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在農村有什麼風俗和習慣嗎?

徒勞龍


入伏指的就是進入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這一天你就算不再外面走動,你仍然會感覺到天氣特別的悶熱潮溼,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就會大汗淋漓,記得小時候在農村那個時候裝空調的幾乎都沒有,因此大家在入伏的天氣都會選擇去村裡的池塘,或者大家一起吃西瓜,西瓜是解暑最好的瓜果。



但是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變的越來越好,家家戶戶都裝上了空調,就算入伏這一天再熱,只要我們打開空調一樣可以享受到冬天涼爽的感覺,至於問題中說“一伏,二伏,三伏是從那一天算起的自己如何推算的”和“入伏的時候在農村有什麼風俗活動”來看一看村裡的老人是如何說的。


“一伏,二伏,三伏從哪天開始以及如何推算”

剛才我們講到的入伏只是熱的開始,最熱的天氣就是三伏天因為在三伏這一天氣溫可以說是在夏季當中最高的,其實一伏,二伏,三伏的天氣並沒有特定的指在哪一天。

因為這個很不固定,只能說大概這幾伏天氣都在每年的7月初到8月中旬這一段日子的天氣就是三伏天,至於說是如何推算的,其實這就是根據老日曆“干支紀日法”以及“夏至三庚”來推算的。



“入伏這一天在農村有什麼風俗習慣”

在我的農村老家入伏的這一天都會在自己的門前放一碗水,因為在以前很多人在入伏外出的時候會出現口渴中暑的現象,我們村的老一輩人在這一天都會放一碗水在門口,也就是為了方便他人幫助他人。


畢竟在炎熱的天氣裡口渴了,門口的一碗水可以為你解渴,我們村的這種風俗習慣一直傳承至今,雖然現在現在喝門口一碗水的人不多了,但是在門口的水也有些美好的寓意“風調雨順”。

綜上所述:

如果一旦進入天氣炎熱的時候,切記減少外出,家中多備一些解暑以及防止中暑的物品,這就叫有備無患。


紀錄鄉土


“伏旱伏旱,並不少見”,三伏的天氣就像個大火爐,沒入伏的時候就盼著三伏天趕緊過去,畢竟炎熱難耐,以前的人沒有空調,入伏就是在熬苦夏,在入伏之前的說道也比較多。

三伏天要多吃熱湯麵

我們這邊入伏當天要吃一碗酸湯麵,利用熱湯發汗逼出體內的寒毒。而且整個夏天我家再熱也吃的是熱湯麵,往往一碗麵下肚,全身上下酣暢淋漓。

三伏天習俗送芒罷

因為芒種以後當地的新麥子和油菜籽剛收下來入倉不久,新磨的麵粉和菜籽油在以前算得是好東西,每年入伏以後農人們得以空閒下來,我們這邊就要開始走親戚了,當地方言俗稱“走芒罷”,這時候都會用新磨的麥子和菜籽油炸油餅當作禮物饋贈親朋好友。

可是這三伏天到底該如何計算呢?如果按照常規的文字性語言說起來,多數人都會一個頭兩個大,比較我看到什麼子醜寅卯的就容易犯困打瞌睡,所以我想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給大家分享。

三伏天推算須知

三伏天總共40天,其實是從夏至那天開始推算的,夏至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就算是頭伏的起始了,那這個庚又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是咱們老祖宗的獨有的計數方式,這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依次排序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阿拉伯數字裡的1-10,庚排行老7,一個庚日的輪迴其實就是10天的時間。

頭伏的計算方式

夏至日當天查看下具體的天干排行,比如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剛好是己丑日,也就是排在了排行老六的己上面,所以,夏至到第一個庚日只要1天,再轉2個庚日輪迴就到了第3個庚日了,其實也就是歷經了1+2*10=21天,那頭伏的起始日就是6月21日往後推算21天,剛好是7月12日。

中伏的計算

二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了,也沒有個固定的天數,具體還得根據末伏的起始時間往前推。它起始日的計算就比較簡單了,立夏後第四個庚日就是了,其實也就是頭伏起始再經歷一個庚日循環,數上10天就是中伏的起始了,那今年的中伏要從7月22日算起了。

末伏的計算

多數時候三伏未出立秋到,所以末伏的計算還得從立秋往後數第一個庚日算起,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當天是丁丑日,排行為老四的丁,往後推3天就是排行為7的庚了,所以末伏的起始日為8月11日了。

這樣算下來,今年的頭伏是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現在你會計算如何入伏了嗎?你們那入伏都有什麼樣的習俗呢?歡迎分享交流。我是布衣,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布衣小農人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在農村有什麼風俗和習慣嗎?

夏至之後,天氣越來越熱,但是按照老一輩的說法,真正的高溫天氣還沒有來臨。“熱在三伏”,三伏天才是最熱的時候。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的意思,即我們所說的風、寒、暑、溼、燥、熱六邪之中“暑邪”。同時,“伏”有趴著的意思,就是說三伏天已經熱到趴在地上,一動都不想動了,由此可見三伏天的溫度有多高。那麼,2019年的三伏天什麼時候來臨?又是如何計算的呢?對於三伏天,農村有什麼風俗呢?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如何確定時間?

三伏天的說法,自古就有了,計算方法自然也是按照農曆的日期進行計算。根據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可以明確三伏的時間是按照夏至的時間推算而來的。不像現在的日曆,古代採用天干地支紀年,庚是10天干中的第七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結合12地支就確定了每天的紀年。天干10天為一個輪迴,地支12天一個輪迴。所以,根據“夏至三庚”的說法,就是明確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即別入伏的時間。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己丑日,6月22日即為第一個庚日,庚寅日,之後分別是7月2日庚子日、7月12日庚戌日。

那麼,入伏的時間就是2019年7月12日,夏至三庚,庚戌日。

同時,根據入伏的時間繼續推算,夏至三庚入伏,四庚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裡面,除了中伏(二伏)可能有10天或者20天,其他初伏(一伏)、末伏(三伏)均為10天。區分中伏是10天,還是20天,就看夏至後的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在之前,那麼中伏有20天;否則也同樣是10天。而今年夏至五庚為8月1日庚午日,立秋在8月8日,五庚在立秋之前,所以中伏有20天。所以,根據推算,三伏的時間分別為: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為初伏 10 天
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為中伏 20 天
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為末伏 10 天

有了這個計算方法,我們就可以推算以後任何年份的入伏和三伏的時間,比如2020年入伏的時間為7月16日,初伏為7.16-7.25;中伏為7.26-8.14;末伏為8.15-8.24,中伏同樣也是20天。三伏天的時間確定是非常有價值的,不僅可以知道今年的三伏天的時間間隔,還能明確指導農業生產,所以還是非常有價值的。掌握了這一套計算方法,下次自己就可以推算了。

三伏天有什麼風俗呢?

上文我們已經分析了三伏天的計算方法,也明確了今年的入伏從7月12日開始,持續40天。同時,三伏天作為一年當中最熱的階段,對於農村農業生產還是非常重要的。農村有很多關於三伏天的風俗,比如在飲食上,北方地區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吃餃子既有“福氣滿滿”的意思,又有夏季開胃的作用;其他地方,根據當地風俗不同,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比如上海有“頭伏餛飩二伏茶”、杭州有“頭伏火腿二伏雞”、徐州“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等等。雖然,各地的風俗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表達同樣的意思,就是在三伏天的時候要適當進補,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在飲食上,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在行為上,各地的風俗大致相同,就是三伏天要安神靜氣,避免過於焦躁。因為氣溫較高,身體內部虛火旺盛,容易躁動,加上飲食上喪失胃口,很容易造成內空外躁的情況。所以,在三伏天要重在養。養不是說一動不動,而是養氣的意思,心態平和。

綜上所述,今年的三伏天馬上就要來臨了,夏季的高溫天氣也即將襲來,我們在做好防暑降溫的同時,也要適當進補。同時,夏季高溫,要懂得規避躁動情緒,調氣養神。雖然三伏天氣溫高,我們還要防止過渡“求寒”,避免吃的太過生冷、吹的太低空調、洗冷水澡,要儘量將身體熱量散失,防止出現熱感冒。


指尖三農


對於三伏天氣是每年最熱的季節,一般三伏天氣就有三伏之說,也就是說一伏、二伏、三伏,有的地方稱之為初伏、中伏、末伏。不管怎麼個稱呼都是一樣的,都說明了這一年最熱的天氣就是在三伏天氣。每年哪一天入伏?三伏天的時間有多長?在農村有什麼風俗習慣?



對於入伏的第1天,應該從夏至開始計算,這在我國努力有明確的計算方法。“夏至三庚入頭伏”,也就是下次過後第3個庚日就是進入了三伏天氣,也就是初伏的第1天,也就是一伏的第1天。對於我國的記日方法是由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組成的。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一個天干配一個地支就是一天的記日法,這樣一個輪迴就是60天,一個庚日的循環就是10天。今年7月12日就是夏至之後的第3個庚日是庚戌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第1天,從這一天開始我過2019年就進入了三伏天氣。



對於三伏天就是從入伏的第1天到立秋這一天期間有幾個庚日,就是幾十天,因為一個庚日是十天,一般三五天有30天或者40天。今年三伏天有4個庚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天特別的長有40天的時間。也就是說今年三伏天氣從7月12日到8月20日,總共40天的時間。其中中伏的時間比較長一些,也就是二伏的時間比較長,達到了20天的時間。



三伏天氣農村的風俗和習慣是不一樣的,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宿”。在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也就是說頭伏天氣剛剛炎熱,人的身體還需要很多的能量,可以包餃子吃,可以不同身體的能量,他便一些豬肉餡的水餃,或者是雞蛋睡的非常都是非常好吃可口的。二伏可以說是一年最熱的時候,溫度特別的高,一般消費者因為溫度高高沒有食慾,在這二伏天氣裡,一般吃一些麵食,清單的東西即可。三伏天氣氣溫慢慢變涼,可以吃一些雞蛋餅,補充身體的能量。對於南方風俗習慣和北方差不多,但南方主要是以米飯為主食。

總之,對於入伏我國農曆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就是夏至過後的第3個更是作為入戶的第1天,共十天;二伏就是第四個或者第四、五個庚日,一般是10或者20天;三伏就是第五個或者第六個庚日,共十天。對於三伏天氣各地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大同小異,主要是在飲食方面,畢竟三伏天氣特別的熱。俗話說:六臘月不出門就是這個道理。


宗元三農堂


2019年入伏時間:7月12日

2019年三伏天時間表(共40天)

2019年一伏時間:7月12日-7月21日,為一伏,共10天

2019年二伏時間:7月22日-8月10日,為二伏,共20天

2019年三伏時間:8月11日-8月20日,為三伏,共10天

夏天的三伏階段都知道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不過三伏天之所以叫三伏,是因為分為三個階段,那麼這三個階段分別是什麼呢?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鄉村寶哥


三伏天作為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向來被人們所重視,同時三伏天又是喜熱植物瘋狂生長的季節,不過由於環境過於炎熱多雨,三伏天里人體往往會感到不適,進而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表現出一些不恰當,造成身體的損傷,所以三伏天裡多瞭解一些三伏知識,以及飲食習慣,是非常有好處的。

(1)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又是怎麼推算的呢?

其實每年的入伏時間並不固定,我們所說的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分別對應“一伏、二伏、三伏”,一般情況下一伏(初伏)的天數和三伏(末伏)的天數都是10天,而中伏(二伏)的天數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雖然每年的入伏時間並不固定,但一般都會在7月11-7月20日之間的某一天,並且多數情況下7月7日之前入伏比較多,7月18日之後入伏比較少。

我們在這裡說一下2019年的入伏時間,以及一伏、二伏、三伏具體都是哪一天?

首先必須明白傳統的入伏時間是根據干支紀元日計算而來,也就是有天干庚的就叫做庚日,古人根據天干地支的法則來推算日期,通常天干為10天一個輪迴,這樣天干庚一個庚日的週期變為10天。我們老祖宗傳下入伏依據“夏至三庚數頭伏”,也就是說夏至節氣後第三個庚日為一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二伏(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末伏)。

1、因此可以得出2019年的一伏(初伏)開始的時間是7月12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時間是7月12日,第三個庚日週期是從7月12-7月21日(農曆六月初十到六月十九);

2、所以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開始進入二伏(中伏),但是今年夏至和立秋之間存在5個庚日,也就意味著今年的二伏(中伏)要經歷2個10天,共為20天;

3、三伏從8月11(農曆七月十一)開始,到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結束三伏天。

(2)三伏天在農村有什麼風俗習慣?

每個地區生活習慣不同,也就導致三伏天的習俗各不相同。

我老婆是南方人,他們這裡的習俗一般為“

頭伏吃雞二伏鴨,三伏甲魚燉紅棗”,說的是因為三伏天炎熱多雨,人體多有不適,並且身體消耗也大,所以頭伏吃雞最佳,燉雞時還會加入生薑,既能祛溼氣又能補身體;到了二伏人體漸漸適應炎熱的天氣,吃鴨肉最養生;到了三伏,因為已經立秋,雖然還有秋老虎,但天氣也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為了更好的滋補身體,減少秋天疾病的發生,所以喝甲魚湯最好。

不過在我們北方地區的風俗習慣更樸實也更傳統一些,我們家每年過頭伏時,媽媽都會在飯桌上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因為在我們北方頭伏發生在小麥剛收割月餘,此時的小麥麵粉正是新鮮,用新小麥粉做的餃子,餃子餡包豬肉大蔥、韭菜雞蛋餡的最好吃,既解饞又補充能量;到了二伏天氣最熱,這個時候人普遍沒有胃口,吃麵條既有長長久久的寄託又有開胃的意味;三伏烙餅攤雞蛋,進一步補充營養和維生素,又為“秋老虎”做準備。

另外,我國一直都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三伏天多鍛鍊多排汗,強身健體。


李阿冰


在中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傳統時節。

要想了解三伏和三九,必須先了解天干、地支和24節氣

三伏和三九是根據中國的農曆紀年來計算的,也就是干支紀年。

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主要用於計時。十二生肖用於記年。

二十四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節氣是氣候輪迴循環的標誌,也是古代農時耕作的依據,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它對應一年的氣候變化。

三伏的的天數規定:頭伏10天,中伏不固定,末伏10天。

頭伏的起始日:古人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就是一伏(也叫頭伏)的第一天。數十天(規定也就是第四個庚日)進入中伏,

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進入末伏數10天結束(也叫出伏)。

那麼從夏至到立秋共計45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要嗎20天要嗎30天,再加上最後10天,所以三伏總天數要嗎30天要嗎40天,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所以中伏要嗎20天要嗎10天,這是因為受到了干支記年和24節氣的不同循環週期的影響,因為受限於夏至這個節氣,所以三伏一定是最熱的天氣。

順便說一下三九,三九是從冬至的那一天開始進入數九,直到九九八十一結束,它不受干支影響,所以就是81天固定數。也是一年最冷的季節。


驛動星期六


在中國古代,古人是用天干地支紀法來計算時間的,三伏天的開始在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入伏。入了伏也就預示著一年當中最熱的時間到了,在三伏天裡,氣溫升高,空氣乾燥,即使坐在哪裡一動不動都會滿身大汗,渾身溼透,所以三伏天也不宜出門,應該做好避暑工作。

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

要想準確計算三伏天,首先要了解天干地支的計算。伏天的開始都是從天干的庚日算起,而每年庚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三伏天也都不是同一天。

一伏也叫初伏,頭伏,也是一年當中正式進入伏天的時間,是從每年夏至開始第三個庚日算起,就是入伏。2019年的夏至是6月22日,根據推算入伏從7月12日開始到7月21日結束,正好10天。

二伏也就是中伏並不是固定10天,根據推算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2019年中伏就是20天,從7月22日至8月10日。

三伏也叫末伏,是從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為期10天。2019年三伏時間是8月11日至8月20日。



在皖北蘇北地區,入伏有吃伏羊的習俗。因為伏天天氣炎熱,人的體內溼氣加重,而羊肉羊湯有驅寒作用,所以三伏天食用羊肉羊湯對身體好處很多,能去除體內溼氣,預防感冒體虛的症狀。

三伏天因為陽光照射強烈,所以對皮膚眼睛的保護很重要,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被太陽光灼傷。

在中國,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因為入伏恰好是收穫的季節,這時候包燉餃子吃,既能開胃消食又帶著農民五穀豐登的期盼。在二伏天家裡收好了新鮮的糧食,用來做燉麵條吃,味道要格外鮮美。三伏天已經立秋,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開始慢慢改變,這時候也需要給身體補充能量補充營養,烙餅攤雞蛋再好不過了。

眼下正是烈日炎炎,外出旅遊的網友,一定要做好防曬措施,尤其是皮膚白皙的女孩,一定要塗上防曬霜穿好防曬服,以免被曬傷曬黑。


牧野小志


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很早就使用天干地支法記載時間,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地支相配使用,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交叉配合60次,就是一甲子。

入伏就是要進入伏天,要進入一年中最熱的階段。曆書規定,“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就是確立初伏的依據。就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當數到第3個庚日時,便開始進入伏天了。這裡的庚日就是指用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的那一日。因為天干為10,地支為12,所以庚日的日期是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並不相同,但總是在7月11日到7月21日之間。

第4個庚日到第5個庚日之間為中伏,每一個庚日為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如果4個庚日,中伏即為10天,如果有5個庚日,中伏即為20天。


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到第2個庚日為末伏,到此伏天結束。

以2019年為例:

2019年的夏至日為2019年6月21日。

2019年夏至後的第1個庚日為2019年6月22日,即庚寅日。

2019年夏至後的第2個庚日為2019年7月2日,即庚子日。

2019年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為19年7月12日,即庚戌日。

所以2019年入伏日為2019年7月12日,從這一天開始就進入了伏天。7月12日至7月21日為頭伏(10天),7月22日至8月10日為中伏(20天)。8月11日自8月20日為末伏(10天)。

就北半球而言,夏至日這天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白天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入伏以後,地面溫度會逐漸達到一年中溫度最高的階段,熾熱的夏天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然來臨。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高溫最高溼最悶熱的日子,晝夜溫差小,天氣炎熱,人們容易休息不好,往往食慾不振,所以北方人愛吃麵條,餃子,烙餅。伏天愛吃麵食,這一習慣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形成。所以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後天除了吃湯麵條,還能吃涼麵條。麵條下好後過一遍水拌上提前舂好的蒜泥,既感覺涼爽,又能很好的刺激食慾。夏季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減輕胃腸的工作量,所以餃子最好是素餡餃子。


消夏防暑是是夏天永遠的話題,特別是室外工作者,老人,兒童,病人更要注意防止中暑。家中要常備茶水,綠豆湯等消暑飲品。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勤洗澡,勤換衣服。夏季天氣高溫潮溼,食物容易滋生細菌,所以一定要保持飲食衛生,防止變質食物導致的鬧肚子或者食物中毒。


元和落日


其實每年的入伏時間並不固定!

首先必須明白傳統的入伏時間是根據干支紀元日計算而來,也就是有天干庚的就叫做庚日,古人根據天干地支的法則來推算日期,通常天干為10一個輪迴,這樣天干庚一個庚日的週期變為10天。我們老祖宗傳下入伏依據“夏至三庚數頭伏”也就是說夏至節氣後第三個庚日為一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二伏(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末伏)。

因此可以推算出2019年的入伏、中伏、末伏具體時間是:

一伏:7月12日一7月21日(農曆六月初十到六月十九)

二伏:7月22日一8月10日(農曆六月二十)開始進入二伏(中伏)

三伏: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開始,到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結束三伏天。

然而,在農村有關於三伏天風俗和習慣叫做: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可以種蕎麥,這也是天氣對於種值的諺語,在夏季高溫酷暑期間,對於農田裡農作物,還是有合理的種值,通過對於天氣變化的經驗,根據伏期的變化,選擇種植自己適宜的農作物,也是很有道理的習俗。

另外,我國一直都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三伏天多鍛鍊多排汗,強身健體。

今年38天的伏天,在此祝福親們、友友們!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