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你覺得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陝西老王


孝是中華民族之美德,傳承了有幾千年,孝的表現方式上不近相同,個人覺得,孝順孝順,首先要在大的局勢之內要順著老人來,其次要根據老人的喜好,多陪伴老人,多彙報工作情況,生活情況,再者,給老人足夠的物質基礎,讓老人精神和物質都富足。同時,要多給老人洗澡,洗衣,按摩,無微不至的關懷能使他們開心幸福!



作家嘉軒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指對父母尊重、順從、贍養等。現在社會上也提倡孝道,單位、學校等還不時地搞一些給父母洗腳、背弟子規、行跪拜禮以及到養老院看望老人等形式上的東西,這些也有必要,可以促進風氣的形成。但我覺得更需要一些內在的東西。我母親以102歲高齡剛於三個多月前離世。我也已78歲了。說起這些年對老人的照顧,除了時刻陪伴到身邊和衣食住行上無微不至的關照外,更需要觀察和揣摩老人的心理。現在的老人,生怕給子女添麻煩,很多事該忍就忍著,比如這痛那癢能忍就忍,吃不好、睡不著也不吭聲,這就需要認真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揣磨她的心事,並不動聲色地給予滿足她的心理需求,解決她的難處,讓她真正體會到子女對她的孝順,這才能讓她在親情中感到幸福。


湖北老衛


孝敬老人是報父母養育之恩,人在社會上連養育之恩都不報,那麼這個人與公與私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即是有錢有權也不讓人敬伂。我十年下崗倍伴父母,母親已過世三年,父親九十三歲剛去世。臥床兩年多。從來沒有讓老人睡過溼窩。教敬老人是中華美德。在社會上敬老愛幼希望人人有責。!!


用戶李懷珠


我認為作為人子對老的盡孝應當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國自古就有此民族優秀傳統,她也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社會發展至今日,為什麼對此問題反而缺少共識了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以下幾點。

什麼是孝,其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怎麼做才算孝?這恐怕事人見人智,認知上恐怕不盡相同,各個歷史時期也不同;農村與城市也不同;甚至不同的文化程度的人在認知和處理上也會不同。

一,古代的孝是用百依百順來形容並不過分,有的應視為愚孝,記得小時候曾聽說,一父親得重病,其兒子親口嘗試老人的糞便來辯證病情(是否是二十四孝裡的內容已記不清)。

二,現代大家對孝的共識是:生活上尊重、照顧老的,使老人能夠安享晚年(當然得按自己的條件),這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贍養孝敬老人。至於個別的不肖之子,對待老人沒有親情的種種做法是根本不在討論之列。

三,學習西方,父母與子女的客情關係,特別定居於國外的父子關係,實話實說那好比是畫餅充飢,只是精神安慰罷了。


老朽求是


孝是一個人美德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現,孝順父母的人值得社會尊重,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也做不了其他善事,這就是“百善孝為先”表達的意思。

一說到孝順,我們大家通常想到的是,多看望父母,多陪伴,多買點好吃好喝的等等。說到具體的,各家情況不同,做法也不盡相同。在這裡,我把弟子規《入則孝》中孝順父母的內容用白話羅列一下,供大家參考學習。(入則孝,在家善事父母的意思)。

1,父母呼喚我們,要及時答應,不能慢吞吞,更不能裝聾作啞;

2,父母交代去辦的事,要馬上動身去辦,不能推辭和拖延;

3,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要耐心、畢恭畢敬聽取;

4,父母責怪、訓斥我們做錯了事,要虛心接受,不得強詞奪理,不得頂撞;

5,要讓父母穿上適合四季的衣服,父母房間要有合適的溫度,冬天要保暖,夏天要清爽;

6,早出晚歸要跟父母說一聲,告訴父母我們上班的一些情況,出差去外地要報平安;

7,在家要作息規律,有良好的習慣,不要影響和干擾父母的休息和生活;

8,在家裡,大事小事都要報告父母徵求下意見,所有的物品不要私自佔為己有;

9,父母喜愛的東西要準備好、保存好,父母不喜歡的不讓他們看到或者扔掉;

10,要保護好我們的身體健康,加強鍛鍊,儘可能不出健康問題,不讓父母擔憂;

11,在外要注意我們自己的言行和品德修養,講誠信,行善舉,不做違背公德、傷風敗俗、違法亂紀的事,不讓父母蒙羞;

12,父母有病時,我們要盡心盡力照顧,父母病重時,我們要晝夜服侍,不能借故離開;

13,有時可能父母對我們有意見,不太喜愛我們,或者是對我們管教嚴厲,我們要做到一如既往的孝順;

14,父母有過錯時,我們要小心、耐心、誠懇、和顏悅色的勸導,反覆細緻做工作,即使遭到打罵也無怨無悔;

15,父母去世了,我們要誠心誠意的去祭奠、追思、緬懷,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大體就這麼多,我們都能做到嗎?





九思堂筆記


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百善孝為先。究竟什麼是孝?有人理解為“聽老人的話,不管老人說的對與否都得聽,都不要反駁。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就是“孝”。不孝有三里就有老人說的和做的不對時候就要耐心的糾正。不能讓老人陷於不仁不義之中。現在有的人不用說孝敬父母了,不啃老族,能給口好飯就不錯了。有的人不養父母,甚至打罵老人就不是孝了。兒女不孝也有老人過錯,古人云,“子不孝父之過”。老人做不出好榜樣就不能怪兒女。我只是談談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對。圖片來自網絡。非我原創。版權歸原創。



愛國40335


孝!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尊敬老人!尊敬小輩人權!感恩此生從小做起養成的。不是說那麼簡單。父母是孩子榜樣!一言一行模式孩子看在眼記在心,父母寵你小,長大了孩子就自然寵你老,也就是:順;什麼事不頂嘴,不惹老人生氣才算是:順:孝:是感恩,父母無私奉獻無私的愛,換來將來你的孝敬和孝順就足夠了。不求財,不求圖福。只圖你心裡有。



獨立人生945


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 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 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 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創新、 敬業盡責、勤勞節儉、見利思義、 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




大徹大悟4850


這些年提倡孝道的說法越來越多,有的中小學甚至組織學生給家長洗腳、背弟子規、行跪拜禮。有的地方還把傳統的24孝圖雕刻在圍牆上,大力宣傳。

有人說只要恢復了孝道,社會風氣就能好轉,道德水平就能提高。

孝道究竟該不該提倡?

金文的“孝” 是一個長頭髮的老人 和一個孩子在一起,表示孩子攙扶、奉養老人。

說明孩子是老人晚年生活的依靠。遠古時期,老人被棒殺或者拋棄,是生死輪迴觀念的作用,也是生產力低下,強者生存的客觀需求。但是隨著農業社會發展,人們定居下來,生產力提高,人們奉養老人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農業生產中,在氣候變化、土壤、工具製造、耕作技術等方面,老人的經驗至關重要。

甲骨文的“壽” ,非常接近“神” ,這個神字是閃電的會意,人們認為閃電是神的意志的表現。

而老人的頭腦、經驗和對歷史、禁忌的掌握,是通神的。這時候,智慧的頭腦遠勝一身蠻力。於是新的道德開始建立,尊老、敬老成為重要的道德規範。

金文“孝”還有另一種寫法 ,長髮老人把象徵兒孫的“子”完全壓制、籠罩在自己的身下,老人在這個孝字中居於無可置疑的統治地位,飄飄的長髮好像在告訴兒孫,你要孝順。

孝順和單純陪伴的孝不同,不僅贍養老人,還要禮敬他。孔子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現在人們一談到孝,就是能夠贍養老人。但是如果僅僅是贍養,狗啊馬啊這些家畜都能做到,不能做到禮敬,那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敬並不等於盲從。孔子在《孝經·諫諍章》說: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意思是,大義當前,該爭的一定要爭,不讓君父陷於不義的境地,也是一種孝。

儘管孔子反對愚孝,但翻開作為道德楷模的24孝,很多是毫無原則的愚孝。就拿24孝的第一孝“孝感動天”來說:

相傳舜小時候親生母親去世,他的父親及繼母、異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當舜修補穀倉倉頂時,他們從穀倉下縱火想燒死他,舜手持兩個斗笠,自制降落傘跳下逃脫;當舜挖井的時候,父親和繼母卻下土填井,舜在下面挖地道逃脫。對於這些謀殺,舜毫不嫉恨,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弟弟為諸侯。

今天看來,這是謀殺未遂,夠刑事處分的了。另外,把這麼惡毒的弟弟封為諸侯,真的是對國家和百姓負責嗎?

這就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概念,天下一家,君王就是家長,不管家長多不靠譜,老百姓這些子民都要尊崇孝道,不可違謬。

就個人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讀書人的政治理想。

這就是封建社會以孝道治天下的本質。

由於孝是家天下的道德基礎,所以後世的孝就不僅僅是道德規範,而是孝道,是禮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我們以前聊過官員在父母去世以後要守制三年的規定。在孔子的時代就有人提出質疑,而孔子認為,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

問題是當父母去世的時候,人正當壯年,通常處於事業上升期,這個時候要求他中斷自己的事業三年,於個人,於社會,都是損失。

那為什麼孔子要堅持如此不合理的制度?

其實這是有點類似於宗教的犧牲情節,你為了自己心目中崇高的目標犧牲個人利益,犧牲的越多,就越有道德的滿足感。

但是這種類似宗教的犧牲發展到極致,可能就很荒謬。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第12則“ 埋兒奉母”:

晉代一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獨自供養母親,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下一個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為了奉養老人竟然要殺死自己的兒子,這不僅荒謬,而且已經反人類了。

孝道雖然基於親情,但核心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法。

這就是魯迅說的禮教吃人。

正常的親子關係是愛 ,是雙方共同呵護的一顆真心。


每天學點甲骨文


曾子篇中言: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忠,德之正也。意思是說孝,是道德修養的起點;悌,是繼孝之後的道德修養次序;信,是體現道德的敦厚;忠,是體現道德的純正。就是說一個人品性如何,是否有良好的德行,首先就要從孝開始來做,如果第一點都不做好,也就不必說第二次序的悌了。

大學中也有言: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意思是身為子女,就要盡力孝順父母;身為父親,就要盡力對子女慈愛;與他人交往,就要盡力做到誠實。身為子女,對父母孝順,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責任與義務。

其他諸如“百善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等等先賢佳言,莫不在闡明“孝”之一字的偉大,可以說,這已是深埋中華民族骨血之中的

本能,成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如有不孝之人,皆如過街之鼠,人人鄙棄,法理難容。

此皆是孝之箴言,是一個人道德修行的開端,是一個人自我修養的德行,但是到了新世紀新時代,與封建時代的理念,又有了新的解讀昇華。具體而微,古之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那樣一個平民百姓普遍地位地下的情況下,所思所想皆是子孫滿堂,老有所依,所以有後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這一點到了當今依然有所適應,絕大部分父母依然希望子女能夠早日成家,早點抱得孫子孫女,此生心願便可圓滿,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又不僅僅是以此來作為僅有的孝之行為,因為古時子女唯有靠科舉選才,方仕途有望。考得狀元郎,錦衣欲還鄉,士農工商,士居第一位可見其地位之隆。而今百花齊放,真正三百六十行,甚至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再無高低貴賤,皆能出人頭地。新時代的父母子女更加獨立包容,只要子女過得幸福快樂,女兒嫁出去了沒有受婆家欺負,兒子外出打工沒有受傷生病,就是對父母來說最大的欣慰。新時代的父母也更加開明,丁克族這一詞的誕生,不正式真實寫照嗎。對子女而言,每年常回家看看,帶父母來一次旅行,為父母洗一次腳,都是盡孝之行,誰又能否認你的孝心呢。

百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行孝盡孝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你是否親自為你父母做一次豐盛的晚餐,你是否給你父母來一個大大的擁抱,你是否在春節前趕回了故鄉吃一頓團圓的年夜飯,你是否陪你父母一起去跳廣場舞……

孟子言,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意思是世間俗語所講的不孝,有五種情形:四肢懶惰,不顧父母的生活,這是不孝之一;喜歡賭博喝酒,不顧父母的生活,是不孝之二;貪圖錢財,偏愛老婆孩子,不顧父母的生活,是不孝之三;放縱於尋歡作樂,使父母蒙受羞辱,是不孝之四;逞強好鬥,危及父母,是不孝之五。

當然,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學習,誰也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在人生大課中學習成長,這是一生的修行課題,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年之史,貫穿五十六個民族的紐帶,貫穿大江南北的萬里山河,將我們所有人緊緊聯繫在一起。在2020年初始之時,肺炎疫情爆發,多少父母子女奔赴前線抗疫救災,自我隔離,不僅僅是對自己父母子女的負責,也是對別家父母子女的負責,孝之一字,絕不緊緊只是一種美德,更多的是責任與義務,是擔當與揹負,這樣一群人,所行的不是一家之孝,是一國之孝,是天下民族之孝,可愛可親可敬!

最後,願天下父母身體安康,願中華兒女知孝行孝,願抗疫父母兒女早日康復團聚,願武漢眾志成城度過肺炎之災,願中國萬眾一心戰勝肺炎。加油!加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