尚不詳知。萬軍團立足不住,全部動搖,風捲殘雲,節節退卻,且不照規定撤守承德,竟於放棄平泉後,倉皇撤入喜峰口。承德危急萬狀,湯軍後續部隊已正向隆化往前推迸,承德儀餘湯偕幕僚及特務隊(衛隊),其中一部分也正準備出發。形勢萬分危急,不得已當派汽車傳令急調正向隆化行軍的張從雲旅,飛速間道折回,據守承德東方十餘里的青石巒高地。

湯要索親到青石巒對張從雲旅詳細指示,務必確守,以待重新佈置。索與我到青石巒偵察後,遂用當地民工,扼險構築迫擊炮輕重機槍掩體,並對山路加以阻絕。至下午四、五時,張旅全部先後到達,索即對營長以上講話,說明情況,指示機宜,勉勵固守。

時已遲暮,湯有電話來召,索即偕我回部,聞本軍已電前方部隊変更部署,並用電話請張學良令古北口駐軍飛援承德,以期挽救。晚九時許,接張旅電話已與敵發生激戰,初頗穩定。至四日拂曉前,電話不通,情況混亂。天亮後,市郊已發現敵蹤,形成混戰。湯玉麟無死守決心,乃率幕僚與衛隊退走,遺棄輜重頗多,是日上午八時許,日軍隨即佔領承德。


承德蒙羞史:87年前的今天,日軍128個騎兵佔領承德之真相


8.

熱河失守,全國譁然。

張學良向南京政府辭職。

1933年4月10日,張學良乘意大利羅西伯爵號輪,放洋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