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理解互聯網思維中的大數據思維?

桃花間一壺酒


先有互聯網,接著是基於互聯網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一定會相應的發展出大數據思維。

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的基礎思維都脫離不了系統思維,如果從系統思維入手反過來理解被過分解讀的【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思維】,其實有時反而更加清晰。這得要求自己先掌握系統思維的相關知識層。關談互聯網思維,其實都是一些被漂浮在表面的東西,很混亂、也很動亂,表層的東西也確實是這樣子,但當透過系統思維再去理解時,其實就不會被很多磚家創造的新詞所糊弄,就不會被他們搞得不知所措,甚至無適手足。

今天談一下我自己理解的大數據思維。個人喜歡從抽象層次來解讀。先說一個感性例子

把大數據應用於一個人自身

你如果抽取一些要素,把這些要素結構化、數據化,就會形成個人的數據庫,利用這個數據庫來觀察自己,其實比自己反思自己會更加準確,也更加可靠,更加可預測,數據是最大事實,只不過用事實來反證自己而已。你以為自己的不確定性,在數據面前其實自己是一個很確定的一個人。

把大數據應用於你的小孩

照樣畫葫蘆,你也可以為你的孩子,設計一個數據庫,用這個數據庫來了解你的孩子,比你大腦裡自以為了解的孩子會更加精準,反過來你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只不過,這一切聽起來有點冰冷而已。但其實數據就是可以發揮出這樣的威力。

我們來談談大數據思維,其實還是基於系統思維的一些概念出發的

比如結構的層次,無非是要素及要素的連接及其內在邏輯。

而大數據就需要用一個結構【要素,及要素之間連接的內在邏輯】來設計。以一種設計的形式來表述相關的一些數據,背後體現了一種思維方式,而這就是大數據思維。

而大數據思維,其實還是要基於假設性思維和設計思維。所謂假設性思維,就是你自己心中要先持有一個假設,你要抽取,提煉哪些數據要素。而這些數據要素大多的時候只能是基於假設的層面,然後再通過設計,把這些假設變成數據思維的模型。最後把海量的數據,經過這個數據思維模型,就會形成相應的海量數據庫。

最後反過來要驗證這些數據的價值,大數據是否真能預測和評估一種趨勢,這些都得用數據說話。

這個要是基於互聯網之前,你要摘取這樣的海量數據基本是不可能的。互聯網本身就可以形成數據思考的閉環。從假設到設計結構再到收集數據,再到數據應用,再反過來用數據驗證假設,是否要調整數據要素。這一切在互聯網上直接就形成了閉環。

數據是有價值的,精細化的數據,是可以在基本層面衡量出現在及未來的一些趨勢,而且是立足於數據,並用數據來作為你對一些假設的【檢驗】。這種實證程度會永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會是一個大數據公司

馬雲底下的那些公司,基本上就可以為每個人作一個畫象,有時這些畫象會比你自己還更真實。如果數據足夠精細,足夠多維,真得是可以刻畫出人。這是個人理解到的大數據思維。


認知框架


我們在o2o時代做營銷,到底哪種趨勢和戰略更加有效?這裡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個是互聯網思維,另一個是大數據思維。

互聯網思維與大數據思維有交集但又不重合。目前熱炒的互聯網營銷案例,基本上剝離了大數據,更多是題材炒作和傳播方式炒作。而大數據營銷也不侷限於互聯網,它還包含了線下營銷。

營銷藝術與科學之辯

如何看待這兩種營銷思維?事實上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思維的PK,本質是關於營銷的藝術和科學之爭。一個流派認為營銷是門藝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另一流派則把營銷當作科學對待,通過對消費者行為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得出優化營銷的策略。

互聯網思維可以理解為三個關鍵詞——體驗、話題、傳播。體驗是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或享受服務時體驗到的感覺,以互聯網媒介可以迅速將體驗轉化成話題傳播出去,傳播之後又引發新的體驗,進而引發更多的話題及傳播。

大數據實際上是營銷的科學導向的自然演化。大數據思維有三個緯度——定量思維、相關思維、實驗思維。

第一,定量思維,即提供更多描述性的信息,其原則是一切皆可測。不僅銷售數據、價格這些客觀標準可以形成大數據,甚至連顧客情緒(如對色彩、空間的感知等)都可以測得,大數據包含了與消費行為有關的方方面面;

第二,相關思維,一切皆可連,消費者行為的不同數據都有內在聯繫。這可以用來預測消費者的行為偏好;

第三,實驗思維,一切皆可試,大數據所帶來的信息可以幫助制定營銷策略。

這就是三個大數據運用遞進的層次:首先是描述,然後是預測,最後產生攻略。

一切皆可測:迪士尼MagicBand手環

美國迪斯尼公司最近投資了10億美元進行線下顧客跟蹤和數據採集,開發出MagicBand手環。遊客在入園時佩戴上帶有位置採集功能的手環,園方可以通過定位系統瞭解不同區域遊客的分佈情況,並將這一信息告訴遊客,方便遊客選擇最佳遊玩路線。此外,用戶還可以使用移動訂餐功能,通過手環的定位,送餐人員能夠將快餐送到用戶手中。利用大數據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也有助於疏導園內的人流。而採集得到的顧客數據,可以用於精準營銷。這是一切皆可測的例子,線下活動也可以被測量。

一切皆可連:網上訂餐追蹤系統

一家做訂餐配送的互聯網企業,在送外賣的自行車和汽車上安裝一套軟件和追蹤系統,從配送外賣中採集了大量數據,如誰訂了什麼外賣、經過什麼路線、到了誰的家裡…… 而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哪家餐館的什麼外賣比較受歡迎,最快捷的路徑是那一條等,在此基礎上為商家提供備料建議,並規劃一條合理高效的送餐路線。利用分析表面看似無關聯的大數據,公司能夠提供優化餐館運營的增值服務。

一切皆可試:電商頁面推薦功能

電商購物中,商品頁面的其他產品推薦是個重要的功能(例如“買過該商品的人還買過XXX”)。如何量化和優化推薦功能的效果?有研究機構做了這樣一個測試:按順序向用戶推薦全部/屏蔽部分推薦/屏蔽所有推薦,經過一個月測試之後,跟蹤被測試對象的購買情況,發現不屏蔽推薦的短期效應最高,購買量最多。而屏蔽所有推薦的效果要優於屏蔽部分推薦。而原先購買過商品的消費者在被屏蔽推薦之後,商品的銷售額下降更快,因而可以得出推薦功能對有忠誠度的客戶作用更大。更有趣的是推薦功能的長期效果。研究發現,不論首次購買過程中用戶是否購買了推薦商品,第二次的訪問情況都遵循這一規律:未被屏蔽推薦的顧客中,10%的人會再次訪問,被屏蔽推薦的訪問率是9%,而實際轉化成訪問的次數是8%,如果再結合老顧客推薦效果會更好,最後會產生超過10%的營收提高。總體看來,推薦的效果更可觀。

從描述到預測,再到產生攻略

社交網絡分析跟蹤,將消費者社交網絡上的關鍵詞頻率轉化為可視化表達,對消費者進行分類,進而做針對目標客群的精準營銷,這是大數據營銷的描述階段。

預測階段的案例是對信用卡使用情況的研究。原先每家銀行只能看到消費者的本行刷卡記錄,銀行據此消費記錄對客戶實行獎勵。其中存在的問題是,客戶使用非本行信用卡的消費情況無從知曉,銀行無法瞭解客戶的實際消費情況,哪些是隱藏的“消費大戶”。解決這一問題的難點在於,他行的數據記錄很難獲得,因此研究機構就使用第三方零售商調研的數據,通過建立模型,將兩種數據融合,再對消費者的實際消費情況進行預測。模型中原先可能年消費只有2000-3000元的消費者,實際消費達到了4萬,這些人成了非常有潛力的銀行客戶。

在攻略階段,銀行可以根據預測結果調整客戶獎勵政策,例如給年均消費3000元的客戶提高返點,或者提供更豐富的積點兌換產品等,使這部分人群變成銀行的忠誠顧客。

東方智慧與西方知識不可偏廢

互聯網思維如何PK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時代”這個詞在中國特別火,但在美國還未聽說。這是因為互聯網思維更契合傳統東方思維方式。東方文化強調智慧,而西方更強調知識,智慧來源於經驗,而知識來源於數據。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一組典型的智慧PK知識的代表。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最大對手,他可能是早期的大數據最佳應用者。從諸葛亮幾點睡覺,吃幾碗飯,他就能判斷諸葛亮活不長了;而諸葛亮則憑藉智慧猜出司馬義膽子小,不敢進入空城。中國人崇尚智慧,可能更注重互聯網思維,但光有互聯網思維還不夠,還要對數據有更深的認識和更好的運用。

大數據思維不像互聯網思維那樣令人熱血沸騰。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採用大數據的公司比不採用大數據的公司利潤平均高6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也許不那麼起眼,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這是可以讓企業生存下來、脫穎而出的資本。在美國排名前十的電商網站中,8家是傳統零售商,只有2家是純電商(亞馬遜和易貝)。傳統零售商擁有大量數據——沃爾瑪一天的數據量達到PB級,這個數據資源能夠轉化為企業贏得比賽的耐力。由於大數據時代有內在的使從企業從做大到做強的反饋邏輯,企業做大之後會產生更多數據,對消費者的理解也就更深刻,營銷更精準,企業變得更強,然後會產生更多的數據,從而形成正面反饋,這是一種最終的數據驅動成長模式。

運用大數據來指導營銷決策,是許多併購戰略的內在邏輯。

最理想的狀態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可穿戴運動相機制造商GoPro的上市,就是大數據思維和互聯網思維結合的成功案例。這家原本只生產實體相機的公司,先是開發出了帶有WIFI功能的相機,用戶可以將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即時分享到互聯網,內在的邏輯是從體驗到傳播再到分享的互聯網思維;此後GoPro進入大數據的分析運用階段,對用戶拍攝的內容進行分類,將內容和潛在的廣告商匹配。此外,GoPro還購買了電視頻道的轉播權,通過數據分析哪些時段適合播放什麼內容,再與廣告匹配,實現精準營銷。GoPro從一家實體相機生產商,拓展出了社交平臺,甚至是媒體的功能。

中國人本來就有營銷智慧,企業通過大數據的運用與結合,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巨頭,是非常可能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