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談小學古詩教學的“創讀”

談小學古詩教學的“創讀”

任登珍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內涵豐富,意境優美,韻味無窮。它們或借景寄情,或敘事抒情,或託物言志,或用事寓理,或情景交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因此,小學古詩教學可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空,讓他們在“創”中“讀”。

一、在演中讀

很多古詩富有生活情趣,蘊涵哲理美。因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所描述的意境,然後再把它表演出來。這樣既符合學生好動的特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有助於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同時也能培養學生鑑賞古詩詞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讓一學生扮演詩中的小孩在草叢中釣魚,另一學生扮作路人遠遠地問路。草叢中的浮標動了,魚兒已上鉤了,釣魚的學生急急擺手,生怕大聲講話驚跑了魚。學生通過角色表演,感受到了小兒垂釣的緊張和無窮樂趣。學生在表演中也體驗了詩境,領悟了詩情,將詩中的美溢於課堂。

二、在畫中讀

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然而,從文字到圖像,需要形象思維的加工過程。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佈局。教師可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教學《山行》這首詩,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詩意自由發揮,在換位體驗中想作者所想,見作者所見,並把所見所聞訴諸於畫筆。樹木蕭條的高山、蜿蜒曲折的小路、隱隱約約的房屋、如火如荼的楓林,定會從學生的筆下流出。學生通過畫畫進入自由想象的空間,把詩中描繪的景色形象化,發展和彰顯了創新才能。

三、在寫中讀

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它濃縮的語句、跳躍的意思、省略的成分、倒置的詞序中透露著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但這些美是深沉的、隱藏的,學生不容易感受、體悟。而改寫古詩,讓學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則能真正走進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如教學《漁歌子》,可用多媒體展示美麗的插圖,先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比如先從上到下,再從遠到近地說說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和人物,然後再讀讀詞句,說說句子的意思,最後指導學生根據詞意和圖畫,把這首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四、在唱中讀

古詩語言簡練,韻律優美。一些古詩,如《遊子吟》《靜夜思》《春曉》等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本身就是學唱的歌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背誦的古詩,都可在網絡“古詩新唱”中找到曲譜。有些古詩,還不止一種曲譜,比如孟浩然的《春曉》,就有谷建芬作曲、黎英海作曲、頌今作曲、閻勇作曲、阿鏜作曲和暴俠、暴虹作曲等多種曲譜。因此,學生學習古詩,可在課堂上或在課外進行古詩學唱。在唱歌的同時,學生很快就能把古詩背誦下來,而且印象深刻。而對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詩,教師可鼓勵學生配上簡潔優美的曲子(自編或找學過的曲子)學習吟唱。如學習《鋤禾》,學生開動腦筋,輔以樂器,配上動作,載歌載舞,並把對農民的同情、敬愛表現了出來。學生唱古詩,不僅能更好地領略古詩的意蘊美、情感美、音律美,還能使審美情操得到陶冶。

總之,小學古詩教學,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多維空間,讓學生在“讀”中“創”,在“創”中“讀”。

(作者單位:重慶開縣漢豐第五中心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