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老鼠粄”-有人問你們梅州怎麼會用害物命名美食呢?何解?

“老鼠粄”是客家人再耳熟能詳不過的食物。可以說,無論早餐還是夜宵的主食,除了面、米粉、粄皮(即河粉)、餃子(實為雲吞)外,就是老鼠粄了。

“老鼠粄”-有人問你們梅州怎麼會用害物命名美食呢?何解?

  老鼠粄的美味毋庸置疑,但它的名字卻難免令不甚熟知客家文化的外地人心生畏縮,產生不好的聯想,以致聞之即犯惡心、倒胃口。實際上,就連客家世界內部,也不見得誰都喜歡把這種食物叫做老鼠粄。例如,在港澳地區,人們習慣稱之為“銀針粉”(取“黃”對“金”,“銀”對“白”,形似針故);在臺灣的客家莊,人們習慣稱之為“米篩目”(老鼠粄的原料是粘米,經過篩選而得,故名);在梅州本地稍微高級一點的酒樓飯店,在菜牌上也看不到“老鼠粄”的介紹,取而代之的是“珍珠粄”(取其色澤如珍珠之故)。

“老鼠粄”-有人問你們梅州怎麼會用害物命名美食呢?何解?

  站在民俗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考慮,應該不會有喜歡用“老鼠”這樣傳播疾病、人人喊打的害物為食物命名吧?但客家人偏偏這麼做了,何解?

  按照通俗的解釋,是因為這種食物的外形酷似老鼠的尾巴,所以叫“老鼠粄”。可是,果真如此的話,何不直接叫“鼠尾粄”呢?更何況,比起老鼠的尾巴,“公式公(蚯蚓)”之類的爬蟲不是更像嗎?

  又有人說,這是因為這種食物滑溜溜的,就像老鼠一樣。這個解釋比較牽強,就算老鼠再怎麼滑溜溜的,也比不上“溜苔”(青苔)。按照客家人的命名習慣,索性叫“滑粄”不更省事?只能說,“老鼠粄”的命名是以訛傳訛、約定俗成的結果。

“老鼠粄”-有人問你們梅州怎麼會用害物命名美食呢?何解?

  有人說,“老鼠粄”是從梅縣鬆口傳到大埔、再由大埔走向整個客家世界的食物。他認為,“老”應該是“勞”(去聲,即第四聲)——客家話,也是古語詞,通“遼”,表示間隔大、遼闊(見《詩經·小雅》:“山川悠遠,維其勞矣。”),而“鼠”應該是“薯”。

“老鼠粄”-有人問你們梅州怎麼會用害物命名美食呢?何解?

 從長遠來看,類似“老鼠粄”這樣的命名,也許是造成客家菜難登大雅之堂的一個因素。畢竟,老鼠這樣的動物,給人的先入印象實在太過負面而強烈了。您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