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網狀食用菌-長裙竹蓀

長裙竹蓀又名竹蓀、竹笙、竹參,竹蓀為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中著名的食用菌,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狀球形,後伸長,菌蓋鐘形,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孢子橢圓形。竹蓀口味鮮美,是著名的珍貴食用菌之一。對減肥、防癌、降血壓、美白祛黑等均具有明顯療效。是中國的一項傳統的土特產。每年夏秋季節,其中長裙竹蓀產於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少數山區的竹林中。

網狀食用菌-長裙竹蓀

植物起源

長裙竹蓀,又稱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雞等,名列"四珍"即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長裙竹蓀原系野生植物,因為生長條件相當苛刻,成長不易,得之更難。歷來被認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為南方貢品,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嚐。據傳,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出親信遍訪天下,好不容易覓得"僧竺蕈"若干。所謂"僧竺蕈",即長裙竹蓀。慈禧太后動用官兵三千人,費時九個月才得長裙竹蓀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長裙竹蓀並非只是"物以稀為貴"。長裙竹蓀,其味鮮美異常,因此,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極高,曾有"竹蓀黃金價"之說。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來中國訪問時,都曾品嚐了"竹蓀芙蓉湯"並給以高度評價

1983年4月,在雲和縣沙溪鄉杉後灣的山溝竹林裡發現一棵野生長長裙竹蓀裙竹蓀,全身由三部份組成:菌蛋、菌柄和頂裝蓋、蓋部四周重掛網絡狀裙帶,由紫、白、黑三色組成,宛如身穿白裙、頭戴紫帽、腳著黛靴的下凡仙女。這位"長裙仙子"高40.5釐米,裙長25釐米,裙幅邊長62釐米,重450克,真是一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竹蓀皇后"!雲和縣藥用真菌實驗站從1983年初春開始,著手試驗長裙竹蓀的人工栽培技術。他們經過多少不眠之夜,終於逐步掌握了長裙竹蓀的自然習性和生長規律。他們利用原菌製成母種,生產茵種,通過三年的努力,終於看到一朵朵長裙竹蓀這一"雪裙仙子"破土而出。珍稀的長裙竹蓀終於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

網狀食用菌-長裙竹蓀

分佈範圍

夏秋季生於竹林或其它林內或園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福建三明(將樂縣)、四川、臺灣、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等幾個林木資源豐富且屬於赤道--北緯30度之間的南方山區地帶。

如今多為人工種植,由於竹蓀生長所需具備的氣候、關照、溫度、土壤條件苛刻,且需要耗費大量的林木資源,因此只能在南方諸如福建三明、永安、南平、四川山區、廣西山區、貴州山區的林木資源豐富的地方人工種植。十多年來以上地區雖然林木資源豐富,但趨於利益驅動林木資源被大量砍伐,造成有限的自然生態林遭受巨大的破壞!

生長習性

生長髮育竹蓀成熟後,墨綠色的孢子自溶流人酸性土壤中,萌發成白色、纖細的菌絲,在腐竹、竹根及竹葉的腐殖質生長,經過一段時期的生長,絨毛狀菌絲分化形成線狀菌索,並向基質表面蔓延,後在菌索末端分化成白色的瘤狀突起,即為原基或稱菌蕾。菌蕾發育膨大露出地面,由粉白色漸轉為粉紅、紫紅或紅褐色。形狀也由圓形至橢圓形,再至頂端如桃尖狀突出。接著菌蓋和菌柄突破包膜迅速生長,整個包膜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隨之白色的菌裙放下,孢子成熟自溶下滴,不久整個子實體便開始萎縮。竹蓀從孢子至長成子實體,在自然界大約需要1年的時間。而其菌絲體是多年生的,能在地下越冬。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球形,後伸長,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徑3-5.5cm,菌蓋鐘形,高寬3-5cm,有顯著網絡,具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10mm。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

網狀食用菌-長裙竹蓀

生活條件

營養:竹蓀在自然界多見於竹林內。但是竹林並不是竹蓀的唯一生境,現已發現在多種闊葉樹上能生長。竹蓀也是一種腐生菌,其營養來自竹類或其它樹木的根、葉腐爛後形成的腐殖質和其它有機物質。

溫度:菌絲在4-28℃均能生長,15-22℃為最適溫度,26℃以上生長緩慢,菌絲對低溫有較強的抵抗力。子實體在10-15℃分化,15-28℃生長,氣溫達22-25℃時子實體大量成熟。28℃時菌蕾發育緩慢,35℃時停止發育。

溼度:竹蓀是喜溼性菌類,通常只有當空氣相對溼度達95%以上時,菌裙才能達到最大的張開度。

酸鹼度:在自然界裡,竹子生長處的土壤pH多在6.5以下,在竹蓀生長髮育過程中,都需要微酸性的環境。

光線:菌絲生長不僅不需要光線,而且光對其菌絲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自然界裡,竹蓀處於竹林、草叢的廕庇之下,若將它暴曬在陽光之下,很快就會萎縮。

網狀食用菌-長裙竹蓀

植物特性

竹蓀適於生長在有大量竹子殘體和腐殖質的竹林地裡。野生竹蓀自然生長季為初夏到中秋,多生於老竹和腐竹的根部以及腐竹葉上,多數單生,也有少量為群生。完整的竹蓀子實體由菌蓋、菌裙、菌柄、菌托4部分組成,一般高10~20cm,最高的可達30cm以上。菌蓋形如吊鐘,高3cm左右,下端寬5cm左右,具有明顯的網狀結構,上面一般生有青褐色的孢體,孢體味道微臭,用手觸摸,有粘滑感。菌蓋頂端較平,並有穿孔。菌裙大多為黃白色,菌裙的長度是分類學上區別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的重要標誌,長裙竹蓀的裙長一般為8.0~12cm,短裙竹蓀的裙長一般為3~6cm。菌裙為疏鬆的格孔狀網條,格孔呈橢圓形或多邊形,格孔長徑0.5~1cm,短徑0.1~0.5cm,網條偏圓形,直徑0.1~0.5cm。菌柄乳白色,中空,紡綞或圓筒狀,中部粗約3cm,壁海綿狀。菌托呈碗形,包在菌柄的基部,上面帶有灰白色或粉紅色的斑塊,高4.0~5.0cm,直徑3.0~5.0cm,由內膜、外膜以及膜間膠狀物質組成。

植物價值

園林用途

供觀賞。菌體可食,為名貴食用菌。可食用,但須去掉菌蓋和菌托,長裙竹蓀味鮮可口,此菌煮沸液可防菜餚變質,防肉變腐。可藥用,治痢疾。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6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子實體的發酵液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及腹壁脂肪過厚等有較好的療效。

食療保健

竹蓀屬於生理鹼性食品,長期服用能調整中老年人體內血酸和脂肪酸的含量,有降低高血壓的作用。另外,竹蓀還有降低體內膽固醇,減少腹壁脂肪貯積的作用。雲南省的苗族人民還有將竹蓀和糯米一同泡水喝,用以治療傷症、病弱和咳嗽,並有止痛、補氣的作用。貴州民間還將竹蓀用於治痢疾、細菌性腸炎以及白血癥等。

竹蓀所含的多糖是具有高活性的大分子物質,在抗腫瘤、抗凝血、抗炎症、刺激免疫以及降血糖方面都有一定的療效,對艾滋病也有抑制作用。短裙竹蓀多糖具有一定的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作用,可抑制人工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可能是其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的主要作用機理之一。另外,在中性至鹼性條件下,竹蓀可發揮抑菌作用,且抑菌成分對高溫、高壓穩定,竹蓀對食品防腐有奇效,具有廣泛的使用範圍。因此在煮熟的菜餚中,加入竹蓀,便可保存較長時間而不致於腐敗變質。

美白祛黑

竹蓀對於改善皮膚的衰老狀態卓有良效。它含有多種氨基酸,對皮膚有很好的營養、滋潤作用。不僅可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以供給組織細胞,而且對皮膚中的黑色素沉澱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