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線上線下超20萬志願者在行動,“雷鋒精神”傳遞上海溫度

線上線下超20萬志願者在行動,“雷鋒精神”傳遞上海溫度

3月5日是第五十七個學雷鋒紀念日。

與往年的紀念日不同,上海的志願者在這一天之前早已遍佈各個角落。

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來自不同地區,從事著不同職業,面對疫情,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走上一線,為城市的正常運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文明辦獲悉,截至3月3日12時,全市各級志願服務組織在“上海志願者網”發佈6786個“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項目,招募上崗志願者206907人,累計服務8376109.5小時,人均服務40.48小時。

除了線下的熱心行動,今年,在線上開通便民服務、與援鄂醫療隊員子女“雲結對”,也成為了踐行“雷鋒精神”的新方式。

市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專家答疑解惑

新冠肺炎疫情使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不少影響,公共服務類事項辦理流程和政策有何變化,大家尤為關心,疫情期間招聘會還辦嗎?年輕人找工作怎麼辦?上海積分、落戶如何操作?社保繳費可以享受哪些減免?公積金提取流程有何變動?利率多少?這些關係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將一一在線解答,市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專家答疑解惑。

為踐行雷鋒精神,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線上開通便民服務,成為了上海推進學雷鋒志願服務常態化的新舉措。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活動海報

3月5日,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醫療保障局、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牽頭,以“浦東南碼頭”微信公眾號為依託,開展線上便民諮詢服務,共為市民提供就業指導、創業支持、人才落戶、社會保障、醫療保險、長護險申辦流程、公積金政策、心理疏導等11個大類的37個諮詢服務項目。

而市人保局等單位在疫情期間通過在線傾聽民聲,瞭解市民關注的焦點,以“互聯網+志願服務”的形式架起與市民溝通的橋樑,疏“堵點”,解“痛點”,畫好抗擊疫情與弘揚雷鋒精神的同心圓。

骨幹教師和援鄂醫療隊員子女“雲結對”

特殊時期,老師們也化身成為志願者。

在學雷鋒日前一天的3月4日下午,上海市普陀區有七份特別的“結對承諾書”正式簽署:普陀區六所學校派出骨幹教師與全區七名援鄂醫療隊員子女進行首批“雲結對”,“一人一策”提供個性化關愛服務。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結對的老師和學生正在在線視頻交流。受訪者 供圖

“媽媽,為什麼偏偏是你去?”“大家同為中國人,豈能見死不救?”普陀區萬里城實驗學校五年級小學生王瑋豪給媽媽寫了一封信。他的媽媽杜麗平是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籌)外科一名專科護士,1月27日她成為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至今仍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抗擊疫情一線。在信中,小瑋豪提到了對媽媽的擔心和思念,也提到了對戰勝疫情的信心。由於一線工作很忙碌,儘管他很想念媽媽,每次電話和視頻都是長話短說,儘量不去打擾她。

得知小瑋豪媽媽奔赴武漢之後,萬里城實驗的老師們就組團成為“多元媽媽”——班主任殷勤是生活指導“媽媽”,通過視頻家訪關心小瑋豪的學習生活情況,協同各學科老師全面關心孩子的學習需求;學校信息處主任孟成燕則是技術指導“媽媽”,為他解決各類學習平臺的技術問題。

不光是小瑋豪,普陀區另外6名援鄂醫療隊成員的孩子也收到了學校的“個性化”呵護。朝春小學三4班張慕易和一7班張慕和是一對姐妹,她們的爸爸張亮在2月21日下午,接到市疾控中心緊急任務,要求立即馳援武漢。學校瞭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建立了從校長、教導、年級組長、班主任層面的援助鄂人員子女臨時群。兩個孩子的班主任及時聯繫了她們的媽媽,送去問候。

普陀區教育工作黨委書記吳凌昱表示,在學雷鋒日前啟動這項志願服務,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傳承雷鋒精神。

清一色的“娘子軍”在道口守衛

事實上,在疫情發展初期,志願者的身影就活躍在各條“戰線”上。

李澹悅是嘉定區新成路街道婦聯主席,1月31日,得知G15朱橋道口招募志願者後,她第一時間報名,走上前線,協助檢疫工作。

她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2003年,李澹悅曾奉命參加過抗擊非典醫療隊,當時進入了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因為有過醫護經驗,她成為了團隊負責人。

據她介紹,這支志願者團隊是一支清一色的“娘子軍”,8人中年齡最大的40歲,最小的27歲,除李澹悅之外,大家都是來自新成路街道基層單位,沒有任何醫護經驗的女黨員。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李澹悅在道口給通行人員做體溫檢測。嘉定區 供圖

為了讓隊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正確的個人防護方法。根據區裡發的工作提示,李澹悅制定一個簡潔版本,包括個人必備的防護物品和穿戴方式,也有“上崗前一天提早休息,2小時內不要喝水”“多吃高熱量食物”“結束任務後要對衣物進行擦拭”等提示。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李澹悅和她的志願者團隊。

G15朱橋道口比較窄,她們只能站在立閘機的石墩上,每到一輛車,就跳下來做體測,再回到石墩上,讓車輛通行。6個小時裡,志願者們就這樣上上下下來回幾百趟。

“保障車隊”免費服務發熱門診醫院工作者

在上海,還有一支“醫護保障車隊”,為上海公佈的發熱門診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提供免費服務。

這支車隊由滴滴公司1月28日在上海組建。趙保純和郭新潔都是第一批加入“醫護保障車隊”的志願者,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退役軍人。

2月28日,恰是他們主動請纓加入保障車隊的滿月日。下午兩點,趙保純在滴滴保障車隊楊南路點對自己的車進行清潔和消毒,並補充口罩、手套等防疫用品。他馬上就要準備驅車,前往自己近日一直駐紮的東方醫院南院附近等待派單。他表示,現在很多醫院的醫務人員都是實行的兩班倒的作息時間,所以醫務人員下班用車高峰一般就是在下午的四五點和早上的七八點。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趙保純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徐彙區文明辦 供圖

趙保純每天上午8點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8點結束,每天的接單量大概在7-8單。相較於以往平均20單的量,減了不少。他還清晰地記得自己接的第一單,當車上年輕的醫務人員發現手機需要支付的滴滴賬單為0元時抑制不住的驚喜,連說自己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福利。

趙保純表示,當時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多接點單,多送幾個醫務人員,“看到他們那麼高興,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

而在目前壓力較大的醫療機構,市民同樣可以看到各項志願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3月5日期間,上海市級醫療機構通過線上方式開展健康講座、健康諮詢等,共計104項志願服務項目。同時,為進一步滿足特殊患者的就醫需求,部分醫院針對特殊人群,專門開設了個性化醫療服務,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開設的接力式陪伴服務,由醫院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為無家屬陪伴的聾人、視障人士和肢殘人士等,陪伴就診全過程。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市北醫院開設的手語門診,不僅安排了專業手語翻譯輔助患者就診,還專門配備了4名經過手語培訓的助醫志願者和醫務志願者,全程陪同患者從排隊掛號到輔助檢查、取報告、付費、拿藥等環節。醫院還通過手機APP在線預約、設立聾人病人等候專區、製作手語門診的標識、易拉寶等,為病人提供就醫便利。

上海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開設了“同聲傳譯”愛心助聾門診,每週為10名聾人患者提供分時段預約就診服務,並配備手語志願者及醫務志願者陪同就診。

线上线下超20万志愿者在行动,“雷锋精神”传递上海温度

上海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語門診。醫院供圖

為了滿足視障人士的醫療服務需求,作為全國首家助盲醫療平臺,徐彙區中心醫院組織動員助盲志願者團隊迴歸醫院開展服務。目前,醫院助盲門診志願者們時刻待命為有需要的視障人士提供高效、優質的陪同就診服務,確保視障人士的就診綠色通道始終暢通無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