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農村家裡沒有女兒,只有兒子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老農民說事


看到這個問題,我還真想講一件我們村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親弟兄倆。都是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人吧。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農村人可勁生。也許,一個農村女人的一輩子,就是在懷孕,生產,坐月子,奶孩子,拉扯兒女中度過的。



我們這李姓的兩兄弟。大哥一生養了九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二弟一生養了八個兒子,沒有一個女兒。當時的人們都對他們既感到驚奇,也有些遺憾,都認為要是兩家的兒女都對調一下該多好呀,這樣兩家都是有兒有女的,該多麼稱心如意。

也許,命運就是這樣的捉弄人。兩家人家生了一個又一個,盼了一年又一年。始終沒有等來希望的男孩或女孩。造化弄人,也只有認命了。

不過,在農村人的觀念裡,生男孩多的還是會佔到上風,女孩多的就受盡了村裡人的白眼。



回頭重點說一說家裡八個男孩的家庭吧。因為孩子多,還盡是半大小子,光吃飯就是個大問題。男孩的父母日夜操勞。一年忙到頭,也顧不住孩子們的嘴,年年向村委申請救濟。類似於現在的貧困戶吧。孩子們還算皮實,一個個在忍飢受凍中長大成人。

孩子長大,面臨的就是娶親了。要說,他們也是生在了幸運的年代。那個時候,農村都是重男輕女。人們都巴望著自己的閨女嫁到男孩多的家庭,為的是替自己撐起門戶,尤其是小門小姓的家庭,要不然受人欺負。雖然有這唯一的優勢。因為男孩多,家底薄,娶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就說女方什麼也不挑剔,總得給人家蓋幾間房子,分了家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吧。

窮人也有窮人的辦法,只要人肯下力。於是,孩子們在父親的帶領下自己拉土,拖坯,燒窯。一應活都是自力更生。因為,別人家都是買現成的磚瓦,他們家只有自己勞動 才能節省下錢。就這樣,幾個兒子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這樣建成的。傢俱也是自己打。他們硬是一個接一個都娶下親,沒有打光棍的。想想真是不可思議。



現在,八個弟兄們基本都是爺爺輩份了,甚至,大兒子都當了曾祖父。過著普普通通的農家生活。只是,孫輩們再也沒有了他們當年的戾氣。

而那個當初被村裡人嘲笑的大哥家。女兒們個個孝敬懂事。家庭和睦幸福。只是聽村裡人說,當年她們的父親只要在喝醉酒的時候,依然會痛哭流涕。總覺得自己是”絕戶頭”。沒辦法,這就是老一輩人農村人重男輕女根深蒂固的觀念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變的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的嚮往與期待。




我是今夕月映。堅守一種信念,堅持一份純真。歡迎共同探討關於農業,農村,農民的話題。


今夕月映


我家就是這麼個情況,家裡兩兄弟,沒有姐姐妹妹。家庭成員就是三男一女,生活狀態有好有壞,不過這樣的家庭在外人看來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農村大多老人還是重男輕女,這樣的家庭更能讓老人家偏心。

從自己的感觸來看,我覺得可以總結出5點生活感受。


小時候父母吵架的時候,家裡只有男孩子,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都說女兒貼心,這個時候真能體現出來,不管吵架時哪方委屈,我們男孩子也只能躲在房間傻愣,畢竟不知道怎麼表達,後來久而久之就躲在房間。

沒有女孩子也有歡樂的時候,男孩子可能跟媽媽更好,這時候爸爸可能會吃醋,悔恨當時沒有生個女兒,這時候是媽媽最幸福的時刻。


在農村,我們的結婚的觀念就是男孩子娶媳婦家庭添人口,所以我們家現在是8口之家(多了兩個兒媳,兩個小孩),非常熱鬧,別人生女兒的都是嫁出去的,日子越過越冷清,我們是越過越熱鬧。這是都是有男孩子家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還有一點,農村的孫子跟外孫的差異很大,老人的看法很重。平常我們上班都把孩子放在老家給老人帶,老人白天帶孫子出門倍有面子,別人一問就說孫子都這麼大了好福氣。而帶外孫的話,別人就不會這麼誇了,反而可能讓人覺得你沒有孫子可以帶只能帶外孫了。


最後還有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婆媳關係,妯娌關係,這都是男孩子家特有的家庭關係,而且都是比較有懸念的關係,處理這關係還的全家人配合。這些關係說來比較複雜,我們家是我跟媳婦住一個地方,老人都在家幫帶孩子,弟弟她們也在外地工作,不住在一起能避免很多矛盾。

這是我們農村家庭都是男孩子的生活狀態。不知道你們是不是有同感。


農者說


前段時間回老家,遇見一個鄰居,他趕著一群羊,在路邊慢悠悠的走著。父親跟他聊了幾句,問了些他的近況。

他老伴兒去世很早,自己有三個兒子,都很有本事,不是公務員就是做生意的,但是都不在身邊。他談起兒子很是自豪,一直在誇自己的孩子,根本停不下來。但是老人給我的感覺卻並不是特別幸福。想想也是,雖然自己的兒子掙錢都很厲害,可是他一個老農民,吃也吃不了多少東西,穿也穿不出什麼花樣,錢對他來說根本沒什麼用,況且他自己養羊完全可以解決自己溫飽。

他的兒子們也不是不孝順,偶爾回來看他一次,但是頻率很低,讓他跟著兒子們住,他也住不習慣。所以只能一個人形單影隻的待在農村。

說這些不是說有兒子或者女兒會怎麼樣,我只是覺得,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不在身邊都沒什麼用。


拾光1991


人留後代草留根,人留後代防備老,枯草留根等來春。在彩禮高的地方,有這樣一句話:“生個女兒搖錢樹,生了兒子債臺築”,在一些女方陪嫁高的地區,事情就反轉了,叫做“生個女兒一枝花,陪嫁搬空自個家,生個兒子能養老,子孫滿堂都不少”。

啥事都不是絕對的,現在的農村,還是比較重男輕女,生個兒子歡天喜天,生個女兒愁眉苦臉。現在的80、90以後的孩子,獨生子女數量增加,獨生子娶了個獨生女,那就意味著,女方父母后繼無人,男方雖然後繼有人,但仍需要擔負起贍養岳父、岳母的責任,在農村,兒子結婚、購房、添置家業等,一般農戶,基本上花光積蓄,甚至債臺高築。

養女兒的就不一樣了,在一些陪嫁高的地區,女方可以量力而行,而在彩禮高、陪嫁低的地方,嫁女不會賠錢,或者說沒有經濟負擔。

現下農村的老人,不單要養兒子,還要養孫子,養兒子的壓力,遠遠高於養女。女兒比兒子疼父母,俗話說:“姑娘是父母的貼身小棉襖”,此話確實有些道理,坊間有句話說:“有個好兒子,不如娶個好兒媳婦”,這似乎證明了一個道理,女人才是一個家庭的主宰。

朋友們!你們對些事有什麼看法?當地又是什麼情況?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吧!


愚人多語


農村只有兒子沒有女兒可以用幾句很流行的話來概括:一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二是“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三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四是“兒子是建設銀行,女兒是招商銀行”

五是“白眼狼的兒子,小棉襖的女兒”

六是“是兒是女,孝順才是王道”

以上六句,就是有些農村人一輩子的總結。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與沒有女兒只有兒子的生活狀態有什麼關係,讓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在農村很多地方,他們永遠都是把傳宗接代做為人生最大的事業,娶妻生子,這是對祖宗的交代。延續家族香火就必須生兒子。所以兒子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女兒在他們心中就是賠錢貨,就是給婆家養的,因此很多村民都不願意要女兒,只想要兒子。不但可以養兒防老,也省了一筆嫁妝錢。

那麼生到兒子人家,可是“感謝天,感謝地,感謝祖宗保佑”,兒子就是天王老子了,要啥給啥。

兒子該到娶媳婦了,要豐厚的彩禮,現在的彩禮那可是天價呀!現金上萬,還必須吉祥。房子最少3室兩廳,家電齊全。車子必須四個輪,跑得過飛機的。這時候就該感嘆怎麼自己沒有女兒,有個女兒這些不都有了嗎!


有了媳婦的男人,還記得爹媽的,那絕對是好男人的好男人。可是這樣的男人太少了,媳婦才是女王,父母頂多是個嬤嬤和太監。離不開他們的照顧,但就是地位低下。這時候看到別人的女兒,暖心的照顧父母,做飯洗衣服,就算嫁人了也回來看望父母。這才發現女兒的好。

在老人油盡燈枯時,回想自己的一生種種,付出那麼多,臨死自己當寶貝的兒子也不在身邊,這個多麼諷刺呀!這也讓他明白,兒子也好,女兒也好,只有孝順,他們都是好孩子。



阿妹談農事


問題: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即可。



在農村只有兒子,沒有女兒,待到兒子談婚論嫁,將會受兒媳婦的氣,反正沒有生女兒的老人是沒有其它路可走,除了看兒媳婦的臉色別無他法,越老越難,越難越老,悔不當初不再生個女兒,進而抱憾終身。

老了沒人照顧,特別是老到生活不能自理,指望兒媳婦一把屎一把尿伺候?簡直是痴人說夢,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畢竟兒媳婦是半路出嫁,公婆壓根沒參與兒媳婦的成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是兒媳婦會給她的親生父母一把屎一把尿伺候,既伺候起來方便又任勞任怨。有人會問,不是有兒子嗎?兒子即使有心也無力,需要養家餬口,何況兒子伺候起來不方便,或許可以印證,只有兒子沒有女兒的家庭,但凡患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就離死亡不遠了。

或許又有人會說,我們可以去養老院,沒去過養老院的人不知道,除非是特別高檔的養老院,一般人想都不要想,大部分養老院都怨氣很大,孤苦無依的老人成天到晚怨聲載道,不是夕陽紅,而是陰雲密佈,並且僅有的兒子會被人戳脊梁骨,由於不孝順才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無論做人還是辦事都會受到影響,畢竟不孝順的人會被周遭人鄙夷。

喜歡文章請點個贊,謝謝支持,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觀點。


身心驛站


在農村,家裡沒有女兒,只有兒子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在農村如果沒有女兒的話,爸媽會辛苦一點,因女孩一般比較懂事,長大一點就能幫家裡乾點家務活,而男孩子比較調皮貪玩,經常給爸媽惹麻煩。

等到孩子長大後有了工作,懂事的女兒回來還會給爸媽買這買那,噓寒問暖。兒子可就不同了,你要給他建房子,為他的婚姻操心,等他結婚有了孩子還要幫他帶小孩,總之操心的事一大堆。

等到女兒出嫁後,過年的時候帶著外孫來看外公外婆,那時候就非常熱鬧。

所以這就是有女兒的好處,大家有沒有同感呢?


鄉村阿勇


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來說一下我們這的情況吧!我就是隻有女兒沒有兒子。

我們這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受孔老夫子影響那是無比巨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我們這老一輩人深受影響。很多都有四五個女兒還要再要兒子的,即使要不到了,也要認領一個,農村嘛,有了後代自己老了才能有養老的,現在也很多這個認識,畢竟不跟城市一樣,退休金養老保險就夠生活的了,農村老了,沒有經濟來源,靠那一畝三分地真心不行。

很多農村有兒子的看不起沒有兒子的,有的甚至背後說絕戶,在村裡的地位也不高,發言權沒有重要性,有的還會欺負人。現在的話法制比較完善,欺負人的事情很少了,有的女兒多的,現在也挺享福的,但是農村重男輕女思想還是很嚴重。我家兩個女兒,不打算在要兒子了,有兒子的雖然心情高興,但是農村彩禮重,結婚的時候也煩惱。


奮鬥ing小攤主


在農村家裡沒有女兒,只有兒子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也許以下這個故事能幫你多少了解一些。

過了正月十五,這個年就算徹底過完了。桂花收拾了大半夜行李,早上和丈夫吃完婆婆準備的早飯,就要去遠離家鄉的城裡打工掙錢去了。

婆婆家沒有女兒,三個兒子都已結婚成家。在農村,一個家裡有三個兒子,都要給他們娶媳婦,蓋房子,那是繞不開的,不像村裡有女兒的人家,嫁閨女多少能得點財禮,緩解點家裡的困境。桂花每每想起,都無法想像當年公公婆婆是怎麼熬過來的,吃了多少苦,操了多少心。

每到春節,三個兒子,三個家庭,都回到家裡來,也算熱熱鬧鬧過了個年。可是年過完了,三對夫婦都要出門打工去。孩子怎麼辦?三個家庭,五個小孩,大的大,小的小。面對困難,婆婆再一次顯現出了超人的能力。“你們都走吧,孩子交給我。你爹和我兩個人能帶。”婆婆採取當年養兒子的辦法,將五個孩子聚在一塊吃飯、睡覺。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就騎上三輪車,和公公一起,帶上幾個孩子,接送大的去村裡的幼兒園上學,或者全部去田裡幹活玩耍。

一年下來,幾個孩子倒也茁狀成長起來。這會兒,桂花自己家的兩個孩子還在睡覺。要走了,桂花將思緒收了回來,掏出兩千元錢,遞給婆婆。哪知婆婆卻不要,說“你們在外都不容易,自己多留點,給我一千就夠了。”桂花沒有猶豫,硬把二千元錢塞給了婆婆。她心裡很清楚,作為大兒媳婦,她怎麼做,對另外兩個弟媳婦有強烈的示範和表率作用。何況自己家裡是兩個孩子,在一起照看,怎麼能少拿錢?二千元錢,在城裡省省就有了。

看了看熟睡的孩子,桂花和丈夫背上行李,出了院門,就要走了。村口商店的喇叭裡,男歌手磁性沙啞又傷感的歌聲傳來,“等你愛我,…愛我…”想著孩子醒來不見了媽媽那焦慮的神情,桂花再也忍不住,背過身去,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桂花止住了難過,還是咬緊牙關,和丈夫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村子。

看完了這個故事,您對只有兒子的農村家庭生活有所瞭解了嗎?歡迎評論留言說出你的故事。我是【熱戀的土地】。


熱戀的土地


在我的老家農村,兒子多的家是這樣,哥哥們結婚早,出去另立門戶單過,留下小兒子結婚後跟父母過,照顧父母的日常起居。而如果父母生病了,需要錢時,再由兄弟幾個共同負擔。

當然這是通常的情況,比如我的父輩。但現在也不全是這樣,比如我婆家,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女兒。三個兒子都上了大學,老大和老二畢業後留在外地工作。老三畢業後,被要求回到老家,和父母生活。可老三一直沒有合適的工作,沒什麼收入,贍養父母成了泡影,還得靠父母接濟,成了啃老一族。結果是,離得近的沒能力管,離得遠的出不了力。

其實,在農村兒子多的家庭顯得人丁興旺,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兒子們領著媳婦兒孩子回家過年,非常熱鬧。現在很難有這樣的情況了,孩子少了,一般家裡只有一個兒子,大多出去打工,結了婚也如此,很少留在農村。現在的農村,基本上全是老人和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