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2020年教資常考的人物觀點彙總

人物觀點是教資筆試重點之一

常考的人物觀點彙總

2020年教資常考的人物觀點彙總

學天教師,助力你我教師夢

教育學人物

孔子

關於教育的作用:性相近,習相遠也”

關於教育的對象:有教無類”

關於教育的目標:學而優則仕”

關於教育的內容: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關於教學的方法: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孟子

人性論:性善論

教育作用:擴充善性

教育目的:明人倫

教育內容:道德教育

教育方法:盈科而進


荀子

(首次提出“道德”一詞)

人性論:性惡論

教育作用:化性起偽

教育目的:培養大儒

教育內容:儒家經典

教育方法:聞見;知;行


墨子

人性論:人性素絲說

教育作用:兼愛、非攻

教育目的:培養兼士、賢士

教育內容:政治和道德;科學技術;文史;思維能力

教育方法:主動、創造、實踐、量力;親之、聞之、說之


誇美紐斯

1.地位:教育學之父

2.著作:《大教學論》——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

3.思想:

教學原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

教學制度: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內容

教學思想:“泛智教育”——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人

教學內容:規定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

教學方法:首次提出並論證了直觀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固性和自覺性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赫爾巴特

1.地位:現代教育學之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傳統教育代表人物

2.著作:《普通教育學》——標誌著教育學作為一門規範、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

3.思想:

教育性教學原則:“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將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將教學過程分為明瞭、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教育的目的: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


杜威

1.地位: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

2.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

3.思想:

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

學校即社會

從做中學

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馬卡連柯

1.著作:《教育詩》

2.思想:

集體主義教育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方面,“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和為了集體”的教育,是集體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

平行教育原則: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


贊科夫

1.地位:課程現代化的三大代表之一

2.著作:《教學與發展》

3.教育思想:提出發展性教學理論,其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是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凱洛夫

1.地位:馬克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

2.著作:《教育學》

3.教育觀點:勞動起源說,世界上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布魯姆

1.著作:《教育目標分類學》

2.教育觀點:

掌握學習理論

教學目標分類理論-認知領域目標、情感領域目標、動作技能領域目標


布魯納

1.地位:課程現代化的三大代表之一

2.著作:《教學過程》

3.教育觀點:

提出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倡導發現式學習


瓦根舍因

1.地位:課程現代化的三大代表之一

2.教育觀點:創立範例教學理論


巴班斯基

1.著作:《教學過程最優化》

2.教育觀點: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蘇霍姆林斯基

1.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

2.教育觀點:全面和諧教育思想


心理學人物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1.實驗:狗進食搖鈴實驗

2.反射的分類

一般分為兩大類: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無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先天遺傳的、不學而能的反射,也稱為本能。

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後天獲得的經過學習才會的反射。條件反射又進一步可以分為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兩類。

A.第一信號系統: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叫作第一信號系統。

B.第二信號系統: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條件刺激叫作第二信號系統。

3.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獲得與消退

條件反射的獲得是指條件刺激(如鈴聲)反覆與無條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條件刺激獲得信號意義的過程,亦即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條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條件反射形成後,如果條件刺激重複出現多次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隨,則條件反應會變得越來越弱,並最終消失。

刺激泛化與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以後,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1.提出者:斯金納

2.具體學習理論: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應,是經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強化是一種操作,強化的作用在於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強化物則是一些刺激物,它們的呈現或撤除能夠增加反應發生的概率。

3.理論要點:強化原則 (強化、懲罰、消退)

4.實驗:老鼠的迷箱實驗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需要的七個層次

生理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等方面。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社會安定和國際和平的需要。

歸屬與愛的需要

歸屬與愛的需要也稱社交需要,包括被人愛與熱愛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被團體接納的歸屬感等。

尊重的需要

表現為自尊和受到別人尊重,具體表現為認可自己的實力和成就,自信,獨立,渴望賞識與評價,重視威望和名譽等。

求知需要

求知需要是指克服障礙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馬斯洛認為人和動物都有積極探索環境的需要,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心,希望對所遇到的問題能夠作出正確的解釋。

審美需要

審美需要包括對秩序、對稱、完整結構以及存在於大多數兒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行為的完美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創造的需要,是追求實現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創造力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

2.需要的七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其中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間層有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七種需要的劃分: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兩種類型,即“匱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所謂“匱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於外界。

所謂“成長性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不迴避挑戰,甚至刻意追求挑戰;不迴避緊張狀態,甚至刻意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成長性需要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激發。

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關於認知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具體內容見下表:

1.感知運動階段

年齡:0-2歲

特徵:僅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認知特點:

通過探索感知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

低級的行為圖式;

獲得了客體的永恆性(9~12個月)

2.前運算階段

年齡:2-7歲

特徵:

“萬物有靈論”;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沒有守恆概念;

作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維度。

3.具體運算階段

年齡:7-11歲

特徵:

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守恆觀念的形成(守恆性);

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

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敢改變;

思維具有可逆性。

4.形式運算階段

年齡:11-16歲

特徵:

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

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小提示: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資格證考試中的一個重點內容。需要我們從三方面進行掌握:一是: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成了四個階段,口訣記憶為:感、前、具、形;二是每個階段與其年齡的對應,口訣記憶為271(愛奇藝);三是每個階段的年齡和思維特點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大家識記每個階段的年齡以及思維特點,在這四個階段中最常考的是前運算階段,需要我們做重點掌握。


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

1.提出者:桑代克

2.具體學習理論:嘗試錯誤說

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再嘗試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觀點稱為試誤說。

理論要點:準備率、練習率、效果律

(1)準備律。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2)練習律。對於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複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結。

(3)效果律。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

實驗:貓的迷籠實驗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科爾伯格提出三水平六階段論:即前習俗水平(懲罰與服從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習俗水平(尋求認可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道德定向階段)和後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原則道德定向階段)。

2020年教資常考的人物觀點彙總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提出者:班杜拉

2.具體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3.理論要點:觀察學習

(1)班杜拉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班杜拉認為人的學習主要是觀察學習。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並沒有外顯的操作。

(3)班杜拉把強化分為三種形式,分別是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直接強化指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自我強化指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

實驗:小朋友玩偶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