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大贏家:長沙、杭州、瀋陽、東莞!輸家是這四個地方……

錢和人,是經濟最重要的兩大因素。

錢和人流向哪裡,哪裡就會興旺發達。上海、香港、深圳,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四十年裡迅速崛起,就是因為藉著“因緣際會”,成功匯聚了錢和人。

2017年,中國的人流向哪裡,過去一段時間媒體多有分析。一般認為,深圳、廣州、杭州、武漢等中心城市,是最大的贏家。

其實人口流動是很難統計的,官方一般10年搞一次人口普查,5年搞一次抽樣調查。除了逢10之年、逢5之年,常住人口都是靠估算(只有戶籍人口是準確的),再加上政績考核(人均指標,控制人口的要求),因此數據往往失真。

但資金的統計,歷來是準確的。因為負責統計的是央行系統,他們跟地方政府沒有從屬關係,金融數據也不被列入主要政績考核指標(金融GDP除外),所以至少“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以下簡稱“資金總量”)這個數據是真實的。

今天上午,我用半天時間整理了25個城市、1個省截至2018年3月末的“資金總量”,以及跟去年3月的同比變動情況,來研究過去一年中國內地的錢,正在向哪裡集中。(數據來自各地統計局、央行網站)

或者說,哪些城市正成為吸引資金的大贏家。

主要城市2018年3月資金總量(單位:萬億人民幣)

<table><tbody>

城市

資金總量

同比增幅

北京

14.54

+4.3%

上海

11.49

+4.2%

深圳

7.01

+6.7%

廣州

5.06

+5.2%

杭州

3.80

+12.2%

重慶

3.61♠

+6.8%

成都

--

--

南京

3.25

+8.8%

天津

3.06

-0.6%

蘇州

2.72

+3.0%

武漢

2.49

+9.1%

鄭州

2.09

+2.7%

西安

2.03

+3.0%

寧波

1.79

+5.3%

長沙

1.79

+12.6%

濟南

1.63♠

+3.2%

瀋陽

1.63

+10.9%

青島

1.57

+6.1%

合肥

1.46♠

+1.4%

佛山

1.45

+7.8%

大連

1.42

-4.7%

福州

1.39

+5.5%

東莞

1.31

+10.3%

保定

0.72

+3.3%

廊坊

0.61

-4.6%

海南

1.00

-0.9%

全國M2

174萬億

+8.2%

/<tbody>/<table>

注:表格裡帶♠標誌的城市,數據是截至2018年2月末的,比較的都是2017年3月末的數據。

表格裡“從北京到東莞”這23個城市,就是內地“資金總量”最大的23個城市,大家可以先仔細看一下表格。

保定被列入觀察,是因為雄安新區正在保定建設,而且時間達到了一年;廊坊被列入觀察,是因為另外一個“千年大計”——北京副中心通州,以及北京新機場靠著廊坊。

海南被列入觀察,是因為過去大半年海南不斷收緊房地產政策,最終迎來了特大利好——全島自貿區和自由港。

從上面表格我們可以看出:

1、北京仍然遙遙領先,上海跟北京的差距似乎有拉大的態勢。為什麼上海擁有全國絕大多數金融要素市場,在資金總量上仍然幹不過北京?原因很簡單,北京是首都,是決策中心;其次,北京擁有中國一半的獨角獸企業,也是創新中心。北京是“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的通吃型城市,其中科技中心的地位,已經堪稱世界級。

我此前在專欄裡分析過2017年京滬人口變動情況,無論是“小學生招生人數”、“小學在校生人數”、“幼兒園招生人數”、“幼兒園在園人數”,還是居民用水用電情況,都證明北京人口仍然在快速增長,而上海的確人口增長緩慢。

所以,未來北京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唯一的“超一流城市”。最後有媒體搞排行說上海超過了北京,只能證明他們的草率和無知。

至於深圳、廣州、杭州跟北京的差距,從數據上也一覽無餘,不用多說什麼了。

2、在四大一線城市裡,深圳資金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跟廣州的差距已經達到2萬億

,這幾乎是鄭州、西安的資金水平,或者相當於整個吉林省。這說明深圳在去年GDP超越廣州之後,兩地資金總量的差距還在拉大。

3、杭州顯然在發力,資金總量達到了3.8萬億,在“3萬億俱樂部”裡是增長最強勁的。由此可以證明我的一個論斷:科技中心、新經濟中心未來比金融中心更重要。當然,最好是成為“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的通吃型城市。

4、除了杭州過去一年匯聚的資金增長超過了10%,長沙、東莞、瀋陽也超過了10%,武漢和南京增長也非常好。至於鄭州、西安、合肥在爭奪人口上成績也很大,此前資金增長也很好,但在最近一年他們放慢了腳步。

所以,最近一年資金的最大贏家是:長沙、杭州、瀋陽、東莞;此外,武漢、南京、佛山、深圳等城市也不錯。

東莞為什麼能成為資金贏家?深圳產業的不斷轉移,是最大的原因。想想看,華為終端業務整體都遷過去了,將帶來多少資金。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是唯一有“實質性資源外溢能力”的城市

,香港都已經不是了(人民幣匯率高估是重要因素)。廣州足夠大,自己的資源還不夠用呢。所以在大灣區,一個城市要想獲得增量,最好的辦法是“佔深圳的便宜”。廣州重點發展南沙、實現城市南下,搞廣深科技走廊,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瀋陽突然逆襲,估計很多人沒有想到。其實之前就有徵兆,瀋陽在2010年到2016年小學生人數增長了8%,是東北地區唯一有顯著人口增長的城市。瀋陽是陸路交通樞紐,瀋陽的人口資金大幅增長,印證了此前我率先提出的“路權復興”。瀋陽極有可能在今年,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相比之下,瀋陽向右、大連向左,大連成為過去一年最大的資金輸家之一,一年資金流失了4.7%,在國內排行也下降了好幾位。我之前曾斷言:以遼寧的經濟總量,已經無法支撐瀋陽、大連雙中心了,只能保瀋陽。未來,大連將變成類似廈門一樣的“小而美”的城市,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

5、除了大連,天津、廊坊、海南也是最要的輸家。廊坊此前增長一直非常好,

突然變成資金流失的城市,是因為環京地區嚴厲的樓市調控,保定其實也受到了影響。

海南成為輸家,也是因為房地產調控。事實上,未來一年才是海南最難過的時候,房地產已經被“壯士斷腕”,而政策紅利距離變現仍然遙遠,海南財政狀況將急劇惡化,未來只能靠中央的轉移支付。環京地區目前也面臨這種情況。這都是經濟轉型需要付出的代價,這些地方的未來值得憧憬。

天津的情況略微複雜點。不僅僅是樓市調控,還有數據擠水分,以及經濟轉型、環保的影響。濱海新區需要重新尋找定位,天津也一樣。

順便說一句,重慶的“狂飆突進時代”也極有可能在今年終結。一季度的GDP和資金數據,流露出了這個跡象。重慶其實是天津的影子城市,他們的路徑很類似,只是重慶的節奏慢半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