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心理的變化怎麼成就你,毀壞你,掌握終極法則,讓自我更上層樓!

心理的變化怎麼成就你,毀壞你,掌握終極法則,讓自我更上層樓!

(一)

構成每一生物內在中心的生活意志,在高等動物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就是說,在最聰明的動物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因此,在這種動物身上,生活意志的本質,也可以看得最清楚。可是,在比較低等的動物身上,生活意志的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意志客觀化的程度也比較低;反過來說,在比動物更高的人類身上,理性的出現,表示人類能夠縝密思考,因此,人類也有裝假掩飾的能力,這種掩飾裝假能力很快把意志蒙上一層障幕。所以,在人類身上,意志只有在情緒和激情爆發時才表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當激情表現出來時往往激發信心的緣故,不管它是哪一種激情。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激情是詩人和演員表演的主要題材。——可是,我們對貓、狗、猴子等的喜愛,就是由於上述的事實;使我們感到愉快的,就是它們所有行動的天真無飾。

受習慣力量影響的許多事情,有賴我們天生基本特性的持久和無法改變,因此,在許多同樣環境下,我們所做的往往都是一樣,即使教一百次,也和第一次時感到同樣的需要。——另一方面,真正的習慣力量確是從惰性而來的,這種惰性想使智力和意志作新的選擇時避免費力、困難甚至危險,因此,使我們今天還仿著昨天和以前無數次教過的事情,而我們所知道的,將符合這種情形。

可是,這問題的真相在更深一層上。因為,我們要用一種比初看情形下更為特殊的意義來了解它。對於完全受機械原因影響的物體來說,可以稱為惰性力量的,對於受刺激動機影響的身體來說,則稱為習慣力量。純粹基於習慣而從事的活動,確是沒有任何個別特殊動機而產生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從事這些活動時並沒有確確實實思考它們的緣故。任何成為習慣的活動只有第一次才有動機,這個動機的後效構成現在的習慣,這足以使這種活動繼續不停地發生,就像物體被推動以後,只要沒有阻力,會繼續運動而無需再加推動一樣。同樣的原理也可以適用於動物,這裡,動物所受的訓練,可以說是一種故意造成的習慣。馬匹被動地繼續拉車,並沒有人驅策它,這種動作仍然是最初用鞭子使它拉車的結果,像根據惰性定律的習慣一樣,使這種動作繼續不斷下去。——這所說的一切,不只是比喻而已,事情都是一樣——是不同階段的客觀化意志,正因為它遵循同樣的運動法則,所以,表現這種不同的形態。

(二)

“長命百歲!”是西班牙的一句普通問候話,“希望長命”是所有人類的共同願望。無疑的,我們不應以關於生命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應該用一種關於人類固有本質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即生活意志。

所有離別都是先嚐死亡的滋味,而所有重聚則是先嚐復活的滋味。這就是為什麼縱使彼此不太關心的朋友二三十年後再見時也會感到非常愉快的緣故。

突然來臨的好運容易破壞,因為,快樂和不快樂只是我們所需和所得兩者之間的比率而已,因此,我們感覺不到自己擁有或確知將要擁有的財貨;因為,一切快樂只是消極性的,只有除去痛苦的效果,相反的,痛苦或不幸卻是積極性因素,也是直接感覺到的。如果擁有財富,或確知有希望擁有財富,我們的需求便立刻增加,這使我們增加了對更多財富和更大希望的要求。相反的,如果長久的不幸使我們精神萎縮並使需求減少到最低限度,那麼,就缺乏接受突然來臨之好運的能力,因為,由於它與現存的需求不符,所以,便產生一種顯然積極的效果,因而全力進行,因此,能使精神分裂,容易傷害。

所謂“希望”,是欲求某種東西及其可能性的混合物。

沒有希望的人也沒有恐懼,這就是“失望”兩個字的意義。因為,人類很自然地相信自己希望成為事實的東西,人類之所以相信它,是因為人類欲求它;如果人類本性中這種特質為一再的壞運所消滅,甚至相信自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卻偏偏發生,而希望發生的事情,卻只因他的欲求而偏偏不發生,於是,便產生所謂絕望的情形。

(三)

當自然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心中就燃起一股報復的意念,我們時常聽人說,報復是痛快的事。這個事實可以從許多隻為報復而不想獲得報償所做的犧牲中加以證明。我想對這個事實提出一種心理上的解釋。

自然或機遇或命運加於我們的痛苦,不像別人意志所加於的那樣大。這種情形是因為我們知道自然和機遇乃世界的支配者,也因為我們知道,自然和機遇為我們帶來的,也會為別人帶來,因此,當我們的痛苦來自於這個原因時,我們悲嘆的,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人類的共同命運。可是,相反的,由他人意志所引起的痛苦,卻含有令人特別難受的痛苦或屈辱,即意識到別人在力量或機智方面的優越以及自己的無能。如果能有補償,補償固然可以抵消所受的損害,但是,那種格外難受的感覺,那種所謂“我必須忍受別人”的感覺,往往比損傷本身帶來更大的傷害,只能以報復的方式才能減輕。不論我們用什麼方法,用力量或是機智,只要我們對別人報以損傷,證明他並不優於自己,於是,內心獲得了所渴求的滿足。因此,凡是有高傲或虛榮的地方,也就有報復。但是,所有滿足的慾望,多少都表現是一種幻想,因此,報復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從報復中得到的快樂往往由於事後感到的同情心而覺得難受;的確,嚴厲的報復事後常常會痛心而且良心不安,我們不再感到使自己報復的那個動機,我們感到的,只是自己的邪惡。

(四)

金錢代表人類的抽象快樂;因此,凡是不能再有具體快樂的人,往往把整個心思都放在金錢上面。

當意志排斥知識時,我們稱這種情形為固執。

憎恨是一種屬於“心”的東西,而輕視則是一種屬於“腦”的東西。

憎恨和輕視彼此完全不同,也相互排斥。的確,多數的憎恨,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於不得不尊重別人的優點;相反的,如果你憎恨自己所遇到的卑賤不幸的人,那麼,就結束了你的憎恨,因為你更容易輕視他們。真正的輕視與真正的高傲正好相反,真正的輕視藏在心中,不讓別人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如果你讓自己所輕視的人注意到這個事實,就對他顯出某種敬意了,如果你希望他知道自己如何把他看低的話——便不是輕視,而是憎恨了。相反的,真正的輕視是完全認定別人的無價值;這裡容許放縱和抑制的存在,為了自身的安全,我們避免刺激被輕視的人,因為每個人都能帶來損害。不過,如果這種純粹的、冷漠的和真正的輕視表現出來的話,所得到的便是最強烈的憎恨,因為被輕視的人沒有力量回以輕視。

造成人們殘酷無情的原因是,每個人都要忍受足夠的煩惱,或以為自己有足夠的煩惱。可是,相反的,造成人們如此好奇的原因,則是極端相反的——即厭煩。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對某人的真正看法如何,只要留意一下自己第一次在門口看到他給自己的意想不到的信件時所產生的印象就可以了。

(五)

理性也應該稱為預言,因為,理性向我們展示未來(即我們現在所做事情的未來結果)。這正是為什麼當強烈慾望或暴怒或貪婪將把我們導人必將悔恨的錯誤道路上時設法加以剋制的緣故。

人類的快樂和幸福狀況,往往可以和樹林相比:從遠的地方看去,覺得美麗,可是,如果你走進裡面,美感就消失不見了,再也無法發現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羨慕別人的緣故。

儘管我們有許多真實的反應,儘管我們時常照鏡子,可是,為什麼永遠不能真正認識自己因而也不能像描述別人一樣的在想像中描述自己呢?

造成這種情形的理由一部分是由於下述事實即當我們在某一反應中注意自己時,往往是直接不動的注視,因此,眼睛的動作便大部分失去了,而事實上眼睛的動作是意味深長的,也是“注視”的實際特徵。可是,我們心理上似乎也有類似這種肉體上的缺點。如果要客觀地認識所感覺的東西,便要離開這東西去看它;但是,當我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影像時,便無法採取一種有距離的觀點,因為這種觀點最後是基於道德的自我主義及其深刻的非我感。因此,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像時,自我主義便會告訴我們“這不是非我,而是我”,因而妨礙任何純粹的客觀認識。

(六)

只有在意識到無意識生活的人看來,這種生活才是實在的,當下直接的實在是個人意識的條件。因此,人的個別真實生活,主要也在自己意識中。但是,這必然是觀念化的,因而受心智及心智活動範圍和內容所限制。因此,意識明晰的程度,即思想明晰的程度,可以視為生活的真實性程度。但這種思想或意識的明晰程度,這種對自身或他人生活明晰覺識的程度,在人類中的變化非常大,因為,有的人先天具備的智力高,有的人先天具備的智力低,有些人的思想有相當發展,有些人的思想卻沒有多大發展,有些人具有閒暇工夫從事思想,有些人則沒有工夫思想。就智力的內在和先天差異而言,如果沒有考慮每一個別情形,則這些就無法作適當的比較,因為,這種差異從近處是看不到的,同時,文化程度、閒暇和職業方面的不同,也是不易發現的。但是,縱使只依據這些,我們也必須承認,很多人的生活程度,至少比別人大十倍。

這裡,我們不必說那些不開化的人,因為,他們的生活和活在樹上的猿猴差不多,例如,我們想一想那不勒斯或威尼斯的挑夫,看看他從出生到死亡的生活過程。這種人的生活完全為慾望所支配,用自己的勞力維持生活,靠自己的勞力供給一天的需要,其實是供給一時的需要;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永遠在動亂不安中,總是辛辛苦苫;不考慮明天的事情,極度疲乏後,休息一下來恢復體力,總在爭爭吵吵,沒有一點時間用在思想上,在溫和的天氣下享受肉體上的舒適,吃得也馬馬虎虎,最後,教會供給他愚蠢的迷信,作為形而上的安慰。這種無休止的迷夢,構成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內容。他們只知道滿足現在的需要,他們不會想到自己生存的一致性,更不會想到生存本身。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雖然活在這世界,卻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存在。

現在,我們來看看深思熟慮而頭腦靈敏的商人,在這種人的生活中,他的時間老是花在思索方面,他小心翼翼地實行自己周密考慮的計劃,建立自己的家庭,為妻兒女子的未來打算,也參加共同事務。很顯然的,這種人的生活與前者比起來,富於自我意識,就是說,他的生活具有較高的真實性。

最後,說到詩人,甚至哲學家,在這種人的生活中,思想已經達到極高的程度,他忽略生活中的個別現象,對生活本身產生疑惑,對這個不可解的大謎產生疑惑,他的意識已達到非常明晰的地步,因而變為普遍的意識。通過這種意識,他心中的觀念已超越一切為意志役使的關係,正向他展示一個讓自己探索思想而非渾渾噩噩活下去的世界。——如果意識程度就是實在性程度的話——那麼,當我們說這種人是“最真實的人”時,這句話就有意義了。

(七)

為什麼我們用“平常”兩個字表示輕視的意思呢?為什麼我們用“不平常”幾個字表示讚揚的意思呢?為什麼凡是平常的東西都是可輕視的呢?

“平常”兩個字的原始意義是指屬於所有人的東西,亦即屬於整個人類的東西。因此,凡是除了一般人類所具有者以外沒有其他特性的人,都是“平常人”。

因為,一個與千千萬萬人無異的人,能有什麼價值呢?千千萬萬人嗎?不,應該說無數的人,應該說,像鐵匠打鐵時冒出無數火花一樣,大自然在其永遠無限的源泉中不斷湧出的無數的人。

我以前常常說,動物只具有種族的性格,惟有人類獲得真正的個性。然而,在大多數人中,只有很少的人具有真正的個性,他們幾乎可以分為兩類。他們的慾望和思想像面孔一樣,都是整個“類”的慾望和思想,或者至少應該說是他們自己所屬的類的慾望和思想,因此,他們的慾望和思想都是卑微不足道的,每天常見的,平常的,無數次重複出現的。他們所說的和所做的,都可以正確地事先預料到。他們沒有個人的特性,好像是工廠造出來的。

他們的秉性就是所屬類的秉性,難道他們的生活不是如此的嗎?無論怎樣,我們都可以說,所有高貴、偉大、崇高的人,由於他們所具本性的結果,都是孤立於一個世界裡,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比表示日常現象的“平常”兩個字更好的字來表示低級而令人討厭的東西。

(八)

作為“物自體”的意志,是一切東西的共同素質,是萬物的普遍要素。因此,我們和每個人一樣,都具有這種意志,其實,也是和動物一樣,甚至與更低等的東西一樣,都具有這種意志。就任何東西和任何人都具有這種意志而言,我們都是一樣的。可是,在另一方面看,使某個東西高於另一東西,使某個人高於另一人的則是知識。由於這個緣故,我們所說的,應該儘可能地限於知識的表現。因為,人人皆具的意志,由於那個緣故,也是“平常的”。因此,所有意志的強烈表現都是“平常的”,就是說,意志把我們降低為類的樣品,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所表現的只是類的特性。所以,我們共同所有的就只有憤怒、無限的快樂、憎恨、恐懼,總之,是一切情緒,就是說,一切意志的激動,如果意志非常強烈以至蓋過意識中的知識並使人類表現為意志動物而非認知動物的話。如果人為這種情緒所支配,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和最平常的人一樣。相反的,凡是希望成為不平常的人,就是說,凡是希望成為偉人的人,決不應讓意志的激動支配他的整個意識,不管他如何地必須這樣做。他應能注意到別人的可厭意見而不讓自己的意見受它影響。的確,除了我們把別人傷害或侮辱我們的話,像其他無數錯誤一樣,毫不猶豫地歸之於說話者的無知,因而只注意到它們而不受其影響以外,沒有更明確的象徵表示我們的偉大。

(九)

人類中一切基本的東西,一切真實的東西,都像自然勢力一樣,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作用。因此,在意識中經過的東西變成觀念。所以,在某種範圍以內,它的表現就是觀念的溝通。於是,所有性格上和心靈上的真實而確定的特質,主要都是無意識的,也只有如此,才產生深刻的印象。人在無意中做的事情,並不花費他的力量,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產生它的替代品。一切原始概念,諸如一切真正成就的基礎以及構成真正成就的核心者,都是在這種方式之下形成的。因此,只有先天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和穩固的。如果你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在寫作、繪畫上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須遵循法則而不認識法則。

很多人相信自己的好運是由於環境。他們以為,自己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笑容,這種笑容使他們獲得許多人的好感。然而,我們知道,一個人可能面帶微笑,實際上卻是惡棍。

(十)

具備著偉大而光輝特質的人,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的過錯和弱點。他們把這些過錯和弱點看作自己已付出代價的東西,他們甚至還進一步以為,他們不因這些弱點而感到羞慚,反而以具有這種弱點為光榮。

相反的,另有許多性格善良而具有無瑕疵的智者,卻決不承認自己一點點小缺點,小心翼翼地隱藏這些缺點,任何人提到這些缺點時,他們都會很敏感。因為,他們整個優點都在於沒有缺點和瑕疵,因此,凡是表現出來的缺點,都會直接使他們的優點消失不見。

即使在接受訓練的能力方面,人類也是超過其他動物的。清真教徒被訓練每日五次面向麥加祈禱,他們固定不變地這樣做。基督教徒被訓練於某些場合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和跪拜等;而一般宗教則形成訓練技巧中的真正傑作,即心理能力的訓練——大家都知道,這種訓練是不能太早開始的。有人認為,除非我們在某人的六歲以前,以嚴肅熱烈的態度開始不斷地對他述說某種事情使他產生深刻印象,否則這種事情便不能在這個人的腦海裡牢固不拔,我覺得沒有比這種看法更明顯不過了。因為,對人的訓練,和對動物的訓練一樣,只有在早期才能得到完全的成功。

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表示大腦的知覺作用相當強大,不一定需要感官的刺激使它活動。

因此,想像力愈活動,由感官從外界傳來的知覺便愈少。長期的孤獨、身人囹圄或臥病在床、沉默、薄暮、黑夜等,都有助於想像力的產生,在這些境況的影響之下,不需要刺激,就會使想像力發生作用。相’反的,如果外界有豐富的材料讓我們知覺,如在遊覽時,在喧擾的生活中,在日正當中時,那麼,想像力便休息了,即使受到激發時也不活動,因為這時不是它活動的時候。然而,如果要使想像力獲得豐富的成

果,便要從外界接受大量刺激,因為只有外界刺激才填滿它的儲藏室。但是,培養想像力和滋養身體一樣,在身體獲得大量需要加以消化的滋養品時,就是身體最虛弱和最需要休養的時候——可是,它後來表現的一切力量,卻是從這滋養品而來的。

(十一)

記憶很可能被其中所含有的東西所混亂,但它不會真正成為令人生厭的東西。記憶的能力不因接受而減少,就像把沙粒堆成不同形狀時並不表示不能堆成其他形狀一樣。在這個意義上看,記憶是沒有根基的。然而,你擁有的知識愈多,這種知識愈是五花八門,那麼,你就要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記憶中找出所希望的東西,因為,這個時候,你會像一個想在堆滿貨物的大貨倉中找尋某一特殊貨品的店主一樣;或者,正確地說,因為,由於你所具有的思想路線可能非常豐富,便必須回想那條距自己達到所期記憶的思想路線。因為,記憶不是保存東西的儲藏室,記憶只是運用心理力量的能力:頭腦只擁有可能的知識,並非擁有實際的知識。

通常,有大才的人與才能很低的人相處比與才能平常的人相處要好一些,因為,這就像專制君主和平民以及祖父和孫兒自然地聯合起來一樣。

很多人需要外界的活動,因為他們沒有內心的活動。相反的,凡是後者不存在的地方,前者便可能是一種非常討厭的東西和阻礙物。——前一事實也說明了那些無事可做者靜不下來以及毫無目的地跑來跑去的原因。使他們從一個國家跑到另一個國家的原因,就像在時使他們聚在一起組成那些令人見了可笑的集會一樣,都是由於厭煩無聊。我曾經從一位不認識的50歲老紳士那裡,偶然地證實了這種看法,這位老紳士告訴我,他曾經做了一次為期兩年的愉快旅行,他到過世界上許多遙遠奇妙的地方。當我說他一定受到很多困難、辛苦和危險時,他毫不猶豫地、非常坦白地回答說:“我沒有一刻厭煩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