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是宋太祖之子德芳之後裔,其高祖伯圭和宋孝宗是兄弟,始賜第湖州,故趙孟頫為吳興人。其父趙與訔,宋度宗時為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喜愛詩文書畫並有收藏,這對幼年的趙孟頫是有影響的。據《輟耕錄》記載,子昂五歲時寫的字,就已經被人拿去賣錢了。其母丘氏系續絃,兄弟八人中他排行第七。十一歲,父卒,由其母撫育教導發奮讀書。「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元 趙孟頫 人騎圖卷 紙本設色 縱30cm 橫52cm 故宮博物院藏

宋亡後,趙孟頫在家鄉「益致力於學」,向敖繼公學習經史,與錢選等研習繪畫,並常往來於湖州和杭州之間,同聚集在杭州的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收藏家周密、戴表元、白珽、仇遠、王芝、郭天錫、高克恭、李衎、鮮于樞等品評書畫,研討藝文,互相陶冶。杭州不僅人物薈萃,且是當時的文物聚散中心。趙孟頫在此,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學識。其名聲也越來越大,不但名列「吳興八俊」,而且「聲聞湧溢,達於朝廷」了。這時,元統一的大勢已定,元世祖忽必烈認識到統治這中華大帝國,必須要籠絡漢族士人。所以早在伯顏大軍剛入臨安時,元世祖就命人「行臺江南,且求遺逸」。至元二十三年,再次命程鉅夫到江南「搜訪遺逸」。三十三歲的趙孟頫,便是這次搜訪的首選。這同趙孟頫為宋朝宗室,是當時最重要的「統戰」對象有直接的關係。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清 禹之鼎 摹趙孟頫自畫像軸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元世祖一見到趙孟頫,便為之傾倒:「神彩秀異,珠明玉潤,照耀殿庭。世祖皇帝一見稱之,以為神仙中人。」關於趙孟頫的形象神采,還有一個故事:田衍初見趙孟頫,竟是憑人說其相貌在大都街上認出的。趙孟頫正在走路,忽然有人問他:「君非子昂乎?」這就是田衍。問他何以知之,回答曰:「聞諸鮮于伯幾,趙孟頫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衍客京師數年,未嘗見若人,非君其誰?」靠人介紹能在幾千裡外認出其人,若非有驚人之貌是不可能的。當然,除了天生的儀表美外,還必須具備各方面的極好修養,才能使氣質風度不凡,否則是不會有這樣的神采和魅力的。而這很大程度上又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滋潤陶冶的結果。這對構成趙孟頫的審美意識、藝術特徵,特別是書法的藝術風格,有著直接的關係。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從政之初的趙孟頫,認為是自己施展抱負,展示才能的機會到了,為元世祖起草詔書,他「揮毫立就」;世祖認為是「得朕心之所欲言者」。而對「至元鈔計贓論罪」的討論,不但體現了他非常關心國計民生,並且還具有卓越的政治經濟才能和見解。其後,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抵制元蒙統治者的政治殘暴。同劉宣一起巡查江南推行至元鈔法時,置權相桑哥的嚴命於不顧,「遍歷諸郡」,「未嘗笞一人」。並不顧地位低下,積極參加了剷除桑哥的活動。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元 趙孟頫 行書萬壽曲捲(局部) 紙本墨筆 縱二七·五釐米 橫一四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的這些見解和活動,贏得了元世祖對他的寵信,也招致了蒙古權貴的嫉恨排擠。在朝五年,使他逐漸看清了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殘酷,皇室政局的變幻莫測。認識到「豈知佐理自有材,勉強盡粹終無補」,自己並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負。所以當年邁的元世祖讓他充當耳目,似乎非常信任他時,他卻「自是稀入宮中,力請補外」。至元二十九年,趙孟頫以朝列大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出守濟南。在山東期間,他為政清簡寬厚,平冤獄,辦學校,關心百姓疾苦。但同在朝一樣,在地方也受到蒙古官員的排擠。因此,他對官場生活更加厭倦。在《歲晚偶成》詩中寫道:「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隨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退隱思想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元貞元年夏,元成宗以修《世祖實錄》召趙孟頫進京入史院,他以病辭回吳興老家。在以後的年月裡,他不是辭官不受,就是請假還鄉,用以擺脫朝廷的羈絆。從四十二歲後每次還家,都非朝廷詔令不還。所以他並不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貪圖富貴而留戀官場。

他是元朝廷用以「藻飾太平之美」的主要對象。「自知世事都無補,無奈君恩不許歸」,是很難輕易擺脫牢籠的。這期間,他只接受了一個職位:大德三年(1299年)任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是管理學校教育、考校呈進著述文字的閒散官職,署於杭州。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趙孟頫跋韓滉《五牛圖》卷

早在至元丁亥九月,趙孟頫就慨嘆因居官南北奔走而無暇在書法上用功,現在如願以償了。不但有時間揮毫染翰,而且又可以同老朋友牟、戴表元、鮮于樞、王子慶等品評詩文書畫、研討文藝了。並以公務之便,更廣泛地結交了各地的文人學子,各方面修養更加深厚。

南北宦遊閱看了大量公私書畫,經過心摹手追,玩味昇華,作為營養吸收在自己的創作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而且逐漸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作品也日見增多。

趙孟頫為官三十餘年,人稱「榮際五朝」。但只有元仁宗時,才得到較高的職位。元仁宗稱讚子昂有七件人所不及的優點,曰:帝王苗裔、狀貌昳麗、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可謂褒獎之至,但沒有一件言及他的政治才能。這說明,蒙古皇帝只是把他當作文學侍從之臣看待。所以,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寫了一首《自警詩》:「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餘筆研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即道出了內心的苦楚,說明只有藝術上的進取才能使精神上得到慰藉,並且預感到了身後之謗。這種思想,同樣也表現在《酬滕野雲》詩中:「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霅溪春水生,歸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只有退隱,才能減輕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只有詩文書畫,才能給精神帶來寄託。

有元一人——讓帝王亦為之傾倒的趙孟頫

張雨跋趙孟頫《雜書三段》卷

延祐六年五月,六十六歲的趙孟頫再次「謁告欲歸」,並獲准還鄉。途中,他的妻子管道昇死在臨清舟中。這對趙孟頫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因為管夫人不但詩文書畫皆通,而且非常理解趙子昂,精神上給予他很大的支持和安慰,從趙孟頫給中峰和尚的信中,可見其感情之深。從此他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這位大書法家在故鄉家中「觀書作字,談笑如常時」死去。享年六十九歲。元朝廷追贈他為江浙等處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敏。

原文作者:王連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7 年8月刊《趙孟頫生平思想簡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