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天津天海10天定“生死”,接手者需10億元?這並不是國內聯賽真正的危機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楊琳

圍繞天津天海的傳聞持續了數月,終於等到了官方的消息。

3月5日上午,天津天海發佈公告表示,俱樂部難以維持球隊整個賽季的正常運營,即日起對外招募合適的轉讓對象,將以0元轉讓費的方式轉讓俱樂部100%股權。具體的債權、債務等細節面議。

天津天海10天定“生死”,接手者需10億元?這並不是國內聯賽真正的危機

轉讓公告中表明,轉讓截止期限為3月14日,這意味著10天之內將決定天海的“生死”。這支曾經在聯賽雙殺恆大、足協盃大勝上港、打入亞冠八強的球隊真的要走到終點了嗎?

接手天海需要10個億

轉讓公告發出的前一天(3月4日),天津天海剛剛進行了放假歸來的的首次訓練,主帥李瑋鋒在訓練前鼓勵了隊員們,希望大家心無旁騖,訓練中拿出職業態度。

自前投資方權健集團被立案調查以來,天海的生存和發展一直備受關注。“解散”“欠薪”“舉報門”“退出中超”等傳聞一度甚囂塵上,用風雨飄搖來形容天津海的遭遇並不為過。李瑋鋒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有人希望天海死,所以我們更要好好活。”

去年,球隊賣掉趙旭日、劉奕鳴、王永珀等主力球員維持球隊運營,賽季結束後,天海驚險保級成功留在中超。在冬窗轉會窗口中,球隊又有12人離隊,卻沒有新的引援。目前,一線隊成員僅剩17人,外援也只有萊昂納多、宋株燻2人,隊伍實力低於中超的平均水平。

今年年初,雖然天海按照足協規定提交了2019年工資獎金確認表,但球隊的運營危機確是事實。據《足球報》透露,上週,足協向天海下發了問詢函,要求俱樂部提交保證經營狀態健康的證明。而且截至目前,球員們2020年1月的工資還未發放。

自權健被調查後,2019賽季天津天海由天津市體育局託管,但這一年的資金仍來自權健此前已經撥給球隊的預算。今年1月,權健案正式宣判,天津市體育局和天海的託管關係也正式結束,管理權交還俱樂部。

失去投資方的“供血”,球隊維持經營舉步維艱。即使10天內有新的買家接手,仍然面臨困難重重的局面。俱樂部的債務、前外援莫德斯特和前主帥保羅·索薩等人的鉅額錢款糾紛、引援、教練球員工資構建和梯隊等中超運營的龐大投入……都在影響新投資人的決策。

有媒體測算,接手天海,投資者至少要再投入10億元。據多方消息,此前,天津天海曾與兩家有意向的企業有過接觸,但進展並不順利。

中甲中乙禁不住“折騰”,平均虧損超2000萬元

除去天海,大連一方、重慶斯威都曾曝出資金危機、欠薪的傳聞。事實上,這種困境在低級別聯賽中更為普遍。沒有中超球隊背後實力雄厚的投資人,中甲、中乙球隊不久前剛剛經歷了一波“解散潮”。

2月4日,足協發佈公告,3家中甲、6支中乙俱樂部,一共9支球隊未按時提交2019年工資獎金確認表,失去了新賽季聯賽參賽資格。

據瞭解,本次交表的截止日期足協已經一拖再拖。按規定,各球隊需在2020賽季前提交確認表。1月15日,足協將中甲和中乙俱樂部的交表日期寬限到1月31日,隨後再次延期到2月3日。有些球隊是在最後一刻才“壓哨上交”。

2月4日當晚,遼寧宏運和保定容大被質疑工資獎金確認表上的球員簽字造假。同一天,四川隆發和廣東華南虎宣佈解散。

天津天海10天定“生死”,接手者需10億元?這並不是國內聯賽真正的危機

遼寧宏運工資獎金確認表,隊員徐友剛被籤成“徐有剛” 圖片來源:足協官網

天津天海10天定“生死”,接手者需10億元?這並不是國內聯賽真正的危機

保定容大工資獎金確認表,隊員王鈞昊被籤成“王釣昊” 圖片來源:足協官網

這一波“解散潮”和“欠薪潮”,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2019年2月,曾征戰中超的中甲球隊延邊富德宣佈解散。據報道,延邊富德累計欠稅和罰金2.4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今年1月,延邊北國也因嚴重的資金問題而傳出解散的消息;江蘇鹽城因運營困難,為保住聯賽資格,今年1月初發布公告,尋找戰略合作伙伴。

福建天信、大連千兆、遼寧宏運、內蒙古中優、北京北體大……都曾被曝出欠薪,2018賽季,合肥桂冠和瀋陽東進就因欠薪被足協取消聯賽註冊資格,甚至有中冠球隊在獲得中乙資格後主動放棄,原因同樣是沒錢。

欠薪球隊甚至包括一度淘汰中超球隊江蘇蘇寧闖入足協盃四強的上海申鑫。今年1月,外援比羅比羅單方面宣佈解約,按照他的說法,球隊已經拖欠其5個月的工資。

因投資方衡源集團陷入資金困局,申鑫不得不轉賣球員。人才流失、軍心渙散、連遭敗局、幾度瀕臨解散……幸得有關部門的“出手相救”,足協提前發放足協盃獎金,否則,申鑫的賽季征程會更早結束。

一向“財大氣粗”的中國足球為什麼沒錢了?為何眾多低級別聯賽的球隊生存不下去了?

業內人士認為,低級別聯賽關注度不夠,媒體曝光少,球隊名稱中性化的規定出臺後,宣傳效果降低,更難獲得投資者青睞。

恆大王朝的締造和房地產商的魚貫而入一度營造了中國足球的“盛世”,隨著房地產市場不再被熱炒,中小型房地產商無力繼續燒錢。而參加中甲、中乙的球隊大多是中小俱樂部,引援、建設梯隊、球員教練工資、場地設施以及各種比賽費用和支出等讓俱樂部不堪重負,球隊大把燒錢,回報率低,禁不住“折騰”。

數據顯示,2018賽季,中乙俱樂部平均收入僅為900萬元,除去球員薪資和其他開支,虧損達2000萬元。中甲俱樂部的情況同樣糟糕,平均虧損也達2000萬元。

中超、中甲、中乙聯賽是整體,需要均衡、健康的發展。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也提到過中甲、中乙嚴峻的生存現狀,他曾表示,中國足球俱樂部投資巨大,回報卻鳳毛麟角。如果球隊財政不能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俱樂部是空話。“如果不能可持續健康地發展聯賽,中國足球的根基就可能發生地震塌方般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