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為什麼不發朋友圈?

深圳奔波人


不發朋友圈是因為懂你的人總會懂你,不懂你的人發再多朋友圈最多也只是給你點贊

“朋友圈”,顧名思義朋友圈就是一群朋友的圈子,兩個人見了一面感覺不錯加了微信好友,這個人就加入了我的朋友圈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發朋友圈:

1、分享喜悅

今天抽獎抽中了,想讓身邊的同事、同學、朋友一起都知道,一起來分享我中獎的喜悅,所以發了朋友圈

2、渴望理解

今天上班,這件事明明不是我的錯,老闆偏說是“你的錯”,發條朋友圈“官大一級壓死人”,渴望有人能理解,安慰自己

3、渴望關注(炫耀)

今天我的孩子參加奧數比賽獲獎了,都是我這個當“媽媽”的功勞,我要發一條朋友圈給我的朋友們炫耀一下,孩子獲獎都是我的功勞


當我們發朋友圈,沒有得到分享喜悅、渴望理解、渴望關注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的不再想發朋友圈了

1、沒有喜悅

當你分享抽中的時候,朋友不是來祝福你,而是來冷嘲熱諷你,什麼時候請客等等。這就不想發朋友圈了

2、不被理解

當你發被老闆罵的朋友圈,得到的評論卻是,你都做了什麼,那是你活該這樣的回答,甚至有人高興。這就不想再發朋友圈了

3、不被關注

當你發朋友圈,曬娃獎狀的時候,卻沒有得到朋友的點贊,評論。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這就會嚴重的使你的自信心下降,不想要再發朋友圈了

朋友圈是一個生活中每個人用來展示自己生活的圈子,有的人在裡面扮演著演員,有的人在裡面扮演著觀眾,同時朋友圈也是我們知道他人生活近況的一種途徑,但現在隨著好友越來越多,陌生人加你的越來越多,為了隱私也會放棄去發朋友圈

不管發不發朋友圈,生活還是得繼續,你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


深度讀書了嗎


還記得在最初接觸微信的時候,發朋友圈是一種熱潮,我們格外熱衷在朋友圈裡表達自我:寫剛看的電影、分享瞬間的感悟、傾吐最近的煩惱等等。可是漸漸地,我們發的朋友圈越來越少,零星的幾條只是不痛不癢的內容。

是什麼讓我們不再發朋友圈了?是我們不再想表達自己,還是朋友圈已經不再是一個能讓我們舒適表達的地方了呢?

1. 朋友圈從私密空間變成了公共空間

在最初的時候,可能你的微信只有幾十個好友,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朋友、你信任的人。那時候朋友圈對你而言是一個私密空間,你在朋友圈發佈一些心裡話的時候,是感到放鬆的。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朋友圈的這種私密性逐漸消失,你的好友充斥著同事、家人、微商、代購等等人,你的微信綁定著你的銀行卡、身份證,朋友圈變成更加開放、透明的公共空間。在朋友圈中發佈內容就像是被人監視一般,我們不再敢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而是反覆修改措辭,生怕受到他人的冷嘲熱諷、甚至被“人肉”。

2. 朋友圈逐漸變成人們的“炫耀場”

朋友圈裡發的圖片都是精心修飾過的,發佈的生活都是你想讓別人看到的,人們失去了用真實的、不加編輯的狀態面對他人的能力。

就像題主說的,“沒錢,沒有東西可以顯擺”,朋友圈變成了一個顯擺的場合,而不是展現真實自己、真實生活的場合,於是那些原本在朋友圈裡展示真實的人逐漸就不發朋友圈了。

3. 碎片化的人生讓人喪失了表達的慾望

十幾年前的大學課堂裡,學生拿著紙質筆記本聽講;現在的課桌上則擺滿了筆記本電腦。一邊參加會議,一邊查收郵件、回覆工作信息也似乎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彷彿不這麼做反而是不夠高效的表現。

人們被碎片化的信息包圍,注意力被切成四分五裂,表達的慾望也隨之被淡化了。即使偶爾有想發一條朋友圈的衝動,也會很快被微信彈窗、消息推送打擾,等回過神來,也似乎想不起剛才想說什麼了。

你還經常發朋友圈嗎?評論告訴我們吧~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Boyd, D.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Public, private, or what. Knowledge Tree, 13(1), 1-7.

Turkle, S. (2017).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Hachette UK.


知我心理學


脫衣服是身體的裸露,發朋友圈是心靈的赤裸。你的快樂只會帶給別人嫉恨,你的痛苦別人也不會分擔,何必自作多情,有的事自己知道了就好了。前段時間我的外公去世,我千里迢迢乘機回家奔喪,外公正好葬在家裡的油菜花地裡,我想起以前外公帶我割油菜,就拍了一張油菜花照片發到朋友圈。


不一會兒很多人都留言,有的說心情不錯啊,有的說你回家幹啥去了旅遊呢,有的說油菜花和你一樣漂亮啊,當時我就懵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棲息地,除了自己誰又會設身處地理解你的心境,自己的心靈世界何必讓別人隨便闖入。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朋友圈裡都是曬好事不好的事誰會曬啊。你曬旅遊別人心裡罵你顯擺,你曬美食別人說你無聊,你曬心情別人說你矯情,有的時候發個生病住院的照片還有些人不走心地點贊,他們覺得點贊就是關心你了,點贊就是支持你了,哪裡會真心關心你,哪有什麼必要發朋友圈?



才妞有顏


針對這個問題,我不是屬於那種“完全不發朋友圈”的人群,只是動態的更新的頻率會低一些。不過對於一些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我大概瞭解些,下面分享給大家。

1.性格內向,朋友圈的存在感較小

現實生活中身邊總會有一些人平時話不多,交結的朋友的寥寥無幾,在人群中的存在感也低,我的高中舍友就是屬於這樣類型的。對於朋友圈我想他是沒有概念的,自大這位高中舍友擁有微信以來,至今沒有見過他的一條動態,同時也不會給別人的朋友圈點贊和評論,就只是看看而已。

我問他為什麼你為什麼從來不發朋友圈,他答道:“沒有發朋友圈的習慣”,是啊,這確實是很簡單和有力的回答。

但是我猜想應該還有害怕的緣由吧,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孤獨,更不願外界結果反映自己的孤獨,試想身邊同學發一條朋友圈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與我相關”,但是自己因為朋友較少,平時話也少,害怕自己一旦發朋友圈基本上沒有互動,這樣不是相當於向大家展現自己的孤獨嗎?所以我猜想這也是一個因素吧。


2.朋友圈已經逐漸失去最本真的意義——隨性分享

我想微信開發人員最初設立朋友圈試想用戶分享自己的生活,快樂給他人,讓他人也能體會到你的快樂,它是簡單的、更是隨性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簡單和隨性一點點的被吞噬。廣告,微商,各種推廣信息在朋友圈如洪水般氾濫,已經司空見慣了。我不否認這是一種進步,人們越來越會利用身邊的工具,並將它最大的效益化。這確實是一種合理的利用。但是一些最初的設計想法也在最這種進步被一點點的拋棄。或許這就是代價吧

一位身邊的同學說:"如果你去旅遊,沒有在朋友圈曬照片,就相當於沒有去!”這句話的意思還是很明顯,這時我就在想,我去旅遊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發朋友圈呀,為什麼旅遊會和發朋友圈之間的關係這麼鐵,以至乎旅遊和發朋友圈成為一種對等的關係呢,這是怎麼了?!朋友圈已經不再是那個單純分享上生活,快樂的地方,因為裡面摻雜太多的東西,“虛榮、愛慕、炫耀”等等,朋友圈正在成為向外界反映個人的形象的地方,所以人們對於自己的朋友圈動態都是選取最精美的圖片,最華麗的語言文字,送上朋友圈,點贊和評論代表著別人對你形象的認可和肯定。自拍三千,只取一張。雖是誇張了些,但是意義還是很深刻的




這樣的話朋友圈也就漸漸的失去那種隨性和簡單。也許很多人不喜歡這樣,更多的是在乎實際的生活,享受此刻眼前的快樂,不想讓去想這麼多,最後看破,漸漸退出朋友圈了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


骨子裡的謙卑


不願再發朋友圈的原因,不是沒話想說,沒事情想分享,而是話到嘴邊,不敢不想了。


可能以前看了場電影,就要寫點啥吐槽或者抒發下心情,吃到美味的甜點,要拍下馬克住等下次再找上小夥伴一起去吃;看到以前黑歷史照片,要艾特下死黨一起追憶下似水流年。當然,生活中突然爆發的負能量,也想發發牢騷抱怨一下。


那時候的朋友圈,是一個烏托邦,自由天堂。在這裡,你可以快樂,可以頹廢,可以扮演迷人的反派,可以當雞湯長腿叔叔。我們肆無忌憚,我們歡脫逗比,我們滿滿負能量,你可以展示真實的自己,說現實中不敢說的話,無論是風光的,狼狽的,有啥關係?完全不care。


但是現實是,越來越多人進入你的朋友圈,品嚐你的狀態為樂。裡面可能有家人,有同事,又或是親戚,你的boss。你總不能拒絕人家吧?但接受也意味著你失去完全的自由了。


什麼叫失去完全的自由呢?就是你發自己的朋友圈都要斟酌再三,每發一條狀態之前,都要細緻的,花很長的時間去設置分組,生怕被不該看到的人誤解。可當你全部設定好的時候,卻發現在沒有了那一刻想要分享的衝動,就只好苦笑著點了取消。


因為萬一被朋友圈的人看到,七想八想,一個個過來問你怎麼了,你怎麼變成這樣時,你就突然覺得,我發朋友圈是為了讓自己爽,不是找事做。經歷這些後,你突然就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更是不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


所以最終,我們變了,藏起自己真正想說的話,隱藏那些負面的情緒,而微信的和應運而生。


凱紫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用微信時的情景嗎?你還記得你發的第一條微信朋友圈的內容是什麼嗎?你要問我還記得不?我會回答我也不記得了。但是我還記得我是為什麼而玩微信的。


微信出來不知道有多久了,更不知道它能做什麼?好像聽說可以聊天,發心情。我在學校一直是用qq,用qq玩炫舞、飛車等遊戲,用qq聊天,用qq發心情,傳照片;微信一出來我就很不高興,都有了qq還出來微信幹嘛,功能還差不多、一直想不通就越來越討厭微信、甚至討厭用微信的人;可能是跟我的性格有關吧,我喜歡一個東西就不會去喜歡另一個相同的東西。

看qq多可愛!

可是,慢慢地我發現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想病毒一樣傳染的好快,連爺爺奶奶都會用微信視頻聊天了。我就想我是不是被淘汰了呀,是我落後了嗎?為了不讓其它人笑話我不會用微信,我不高興的下載了一個,我就讓它待在不起眼的角落,有人笑話我時我就拿出來讓他們看看,我也是會用微信的人。幾年後,身邊的人都不用qq了,好傷心,以前在qq上聊天的朋友qq狀態全都變黑的了,我才點開那個被我冷落的微信,去註冊,登陸。不會加朋友就讓爺爺奶奶教我。

家裡人都建了微信群、同學們也建了微信群、老鄉也建了老鄉群,但裡面都沒有我,我的微信好友不會從來沒有超過20人,除了家人外就剩下幾個特別好的朋友。微信朋友圈一年就發十幾條,發了也看不到朋友圈的訪客,很沒有存在感。

平常就在我自己的公眾號(靈魂淨化師)寫寫日記、發發文章,我覺得發朋友圈沒有必要,我沒有值得炫耀的東西,別人炫耀的東西我也不在乎,跟我沒多大關係。這樣是不是顯得我很孤僻呀!

有沒有人給我講講你們為什麼喜歡發朋友呀?

關注或許我們能成為朋友。


強仔智慧團


放下手機和家人朋友多多語言交流 和同事多多開完笑,我曾經有一次在和家人一起看電視的時候手機上發來一個笑話 然後順手就轉發給了我的家人。突然發現原來家人就在身邊 我為什麼不講給他們聽呢? 手機只是聯絡的工具 他不是必備品,關注周圍身的生活放下電子海洛因。


中廢通Feijiu網


‘剛開始玩朋友圈的時候,朋友圈裡真心是我的最愛,那時很單純的就是幾個家人、親戚、朋友、同學的號。


工作閒暇之餘拿上手機給朋友、同學聊天、曬照片、整天泡在上邊,有說不完的話題、曬不完的片,隨手照個片片就甩到朋友圈裡。

美人照、搞怪照、街拍照、甚至每天吃什麼都要拿到圈裡曬哂,樂此不疲。


後來,後來,再後來……


漸漸的朋友圈就有求給某某投票,推銷某某產品的,剛開始還是有求就應,這類東西多了就煩了,據媒體報道還有個人信息被盜的後果,就不怎麼投了,但彼此之間的感覺有了些微妙變化。


由於時間的積澱朋友圈的料越來越有質感了,點贊也變得極其敏感了,贊什麼樣的作品?是按發文或片片的認可度點贊?還是友情點贊?有時覺得怪怪的,給張點贊,忘了給李點贊,不管怎麼心裡都有些許的計較。


你曬了大餐、國內外遊的片片有人酸酸的說你顯擺,那怕你的初衷只是隨性曬曬分享,卻招至別人的奚落,其實雙方都不是惡意的,就是人心聚在朋友圈這個空問裡太容易敏感了,特別是朋友、同學之間。

有時有好料想發,但轉念一想顧及到別人的感受也就罷了。


所以現在不怎麼刷朋友圈了,瀏覽網頁的時間更多了些。


田相平


以前我也喜歡一天發一個值得記錄生活美好的朋友圈,現在把主要精力耗在頭條裡了,因為頭條也可以記錄生活點滴,而且視頻時間夠長,更完整,有同意的麼?


忘憂草閒聊情感生活


工作緊任務重,時間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