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 等稱號。

福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時期的黃土侖類型,表明閩族先民們已在此以漁獵、採集,或從事原始農耕,使用磨製石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紡織、製陶等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裝飾藝術。戰國秦漢,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別在鼓屏路錢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場基建工地、歐冶池畔省財政廳基建工地,發現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有漢代龍鳳紋瓦當、萬歲紋瓦當、布紋磚、筒瓦、板瓦堆積和建築基址等;與此同時,在新店古城村發現漢代城址遺蹟等,都為《史記》有關閩越國都冶城的記載提供新的實物佐證。

自從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築子城,鑿西湖、東湖灌溉農田;東晉衣冠士族與百姓南渡,許多姓氏舉族入閩,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福州經濟、文化的復甦與發展。福州城郊就發現眾多的晉代與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懷安窯址發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發現有南朝款識的窯具。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于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鴉片戰爭後,福州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洋務運動興起,福州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又是中國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搖籃之一。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據考古發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殼丘頭文化與公元前3000年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史籍開始出現"百越"、“閩越”的稱謂。《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這一時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閩人,或是閩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國滅亡後,南逃的部分越國貴族與福州當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設閩中郡(今福州隸屬於它)。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被正式封為閩越國國王,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國,部分閩越人被強制遷徙到江淮一帶,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設立冶縣。三國時期福州為東吳的造船中心之一。晉太康年間晉安郡首位太守嚴高修築了福州子城,開鑿東湖、西湖以及運河(即今天的晉安河),奠定了後世福州城的雛形。308年(永嘉二年),亦即“五胡亂華”之際,晉安郡成為八姓入閩的中原漢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隋唐時期,福建的政治經濟中心從閩北轉移到了福州一帶。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後,福州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大幅進步。中晚唐中原動盪,北方漢人持續移民入閩。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黃巢軍隊攻佔。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審知的光、壽州軍佔領了福州,並以福州為據點統一了福建,開創閩國,並帶來中原移民潮,被稱作“十八姓從王”。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定都福州。保大三年(945年)閩國被南唐所滅,開運四年(947年)吳越擊敗軍閥李弘義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北宋吞併吳越、佔領福州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榮,城池的擴建將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時的佛教在福州的發展也很迅速,中國南方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華林寺大殿就建於這一時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時期逐漸形成。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宋代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開寶七年(974年)和熙寧二年(1069年),刺史錢昱和程師孟先後擴建城池。慶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間大興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福州的城市內河水網體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眾多,經濟極其繁榮,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時人口超過59萬,其中城內人口超過十萬。宋代福州的農業高度發展,還是宋朝造船業的中心,其商品經濟發達、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文化上,兩宋時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狀元10名,武狀元11名,進士2247名,福建是中國出狀元最多的省份,福州佔福建大部分,奠定了福州科舉文教在中國領先的地位。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臨安後,南宋益王趙昰以福州為行都稱帝,改年號景炎,十一月,蒙古軍隊攻佔福州,趙昰從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時間作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發生亦思法杭兵亂,亦思巴奚軍一度佔領福州。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軍隊佔領福州。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從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開始遷居琉球,而鄭和艦隊選擇長樂縣太平港作為停泊基地、物資採辦地及開赴西洋的起點,很多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的寶船即是福州製造的福船(古代木質海船代表),而大批幹練的福州籍水手則活躍在鄭和艦隊中。此後福州海外貿易逐漸復甦,成化十年(1474年)成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還是中國和琉球交往的樞紐,福州柔遠驛專門用於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間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繼光曾兩度入閩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意大利等國同福州的接觸漸趨頻繁,天啟四年(1624年)底,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都稱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擊潰隆武政權後攻佔福州。

清初,清軍與鄭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進行拉鋸戰,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又據福州反清。動盪的局勢導致清政府施行海禁、遷界政策,強迫福州沿海居民內遷,重創福州沿海的社會經濟,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界政策取消。明清兩代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使福州城大規模發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國重要的海洋貿易中心,其主要貿易對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經濟的繁榮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紀道光年間,有歐洲人估計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經達到50萬。

鴉片戰爭之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臺島的英國領事館建立起,先後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領事館。臺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而福州的茶葉出口更佔到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5%。外資、民營與官營的銀行、企業、商號等相繼在福州開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開始在福州傳播,並在此後創立了許多教會學校和福州最早的報紙和期刊。洋務運動興起後,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馬尾設立了福建船政局(後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隨後福建水師成立。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馬尾港發生的馬江海戰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晚清的福州是中國較為現代化的城市。清朝立憲運動後,福建省諮議局於宣統元年(1909年)在福州開幕。宣統三年(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擊敗清軍,佔領福州,成立了福建軍政府。

近現代

民國二年(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敗後,福州軍閥爭權、政局動盪,各派系軍閥先後進駐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權,直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軍佔領福州並結束了福州的軍閥統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和國民黨內部分反蔣中正的勢力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於福州,蔣中正隨即率軍進攻福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佔領福州,閩變失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間兩度佔領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設市。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8月17日後進入福州城。


當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福州市人民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社會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被撤銷,許多教會組織也被取締,私營企業逐步國有化,還進行了多次政治運動。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開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開始對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進行平反。經國務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閩侯專區專區機關駐地移駐莆田城廂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管轄閩侯縣、永泰縣、長樂縣、福清縣、閩清縣、連江縣、古田縣、羅源縣、屏南縣、平潭縣、莆田縣、仙遊縣。1970年7月底,連江縣和古田縣、羅源縣、屏南縣再度劃入福安專區。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莆田專區管轄莆田縣、仙遊縣、閩侯縣、永泰縣、長樂縣、福清縣、閩清縣

、平潭縣。同年6月,改稱莆田地區,管轄範圍不變。1973年07月,閩侯縣從莆田地區實際劃給福州。1980年3月30日,國務院批准福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區轄屬的永泰、福清、平潭、長樂、永泰、閩清實際給福州管轄。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覆莆田地區改為莆田市,永泰縣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縣升格為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供給仍然繼續由莆田地區(莆田市)建設、維護、負責到2008年

永泰縣和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從莆田市區劃給福州代管。1985年又批准在馬尾興辦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世紀90年代,福州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到了2009年5月,國務院又公佈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決議。

城市歷史之福建福州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