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鴻章為何不願意採購馬克沁機槍?

潘多拉的記憶886


這個問題用一個“貴”字是不能完全說明的!其實馬克沁機槍從1884年發明的最初十幾年不光是李鴻章就連當時的歐洲列強都沒有什麼人願意採購,不然馬克沁本人也不至於窮困潦倒,不過有一個國家倒是眼光獨具,那就是德國,德國當時採購了數量不少的馬克沁,在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造成了英法聯軍一天七萬人的傷亡,因此有了索姆河絞肉機一說。李鴻章在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初就去參加了發佈會,當時進行展示的時候,馬克沁機槍的驚人的射速和威力居然攔腰打斷了一棵大樹,李鴻章說了六個字:“太快了,太快了”,許多人傳聞後來李鴻章不買是因為六個字:“太貴了太貴了”!其實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克努伯重炮和鐵甲艦那麼貴,李鴻章還不是照樣採購了許多?我們結合當時現實情況來具體分析分析。

當時中國軍隊剛剛大規模換裝了加特林機槍,在火力上已經是亞洲第一

很多人一直古板的認為,清軍打不贏對外戰爭都是因為技不如人,其實事實與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在甲午戰爭之前,清軍基本完成了陸軍裝備現代化,大規模裝備了毛瑟步槍和加特林機槍,火力與當時的歐洲列強不相上下。馬克沁機槍對於當時的清軍武器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而起不到雪中送炭,買不買確實得再三考慮!在左宗棠收復新疆和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中,清軍就曾利用自身的火力優勢打的對面抬不起頭,清軍打不贏日本主要還是缺毛主席說的那股子氣!

馬克沁機槍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真實作戰能力讓人質疑

馬克沁機槍作為一款跨時代的武器自然少不了質疑,當時李鴻章在1884年參加機槍發佈會時,馬克沁機槍剛剛發明出來並沒有得到實戰檢驗,李鴻章作為清末朝廷的中流砥柱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也不可能會輕易就下決心買這種價格不菲且實戰效果不明朗的新式武器,後來在日俄戰爭中,俄軍利用馬克沁機槍大規模殺傷日軍有生力量,清朝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開始了大規模採購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確實貴,而且效費比低

馬克沁機槍不僅單價貴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子彈,對於當時有限的大清財力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這也是李鴻章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但是李鴻章還是有眼光的,他買了一挺馬克沁回去,四年後金陵製造總局就仿製成功,初期質量不佳,後期經過不斷改進優化最終還是裝備了清軍。

馬克沁機槍水冷方式是它的致命弱點

相比加特林的多根槍管,馬克沁一根槍管加上高射速極容易使槍管發熱導致炸膛,馬克沁創造性的在其槍管上安裝了冷卻水筒,在射擊前需要事先裝滿水,如果水冷筒被打破或者無水可用,這槍基本就廢了。在解放戰爭中的孟良崮戰役中,被圍困的張靈甫整編第74師就因為無水可用導致馬克沁機槍無法使用而遭到全殲。水冷最終被氣冷所取代,也是有道理的,李鴻章不買馬克沁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評論關注,麼麼噠!


軍武吐槽君


咱們現將歷史的時間調到1884年,這一年一個叫做馬克沁的人,在英國舉行一次新槍發佈會,這個槍是他1883年發明成功,並且在84年獲得了專利成為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馬克沁信心滿滿的給各國來的大咖們演示,在現場這個機槍很容易的將照片上一人粗的大樹攔腰打斷。在場的嘉賓有一位來自於大清朝的官員看後也讚歎不已。邊看邊讚歎:“太快了、太快了”

這個人就是李鴻章,等大家都看完展示後,世界各國的大咖都不約而同的做了一個決定,不買。因為大家的理由基本雷同,覺得此物如同雞肋,射速固然快,但是太太浪費子彈了,是一個燒錢的傢伙,正如當時一個俄國知名的槍械大師說:說打死一個人一顆子彈就夠了,你打那麼多有什麼用。

而且李鴻章認為,花錢在此物之上大為不妥,因為此物並不便宜,論殺傷力,不如克虜伯大炮來的爽利,論精準,不如新式步槍,而且購置後巨大的子彈黑洞也是缺錢的清國承擔不了的,倒不如把銀子都用到刀刃之上,去購買北洋海軍急需的裝甲艦來的實在。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大批採購,但聰明的他聲稱需要樣品讓領導過目才能定奪,故而買了三件運回了國。於是,4年後,在大清國的金陵機器製造局的生產線上仿製成功的第一挺馬克沁機關槍新鮮出爐了。


老豬的碎碎念


馬克沁機槍面世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 1884年李鴻章受邀參加歐洲舉辦的武器博覽會,會上有款武器引起了買家們的注意,就是馬克沁機槍。


後面這款武器的威名世人皆知,那李鴻章當時為什麼沒有買回來呢?買回來之後會不會對大清的軍力有很大的提升呢?

見識機槍威力

馬克沁機槍是由英籍美國人海姆勒.馬克沁於1883年研發出來的,1884年申請了專利後參加了歐洲武器博覽會。它是以火藥燃氣為能源,能連續射擊可調速的自動武器,每分鐘射速600發子彈。


博覽會上馬克沁親自操作試射,並用機槍射斷一顆大樹。李鴻展看完直呼:“太快了,太快了”。並在現場跟馬克沁合影留念。

沒有批量採購的原因

其實李鴻章並非沒有采購馬克沁機槍,做為先進武器的愛好者,李鴻章沒有放過機會,不過只是購買了3挺。沒有批量採購有三大原因。

1、馬克沁機槍造價昂貴,而且子彈消耗太大,大清朝國庫空虛,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沒有財力批量採購。


2、馬克沁機槍由於射速太快槍管易發熱,靠槍管上注水的冷卻管降溫,如果戰場上少水或沒有水,那基本就成了一個擺設。


3、早在1874年,李鴻章就批量購買了加特林式機槍裝備淮軍,所以對馬克沁機槍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

馬克沁機槍的仿製

李鴻章買回來3挺機槍後,很快就安排了金陵製作局進行仿製,金陵製作局也交付了二三十挺給北洋水師。不過馬克沁機槍由於操作複雜,技術不成熟,後來在甲午戰爭實戰中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大清就再也沒仿製了。

其實當時並不只有李鴻章沒有批量採購,其他買家也沒有,只有德國批量採購回去後進行了技術改造,並在一戰索姆河戰役中一天絞殺英法聯軍6000多人,從此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

不過就算李鴻章當時批量採購回來,按照大清的工業實力,也完成不了馬克沁機槍的改造,發揮不出它應有的威力,你覺得呢?

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歡迎關注花木童說史!


花木童說史


李鴻章曾經寫信給自己的老師曾國藩,信上的內容是:西洋武器的威力就是大,我們的長刀長矛根本沒法比。而他的老師曾國藩收到信後,給他回覆的內容是:不要被洋鬼子的那些武器給誘惑了,那都是假把式,就好像真正的美女是不需要施粉黛的。在我們戰爭中最重要的是人,勇敢的戰士才是我們的戰鬥力,武器只是他的輔助器。


李鴻章見自己老師曾國藩不認可西洋武器並沒有放棄,於1863年的5月又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上內容是說俄國和日本在不知道使用西洋武器前戰鬥力是有多差,在看他們使用後呢?不僅國家強大起來了,現在居然還能與英國和法國抗衡了,所以說武器才是戰爭中的戰鬥力,而且你看人家俄國和日本不光向英國和法國學習西洋武器,還學習了人家的輪船和槍炮的製作技術。由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是非常支持和欣賞西洋武器的,下面在來看看馬克沁機槍的厲害。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能夠實現連續射擊的重型機槍,還是第一種完全能夠實現自動射擊的重機槍。它的裝備是11.43毫米子彈,它可以裝載330發子彈,它的最大射擊速度是600發每分鐘。


它第一次出戰是1893年英國殖民者侵略非洲,在此次戰役裡英國殖民者只靠4臺馬克沁機槍不僅擊潰了5000多非洲土著人,而且還擊斃了整整3千多名非洲土著人。它的成名戰是索姆河戰役,在此次戰役理德軍依靠馬克沁機槍在一天內就打死了6萬名英軍戰士,而在整場戰役中有120萬的傷亡,馬克沁機槍就佔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沁機槍的威力有多大,對於這樣的機槍李鴻章怎麼可能會不看好呢?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的李鴻章沒有購買它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錢。李鴻章在展覽會上的時候就被馬克沁機槍所吸引了,也見證了它的威力,但是在向馬克沁瞭解這把機槍時,知道它一梭子需要300發子彈,就連連搖頭說太快了太快了,隨行的官員就疑惑的說:“快還不好嗎?”李鴻章說:“是的速度快是好,但是也意味著他出彈快,消耗量大,即使我們買的起,也用不起。”因為在當時我國的武器製造業並不發達,連最基本的步槍所用的子彈都供應不足,如果不能自己生產子彈,每次都要採購,按照馬克沁機槍的消耗幾乎是每一分鐘就是幾十兩銀子,而一場戰役下來快的幾天結束慢的十幾天、幾個月都是有可能的,一場戰役下來所需要的資金在當時是無法承擔的。


客觀的原因有當時執掌大全的是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這個人呢寧願花大把的錢去慶生,去美容,把各種金銀珠寶古董股東玩物放進自己的棺材裡去發黴生蟲,也不願意拿錢出來加強國防建設或者是發展國家的經濟。沒有慈禧太后的批准,李鴻章拿不到錢也就沒法購買了。

除了以上的原因還有因為馬克沁機槍威力雖然大,但是它的機身太重,不方便攜帶也是導致李鴻章沒有購買的原因。


御史館


李鴻章確實說過,馬克沁重機槍射速太快,太快了,價格太貴太貴了。但是並不代表李鴻章瞧不上馬克沁重機槍,難道還不準李中堂找個理由砍砍價嗎?

李中堂去了直接說這個東西太好了,我們必須買,30磅太便宜了。這樣就是代表李鴻章有眼光?李鴻章那種老狐狸一定要找一些缺點才能砍價,獲得更多的好處,畢竟購買軍火不是買一件衣服那麼簡單。

馬克沁重機槍從1893年開始進入英軍,在1899年開始裝備德軍。但是在1892年,清朝的金陵製造局就已經仿製成功了馬克沁重機槍,至少在1895年,清軍就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時間比德軍還要早。我國是僅次於英軍,世界上第2個裝備馬克沁重機槍的國家。

1905年,清廷大員長庚檢閱北洋軍,在日記記載:“三月十三日,馬克沁機器炮打靶。馬克沁機器炮每分鐘能發六百出……此炮已購十年。”可見最起碼從1895年開始,馬克沁機槍已經裝備到清軍。

無論在八國聯軍戰爭,還是辛亥革命戰爭,清軍都大量使用了馬克沁重機槍。這在外國軍官回憶錄和當時參戰人員回憶錄上都有記載。清軍最大一筆一次就進口144挺馬克沁重機槍。

與現在很多想象不同,清軍在買先進武器上一直非常熱衷,李鴻章,左宗棠都非常迷信武器的優勢。左宗棠西征就大量進口了稱作七連珠的斯潘塞彈倉步槍,被稱為排槍的加特林機槍,後膛野戰炮。


深度軍事


馬克沁重機槍是1884年發明出來,1891年,英國第一次在祖魯戰爭使用這種機槍。而清朝實際上在1889年,就已經開始在金陵製造局,開始生產馬克沁機槍了。

也就是說,馬克沁機槍,發明才5年,清朝就開始自己製造馬克沁機槍了。清朝與英國,德國等國,其實是同一時間開始裝備馬克沁重機槍的。

在1905年,長庚作為欽差大臣檢閱,北洋三鎮的時候,特別就說到馬克沁重機槍每分鐘可以發射600發,而且已經裝備十年,需要一些修整了。其實就是說在1895年,清軍已經開始裝備馬克沁重機槍。

不僅,清朝自己生產馬克沁機槍,還向德國訂購了144挺馬克沁重機槍,還有一批法國和日本製造的哈奇開斯重機槍。清朝新軍一個鎮,都有1個裝備24挺重機槍的機槍營。

不僅如此,其實在1874年,李鴻章就購買了數十挺加特林機槍,稱可以“以備遊擊需要”。在清軍加特林機槍叫做格林快炮。到1881年,清朝八旗軍神機營都第一次裝備了廣東從海外進口的8挺加特林機槍。

1884年,清朝開始仿造加特林機槍,並且在甲午戰場投入使用。在1908年,清朝在廣東開始製造一種全新武器,輕機快炮,其實就是輕機槍。當時,清朝製造的是麥德森輕機槍。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清末再也沒有農民起義的原因,擋不住重機槍掃射。


歷史救生圈


不是瞧不上,而是沒錢。為何這樣說呢?

清末年間,清政府腐敗無能,一方面國內反對起義不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在掀起,不是戰爭賠款就是割地賠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一方面掌握國家政權的大臣貪汙腐敗嚴重,特別慈禧太后,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為了自己的壽辰,生活,陵墓奢靡無度。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清朝還是有不少大臣想要通過變革來改變現狀的,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李鴻章,他被譽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一手創辦了北洋水師,通過領導洋務運動,建立了一系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西式學堂和工廠。




馬克沁重機槍,作為世界第一款自動化武器,其殺傷力是毋庸置疑。當時也引起李鴻章的注意,如果國家能裝備如此武器,軍隊戰鬥力可不是一個檔次的提升。

隨後,李鴻章攜隨從護衛去國外實地調查。當看到短短兩分鐘就把抱粗的大樹打斷後,李鴻章吃驚不已。但是當得知馬克沁每秒高達300發的射速時,李鴻章猶豫了。當時的清朝政府根本沒有成型的軍工體系,別提槍,子彈都要靠買。對於高昂的購買費,只能看別人臉色。愛買不買。一分鐘300發,當時十發子彈就需要一兩銀子。一分鐘要多少錢,純粹的燒錢機器。國庫空虛,國內還有這麼多事要做。少量的買於龐大軍隊而言沒什麼作用。



所以,李鴻章打消了念頭,縱然再喜歡,也是惘然。最後買了一挺,回國安排仿製了30挺草草了事了。


壹點科譜


有網友問:馬克沁機槍威力巨大,為何李鴻章卻不願意採購? 其實,李鴻章是一個特別熱衷於引進先進武器的大員。可以說李鴻章是我國古代和近代最熱衷於先進武器的高級文官。

早在1874年,李鴻章就購買了數十挺加特林式多管機槍裝備淮軍。在當時我國軍隊這種加特林機槍也叫格林快炮。後來清軍發現這種機槍威力太猛了,又曾經採購量,就連八旗禁衛軍都在1881年裝備了8挺加特林式多管機槍。
到了1884年,清朝已經開始仿造加特林機槍了,每年都可以生產16挺機槍。如果說李鴻章不願意購買馬克沁重機槍,那我們可以看幾個數字,在1888年,金陵局已經開始生產馬克沁重機槍,而英國軍隊從1891年才開戰裝備馬克沁重機槍。
要知道馬克沁重機槍在1884年才拿到專利權,研發成功。清朝在1888年就已經開始仿造馬克沁重機槍,從速度上來說,與德國並列第一。超過了世界上其他的所有國家。

在1900年八國聯軍戰爭當中,在天津的清軍就已經使用馬克沁重機槍掃射聯軍。而1905年,長庚視察北洋軍時,說過:“三月十三日,馬克沁機器炮打靶。馬克沁機器炮每分鐘能發六百出……此炮已購十年,螺絲鬆緊不一,放炮之間易於掣動,殊為可惜”。

可見,清軍裝備馬克沁機槍的時間非常早。到了1905年以後,由於國內產量不夠,清軍又一次進口144挺德國造馬克沁重機槍,用於組建新部隊。

烽火觀察


李中堂也是夠倒黴的,都淪落到被全盤否定了。

沒買馬克沁機槍,既不是因為瞧不上,也不是因為窮,換位思考一下,其實李中堂當時的決策才正是一個負責的大臣所應該做出的決策。

做這個決策主要考慮幾個點:這玩意牛不牛逼,實際打仗用下來情況怎麼樣,性價比怎麼樣。

1、馬克沁機槍牛不牛?

馬克沁機槍是1884年,英國爵士馬克沁發明的,1885年開始銷售。

李鴻章是在1896年去英國倫敦訪問的時候才看到馬克沁機槍的。

當時演示的時候牛的不行,1分鐘600發子彈,就聽到叮叮叮子彈往外冒,一會功夫把一課大樹攔腰打斷,李鴻章當時就評價說:“快,太快了。”

而此時馬克沁機槍開始銷售已經有11年了,這11年,它有什麼戰績呢?

1893年–1894年,馬克沁機槍在羅得西亞的第一次馬塔貝勒戰爭中英軍以50人的軍隊操作四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祖魯人的進攻。

英國詩人海萊爾·貝洛克曾說:“不管發生了什麼, 我們已經有了馬克沁機槍, 而他們沒有。”

所以馬克沁機槍牛是非常牛,李鴻章也沒有瞧不上,但到1896年為止,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重要戰績。


2、實際打仗用下來情況怎麼樣呢?

前面講了馬克沁機槍還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那麼是不是因為很多國家裝備了但還沒大規模使用呢?

前面講了到1896年,馬克沁機槍已經賣了11年了,銷售情況怎麼樣呢?

四個字,一塌糊塗。非但沒有實際投入過大規模戰爭,根本買家也沒幾個。

別說當時德國、日本、俄國、法國幾個強國都沒裝備,連英國軍隊自己都沒裝備馬克沁機槍。

這種情況下,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李鴻章,是不是會想,這不會是英國人要坑我吧,歐洲人都不用,騙我來用?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心理存在,就是沒有競爭對手,假如,日本裝備了馬克沁機槍,那李鴻章說什麼都得買,否則和日本人怎麼幹?但大家都沒有,那幹嘛我第一個來當出頭鳥呢,又不是買不到,什麼時候你買了,我再買也不遲啊。


3、性價比怎麼樣?

那麼多國家為什麼都不買馬克沁機槍,大家都知道這玩意厲害,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消耗太大,1分鐘600發。

這不是因為中國窮買不起,馬克沁機槍是貴,維護成本是高,但再高有北洋艦隊高?有火炮高?戰艦和火炮甲午那時候我們都有,水平只比日本高不會比日本低。

德國、英國都有錢,為什麼他們也沒裝備呢?

1、當時有替代品存在

機槍並不是只有馬克沁機槍一種啊,當時各國已經裝配了大量的老式手搖加特林機槍,雖然沒有馬克沁機槍先進,但畢竟已經經過戰爭洗禮了,怎麼可能馬上都淘汰掉。

而且,更重要的是,加特林的製作工藝簡單,當時連清政府的金陵製造廠都能生產加特林手搖機槍。比起馬克沁打壞一挺少一挺,加特林實惠多了。

2、機槍的戰術地位不高

當時打仗騎兵還佔有重要地位,機動性強,衝擊力強,歐洲人尤其覺得這種雙方對沖的方式有騎士精神,像機槍這種殺戮武器只能在非洲打土著人。


既然大家都是持觀望態度為主,李鴻章自然不會做先吃螃蟹的人,即使如此,李鴻章還是購買了3挺馬克沁機槍,拿回去讓兵工廠研究仿製。

總體來說李鴻章當時沒有購買馬克沁機槍的決策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我們可以再延伸一下,如果李鴻章買了許多機槍回去,能否改變大清的命運呢?

答案非常肯定,不能!!

武器畢竟都是機器,最終要看使用它的人,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比日本艦隊先進,哪又怎麼樣?日本陸軍打進來的時候,往往人還沒到,城已經空了,我們光火炮、機槍、步槍不知道給日本人繳獲多少,哪怕當時有馬克沁機槍,也不過是送給日本人罷了。


我是ChrisQu,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交流和探討。


C叔聊歷史


李鴻章在馬克沁機槍首次表演會上,親眼目睹了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將一顆直徑近一米的大樹射斷,隨後李鴻章就說了兩句話,而且都是重複的,第一句是“太快!太快!”第二句就是“太貴!太貴!”這兩句話可以說直接總結出了馬克沁機槍的優缺點。

馬克沁機槍被稱為“寡婦製造機”,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理論射速可以達到600發每分鐘,也可以自行調節,改成慢射速100發每分鐘,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前,世界各國用的都是步槍,子彈也是裝一顆發一顆,一場戰爭下來,裝彈速度決定了攻擊力度。

馬克沁機槍第一次實戰就以50人的英軍擊敗了5000多人的麥塔比利人,並殲滅麥塔比利人3000人。但是真正的成名之戰是索姆河戰役,德軍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殲滅了英軍60000人,隨後才被推上了各大戰場。

那麼當時李鴻章為什麼卻瞧不起馬克沁機槍?

其實李鴻章並非瞧不起,而是買不起、用不起!

首先:馬克沁機槍射擊速度快,出彈快,這就意味著子彈消耗量大,子彈消耗大說白了就是燒錢,和現在的大排量汽車一樣,面對如此大的消耗,怕是一場戰爭下來,清朝就接受不了了。

在機上當時中國武器製造業並不發達,連最基本的步槍所用的子彈都供應不足,如果自己不能造子彈,每次都採購,那對李鴻章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一分鐘下去就是幾十兩銀子,有的戰爭要打好幾天甚至幾十天。

其次:雖說見過威力,但是畢竟沒有實際運用,李鴻章包括北洋水師,當時很士兵都認為馬克沁機槍有些雞肋,點射不如步槍,威力又不如火炮,而火炮和步槍他們都有,所以並不認可馬克沁機槍,更多的是採取觀望的態度,畢竟馬克沁一直都比較窮,很多國家也都沒有大批量採購,而是買個一兩臺回去試用。

最後:馬克沁機槍機身太重,不方便攜帶,這也是當時李鴻章不購買的原因之一,畢竟戰場上要保持靈活性,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李鴻章和翁同龢關係沒相處好,他是負責戶部的,每次李鴻章要採購武器,翁同龢是沒有一次同意的。

因此說李鴻章看不起馬克沁機槍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足夠的銀子,李鴻章絕對會採購,而事後李鴻章也確實買了一臺帶回去,然後仿製,也就是之後的賽電槍,但是依然沒有大規模裝備,原因自然也是沒有錢大批量生產和投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