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經過“神探”系列影視劇的神化或戲說,大唐名相狄仁傑成了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歷史人物了。
說起來,“狄”這個姓的人在歷史上顯名的並不多,北宋名將狄青算一個。
魏晉以降,主流社會尊崇門第、講究血統,眾高門望族競相標榜矜誇,乃至流俗成風。
狄青為草根出身,功成名就後,有人勸他排家譜時,儘量往狄仁傑身上靠。
狄青不肯亂認祖宗,斷然拒絕,可謂磊落男兒,英雄本色。
在這方面,反而狄仁傑有些不厚道。
狄仁傑出自天水狄氏,屬於漢化羌人,對於自己的“夷狄”身份引以為恥,巧妙地調整了自己的族譜,稱自己的狄氏源於姬姓——周成王的同母弟孝伯因封於狄城(今甘肅臨洮),因而先祖輩出現了許多歷史名人,有魯國大夫狄□彌,有古賢人狄儀,有孔子弟子衛國人狄黑,還有漢時有博士狄山。
這裡,特別講講博士狄山的故事。
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了中國專制王朝的官學,倍受尊崇。
秦漢時期,博士雖然是一種虛職,沒有實權,官秩也只有六百石,但屬於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專家,可以出席御前會議,參與國家決策。在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後,博士在朝廷事務上的話語權更高,可以佔據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盡情放飛自我。
中國歷史四大著名帝王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作為四大帝王之一的漢武帝,個性非常鮮明突出,司馬遷指責他好大喜功、刻薄寡恩、冷酷無情。但卻讓我們感覺到他是個直腸漢子,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喜歡繞彎,認死理,認準了的事兒就鉚足勁去幹,不囉嗦,乾脆直接。
匈奴人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中國邊患製造者,在中國邊境殺人放火、剽掠打劫,但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沒能予以有效的打擊和抑制。西漢立國,漢高祖不信邪,親率四十萬大軍出征,結果在白登被圍,差點丟掉性命。從此只能忍氣吞聲,給匈奴人送財物、送女人,破財消災,美其名曰:和親。
到了直腸漢子漢武帝這兒,漢武帝仗著文帝、景帝積蓄下來的豐厚家底,跟匈奴人死磕上了。
漢軍與匈奴人多番大戰,戰果最盛是在元狩四年(公元119年)。
這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大軍出塞,共消滅匈奴兵眾八九萬。
匈奴損失了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元氣大傷,不僅喪失了大規模入寇漢朝的能力,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匈奴人哀傷無限地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失我嫁婦無顏色。”
這種情況下,匈奴伊稚斜單于擺出低姿態向是向漢朝請求和親。
時任丞相長史的任敞向漢武帝建議:“匈奴遭遇慘敗,處境艱難,應該借這一時機對其實施威迫,讓其成為大漢屬國,到邊界請求朝拜。”
老實說,雖然漢朝在漠北之戰中取得大勝,但十來年的連續用兵,國庫耗得七七八八了,威迫,是不錯的主意。
漢武帝於是派任敞出使匈奴,向匈奴單于施威,讓其臣服大漢王朝。
哪承想,匈奴單于是個橫慣了的主,聽了任敞的話,一口氣沒憋住,雷霆大怒,扣留了任敞,讓漢武帝示威。
按照漢武帝的脾氣,那就是:不服就打,打到你服!
但是,漠北大戰前,“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戰後班師入塞時,馬匹只剩下不到三萬。
這個時候,漢軍並無“絕幕”追擊匈奴的能力。
那麼,對於這些不識好歹的匈奴人,該怎麼辦呢?
漢武帝召開了御前會議,商討對策。
狄仁傑的“祖宗”博士狄山出風頭的時候到了,他出列揚起聲音,大談特談起和匈奴和親的好處來了。
他說:“兵兇戰危,邊釁不可輕啟。高祖皇帝想要討伐匈奴,結果被圍困在平城,於是與匈奴和親。惠帝與高後時期,天下太平安定,等到了文帝時,又要發動對匈戰事,天下騷動,百姓苦於戰爭。景帝之時,因為吳楚七國叛亂,他每天往返於皇宮與太后東宮之間。等到叛亂被平定,景帝始終不談論軍事,天下也因此富裕充實。自從陛下大力發兵攻打匈奴,國中因此而財力物力空虛,邊地因此困頓貧窮。由此來看,武力迫使不如和親。”
漢武帝平生厭惡和親,卻不動聲色,扭頭問自己的親信、御史大夫張湯:“你對狄博士的觀點怎麼看?”
張湯回答:“不過是無知愚蠢的儒生之見。”
正沉醉於誇誇其談的的狄山聽了,勃然大怒,應聲道:“我是愚忠,你張湯卻是詐忠。你屢興大獄,陷害淮南王、江都王,離間皇帝與諸侯的骨肉關係,罪該當誅……”
漢武帝聽不下去了,打斷狄山的話,對他說:“我若派先生去擔任一郡的太守,你能否團結好匈奴人,讓他們不要入寇?”
狄山想都不想,搖頭說:“不能!”
漢武帝:“那一縣呢?”
狄山還是搖頭,說:“不能!”
漢武帝殺氣大盛,問:“那麼一個要塞呢?”
狄山猛然驚醒過來,知道再說“不能”自己的腦袋就要掉了,趕緊硬著頭皮回答:“我能!”
漢武帝不再跟他廢話,派人送他前往邊地,讓他在要塞上用儒家的道理說服教育好匈奴人,讓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匈奴人要的是真金白銀,還有奴隸和女人,哪會聽從狄山的囉嗦?
幾個月之後,匈奴人呼嘯而來,攻陷了邊地多個要塞,砍下狄山的腦袋,呼嘯而去。
這樣,朝中的反戰聲音沒有了,匈奴與漢朝和親的事也黃了。
漢武一朝也只好對匈奴人採取了戰爭政策。
最終,在漢軍的持續打擊之下分,匈奴人只好認慫。
閱讀更多 覃仕勇說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