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如果你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那在吃這方面,想必你一定是幸福極了。熱騰騰鮮香無比的羊雜碎,滋滋冒油外焦裡嫩的烤全羊,酥酥脆脆的火爐烙焙子,油香熱辣的託縣辣椒,黃澄澄濃稠稠的小米,軟軟糯糯的武川大土豆,吃一碗一天不餓的筋道莜麵,還有呼市人民最愛吃的早點-羊肉大蔥燒麥,再配一杯濃濃的解油去膩磚茶,絕了。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呼市人民愛吃燒麥到啥程度呢!

就這麼說吧,本地人,尤其是老年人,如果早晨不來頓燒麥,今天就算白過了。

每個燒麥館都座無虛席。大家三三兩兩落座,一盤小鹹菜,去老闆茶缸裡抓一大把茶葉,水必須燙,剛燒的水還沒等它的沸騰勁兒下去,就嘩的倒進去泡一大壺濃濃的磚茶,最好再放點兒鹹鹽,熱騰騰的燒麥端上來,要鬆鬆底兒再夾,不然容易破,蘸著老陳醋,放點兒託縣辣椒,先吃褶子散散熱,然後兜底兒一口滋溜一個,湯是精華,絕對不能灑。吃飽喝足,沒事的幾個人圍坐侃侃大山,工作的實在沒時間了,焙子裡夾幾個燒麥帶走,能抗一天餓。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燒麥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燒麥的傳說典故有很多,相傳早年食客在茶館喝茶,茶館順道賣一些就茶的糕點,為了區分不同餡料,包完餡兒之後皮不會封口,每當蒸好一籠,小二邊上糕點邊會吆喝:“各位的茶點捎來了”,久而久之,就把這種糕點叫做燒賣,又稱“捎賣”,捎帶著就賣了。

而在燒麥的發源地-內蒙古呼和浩特,對於燒麥還留有另一個傳說。相傳在明末清初時,呼市有兄弟二人開了個包子鋪,生意很是紅火,後來大哥娶了媳婦兒,媳婦兒嫌小叔子吃喝,非要分家。弟弟沒有辦法,店面歸了兄嫂,自己只能給包子店裡打工,為了多賺一些錢,弟弟在賣包子的同時,包了一些皮薄開口的“包子”,這些“包子”的收入全部歸他所有,後來他這種獨特的“包子”得到越來越多的喜愛,人們給起了個名,叫做“捎賣”,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燒麥。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燒麥又是怎麼出名的呢?

相傳在乾隆三年,來自浮山縣北井裡村的王氏,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家浮山燒麥館,除了燒麥,還製作各種名菜和炸三角。一年除夕之夜,乾隆微服私訪歸來,路過此館肚中飢餓,於是停留此處用膳,吃完王氏家的燒麥,乾隆讚不絕口,誇讚道此處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外皮兒潔白晶瑩,形狀如玉石榴一般。於是回宮後親筆題寫“都一處”三個大字並製成牌匾,浮山燒麥管得此牌匾後,名聲大噪,於是燒麥這種食物,就跟著出名了。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南北方燒麥可不是一回事兒

中國南北方的燒麥,差異很大。南方叫做燒賣,在北方則稱之為燒麥。

記得我剛去南方上學時,看到食堂竟然有燒麥,開開心心要了八個,在大師傅驚呆了的眼神裡,我彷彿感覺到了哪裡不對,果真,下嘴的那一刻我就後悔了。南方的燒麥,竟然是糯米做的,豬油,香菇,蝦仁和豬肉,還有重重的胡椒味道。這哪是燒麥,分明就是糯米包子,怪不得大廚會奇怪,各個實打實的糯米餡兒,一般人兩個就足以,我竟然要了八個。

而北方的燒麥呢,首先皮兒非常的薄,薄如蟬翼,晶瑩透明,提起時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形美而味濃。最重要的是,他包的是羊肉餡兒,北方的燒麥是肉做的。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吃貨,南北方的燒麥我統統喜歡,但是為何單單要寫北方的燒麥拎出來寫上一寫呢,可能是因為它混合著我童年的記憶,有家鄉的味道吧。我是北方人,小的時候能吃一兩燒麥,簡直就是美的上天了,一兩八個,小孩拳頭大小,一塊五一兩,饞到心尖。

我最喜歡媽媽做的燒麥,正宗,好吃。羊肉切成半個小拇指大小,白胖白胖的大蔥切成沫,再放大量的鮮姜沫,放入鹽,花椒粉,放一點點水,放一點點羊油,順時針攪拌在一起,冰箱裡冷藏一整夜,第二天拿出來,水和餡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吃的時候羊肉塊無比鮮嫩。

和麵也有講究,必須是燙麵,拿燒麥錘細細擀出帶花邊的燒麥皮兒,巴掌大小,拎起一片光都能透過來,放餡兒隨即把皮兒一握,收放自如一氣呵成。小小的我,眼巴巴的數著十五分鐘,籠屜一掀,蒸汽氤氳中,看著白胖白胖,晶瑩剔透,柔軟鮮香的小胖子們,我的口水就出來了。

擦擦口水,倒點兒香醋,媽媽拿一個放到我盤子裡,:“饞貓,趁熱趕快吃吧”,現在細細品味,真覺得,這是我聽到的世間最美的語言。

羊肉香,蔥味衝,清亮亮的皮裹不住溢出的湯,呼和浩特的燒麥絕了

歡迎關注@我是大程 ,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更多優質好文,陪你挖掘個人優勢,實現人生多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