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東漢的馬援為什麼被封為伏波將軍?

騎蝸牛走高速


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伏波其命意為降伏波濤,

漢武帝時,戰事頻仍,將軍廣置,名位最高的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其次是前、後、左、右將軍,

還有名目眾多的封號將軍,如強弩將軍、拔胡將軍、浚稽將軍、貳師將軍、橫海將軍、樓船將軍、將屯將軍、護軍將軍等。伏波將軍即是這眾多封號將軍中之一號。

被封伏波將軍的人很多,比如馬援、孫秀、夏侯淳、陳登,最有名的就是馬援和葛洪了,

馬援被任命伏波將軍,因為一件很有名的事,那就是交趾著名的“女英雄”,徵側、徵貳舉兵造反,嗯,我們叫造反,他們不這麼叫,

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


南朝史詩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將軍名號的演變

最初,將軍是沒什麼名號的,級別比較高的就是大將,上將軍,低一點就是次將軍,裨將等。比如說秦末戰爭的鉅鹿之戰,最初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後來項羽殺了宋義,就成了上將軍。到了漢武帝時,就給將軍們安上名號。比如在反擊匈奴的馬邑之戰中,五位將軍都有名號,分別是:護軍將軍韓安國、材官將軍李息、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將屯將軍王恢。將軍的名號,與指揮的軍種或作戰任務有關。

第二,馬援並不是第一位伏波將軍

伏波將軍,從字義上看,很明顯是指揮水軍的將領。說到伏波將軍,大家都會先想到馬援,後世稱為“馬伏波”。實際上,馬援並不是第一位使用伏波將軍號名的人,第一人是漢武帝時的名將路博德。路博德是漢武帝時平定南越的主要將領之一,他就冠以“伏波將軍”的名號。當時路博德率領水師,從桂陽出發,順著湟水南下,進攻南越,後來活捉南越王,是徵越的第一功臣。當時水軍將領還有其他名號,比如另一位徵越名將楊僕是“樓船將軍”。

第三,馬援“伏波將軍”名號的由來

其實馬援本來並不是一名水軍將領,而是騎兵將領,曾參加平定隗囂、伐匈奴、徵西羌等戰爭,是一名山地戰的專家。在光武帝時期,由於南方交趾爆發大規模的叛亂,光武帝劉秀便以馬援為將,平定交趾之亂。當時馬援平定交趾,主要是使用水師,故而得了“伏波將軍”的名號。

第四,馬援是傑出的水軍將領

馬援是個全能型將領,指揮水師也得心應手。他奉詔南征,率水師南下,沿著海岸線前進,行進一千多里,抵達交趾。建武十八年春,馬援兵團進抵浪泊。交趾叛亂的主角是一對姐妹,起義軍雖然頑強抵抗,但哪是馬援的對手。一戰下來,叛軍戰死數千人,降者萬餘人。徵側姐妹的軍隊屢戰屢敗,四處逃散,兩姐妹拒絕投降,最終投江自盡。徵側覆亡後,起義軍殘部逃到九真郡,馬援率戰艦兩千餘艘,戰士兩萬餘人,從海路南下,發動最後一擊,斬俘五千餘人。至此,南方諸郡叛亂全平。

後來,馬援還指揮平定武陵蠻的叛亂,這也是馬援的最後一戰。在此役中,馬援的水師仍然發揮重要作用,儘管此役尚未結束時,馬援就染病身亡,但在他死後,其部將還是完成平定南蠻的任務。馬援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馬革裹屍”的人生信條,成為後世景仰的英雄,因此大家說到伏波將軍時,首先想到的都是馬援。


君山話史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這位以“馬革裹屍”而聞名於世的“光武中興”名將,他一生戎馬倥傯,功勳卓著,為東漢王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光武帝劉秀拜為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他像貌俊美如畫,見識高遠,氣概恢宏。

《三國演義》中數一數二的頂級鬥將,西涼錦馬超更是被稱為馬援的後人,這也因此間接地提示了馬援在不同粉絲中的知名度。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卻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在死後得到了一個近乎悲劇性的結局,不由得令人深思其中的奧秘.

馬援傳奇的一生

重用於東漢之初,決策隴蜀,西平諸羌,南征交趾,北遏烏桓,最後死於平定五溪蠻的前線。

1.出身傳奇

馬援的祖先是趙國大將趙奢。趙奢善養馬,他的後代就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扶風。漢代授軍人授於伏波將軍是最高榮譽和職務,漢代只授於2人。漢武帝拜路博德為伏波將軍,他是漢代第一個被任命為此職的軍人。漢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為漢代的第二個伏波將軍。兩位伏波軍人,都為漢代江山社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現在人們提起伏波將軍,人們幾乎忘記了他的真實名字——馬援。

馬援,字文淵,漢族(祖上可能來源於匈奴),扶風郡茂陵縣(今屬陝西省)人。馬援的曾祖父馬通,在漢武帝時任職。馬通與兄馬何羅曾打算鋌而走險,刺殺漢武帝。但事情失敗,馬何羅、馬通都被處死,馬何羅全族被殺。

不過馬通並沒有全族被殺。馬通的兒子馬實活了下來,並於漢宣帝時出仕。馬實有兒子叫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仲有四個兒子,最小的一個就是馬援。馬援的家族可謂見證了西漢帝國的從盛到衰。

馬援青年時長相俊美,在王莽執政時期,被推薦擔任扶風郡的督郵。看過三國演義就知道督郵這個官職——張飛為了替劉備出氣,曾經鞭打督郵(其實正史裡,怒揍督郵正是劉備本人)——督郵屬於西漢以後地方上設置的基層實權官吏,級別雖然不大,權力卻不小。

有一次,馬援奉命押送一名囚犯。該囚犯身有重罪,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馬援很可憐他,便私自將其釋放。縱囚也是重罪,所以馬援也跟著逃亡,跑到北方隱姓埋名。後遇天下大赦,馬援便在當地畜養起牛羊來。馬援很聰明,做事能夠舉一反三,樂於動腦。他不管是種田還是放牧,常能找到良法(最優方案),能夠因地制宜,所以收穫頗豐,迅速成為當地富豪。

時日一久,不斷有人從四方趕來依附他,於是他手下就有了幾百戶人家,都唯馬援之命是從。可以說,像馬援這樣的人才,無論是何種時代何種職業,都會取得不俗的成績。

馬援有大志,雖然迅速致富,但對於財帛並不看重,把賺得的所有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只穿著羊裘皮褲,過著樸素清簡的生活。

2. 平定割據的隗囂

王莽時期,天下刀兵四起,王莽的堂弟衛將軍王林,廣招天下豪傑,馬援也在這一時間中選,被王林推薦給王莽。王莽任命馬援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是地方上的高官,前途無量。

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做過扶風郡(在今陝西興平東南)名為督郵的官。他常常對賓客們說:“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列傳》)。

然而公元24年,王莽的新朝滅亡,馬援不得已,只能棄官,和兄長馬員一起逃至涼州避難。避難時馬援只有三十八歲,本來正是年富力強、前途大好的時候,結果仕途戛然而止,對於素來志向遠大的馬援來說,打擊不小。

作為舊時代的的官僚,馬援可以說相當不走運。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馬員到洛陽投奔劉秀。馬援則留在涼州,受到當地割據軍閥勢力隗囂的器重,被任命為綏德將軍,成為隗囂的心腹。

公元28年,因為有兄長馬員的一層關係,馬援受隗囂委託奉書至洛陽,去覲見東漢光武帝劉秀,順便探聽劉秀的虛實。接觸劉秀以後,馬援對劉秀大加讚賞,認為劉秀未來必將統一天下,說服了隗囂降伏。事實證明,馬援的眼光十分到位。

但隗囂卻不肯居於人下。公元32年,隗囂背叛了東漢,光武帝大怒,決定親自出徵。馬援此時在中央任職,最終選擇忠於光武帝,多次獻計分化瓦解隗囂軍隊。此外,馬援用米粒製作出涼州的地形圖,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一次很有創意的軍事沙盤實踐。在馬援的輔佐下,光武帝順利擊潰隗囂。這樣,馬援從此正式成為東漢的干將,深受光武帝信任。

2.光武帝劉秀重用馬援

在幫助劉秀剿滅隗囂之後,馬援正式開始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

公元35年到44年的將近十年時間裡,馬援先後平定了各種部落的羌人、妖人李廣以及交趾蠻夷。特別是在斬殺交趾賊寇徵側、徵貳後,馬援一直打到越南,越南人至今都對其奉若神明,稱其為“木頭公”。正是在平定交趾蠻夷時,馬援被封為伏波將軍、新息侯,成為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伏波將軍。

馬援對羌人恩威並施、軟硬兼施,既在實力上勝過你、又在軍事上不欺壓你。在他鎮守邊疆期間,羌人皆望風歸附,不敢叛亂。可惜的是整個東漢只有後來的鄧訓能秉承這一策略,妥善處理羌人的問題。

應該說劉秀如此重用馬援,除了看重其才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馬援的孤立地位。因馬援並非光武從龍之臣,而是半路由隗囂一邊投奔而來,這種特殊情況決定了馬援無黨無派的政治上的孤立性,決定了其無權重難制之虞,可以由劉秀自由進退。

3. 平定二徵之亂

建武十六年(40年),在交趾也就是今越南北部發生了“二徵起義”。而東漢王朝給出的應對措施則是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前去討伐,經過三年的時間馬援便予以平定。在平定二徵並將其斬首後,馬援被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還京師後更是被賜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拜將封侯,榮寵加身。可以說此時的馬援已真正到達人生的巔峰,但在這看似光明的人生局面之下卻早已湧動著危機的暗流。

首先便是“萬歲事件”。在建武十九年(43年)得封新息侯後,馬援對著自己的從屬作了一番充滿感慨的演講,表明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慷慨大志,又表露了對下屬的感激之情,而這番演講的結果則是“吏士皆伏稱萬歲”。鑑於王莽篡位教訓,光武帝一生“總攬權綱”,“政不任下”。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自樂此,不為疲也。”對權力極度迷戀,不願放手,實際上也是對手下大臣的一種猜忌和不信任的表現。如今面對聲威如此鼎盛以至於被軍士伏稱萬歲的馬援,很難想象光武帝不會產生猜忌的心理。後來的事實表明光武帝對馬援的猜忌是存在的,而馬援最終的悲劇命運,光武帝幾乎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馬援鎮壓二徵,平越地,在漢朝所囊括的地盤邊界立了一塊銅柱,作為漢朝疆域最南邊的分界線,就是所謂的國界線。後來這塊銅柱就被稱為“馬援柱”。

其次便是“家書事件”。建武十九年(43年)秋,馬援還在交趾前線之時,聽聞兩個侄兒馬嚴、馬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於是便語重心長地寫下了傳唱千古的《戒兄子嚴敦書》,在信中,馬援強烈地反對兩個侄兒議人長短,諄諄教導他們謹言慎行,不要效仿豪俠杜季良的行為。

但是令馬援沒有想到的是,這封本來是勸誡侄兒謹言慎行的家書卻產生了一個戲劇性的結果,便是這封家書被杜季良的仇人所獲,至於馬援的家書為何會為外人所得,我們已不得而知。杜季良的仇人以這封家書為證,上書光武帝指責杜季良的不當行為,同時提出與杜季良相結交的竇固與梁松二人與其一起“敗亂諸夏”。光武帝隨之指責竇梁二人,並將訟書和馬援的家書出示給二人,最終的結果則是“松、固叩頭流血,而得不罪。詔免保官”。馬援由此間接得罪了兩個非常要害的人物:竇固和梁松。眾所周知,竇固出身於漢朝傳統大族和皇室宗親竇氏,屬於當朝顯貴。而梁松則是劉秀女兒舞陰公主之夫,貴為帝婿,地位亦十分顯赫。馬援得罪他們無疑是極為不利的,而後來梁松更是尋機報復了馬援。

4.大丈夫馬革裹屍

平定交趾後,馬援一直繼續做著守衛國家邊疆的工作。後來有一次,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烏桓多次侵擾扶風郡(三輔之一),威脅首都的安全。

馬援主動向光武帝請求出兵,說了著名的“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遂再度出征。這次出征,敵軍望風而遁,馬援便率軍而回。

公元48年,武陵郡的五溪蠻暴動,當時的武威將軍、宗室名將劉尚前去征剿,在完全不知道敵人佈置的情況下冒進深入,結果糧盡而敗,全軍覆沒,劉尚也陣亡。

六十二歲的馬援則再次請戰,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帶四萬人遠征武陵五溪蠻。

公元49年農曆三月,因為道路難行,馬援的討伐大軍在路上受阻,而天炎溽暑,士卒多受瘟疫而死,馬援終於也病倒了,最後死於軍中。

5.薏苡(音“意以”)之謗

馬援死於軍中,實現了當初的馬革裹屍之言。但馬援的故事並未結束。馬援一死,遭到了仇家的誹謗。

首先認為征伐武陵五溪作戰受阻,是馬援指揮不當所致,馬援應該追責。其次,馬援在交趾打仗時,曾經運過一車貨物回來。攻擊馬援的人認為,這車貨物正是馬援在交趾打仗時,在交趾搜刮的大量珍寶財物,關於後面這點,當時追隨馬援作戰的副將們也說有印象,記得馬援確曾運回過一車可能很稀罕的東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光武帝一聽,原來你馬援居然敢自己搜刮寶物而不進獻給朝廷,不禁大怒,追收馬援的“新息侯印綬”。

實際上,這是一個悲哀的誤會。當初馬援南征交趾,平定二徵時,常吃當地一種叫薏苡的植物果實。這玩意據說能治療筋骨風溼,避除邪風瘴氣,對於年紀大了的人來說,效果很好。馬援用過之後,感覺很有效。

由於當地的薏苡果實很碩大,內地這種植物很少,馬援回京時,就拉了滿滿一車,準備回鄉自己種植和使用。回京城之後,別人見馬援拉了一車東西,自然以為馬援利用職務之便,掠奪了交趾的好東西。

最後消息進入了劉秀的耳朵,造成了誤會。結果馬援連個追悼會也沒有,其妻子只敢將他草草下葬,賓客友人也不敢來憑弔。後來又過了許多年,經過其妻子和侄子馬嚴多次向皇帝申辯,才最終恢復名譽。

馬援的女兒馬氏後來做了漢明帝劉莊的皇后,其外孫女賈氏(是皇后馬氏同父異母姐姐的女兒,即馬援的外孫女)也成為劉莊的貴人,生下兒子劉炟。劉炟後來被皇后馬氏收為養子,更被立為太子,也就是日後的漢章帝。直到漢章帝時才獲得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徽宗時被加封為忠顯佑順王 ,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後來的東漢皇帝們全都是漢章帝劉炟的後裔。換言之,後來的東漢皇帝們,身上也都流淌著馬援的血液。

後人對馬援的評價

去世後的伏波將軍,雖被官場冷落和遺忘了27年,但1900多年來,嶺南地區的壯、漢民間卻一直把他奉為大神,世代拜祀不斷。英雄起於蓬蒿,效命廟堂,聲歸民眾。

馬援一生最大的戰功之一就是奉命南征交趾,平息叛亂,定疆界。出征時,一路平亂安民,懲惡揚善,遇山開道,逢水架橋;班師回朝時,一路修建郡縣,治理城郭,促進嶺南經濟發展,深得民眾愛戴。南征後,“伏波將軍”就成了馬援獨有的尊稱,廣為流傳。馬援死後,漢明帝為他建祠堂,立碑傳;而在民眾的心目中馬援不僅僅是安邦定國的一代戰將,還是懲惡揚善、鎮妖避邪的“伏波大神”。

馬援一生為國驅馳,他演繹的故事,留下的話語蕩氣迴腸,以至後世對他的敬仰千年不絕。千年以後,成書於1687年的《重修漢伏波將軍祠碑記》記載:“稽古之勳臣良將,顯當時、垂後世者,皆具不世之才、能建非常之業,始獲流芳百代,明祀千秋者焉,夫漢之伏波將軍是矣。……將軍誠漢世之雄豪,千古之英表也。……”
越南學者黎貴敦在成書於1777年的《見聞小錄》中記載:“正和癸亥,清使明圖過鬼門關,有祭馬伏波廟文,曰:‘伏以星降西秦,駿望光昭北斗,風高東漢鴻名,長鎮南天,遠邇鹹欽,神人共賴仰惟大將軍,麾下千秋正氣,一代偉人,遨遊乎二帝之間,獨為真主。……’”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交趾懷古》中詩云:“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1916年黃興、蔡鍔相繼逝世,孫中山先生以“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並挽二公。

永平三年(60年),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在洛陽南宮雲臺閣為東漢最重要的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畫像,史稱“雲臺二十八將”。如論功績,馬援完全可以入雲臺列圖像,但當時馬援之女馬氏恰為皇后,作為皇家外戚,為了避嫌,馬援並未列入。

有人說:“馬援之後,是一代不如一代喲”,馬援之後,漢朝將星黯淡。“賊每升險鼓譟,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不僅是當時,千百年後從“兵痴”馬援的眼眸中,彷彿還能看到一個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悲壯烈士。

儘管在死後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這並不妨礙馬援這一光輝燦爛的人物形象在後世所施加的巨大的積極影響。馬革裹屍,恰慰平生。這位傳奇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堅毅豪邁的情懷、恢宏崇高的志向和保家衛國的尚武精神一代代地激勵著中華兒女,而且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本命:馬援

別名:馬文淵、馬伏波

所處時代:中國東漢

馬援肖像

個人簡介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 )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

馬援被封為伏波將軍的原因:平定隴西、撫平羌亂、見重漢室、一平嶺南、北擊烏桓、二平嶺南。


1、平定隴西

平定隴西圖

歸順光武

馬援攜家屬隨隗恂到洛陽,數月都沒有被任命職務。他發現三輔地區土地肥沃,原野寬廣,而自己帶來的賓客又不少,於是便上書劉秀,請求率領賓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光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此時,隗囂聽信了部將王元的挑撥,想佔據隴西,稱王稱霸,因而對漢朝存有二心,處事狐疑。馬援見狀,多次寫信,好意相勸。隗囂怨恨馬援,認為他背離自己,見到信後愈發惱火,後來竟起兵抗拒朝廷。馬援上書劉秀,陳述消滅隗囂的計策。 劉秀採納馬援的計策,令他率突騎五千,遊說隗囂的將領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陳述利害禍福,分化瓦解隗囂集團。

馬援又寫信給隗囂部將楊廣,陳說利害,希望他能歸附漢朝並勸諫隗囂懸崖勒馬。楊廣沒有答覆。


建武八年(32年),劉秀親征隗囂。軍隊行進到漆縣,不少將領認為前途情況不明,勝負難卜,不宜深入險阻,劉秀也猶豫不定,難下決心,正好馬援奉命趕來。劉秀連夜接見,並將將領們的意見告訴馬援,徵詢他的意見。於是,馬援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隗囂的將領已有分崩離析之勢,如果乘機進攻,定獲全勝。說著,他命人取些米來,當下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溝壑等地形地物,然後指點山川形勢,標示各路部隊進退往來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隱,無不畢現,對戰局的分析也透徹明白。劉秀大喜道:“敵虜已在我眼中了。”遂決意進軍。第二天,光武帝揮軍直進,抵達高平第一城。當時,涼州牧竇融率河西五郡(指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車五千輛與劉秀會合,分數路攻隴。隗囂大將十三人及部眾十萬餘人不戰而降,隗囂逃至西城,援隴蜀軍李育、田弇逃至上邽。漢軍佔領了天水的16座屬縣,劉秀派吳漢、岑彭圍西城,派耿彝圍上邽。至此,隗囂軍主力基本上被漢軍消滅。


此戰,馬援“堆米為山”是此戰取勝的重要原因,這在戰爭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具有重要的意義。


2、撫平羌亂

馬援破羌戰役圖

建武九年(33年),馬援被任命為太中大夫,作為來歙的副手,統領諸軍駐守長安。從新朝末年開始,塞外羌族不斷侵擾邊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亂之際入居塞內。金城一帶屬縣多為羌人所佔據。來歙就此事上書,說隴西屢有侵擾禍害,除馬援外,無人能平。


建武十一年(35年),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派步騎三千在臨洮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人,獲馬牛羊一萬多頭。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風歸降。當時,羌族各個部落還有幾萬人在浩亹佔據要隘進行抵抗,馬援和揚武將軍馬成率兵進擊,羌人將其家小和糧草輜重聚集起來在允吾谷阻擋漢軍。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襲擊羌人營地,羌人見漢軍突如其來,大驚,遠遠地逃入唐翼谷中。馬援揮師追擊,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堅守。馬援對山擺開陣勢佯攻,吸引敵人,另派幾百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乘夜放火,並擊鼓吶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漢軍襲來,紛紛潰逃。馬援大獲全勝,斬首千餘級。但因為兵少,沒有窮追敵人,只把羌人的糧谷和牲畜等財物收為漢軍所有。此戰,馬援身先士卒,飛箭將其腿肚子都射穿了。劉秀得知後,派人前往慰問,並賜牛羊數千頭。馬援像往常一樣,又把這些都分給了部下。


當時,金城破羌以西,離漢廷道途遙遠,又經常發生變亂,不好治理。朝廷大臣商議,要把該地區捨棄。馬援持不同意見,他提出了三條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還完整牢固,適於固守;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第三,假如捨棄不管,任羌人佔據湟中,那麼,以後將有無窮的禍患。


劉秀聽從了他的意見,命武威太守把從金城遷來的三千多客民全都放回原籍。馬援又奏明朝廷,為他們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開導水利。鼓勵人們發展農牧業生產,郡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馬援還派羌族豪強楊封說服塞外羌人,讓他們與塞內羌族結好,共同開發邊疆。另外,對武都地方背叛公孫述前來歸附的氐人,馬援以禮相待,奏明朝廷,恢復他們的侯王君長之位,賜給他們印緩,並撤回馬成的軍隊。


建武十三年(37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各部聯合,殺死官吏,發動叛亂。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行至氐道縣境時,發現羌人佔據了山頭。馬援命令部隊選擇適宜地方駐紮,斷絕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並以逸待勞。羌人水草乏絕,陷入困境,首領們帶領幾十萬戶逃往塞外,剩下的一萬多人也全部投降。從此,隴右安定。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並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也逐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一次,在靠近縣城的地方,鄉民們結夥械鬥仇殺。人們誤認為羌人要造反,驚慌失措,爭先恐後湧人城來。狄道縣縣長聞變,趕到馬援府門,請示關閉城門,整兵戒備。馬援當時正與賓客飲酒,得此消息,大笑道:“燒羌怎敢再來進犯我。曉諭狄道長回去守舍,膽小怕死的,可躲到床下去。”不久,城中安定下來,才知是虛驚一場,大家愈發佩服馬援。


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被徵入朝任虎賁中郎將。


3、見重漢室

馬援關心國事。遇到該說的話,從不隱飾迴避。他在隴西時,發現幣制混亂,使用不便,就上書給朝廷,提出應該像過去一樣鑄造五銖錢。朝廷把他的建議提交三府審議。三府奏明劉秀,認為馬援的建議不可行,這事就擱置起來了。


後來,馬援回朝,馬上就去找回了自己的奏章。見奏章上批有十幾條非難意見,便依據情理加以駁正解釋,重新寫成表章上奏。劉秀見他言之有理,採納了他的意見,天下從此得益很多。


4、一平嶺南

同年,維汜(曾蠱惑百姓,後被殺)的弟子李廣糾集徒黨,攻下皖城,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朝廷派謁者張宗率兵數


千人討伐,又被李廣打敗,於是派出馬援。馬援組織諸郡兵馬一萬餘,擊斬李廣等人。


不久,交阯女子徵側、徵貳舉兵造反,佔領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紛紛響應。徵側便在麊泠趁機自立為王,公開與東漢朝廷決裂。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部隊到合浦時,段志去世,劉秀命馬援兼領其軍。於是,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里。


建武十八年(42年),馬援率軍到達浪泊,大破反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徵側,敵眾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馬援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犒賞三軍,大發感慨,三軍將士齊呼萬歲。


接著,馬援率大小樓船兩千多艘,戰士兩萬多人,進擊徵側餘黨都羊等,從無功一直打到巨風,斬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嶺南。馬援見西於縣轄地遼闊,有三萬二千多戶,邊遠地方離治所一千多里,管理不便,就上書劉秀,請求將西於分成封溪、望海二縣。馬援每到一處,都組織人力,為郡縣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馬援還參照漢代法律,對越律進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與漢律相互矛盾的地方,並向當地人申明,以便約束。從此之後,當地始終遵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


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率部凱旋迴京。劉秀賜馬援兵車,朝見時位次九卿。


5、北擊烏桓

馬援回到京城一個多月,正值匈奴、烏桓進犯扶風,馬援見三輔地區受到侵掠、皇家陵園不能保全,就自願請求率兵出征,劉秀同意了。


建武二十一年(45年),馬援率領三千騎兵出高柳,先後巡行雁門、代郡、上谷等地。烏桓哨兵發現漢軍到來,部眾紛紛散去,馬援無所得而還師。


6、二平嶺南

馬援曾經患病,而梁松前往看望,在床邊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回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說:“梁松是陛下的女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大人為何獨不答禮他?”馬援說:“我是梁松父親的朋友,就算他顯貴,怎能失掉長幼的輩份呢?”梁松因此記恨馬援。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劉秀考慮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親冒矢石,軍務煩劇,實非易事,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馬援當面向劉秀請戰,說:“臣還能披甲上馬。”劉秀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劉秀見馬援豪氣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動,笑道:“這個老頭好健康啊!”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


出征前,親友來給馬援送行。馬援對老友謁者杜愔說:“我受國家厚恩,年齡緊迫餘日已經不多,時常以不能死於國事而恐懼,現在獲得出征機會,死了也心甘瞑目,害怕的是一些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參與後事,特別難以調遣,我獨為此耿耿於心啊。”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率部到達臨鄉,蠻兵來攻,馬援迎擊,大敗蠻兵,斬俘兩千餘人,蠻兵逃入竹林中。此前,當部隊到下雋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經壺頭山,一是經充縣。經壺頭山,路近,但山高水險,經充縣,路遠,糧運不便,但道途平坦。究竟該從哪兒進發,劉秀開始也拿不定主意。耿舒,就是馬援在出發時說的那些權貴子弟中的一個,想從充縣出發,而馬援則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不如直進壺頭,扼其咽喉,充縣的蠻兵定會不攻自破。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便上表說明情況,請皇帝裁決,皇帝同意馬援的意見。


三月,馬援率軍進駐壺頭。蠻兵據高憑險,緊守關隘。水勢湍急,漢軍船隻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當,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部隊陷入困境。馬援命令靠河岸山邊鑿成窟室,以避炎熱的暑氣。雖困難重重,但馬援意氣自如,壯心不減。每當敵人登上高山、鼓譟示威,馬援都拖著重病之軀出來觀察瞭望敵情。手下將士深為其精神所感動,不少人熱淚橫流。


馬援,被光武帝劉秀拜為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他像貌俊美如畫,見識高遠,氣概恢宏,“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兩千年後,豪言猶在耳畔。馬援一生戎馬,南征交趾,西平戎羌,為國驅馳,間關萬里。


歷史訪客


漢伏波將軍馬援是陝西扶風人士,通過了解漢伏波將軍馬援生平經歷得知,馬援生於公元前14年,卒於公元49年,享年63歲。伏波將軍馬援不但是東漢初年著名的軍事家,而且還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馬援率兵打仗之前,曾擔任了六年的太守。馬援在京裡時,喜歡給百姓講故事。馬援口齒伶俐,並且有著出色的思維能力,因此百姓們都愛聽馬援講故事。

除此之外,馬援還擅長兵法,每次說到軍事策略時,馬援總是滔滔不絕,東漢光武帝非常佩服馬援,常常當著百官的面誇讚馬援說:“伏波論兵,與我意合。” 因馬援軍功顯赫,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建武17年封馬援為伏波將軍。馬援南征越南大獲全勝,馬援班師回朝後,考慮到匈奴、烏桓仍在騷擾北部邊境,為了保障漢朝領土的安定,馬援向漢光武帝請命,讓自己率兵前去討伐匈奴和烏桓。

建武二十四年,是馬援最後一次出征。不服老的馬援親自率領大軍前往五溪攻打蠻人,馬援衝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不久之後,馬援不幸染上了瘟疫,病逝在軍中。正如馬援所說:“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活在兒女手中?”馬援最終戰死沙場,完成了馬革裹屍的夙願。由於馬援性格耿直,在朝為官時得罪了很多小人,馬援死後,一些朝廷官員惡意誹謗馬援。漢光武帝聽信了讒言,不讓馬援下葬。等到漢章帝即位後,才追諡馬援為忠成侯。


俠之師者


答: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伏波其命意為降伏波濤,

歷朝歷代中曾出現多位被授予付伏波將軍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將軍是東漢光武帝時候的馬援。戰國時,各國多以卿、大夫領軍。秦置將軍,掌征伐戰鬥,往往事訖即罷。漢初承秦制,雖設將軍,但不常置。至漢武帝時,戰事頻仍,將軍廣置,名位最高的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其次是前、後、左、右將軍,還有名目眾多的封號將軍,如強弩將軍、拔胡將軍、浚稽將軍、貳師將軍、橫海將軍、樓船將軍、將屯將軍、護軍將軍等。

伏波將軍即是這眾多封號將軍中之一號。

公元40年,交阯郡雒將的女兒徵則、徵貳聚眾造反,攻取郡縣,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群起響應。徵則等佔據六十餘城自立為王。當時,光武帝拜時任虎賁中郎將的馬援為伏波將軍,段志為樓船將軍,髮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四郡兵一萬餘人南平交阯。軍至合浦,段志即病亡,馬援並統其軍,經一年多浴血奮戰,至十九年春,全殲徵則、徵貳,捷報傳京師,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乘勝進擊九真,掃除叛軍餘黨殘部,嶺表肅清。馬援每攻取一縣一郡,即廢止苛政,完繕城郭,興修水利,撫境安民。建武二十年秋,馬援率部凱旋,朝野故舊紛紛前往慶賀,馬援了無得意之情,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才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隨後又領命揮師出雁門。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蠻反,朝廷先是派武威將軍劉尚率萬人前往征討,竟遭全軍覆沒;次年,朝廷再派謁者李嵩和中山太守馬成率軍前往,又連吃敗仗;於是馬援主動請纓。光武帝憐其年老,不許。馬援非常激動,像戰國時老將廉頗那樣,當場披甲上馬,一展雄姿。光武帝十分讚賞,令他率兵四萬平蠻。不幸出師未捷身先死,終未馬革裹屍還。令人嘆息不已。

所以說馬援在東漢時代早期對外族的抵禦的功勞是非常巨大的!


弈樓聽風


伏波將軍只是鑑於個人能力的的稱號。第一位出任伏波將軍的即漢武帝時候的路博德,最著名的伏波將軍是東漢光武帝時候的馬援。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非常感謝為您解答


大鵬帶你看古建


馬援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他曾兩次率軍平定交趾,大破隗囂,為劉秀一統天下做出了卓越貢獻。劉秀建立東漢後,馬援年紀也不小了,但他依然主動請纓出戰,此後西破隴羌,北擊烏桓,威震天下。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只是那個時代的軍銜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