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說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

專業書畫定製


中國書法壞於顏真卿和宋四家?這句話說得過於偏頗,忽視了藝術發展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樣一個道理和規律,只有如此,書法才能不斷創新和發展。任何藝術如果固步自封,必將走向滅亡。

清代書法家梁巘(yan)在總結前朝書法形態時,有這樣一句話: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

就是說,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家,追求韻致和神采,以展現灑脫飄逸的書風為主要目的,王羲之、王獻之就是這種書風的代表。

唐朝書法重視法度,用筆規範,書法家追求中鋒用筆,創造出了結構森嚴,風格雄渾大氣的唐楷,書法成就以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為代表,它跟唐朝整個國家意識形態是一致的。



宋朝書法家另開新路,追求書法中的意趣和書卷氣,呈獻出一種天真爛漫、率性而不拘泥法度的書風,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是代表。

元明時期,書法經過發展,掀起了復古風氣,以摹仿前人為主,在創作中,人們認為字的形態結體應當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但筆法不該變,刻意追求字體的體態。

至於為什麼說書法壞於顏真卿和宋四家?恰恰是因為顏真卿和宋四家敢於創新,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和書體,推進了書法向前發展,在保守派眼裡,他們破壞了前人建立起來的書法規範和權威。

顏真卿時代,皇帝老子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命令屬下到處蒐集王羲之的真跡,找到《蘭亭序》後,命令全國著名書法家進行臨摹和學習,把臨的最好的留下來,而李世民最後把《蘭亭序》真跡進行陪葬。今天我們看到的《蘭亭序》,實質上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摹本。



可以說,是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和個人喜好決定了當時的書法審美規範,不符合統治者意願的書法,都是有損帝王威嚴的,都是具有破壞性的。

顏真卿的個性和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喜歡王羲之的書風,他自立門戶,創造了雄渾、剛健、大氣的“顏體”,跟皇帝老子的審美完全不同。

並且,他在書寫《祭侄稿》時,任由情感噴發,字體虛實相生,一氣呵成,流露著濃烈的情感,把書法的藝術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由於《祭侄稿》隨性而為,字字見性,跟常人的審美趣味完全不同,整體看著散亂,狂怪,甚至有那麼一些醜。它跟王羲之秀美雅緻的書法大不相同,皇帝老子肯定不喜歡這種書法,後人也把這幅書法稱作“醜書”鼻祖。


另一方面,科舉制度大力發展後,考生們要想順利進入仕途,考試答卷時必須用“館閣體”書寫,就是那種看起來規規矩矩,方方正正,大小一樣,黑亮圓潤的字體。這種字體死板呆滯,如現在的印刷體一樣,毫無美感和個性。

到了宋代,館閣體開始被一個個考生推崇,然而,對書法有想法,有使命感的人,如宋四家,偏不認可館閣體。他們承繼顏真卿《祭侄稿》書風,把書法變成表達自我意趣、情感和個性的一種載體,有力推動了書法發展。於是,就有了宋人書法“尚意”之說。

顏真卿和宋四家是在別人的白眼和懷疑中進行創新的,創新勢必要跟保守派為敵,因此,說他們不好的人大有人在。歷史上,任何創新都會遭到保守派反對和汙衊,這是人之本性。


鴻鵠迎罡


網絡真是個好東西,在網上一查,真在汪國祺先生的《自得其樂》一文中找到原話:大學時,喜讀宋四家。有人說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這話有道理。但我覺得宋人字是書法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點是少拘束,有個性,我比較喜歡蔡京和米芾的字(蘇東坡字太俗,黃山谷字做作)。

關於顏真卿的說法並不新鮮,最先提到他是醜書之祖的是米芾。

在顏真卿出現以前,“二王”是書法界的惟一,書法家們一直是以王為尊,崇尚王字的流美、纖瘦、妍媚、溼潤,直到現在,大家也還以二王為書法的正統,就如武術界的少林派。

顏真卿出現後,他取二王之長而又明顯有別二王,他的字肥腴、蒼澀、雄強,他是中國史上繼二王之後又一座高峰,他使中國書法有了一條有別於二王的新的發展線索。

顏真卿的書法,明顯有別於一直佔統治地位的二王書風,從某種程度上說顛覆了當時人們的書法審美觀,出現之初,在當時人們的眼中應該算是“醜書”。

至於宋四家,也是一種必然。

人們常把書法史分為兩個階段,以唐為界,唐以前是摸索書法規律的時代,唐以後則是更加貼近人性的時代。五代則是唐宋間過渡的重要階段,楊凝式是這期間的過渡書家,對宋代的書風有極大關係。

唐代的書家多為官僚,宋代的書家多為文人士大夫,都以士大夫的心態面對書法,講究書法的意趣和情性,這就促成了宋代尚意書風的形成。

中國書法在唐代完善和成熟了以法度為核心的體系,它的消極作用是以程式為共性,抹殺了創作主體的個性發揮。

而以宋四家為代表的書家,則更注重表現自我,他們率先跨出創新的步伐,並影響著創作。

從這種意義上說,宋四家比法度森嚴的唐人書法是有極大不同的。


千年蘭亭


說這句話是有原因的,但這只是一家之言,不喜歡不代表不好。

自魏晉以來,書法的正統就是二王,二王書法中庸平和,如美女簪花,被歷代帝王喜歡推崇。

像唐代的書家如歐陽詢、褚遂良雖然留下來的書法都是碑刻,但仍屬於二王帖學一路。

顏真卿雖然也學二王,但他一反二王法則,獨創一派,將篆隸、碑板筆法用於自己的書法之中。

變王羲之內㩎為外拓筆法,雄渾大氣,自成一家。這和顏氏家族裡來擅長金石考據學有很大關係。

而宋四家,尤其是米芾,在用筆上也不再守中庸之道,開始八面出鋒。左衝右突,蕩氣迴腸。



說他們壞,就是壞了二王的用筆之道,但這並不是壞事,它使書法有了更多的可能,開闢了新的道路,為書法的藝術化,又向前邁了一步。

你覺得呢?


不二齋


在世界數百種書寫文字中,只有漢字書寫蛻變成一門獨特的藝術,其他文字書寫只有藝術字,而達不到一門藝術的高度。

一門藝術就會有不同變體和風格,如舞蹈中有拉丁、有芭蕾、有踢踏,有蒙古舞、新疆舞、傣族舞,繽彩紛呈。書法藝術也是如此,楷書端莊,草書飄逸,隸書冷峻;羲之書法俊秀,真卿雄渾,公權幹練,各具千秋。正是因為有了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的不同流派,才成就了一門獨步世界的藝術。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流行,書法已經變成一門純藝術,她的使用價值基本喪失。值得注意的一個可喜可憂的現實是,計算機和打印機的普及,使人們可以不用毛筆也可以印製出“毛筆字”,讓毛筆字得見第二春;但這樣印製的產品只能是“毛筆體”,而不會是書法,更談不上是藝術。

另一個可憂的是“偽書法”,即用毛筆寫的卻像印刷出一樣規範的“美術字”。現在一些名家還成為研究生導師,其書寫視頻在電視和網絡上頗有市場。這種毛筆字規矩乾淨,千篇一律,與印刷的無異。但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特色,自然不能稱為書法。

至於近些年時髦的醜書,已經受到舉國抨擊,更不能算作書法,這裡就繞過不提。


無中生有hz


謝謝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這個問題本身就屬於偏見。也是對中國書法發展缺乏瞭解的誤說。

為什麼這樣說?中國書法都是顏真卿,米芾毀了,那中國還有書法嗎?唐宋以後,學習顏真卿米芾者甚多,難道都是走歪路了?董其昌對顏真卿,米芾都有研究,董其昌研究錯了?

這就違背了中國書法發展的一般社會規律。


蘇軾書法

中國書法唐代開始,全面走向統一。唐代以前,從晉代起,你的書法可以是隸書草書,可以是魏碑,也可以是鐘王。既可以是魏碑,也可以是行書、草書。這些書法都是並行當朝而不悖的。

但是,唐代開始,書法只有楷書、行書、草書是主流書法了。其他書法,例如魏碑、隸書、篆書基本完全退出日常實用。而且,最常見的書法,就是行書。

所以,行書成為書法欣賞的主要對象,這個就是唐代以後出現的書法美學新趣味。

我們可以看看,唐代以後有沒有欣賞楷書的?有沒有三五個楷書大師?為什麼唐代以後到今天,不再產生楷書大師了?

即使,以王羲之的行書書法為標準,那也不應該千篇一律,都是一個模子裡出來才好吧?


黃庭堅書法

那麼,王羲之之後要不要創新?當然需要創新。

顏真卿、米芾都是因為他們有創新,才會在書法史上留名。


米芾書法精彩局部

與米芾齊名的宋代書法家薛紹彭就是跟王羲之一模一樣的,他為什麼沒有進入“宋四家”?難道薛紹彭的書法不好?難道沒有魏晉風度?

當然,清代晚期出現了一股碑學之風,重新恢復了書法美學的多樣性,並且對王羲之的書法美學也提出了批評,這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晚清取消科舉是遲早的事情,書法作為科舉的犧牲品,應該反思,但是,也不是要以顛覆顏真卿米芾為代價,畢竟他們為唐代以後的書法創作,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千千千里馬


我是一人。這個說法,有些道理,但還不夠直白不夠全面。

這句話是在強調“二王法”是中國書法最主要的標準。

這個說法來自汪曾祺的文章《人得有點業餘愛好》。文中有一句:這些年來我的業餘愛好,只有: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先介紹一下把寫寫字當成業餘愛好的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喜歡書畫和做菜的作家

汪曾祺簡介

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有些稱號: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沈從文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曾指導汪曾祺寫作。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參與京劇《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貢獻,而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

關於這篇《人得有點業餘愛好》

題目中“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在汪曾祺先生文中出現在如下

我覺得王大令的字的確比王右軍寫得好。讀顏真卿的《祭侄文》,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顏字,並且對顏書從二王來之說很信服。大學時,喜讀宋四家。有人說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這話有道理。有人說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這話有道理。但我覺得宋人字是書法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點是少拘束,有個性,我比較喜歡蔡京和米芾的字,蘇東坡字太俗,黃山谷字做作。
……

然而這篇文章《人得有點業餘愛好》,是散文不是專業論文。主要講得是:汪曾祺先生,這些年來的業餘愛好,只有: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

文中寫了書法、畫畫,做菜,雖然書法寫了很多字,但是很明顯汪曾祺先生是真的喜歡做菜。

說到書法作家或者說文人,基本上都有臨寫的經驗,汪曾祺先生也沒有太把自己當成書法權威,也沒有要下個論。原文通讀,關於書法的段落印象肯定不是最深的。汪曾祺先生真是個老饕,吃貨啊。

汪曾祺先生參與京劇《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想表達的東西可能不只是讀到的文字表面,可以往深了想。

但汪曾祺寫這篇文章,重點也不在這句話。這是個書法的問題,讓一人來說說我對這句話的看法。

如何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

一人認為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是不直白不全面。

如果依“二王法”為尊,基本上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的觀點是,楷行草書法技法和審美以“二王法”為尊。

如果不是這樣觀點,下面的文字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舒適生氣,可以不繼續看下去。

以“二王法”技法和審美標準,隨著時間,各方面越來越脫離二王,越來越差。

但是不能寫成: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三壞於明清,四壞於當代。

可以這麼說。

書法,融合於顏真卿,一壞於宋四家,精簡於趙孟頫,一僵於明清,一崩於現代。

我們現在還是書法創新改革為主要力量,那還會繼續崩下去。說回話題。

關於顏真卿,不是壞,而是融合二王法。

元代袁裒的《總論書家》。他在此書中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王羲之的字較多內擫,王獻之的字較多外拓。每個人寫字都是內擫和外拓相結合的,只是多少內擫,多少外拓,比例的問題。

為什麼歐陽詢的行書,評價不高。因為他的行書,太內擫了。

通俗的說,是不是覺得每個字都比較憋,不是左右向裡凹,上下向裡凹,就是四面全部向裡凹。這一頁《千字文》,舉個例,所有的“宀”竟然如此的內擫,“字宇宙”。筆法和結構這麼單一和激進,不看章法,看單字都有些奇怪。真希望這個貼不存在,學歐楷千萬不能學歐陽詢的行書。

可是王羲之呢,絕對不會如此內擫,看《蘭亭序》就知道。而且王獻之的字,就是外拓比較多。

顏真卿的外拓,並沒有完全跳出“二王法”。準確的說,顏真卿,字形更多的呈現外拓,和王獻之一樣多呈現外拓。而不是說王羲之王獻之就沒有外拓的字。

這個就是“二王法”比較霸道的地方,他們父子把書法給包圓了。是跳不出“二王法”這個圈。

自二王之後,成名的書家,都受到了二王的影響。誰也逃不掉,只不過顏真卿,將二王融合的最好。

就在宋四家,壞了一次。

宋人尚意,這句話很多人都說。宋四家其中三家,明顯脫離二王法。

皇帝問米芾評價下當朝人的字,米芾說: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然後接了一句,我米芾刷字。

我覺得評價非常的精準。

臨寫過蘇黃米字的人,應該能深刻的感受到,宋人真的寫意。

看看黃庭堅的《松風閣》

僅僅看:長橫“一”和撇“丿,是不是很有特點。

這樣的筆法,可以作為學習的範本嗎,蘇黃米的帖子,絕大部分都是非常個人的,而且寫意。要是沒有基礎,初學書法,直接蘇黃米帖子,那字一定歪。好不好,好,是不是二王法,不是。可不可學,可偶爾臨不深學。

明朝的文徴明就非常喜歡黃庭堅這樣的字體,可是明清留下的印象卻是館閣體。

先說一下元的趙孟頫。

到了元,趙孟頫精簡二王法,卻後繼無大家。

趙孟頫真是天縱之才,看到宋朝的書風是那樣。他的字竟然能如此的得二王法,又另開生面。但是趙孟頫精簡了很多筆法。

可能是因為趙孟頫日書萬字,寫得太快太多了,省掉了很多技法。

因為趙孟頫字很符合大多數的審美,又精簡了筆法,很多人都學。這時候有些人綜合了一下,臺閣體正式出現。

臺閣體和館閣體,僵了明清的字,分不清楚。

趙孟頫字的影響力,和沈度等人,還有當時的國家發展需求。臺閣體成為考試字體。從明朝直到清朝。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那時候,經常寫字的,一般都非富即貴,能一時有名的書法家,都不是平民,寫字不是他們生存的方式。到了明清,人口基數大增加,社會發展需要,各種原因,規定了字體。規定了之後,明清的人民大眾的書法,平均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僵化了,最高水平不如以往。

不要以為,最差的時期是明清。我們現在可是從二王以來,最差的時期。

沒有基礎的創新改革,書法崩了

現在是有史以來,學書法最容易的時期,可是卻是書法水平比較差的事情。尤其是當代的最高水平的那群人,和其他時候相比,不能比。

現在一個18歲的成年人,就可以比較輕鬆的獲得非常非常多的字帖。不比乾隆皇帝的少哦,可是很多當代書法大師的字,比乾隆差遠了。雖然乾隆的字,不說在古代書法家中,就在古代帝王中,字也不是非常好的。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乾隆御筆的“神乎技矣”。

現代當代很多大師的字,都不能寫成這樣,還談創新。

書法創新改革,不是最主要的,書法還是有美,要有法。

顏真卿,和宋四家有沒有壞書法,對我們現在也不重要。

我們現在還是要正確的引導,至少不能醜吧。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的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寫字如做人,規規矩矩寫字,規規矩矩做人都很難。顏體字胖胖的,方方的,蘇黃米蔡四家書法規矩也太多了,講結構,講筆畫,講筆形,這些規矩在後來上千年曆史中,影響著—代又—代文人墨客,使得後人—直徘徊在這個圈中,又苦於無法突被其規範的形體,


文人書法,歷代都有大家,學書法大多都效仿唐宋大家,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但自古中國書法並沒有人來限制人練書法必須去學這些大家的書法字體,人們不自覺的去學是因為這些大家的字體,正是它們嚴謹的字體結構。

我不知道是誰說中國書法—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到是想認識這種能超越古人的大神,曬出你的神作吧!不以規矩不成方園,超越是好事,但如果是嘴子功夫,還是請悄悄閉嘴。有些人,專鑽法律的陋洞,是為了作惡,有些人指出古人的不足是為了創新,有些人說古人的字不好是因為古人的字太好。我不認為古人的字有多好,但認為現代好多人寫書法己超過了我的認知,他們寫的書法己不是我認知的書法了。如現代的醜書大師,射書大師等,我不反對藝術創新,但如果是如這類創新,也請閉嘴,因為這類創新是超越地球,可能上升到外星文明吧!




歷史在進步,文化要進步,書法更要進步,我也不太喜歡顏體,但我無力寫的更好,我無理由說顏體不好,更無理由對宋四家說三道四,它們至今影響著我們,能沒有道理嗎?


曾憲全110401818


這話真是不懂裝懂的扯淡,汪曾祺先生於作家是頂尖,於書法其實是外行。這句話不是汪曾祺文章的全文,這樣直接拿來,真是斷章取義。而且,我從這個學習書法多年的人來看,“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我也不敢苟同汪曾祺先生的看法。


無論顏真卿還是宋四家都是由深厚傳承,並且風格獨立,自成一派,總結前代,引領後世的大家。

先說我們知道顏真卿的顏體,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與柳公權並稱為“顏筋柳骨”,更是與杜少陵之詩,韓昌黎之文,共同被譽為能起八代之衰。以雄強勁健,自由開闊,厚重博大,顏真卿開拓了書藝的嶄新的恢宏境界:從特點上論,顏體形質之簇新、法度之嚴峻、氣勢之磅礴前無古人。


從美學上論,顏體端莊美、陽剛美、人工美,數美並舉,且為後世立則。他的行書《祭侄文稿》,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


從時代論,唐初承魏晉風度,未能自立,顏體一出,成為盛唐氣象鮮明標誌之一。這何來中國書法壞於顏真卿之說,而應該說中國書法,於顏真卿為盛,於顏真卿而蔚為大觀,有盛唐氣象,有中華之精神,才有曠古爍今的大面貌。

再說宋四家,汪曾祺說蘇東坡的書法俗了,這個真不知道是哪裡看出來的。蘇東坡是一代文宗,也是古今排的上號的大詩人,大詞人,大書法家。他的書法,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就像他天馬行空,如淵似海,如鯨如象的學識和縱橫恣肆的才華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蘇東坡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以及一種天真爛漫的至高的藝術美感。其書作哪裡有俗這麼一說?

接著說黃庭堅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後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尤得力於《痊鸛銘》,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黃庭堅的書法成就雖然不如蘇東坡高,但是也足以相抗了。當然也有人說他的書法很怪,為後世開了不好的風氣。可是這怪誰呢?你能怪黃庭堅麼?要怪就怪後世的沒水平,沒學到點子上核心上。可是汪老先生卻說黃庭堅也有錯,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米芾的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用筆也是神鬼莫測,縱橫捭闔,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風格也是極其鮮明,後世有許多著名的書家受其影響。他和黃庭堅一樣,有影響力說明他牛,說明他的書法真有人喜歡,這個書法是屬於天才的,屬於真正有個性者,有獨特審美者的,人家也是有深厚傳承和變革精神,開了書壇新風氣,而且也是正路上的人。你不能說他搞亂而來書壇。至於蔡襄,我就不太瞭解了,所以就不特別介紹了。

無論是顏真卿,還是蘇黃米蔡,後人學他,都必有時代發展,文化演進,書風流變,審美變遷等等綜合因數作用的結果,那都是後人的自由選擇,和書法家本身無關,更不能說他搞壞了書法,這是不公正的,也是荒謬的。你不能拿他和當代的江湖書法和流行書風譁眾取寵的來對比。這樣會誤導大家的。


當然,每個人審美不同,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這個無可厚非,有不同才能產生新的價值嘛。


李藝泓


謝邀,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汪曾祺是大家,也算通才。在那個時代,這一類的通才還真不少,比如沈從文先生、傅雷先生,雖並不具備高深的書法造詣,但鑑賞力和識見確屬一流。在這一類通才中,汪曾祺先生大概只能敬陪末座,一在家學和天分,二在後天的識見和運氣。

說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這種說法,自有其道理,但又不確切,我們需要簡單梳理一下中國書法史的大的脈絡才能得出客觀不偏頗的結論。

從倉頡造字到漢隸,中華文字源遠流長,一直在奔著實用性的目標邁進、演化。突然到了魏晉,清談玄學的文人們對實用性是嗤之以鼻的,其實是歷史到了這個階段,可以形成較為完善的藝術觀的時候了,這就是文明的大觀階段。

魏晉書風,筆法的豐富性和技術性都發展到了極致,二王當仁不讓的用自己有限的一生留給後世技術與風韻並重、繼承與創新同行的書法系統,完成、完善了行書、小草的定型,並直接指導和領導了初唐狂草和唐楷的形成和發展。

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二王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書法,就像沒有史記的中國的史學水平可能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直到今天,魏晉風骨還是諸多書法修習者心中的聖殿。大成自己就以此生學書,不急不躁,循序漸進,能在死前進入魏晉作品的修習為大幸事。所以很多人會以魏晉尤其是二王作為書法的座標原點來觀察和判斷其他的書家和作品。

如果這樣,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不是沒道理。

顏真卿秉承家學,其祖顏師古更是寫的一手好魏碑。所以雖然號稱從張旭那裡繼承了二王筆法,其實他的楷法是集合中唐與魏碑結字,再施以篆籀筆法的創新產品,他的行書倒是更大程度上使用二王筆法,但氣韻已經全然沒有魏晉風。

宋四家中,蘇黃米蔡均曾學習顏真卿,寬博和外拓的特質蘇黃米都具有,併成為自己書風的重要部分,唯有蔡襄臨顏成績最差,終難以避免撿蔡京漏的嫌疑。

米的做法是全面繼承王羲之筆法、王獻之風格,並將二者一些特異性的筆法加以誇大、強調,增加欹側,加強速度和氣勢,終成一代大家。

蘇的做法是吸納魏晉結體和筆法,適當規整化,再強調自己的獨特線條美學,佐以史上無雙的文學藝術天分作為文韻,成為史上最難學像的大家。

黃的做法是結合摩崖書的開張和張顛素狂的線條特質,摻入頓挫感,其個性化為世矚目。

所謂宋尚意,其實說的是在書寫技術、筆法體系以外,宋四家強調自身的選擇和個性化表現(叫習氣也無不可),讓美呈現出人各不同的寬容性和時代感。

至於後世書家,多從顏+宋四家來,王鐸、董其昌、傅山、康裡、楊維禎、黃道周等,無不是苦修二王打底,然後在宋四家的光照下開創自己的風格和流派。唯一的例外是趙孟頫,嫡系二王筆法,卻做了大規模精簡,形成熟甜書風。

書為人心寫照,書法也是時代的寫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書法,起點永遠在二王,終點卻永遠是自己。這是汪曾祺沒懂得的書理和世理,畢竟他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夫。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不勝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我不明白這句話是誰說的。為什麼會這樣說?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而顏真卿的品性秉性正直,篤實純厚,不阿於權貴,不屈意媚上,剛正有氣節,以義烈聞名於時,最終以死明志。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的合稱。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

以上五位書法家。不管是從文化修養。乃至個人品德,都無可挑剔。是古人中讀書人的驕傲,君子之風的楷模。書法家每人有每個人的風格。我們後人可以不喜歡他的這種風格,但更不應該否認,他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特別是書法史上的貢獻。我們近現代的書法家哪位可以超越他們?這哪位可以跟他們比肩?我就奇怪了,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急與否定古人的成就呢,難道否定他們的成績,就能顯示出你的偉大了嗎?就是這種心胸,肯定也寫不出好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