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土壤看得見摸得著,但很多人不瞭解!搞懂4點,作物增產不用愁

今日頭條的朋友們大家好!俗話說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收在於肥。不管是水還是肥,都需要載體,一般由土壤來扮演這個角色。土壤很多人都懂得,天天都看得見摸得著。農戶最熟悉土壤,但往往也最不瞭解土壤。所以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土壤的關鍵要素——土質,土質的構成結構水、氣、熱,還有菌它相關的一些影響。而且我們主要講一下土質裡面很重要的團粒結構——它是如何形成的?

土壤看得見摸得著,但很多人不瞭解!搞懂4點,作物增產不用愁

土壤是由什麼構成的?

正常情況下植物生長良好,那種健康的表層土壤,它的體積組成比例是大概50%的物質,正常是45%的礦物質。如果有機質好的話,大概是5%的有機質。

另外是由孔隙體積組成的。孔隙體積有點類似海綿可以裝空氣,也可以裝水,正常健康的土壤裡面20~30%的空氣,20~30%的水,這裡面空氣跟水的比例是跟整個的土壤結構還有含水量決定的。空氣跟水的比例也能夠影響到土裡面這些微生物的生長,包括根系的生長。

土質如果按泥砂比例來分配的話,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砂質土、黏質土、還有壤質土。我們所謂的泥是指直徑小於0.05毫米的這種土粒稱作泥。當然國外的分類更細緻,直徑在0.05~0.002毫米很小的稱作粉粒,直徑小於0.0002毫米的土粒它們稱為黏粒。直徑大於0.05毫米到2毫米的叫砂粒,我們用手可以感覺出來的。直徑大於2毫米以上的土粒叫礫石了。2毫米以上對土壤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用了。

土壤看得見摸得著,但很多人不瞭解!搞懂4點,作物增產不用愁

土壤分成泥跟砂。泥一般就分成粉粒跟黏粒。砂的顆粒跟顆粒之間基本上不容易相互吸引,就是說不容易團聚起來,它的對水的吸收能力差,不怎麼飽水,就也不容易保持養分能力。按大小來講,粉粒一般用顯微鏡去看,顆粒跟顆粒之間的這種吸引力,還有對水的吸收能力就開始提升了,包括養分的這種持有能力也開始增強。然後它的手感也比較光滑,它是粉狀的。起比較重要作用的是黏粒,它的顆粒非常小,在0.002毫米以下,大部分用電子顯微鏡去看,顆粒跟顆粒之間的相互吸引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它形成的這種團聚結構能力很強,對水吸收能力很強,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也很強。如果水分多的時候,它就會呈黏性表現出那種黏土。當然如果非常乾的時候,它會很形成一個硬土塊。

所以土壤有砂粒、粉粒和黏粒。含砂比較多了,70%以上我們叫砂土,這個是不容易成團的,很鬆散,不保水不保肥,它的土壤孔隙多,比較容易耕作。這種土壤一般也不保溫,晝夜溫差大,但是比較透氣。如果水溫不足,很容易發生乾旱,而且有機質很容易礦化流失,保水保肥能力很差,有時候板結,這種是含砂多了,是比較不肥的土壤。所以就種植來講,建議多增加一些有機肥,或者說多追肥。當然砂地土壤,特別是在我們福建沿海,比如說種胡蘿蔔、種大蔥,也是一個很好的土壤,但是要配合一定的噴水設施。

蜜柚種這種砂地就不適合了

土壤看得見摸得著,但很多人不瞭解!搞懂4點,作物增產不用愁

含泥粒比例在60%以上的這種就叫黏土,這種土比較硬,不適合耕作。但是這種土保水保肥能力很強,潛在的肥力很高。像這種土壤的話,要注意適當控水,要挖溝,降低地下水位。如果蜜柚種在原來水稻田的就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而且要適當多施一些輔助性的有機肥,或者說熱性的肥料。比如說像羊糞、牛糞這類的,適當提高泥溫度。

泥砂比例比較適中的,大概各佔一半的,我們叫壤土。質地疏鬆、透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很強,而且比較好工作,這是土壤肥力最優質的土壤。在壤土裡面水肥氣熱非常協調。怎麼判斷土壤好壞呢?我們可以用手去感覺,如果用手把土握在一起,能夠成團的,那就是黏附性比較好的,然後把它丟到地上,這個團又很快可以散開的比較好。我們種蜜柚的話儘量去找這樣的土壤,這樣的投入成本是最低的,產出的效益是最高的。

為什麼壤土是最好的?

因為壤土有非常好的團粒結構,就是團聚體,團粒結構正常分成小團粒、中團粒、大團粒,它就像海綿一樣又能夠透氣,又能夠保水。在團粒結構裡面,礦物質、黏土顆粒、水、空氣、有機質,包括黏土物質、土裡面的微生物、根系、毛細根在土壤團粒結構裡面能夠非常好的組合、搭配、生存。所以土壤管理的關鍵就是要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特別是團聚體的形成,這個是整個土壤管理裡面最重要的,也是大的方向,包括接下來的土壤的培菌、留草管理、中耕、覆蓋,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形成透氣、保水、保肥的團聚體。

團聚體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是很複雜的,總結一下大概是這三點。第一點就是植物的根系在土壤裡面生長,它會形成孔洞,會形成穿插、會擠壓,那就會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另外如果我們適當中耕,把大的土塊變成小的,也有利於團聚體的形成。這個是我們植物根系的這方面的。

土壤看得見摸得著,但很多人不瞭解!搞懂4點,作物增產不用愁

第二點,土壤的動物很多,主要就是這兩大類,一個是蚯蚓,還有一個就是食真菌性的一些線蟲,當然這個線蟲不是那種寄生性的,蚯蚓在土壤裡面攪動這個是最好的,我們把它叫做土壤裡面最好的耕夫。它會吃進土裡面的有機質、真菌,然後通過把它消化再排出一些排洩物,這些排洩物就會形成一個最好的團聚體。

蚯蚓是最重要的大型土壤生物,它是卵生的,雌雄同體,它會吃土裡面的有機碎屑,比如說枯枝爛葉、有機質、微生物。但它是不吃根的。在天氣潮溼溫度適宜的時候,它就會跑到我們土壤的表面收集殘漏物碎屑,然後把它拖到通道里面去,在土裡面會吃出通道,吃的土可能會超過自身蚯蚓重量的30倍,再把吃進去的有機質跟礦質土壤混合,通過它腸道的消化,排出穩定的團聚體。所以我們判斷土壤的好壞,其實也是通過蚯蚓這個指標來判斷的。二三十公分的土壤,鐵鍬挖下去能夠有兩三條的蚯蚓,這種土壤是非常好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去培養蚯蚓,特別是很少用那種高毒高殘留的農藥跟除草劑,儘量少用,因為蚯蚓的活動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跟生產力的。

土壤看得見摸得著,但很多人不瞭解!搞懂4點,作物增產不用愁

蚯蚓

第三點,跟土裡面的那些真菌有關。土裡面有微生物,有一些細菌、真菌會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養分,細菌、真菌本身也會分泌一些黏性物質,把土壤顆粒、微團粒黏結在一起,形成一些比較大的團粒結構。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東西是什麼?就是跟植物根系伴生的一種真菌,叫菌根。特別是柑橘類的一般根毛少,它一般都有叢枝菌根跟柑橘在一起。這些以植物根系伴生的線狀真菌能夠產生一種叫球囊黴素的黏性糖蛋白,這是真菌菌絲形成的球囊黴素蛋白質,一方面利於菌絲在土裡面活動,另一方面它也有利於形成團粒結構,所以對植物,還有對菌的生長和繁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為什麼土壤會惡化?

其實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有機物質投入偏少,土裡的微生物沒有糧食吃,繁殖少了。第2個原因是化肥用太多了。再好的化肥,其實很多都是偏酸偏鹹的,投入到土壤裡面,特別是氮肥的大量使用讓土壤酸化,那就會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會導致土壤的真菌群數量減少,影響球囊黴素的產生,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產生。那團粒結構少了,孔隙就少,那就非常容易板結。

總結

通過了解土質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幫助農戶朋友們認識到土壤跟作物的關係,以及在往後的農事操作中,有一個理論支撐,知道哪些措施可以做,哪些措施不能做,以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大家今天最關鍵的是記住一點,土壤管理的關鍵就是要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特別是團聚體的形成,這個是整個土壤管理裡面最重要的,也是大的方向,包括接下來的土壤的培菌、留草管理、中耕、覆蓋,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形成透氣、保水、保肥的團聚體。

點擊下方小程序,可以觀看土壤管理視頻。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