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雲南王的封號,源頭可以追溯到唐朝,第一位獲封的是唐玄宗時期的皮羅閣,經他的經營發展,才有了我們所熟知的“南國大詔”,即“南詔”,他當時被稱作為“南詔王”。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之後,將其發揚光大的就是大理國的建立者段思平了,本為南詔武將的他,通過征戰開拓出了雲南的大理段氏江山。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元朝時期雲南建省,正式由了雲南的稱呼,當時雲南的掌控者由元朝政府所任命。明朝時期,開國大將沐英平定雲南後,留滇鎮守,他死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鎮守雲南,並承襲了他的黔國公的爵位。到了清朝,雲南的風雲人物當屬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當時被清廷封為平西王,然而沒蹦躂多久後,就被康熙給收拾了,從此雲南也就為清廷所掌控。

如果我們把曾經主政掌控雲南的人物,看成是“雲南王”,那麼近代史上有四位人物可以說是擁有過這個頭銜。

蔡鍔(1882-1916)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出身於貧困家庭,家裡以從事裁縫為業,他幼年時期曾在私塾就讀,後來考中過清廷的秀才。年僅15歲時,蔡鍔被選入長沙時務學堂,當時他的老師是梁啟超、譚嗣同,梁啟超對他還頗為賞識。之後,蔡鍔還進入過上海南洋公學學習。

1899年,蔡鍔前往日本留學,先後在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就讀。1900年,蔡鍔回到國內,參加了自立軍,等到起義失敗後,他再次前往日本,進入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蔡鍔在士官學校就讀期間,成績非常優異,是中國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1904年,蔡鍔畢業回國,先後任職為了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陸軍小學總辦等職,以訓練新軍為主要職責。之後,因雲南總督李經羲的邀請,加入到雲南軍隊。起初時,蔡鍔任職為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他積極地與革命黨人聯繫,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於1911年在昆明發動了起義,他本人被推選為臨時革命總司令。之後,雲南軍政府成立,他又出任了雲南都督。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1913年,蔡鍔被袁世凱調往北京,任職全國經界局督辦。起初時,蔡鍔對袁世凱並不怎麼牴觸,等到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時,他就不認同了。1915年,蔡鍔秘密離開北京,在幾經周折後,來到昆明。當年12月,蔡鍔聯手雲南軍隊中的將領宣佈雲南獨立,組建成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他任職為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當時蔡鍔正在病中,卻不辭勞苦,親自指揮作戰,在與北洋軍的交鋒中,不落下風,牢牢牽制住了敵軍主力,從而為討袁鬥爭出了很大的力。1916年3月,強大壓力面前,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北洋軍也與蔡鍔軍達成停戰協議。同年7月,蔡鍔任職為四川督軍兼省長。9月,因為病情急劇惡化,蔡鍔前往日本醫治。11月,終因醫治無效,蔡鍔病逝於福岡,當時年僅34歲。

1917年,蔡鍔遺骨被移回國內,北洋政府在長沙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他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唐繼堯(1883-1927)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唐繼堯,又名榮昌,字蓂賡, 雲南會澤人,出身於書香世家,曾經考中過晚清的秀才,因而學識不低。1902年,唐繼堯前往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東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來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跟他是同學,在士官學校期間,他還加入了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

回國後,唐繼堯曾一度在東北遊歷,後返回雲南,出任雲南講武堂教官,訓練新軍,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唐繼堯出任陸軍第十九鎮卅七協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當時的頂頭上司正是蔡鍔,之後的昆明起義他也有參與。

1912年,蔡鍔出任雲南都督,唐繼堯奉命率領滇軍佔領貴陽,被推選為貴州都督。1913年,蔡鍔被調往北京,唐繼堯繼任為雲南都督,併兼任雲南民政長,開始他在雲南近14年的執政生涯。1915年,唐繼堯響應蔡鍔發動的護國戰爭,自任為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

護國戰爭結束後,唐繼堯又繼續出任雲南督軍兼省長。之後的護法運動、靖國戰爭,他也積極參與,出任了護法軍總裁、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等職。1920年川滇戰爭爆發,唐繼堯曾一度下野,1922年他又復起,重新回到雲南執政。

1925年,中國致公黨在美國成立,唐繼堯被推選為副總理。1926年,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唐繼堯這期間卻並不支持革命,而是與北洋直係軍閥勾結,對抗北伐軍,這致使雲南當地掀起倒唐運動。

1927年,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位鎮守使聯手,利用手中兵權,逼迫唐繼堯去除職務,唐繼堯因此下野。同年5月,唐繼堯因病在昆明去世,雲南當局為他舉行了公葬。1936年,國民政府感念唐繼堯當初的功勞,又將改公葬為國葬,為他補行了國葬儀式。

唐繼堯是滇軍的創始人與主要領導者,也是頗有爭議的人物,他在執政期間還是做了不少的實事,發展了雲南的近代化事業,但是後期的執政行為多有令人指摘的地方。

龍雲(1884-1962)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龍雲,字志舟,彝族人,彝名納吉岬岬,雲南省昭通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他在雲南主政長達十八年,被稱為“雲南王 ”。

龍雲出身於地主家庭,但未能接受正統教育,直到1912年,在滇軍當差的他,被分配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而他的真正發跡始於1915年雲南護國戰爭時,調任為了唐繼堯身邊的侍從副官。

在唐繼堯身邊,龍雲逐步提升,1923年時已經是唐繼堯組建的建國聯軍第五軍軍長。1927年,龍雲更是聯合其他四鎮守使發動兵變逼著唐繼堯下了臺。到了1929年,龍雲基本肅清了雲南境內的對手,被南京政府任命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從而開始了對雲南的絕對統治。

龍雲對蔣介石政權還是比較支持的,兩廣事變,李宗仁、陳濟棠反蔣,他支持蔣介石;西安事變發生,他也支持蔣介石,反對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還收了他的兒子為義子。

抗日戰爭時期,龍雲與中央南方局有了過多的接觸,這引起蔣介石政府的警惕,1945年“十·三”政變,龍雲被免去各種職務,調任為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1948年,龍雲逃離國民黨政府的掌控,逃離南京,抵達香港。

1949年,龍雲在香港發表了聲明,宣稱與蔣介石決裂。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龍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之一。之後,龍雲出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於1962年在北京逝世。

盧漢(1895-1974)

盤點民國史上的四大“雲南王”,護國抗日反蔣戰線上的積極份子

盧漢,原名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出身於奴隸主家庭,早年曾與龍雲等人出外經商,失利後跟隨龍雲加入到川軍魏煥章部。辛亥革命後,盧漢與龍雲又加入到進軍四川的滇軍。

1912年,盧漢以准尉級軍銜保送到雲南陸軍講武堂,為第四期步兵科學員。1914年,盧漢講武堂畢業後,被分配到滇軍任少尉見習排長。之後的護國戰爭、川滇戰爭,他都有參與。唐繼堯“二次回滇”時,盧漢被任命為近衛第3團團長。

1925年,盧漢被任命為第7旅旅長,屬於龍雲管轄。1927年,四大鎮守使倒唐,盧漢也參與到其中。在龍雲與其他鎮守使爭奪雲南軍政大權時,盧漢堅決站在龍雲一邊,因而等到龍雲成為雲南一把手後,盧漢被任命為省政府財政廳長。

抗日戰爭時期,滇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0軍,盧漢出任為軍長,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後,他還前往越南參加日軍的受降儀式。1945年“雲南王”龍雲倒臺後,盧漢被任命為雲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他在雲南執政四年,是最後一任“雲南王”。

1949年12月,盧漢率部起義,雲南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後,盧漢出任了雲南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職務,他還曾經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訪問。1974年盧漢在北京因病去世。

盧漢既參加了抗日,又還率部起義,之後的評價自然也就很高。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