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華嚴寺與華嚴街”

很久以前,高郵古城南門外,寺廟林立,迂迴路轉,是個“清磬一聲香界寂,雨花深處瀹雲芽”的“野僧家”世界。這中間有個聞名遐邇的華嚴寺,後來華嚴街也因它得名。華嚴寺雖早已不存,而它卻常常引起老人們的追思和傳談,青年們聽了也覺得稀奇。

從南門大街一直向前走,過大豬集巷和雙人盡頭巷的巷頭,就到了華嚴街,再走一百米左右,有一塊不大的荒地與相鄰的兩三戶人家。這個地方就是高郵歷史上著名的八大名寺之一——華嚴寺的遺址。現在有不少人已說不出它的確切地點。打開相關史冊可見:華嚴寺於南宋淳熙年間僧諸千建,清乾隆四十五年毀於火,時揚州知州楊宜侖重建。1956年運河拓寬時拆除。

一位現年八十五歲叫陳玉林的老人告訴筆者,他在華嚴街93—3號的住處,就是華嚴寺後大殿原來所在的位置。華嚴寺堂東朝西,山門向著運河堤畔。運河堤旁聳立一個翹角高亭可以飽覽西湖風光。堤東向下十幾個石階,有個“歇腳”亭。再下幾個石階,就到了山門前三間的韋馱殿。迎門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佛龕的背後是身穿甲冑,威武雄壯的韋馱菩薩。後大殿四間,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被視為理智完備的“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居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處左,體現理性的普賢菩薩處右。大殿的兩旁還有觀世音等菩薩。在前後殿之間是個大院。北側有廂房四間,供僧侶食宿用。大院南側有一棵需三、四人合抱的銀杏樹,高三、四十米,在很遠的地方就見到它碧雲般的樹冠。可惜,這棵大樹和附近寺廟的銀杏樹一樣,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被 工廠鋸去製作木模了。

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華嚴寺與華嚴街”


華嚴寺被拆,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但它的風貌影響猶存,一些有趣的故事還廣為流傳。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高郵時,不僅在城北放生寺住過,還到過城南華嚴寺。乾隆曾在大銀杏樹下躲雨,雨過之後,銀杏樹仍不停地滴水,乾隆對大樹說道:朕已避雨,汝仍溼我,何以沒心?由此,這棵樹結出的白果,真的無“芯”。還傳說,後來乾隆見了韋馱菩薩,說道:汝竟日站起,何不坐下歇息?此後,這裡的韋馱就成為坐像了。幾位老人和一位老方丈都說,在其他地方,所見韋馱都是站像,唯高郵華嚴寺的韋馱是坐像,手拄著金剛杵,確實與外地的不同。

在華嚴寺附近,還有不少的寺廟,北面有財神廟、土地廟等六個寺廟,東面有元正庵,南面有草堰庵和“奶奶殿”。此“殿”實名為“碧霞宮”,宮中有一臥佛,院內有棵高聳入雲

的銀杏樹。 當地至今還傳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說從前有個叫陳志春的,由京城奉旨赴江南某處(一說南京,一說鎮江)上任,路過高郵時,他母親生病了,想喝魚湯,於是買來一條鯉魚母親見了不忍吃它,叫人取下三片魚鱗煮湯,把魚放生了。後來,他母親就住下了,砌的屋就叫“碧霞宮”。這個故事出自何處巳很難查考。何況《高郵縣誌》上所載“或奇談奶奶殿之神為泰山王之西宮”,也只不過是“奇談”而已。而過去“東嶽大帝”每次出巡都經過“奶奶殿”,這是事實。但老人們說.泰山王出巡的神駕,來時總是停放在華嚴寺的歇腳亭裡,香火很盛,熱鬧得很。

解放前,華嚴寺所在的地方,並沒有叫過“華嚴街”。因沒有“街”,草木叢生野墳亂置被人們稱為“花子塋”。因這兒水陸交通方便,又靠近南門大街,到此混飯吃的來自四面八方,不僅有裡下河的人,還有不少外省來的連家戶。所謂的“家”,不過是用蘆蓆圈圈,用樹杈、茅草搭個棚子而已。過去住這兒的人,大都是貧窮賣苦力的人,如挑籮把擔,賣魚

賣草,提籃小賣以及做各種手藝的人。

1949年高郵第二次解放時,華嚴寺這一帶,滿目草屋、棚戶。運河堤下沒有街道,運河堤上住著三十多戶人家,座東朝西,多是草屋、蘆棚,只有幾家蓋的瓦房。這當中,有開茶爐店的,賣“高壯大饅頭”的,賣魚的,有挑籮搬運的,還有一家開“五洋”小店的,兩家開草行的,但沒有一家陸陳行。只有堤下一家開磨坊,養幾頭驢子,還有一家開宰牛場,砌個瓦房四合院,算是突出的了。

解放初,這一帶是南益鎮的一個街道,後來叫新華居委會。1953年選舉時,叫華嚴選區,而後就有了“華嚴街”的門牌,現在的華嚴街門牌1—132號,屬琵琶社區居委會。

說到“街”,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有寬闊的馬路,繁華的街市。就我看採,它倒像是偏僻村落的一隅,它的路,就像山區小道。多少年來,運河堤下的華嚴街,是一條小土路,直到幾年前才鋪成一條三百多米長,一點五米寬的水泥路,這與現在的鄉村街道相比,遜色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