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為什麼會把有些犯人流放到寧古塔?

微笑轉身不見你


熟悉清宮劇的一定對這句話不陌生:“著將某某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回關”,而罪人及其家屬在聽到這句話時,往往如臨大難,痛不欲生,甚至有人因畏懼而自盡。

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文物保護碑

眾所周知,寧古塔為東北苦寒之地,生存且不易,還要與人為奴,就更是無法想象的痛苦了。但是以中國之大,不乏苦地,西北流沙遍佈的不毛之地;西南煙瘴毒蟲肆虐的山林之地,等等,可為何獨寧古塔之地備受清統治者重視呢?

答案是,寧古塔此地需要人做披甲人之奴。

從順治初年開始,就有沙俄哥薩克人入侵黑龍江地區,順治九年,駐防寧古塔的梅勒章京海色因貽誤戰機而敗於哥薩克人,還被清廷嚴懲。

順治末年因科場案被髮配至寧古塔的吳兆騫在《奉送巴大將軍按部海東》一詩道:

“海東三萬裡,笳吹日相聞”

海東三萬裡,言守邊將軍統轄範圍廣闊,並且需要將領率領部下巡守荒涼的邊地。而笳吹日相聞之句,是說邊疆不時傳來警報,沙俄哥薩克騎兵侵擾邊地,也就是當地人稱為羅剎、老掐、老槍的入侵者。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亂,成功收復臺灣後,決定清除來自東北的沙俄騷擾,就在這一年發動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但是這一軍事外交行動並沒有阻止沙俄窺伺中國東北的行動,清廷不得不在東北屯兵以守邊。

東北屯的兵將和大清在全國其他地方駐守的一樣,都是八旗兵丁,而這些八旗兵丁,以當兵為職業,並非亦兵亦農。因此就需要專門的從事耕種的 “奴”人為之生產必要的生活資料。而清代在長時間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且寧古塔此地處北陲,其地苦寒,更無法吸引民人來此屯耕。因此就需要清政府採取特殊的措施保證此地“奴”人的供應。

乾隆初年的《大清律例》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具體規定,還有更多其他以“流”為刑的犯罪,都規定以寧古塔為流放地。這樣就以法律的形式保證了寧古塔地為兵將服務的“奴”的供應。

寧古塔副都統轄區

被髮往寧古塔的,不止普通犯罪的百姓,更有王公貴族。以清統治者來看,與披甲人為奴並非是一件很屈辱之事,更多是一種懲戒的意義。這就涉及清代的一個特殊群體——包衣(滿文booi aha),即家奴之意。清代的八旗制度決定了旗人與包衣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也有法律規定不準隨意傷害或買賣奴人,並且家奴若有功於主人,是可以另立戶口成為正身旗人的。主僕之間是一種相互忠誠的關係。因此這種“發往披甲為奴”的懲罰,真實情況和一般的理解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歷史寶藏


看慣了滿清辮子戲的我們,在劇中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發配寧古塔!”。那麼,在歷史上,寧古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寧古塔,好多人會以為它本身是一座塔,或者一所監獄什麼的。其實,它是滿清時期我國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一個軍事重鎮,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與俄羅斯交界一代。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成為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為邊境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

寧古塔源自於寧古臺,滿人稱“六”為寧古,所以寧古塔就是“六個臺”的意思。據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住於此處,故又稱其為“寧古塔貝勒”。

《盛京通志》記載:

“寧古塔舊城,在海蘭河南岸有石城,高丈餘,週一裡,東西各一門。”

寧古塔舊城往東三里處,有一片樹林,名為“覺羅”,此地被視為是努爾哈赤祖宗的龍興之地。也就是《鹿鼎記》中,韋小寶找齊八本“四十二章經”後找到的龍脈所在地。

早期在關外時,滿人皆看重寧古塔,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但是,清軍入關後,見到了真正的大千世界,情況發生了改變。寧古塔愈發顯得遙遠和荒涼,實在沒有人願意去主動駐守。於是,逐漸成為了發配犯人和囚徒的首選地方。

因為寧古塔那裡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冷就不說了,而且還偏僻荒涼,野獸出沒,沼澤遍地。待在這裡的人,只有白天短暫的幾個小時敢出門,否則小命咋丟得都不清楚。

可是,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很多人還沒到達寧古塔呢,就會死在半路上。北京距離寧古塔路途遙遠,往往需要走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犯人又沒有棉衣可以禦寒。而且,押解他們的兵丁,態度又很惡劣,非打即罵,往往路上就得死去大半。所以很多人,寧願充軍邊關都不願意被流放到寧古塔。

到了滿清統治的後期,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大清一步步走向滅亡,丟人敗興,辱沒祖宗的事情常幹,割地賠款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直到1860年,中俄簽訂了《北京條約》,清政府將寧古塔附近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沙俄。

躺在地下的乾隆如果知道了,一定會氣得爬出來,因為他當年打下大清王朝最大的版圖,都被不肖子孫一塊一塊的割讓出去了。甚至於,寧古塔和它附近的“龍興之地”,都割給了俄國人。“龍興之地”都丟了,大清當然快歇菜了!

今天,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參崴以及納霍德卡,均處在古代寧古塔的範圍之內。

真是可悲!以前天天叫囂:“發配寧古塔”的滿清王朝,居然不知羞恥的將整個寧古塔都發配了出去,歸了俄國人!

回答完畢!

《盛京通志》

《清史稿》






文史不假


寧古塔,給我們第一感覺是一個“塔”,其實他並不是塔而是一座城名,他是清朝時期“流人”放逐的場所。古代把中原流放關外的犯人稱謂流人。

“寧古塔”轄界在清朝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管轄如今的黑龍江,內蒙,吉林一部分以及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廣大地區。今為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長汀鎮古塔村。

為什麼寧古塔作為流放的首選呢?皇帝主要從懲惡、揚善、戍守邊防三方面考慮。

懲惡,是因為寧古塔環境惡劣,目的就是為了讓犯人受到背井離鄉之苦,讓他們在苦寒之地自首、自思、懺悔。清代詩人楊賓稱寧古塔為“絕域之地”,在《柳邊記略》中嘆曰:“絕域無文獻,蒼茫放浩哥”從文獻記載來看,寧古塔的流人確實受到了苦寒之地的懲罰。

揚善,寧古塔是滿人的發源地,清皇族的龍興之地。流放的罪人在這裡開荒種地,鋪橋修路,為皇室官員的僕役,一方面為老家舔磚加瓦,另一方面為皇室官員,八旗子弟當牛做馬,淪為家奴,顯示祖上榮耀。


戍邊,清時寧古塔是與沙俄的交界地帶,沙俄屢屢騷擾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用流放的犯人來衝抵軍隊的空缺。清初反對沙俄侵略戰爭中吉林水師營與黑龍江水師營裡的水手、幫丁、匠人等大多都是由流人所組成的。多次參加對俄戰爭,成為了當時保衛邊境一隻不可或缺的軍隊。“還憐好氣在,長嘯學從軍”,吳兆騫也曾作為寧古塔隨軍書記參加了抗擊沙俄的戰爭。並輾轉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

因此,清朝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地域廣闊,環境之惡劣的苦寒之地。更能讓犯人徹底悔改,同時又能戍守邊疆,還能為老家做貢獻,真是一舉三得!

歡迎各位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海說說


流放犯人不往最苦的地方往哪裡流放呢?你以為宋朝那樣流放杭州、蘇州?

哪個朝代都一樣,清朝是關外、新 疆、雲貴等地,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牡丹江市,當時是原始森林,寒冷、落後、寸草不生,滿清設置了寧古塔將軍鎮守,

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流放犯人到老少邊窮地區,比如舜把堯的兒子流放,禹把舜的兒子流放。不僅古代中國喜歡流放犯人,毛子喜歡流放西伯利亞,日本喜歡流放北海,還有最有名的拿破崙,被流放小島做島主

流放的目的,一個是讓他們開荒戌邊,增開人口,開發當地,二個顯示皇帝仁慈,不殺生,三個實際就是折磨人,讓其他人看到,犯事的下場是自己被砍頭,家人被流放為奴隸,起震懾作用。

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大致意思是流放到寧古塔,給當地的滿人、官僚為家奴,也就是奴隸,當然,一般是軍人,所以叫“披甲人”。

蘇軾也被多次流放,一次比一次偏遠,一次比一次苦,先黃州,再杭州,在廣東惠州,再海南島詹州,海南島當時是蠻荒煙瘴之地。


南朝居士


我們在一些清朝影視劇中會看到,某某人犯罪,被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裡首先要高清吃兩個詞,一個是寧古塔,一個是披甲人。

寧古塔在哪,是什麼地方,我們先來看地圖地理位置。

寧古塔就是一個邊荒之地,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寧古塔其實沒有塔,寧古塔是滿語“六個”的意思,相傳有六個兄弟在此各佔一方,寧古塔由此得名。在清朝寧古塔是清朝統治東北邊疆的重鎮。但是這個地區在當時地廣人稀,氣候惡劣,生活極其艱苦。除了寧古塔鎮上有些人外,其他地方都沒有人,有的只是森林、沼澤和野獸,如果你想逃跑,那還會死的快些。

披甲人是什麼呢?按照字面意思就是穿盔甲之人,就是指滿洲八旗兵卒。披甲人在全國各地都有駐守,不僅僅是寧古塔地區。寧古塔駐兵平時打獵承差,遇到戰事,則出征為披甲人。

由於寧古塔地廣人稀,為了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建設,清政府往往將犯罪之人及其家屬流放到此地,給披甲人為奴,為期服苦役。一般發配到的寧古塔的人,基本上判了死刑。


戴你看歷史


相信大家經常在清宮劇裡看到這樣的臺詞:流放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許多人寧願自殺也不想被流放”寧古塔“。

寧古塔在哪?

  1. 寧古塔並不是塔,在滿語裡”寧古“意為”六“、”塔“意為”個“,所以意思是”六個“。

  2. 寧古塔曾經是金國國都,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北方重鎮。所以清朝在寧古塔有大量的軍隊駐紮,那的軍人便稱”披甲人“。

  3. 古時的寧古塔就是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

寧古塔為什麼這麼可怕?寧願自殺都不去

寧古塔常年冰封,氣候寒冷,荒無人煙。被流放寧古塔意味著被判了死刑,但是卻比死亡更可怕。

許多達官貴人、皇親國戚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受不了寧古塔的艱苦條件,往往死於來寧古塔的路上,即使到了寧古塔有的人也受不了酷寒等被凍死。被流放到此的犯人缺衣少食,還要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因此來寧古塔的犯人死亡率特別高。

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將犯人流放寧古塔。有兩點原因:

一是因為寧古塔條件艱苦,寸草不生,適合改造罪犯,將犯人流放至此懲罰他,並讓他反思反省,接受風沙的洗禮。

二是為了彰顯清朝實力,犯人到此給披甲人為奴,開墾荒地,修橋築路。將女真家族老家建設的更好,並給當地滿人當牛做馬,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閩東小村66666


誰說清朝流放犯人只會流放到寧古塔?

根據《清史稿·刑法志》的記載:“初第發尚陽堡、寧古塔,或烏喇地方安插,後併發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姓、喀爾喀、科布多,或各省駐防為奴。乾隆年間,新疆開闢,例又有發往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各回城分別為奴種地者。”

以上短短一段文字,已較為全面地總結了內地漢民可能被朝廷流放的去向,其中不僅有東北地區的寧古塔——三姓等地也都是清前期不斷開拓後,才正式納入到統治體系內——還有蒙古、新疆乃至各省八旗駐防。


以新疆為例。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刑部奏:“應發新疆各項人犯,一體解交陝甘總督衙門,分發烏魯木齊、伊犁等處,給種地兵丁為奴。” 隨著清朝相繼取得對準噶爾汗國、回部的軍事勝利,新疆地區被正式納入到版圖。因此,清朝必須要移民實邊,並組織足夠的人力進行耕種,以滿足當地軍府的糧食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種被判處流刑的罪犯,自然會被髮配到新疆。

乾、嘉年間的發遣,主要是伊犁等北疆地區,直到道光時期,朝廷才決定更改流放地點,“擇其情有可點,充實南疆”,要求這些犯人承擔開闢南疆地區農業的工作。

當然,漢人的流放地點是邊疆,而清朝統治之下非漢族群的犯人,流放地點卻是內地。

例如,《理藩院則例》就規定,凡蒙古之人盜取馬匹者,一、二匹流放山東、河南等處,三至五匹發往湖廣、福建、江西、浙江、江南等處,如果數量達到六至九匹,則直接流放到雲南、貴州、兩廣等煙瘴地方。除此以外,還有像引發兩次廓爾喀之役的紅帽喇嘛十世夏瑪巴,他的駐錫地西藏羊八井寺的紅帽喇嘛,全部被流放到福建、廣州、浙江和江西等地。


HuiNanHistory


流放是古代一種刑罰,殘忍程度僅次於死刑,不管流放哪裡,肯定都是不毛之地。

寧古塔並不是塔,而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村鎮,是當時北部邊疆重鎮,我覺得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北疆苦寒,流放過程路途艱辛,從肉體上進行懲罰;

2、遠離家鄉,古人對家鄉感情身後,從精神上進行懲罰;

3、人們對寧古塔的認識都是人間地獄,有去無回,增加了人們對流放的恐懼;

4、北疆人煙稀少,流放至次可以增加當地勞動力,更好地發展建設;

其實寧古塔並不是一無是處,作為滿族人的龍興之地,那裡物產豐富,野味遍地,僅僅是缺少開發,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說的就是這裡。



冰檸紅茶Besion


還用說嗎,難道把犯人弄到又好又舒服的地方?當然去又冷又貧瘠的地方了。據東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可知,寧古塔的年降水量約在500~550毫米之間。從積溫與降水量及緯度位置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寧古塔城比較冷,而且較為乾燥。史料中的相關記載也對此作出應證:、《寧古塔紀略》中有對寧古塔城氣候狀況的記載:“其地苦寒……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

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菜到地,既成堅冰,雖向日照灼不消……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從中大致可以推測寧古塔城的霜期比較早,這說明寧古塔城的氣候條件比較苦寒。

這地方你跑也不好跑,還有外敵侵擾,實在不行的時候把罪犯用來守邊也行,這裡雖然不能說人跡罕至,但是也人煙稀少了,不放這放哪去呢?清朝還是比較會挑地方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清劇中,龍顏震怒的皇上的一句,發配寧古塔為奴,永世不得進關!嚇得犯事大臣當場昏死,比說拉出去砍了,還驚恐!到底寧古塔有什麼可怕之處?比殺頭還可怕嗎?



寧古塔其實是個地名,範圍很大在今天的海林市和寧安市。三百多年前這裡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小,寸草不生,氣侯極其惡劣。最冷時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來這裡服刑的犯人受盡凍,餓折磨而死。基本沒有生還的。除非皇恩浩蕩免你的罪,讓你回去。犯人到達寧古塔要做披甲人的奴隸。披甲人就是守衛邊疆非旗人的土兵。清政府為了穩定軍心,鞏固邊防把犯人賜給土兵當奴隸使喚。東北地區是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雖然苦寒不毛,但清廷為了它的安全設立了寧古塔將軍專門負責這裡的邊防和生產建沒,以及這裡稅賦管理。



寧古塔再向北就是老毛子的地界,寧古塔邊防軍更是為了防止老毛子侵入清朝的龍興之根。清初的文字獄把大批的文人,達官發配到寧古塔。由於大多數是南方人,沒到寧古塔在半路上就凍餓而死的佔去一大半,後有僥倖沒死的人說了一句令人不寒而礪的話,人說黃泉路,去一次寧古塔頂去黃泉路十次!

清代的流放,也稱謫戍,發譴,充軍等,儘管名字有差異,但實質是一樣的。都是把犯人或家屬分給披甲人當奴隸,或給旗人官兵做僕人使用。運氣好的給當官的做個僕人還有生還的可能。不好的只有受盡寒苦折磨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