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在西海讀餘秋雨先生《寂寞天柱山》,我突然想起了故鄉的葛仙山。葛仙山的自然風光、人文底蘊不在天柱山之下,而其寂寞程度卻遠在天柱山之上。好在秋雨先生結尾時有一句話卻很含哲理並富人情。暫時給我這個常常思念故鄉的不材遊子以慰藉:“是的,家。從古代詩人到我們,都會到天柱山的清寂山道上反覆想到一個遠遠超出社會學範疇的哲學命題:家。”在這裡,請允許我暫將天柱山換成葛仙山。

呵,家是生命的本源,家是文明的象徵。“羌靈魂之慾歸兮,何須臾而忘反”。一位哲人說得好:“無奈生命與其本原總有割不斷的聯繫,只要還不至於因追逐而麻木至死,它終會覺悟與本原漸行漸遠。”軍人的天職是服從,而詩人的天職則是還鄉。“請賜我們以雙翼,讓我們滿懷赤誠,返回故園”。一身疲憊的我,就這樣匆匆地打點行囊,唱著荷爾德林的“回家之歌”《帕特莫斯》,重返故鄉,去回到那“華夏仙山”的詩境之中。親愛的朋友,你一定願意和我同行吧。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遠望欲凌空而飛,登臨則騰雲而上

我曾在前篇名叫《“大鳥”飛來》的文章中,將雄偉壯觀的龍門山脈比喻成是一隻傾天而翔的神秘“大鳥”,而美麗的葛仙山就是那大鳥叼銜的一朵萬年蓮花。我從來不懷疑自己的想像,甚至確信《山海經·北山經》中描繪的那隻“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的名叫“精衛”的吉祥鳥就是從我的故鄉起飛的。

現實中的葛仙山位於彭州市葛仙山鎮,處川西平原西北部龍門山脈邊緣,距彭州市城區僅四十餘華里。它海拔1112米。群峰環抱,山巒疊翠,遠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它本來就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蓮花山。啊,葛仙山,你這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精靈,只有用仙花道草來命名才相匹配。你兀立平原之邊,用挺拔的性格去感受平原博大的情懷,演繹出如此厚重的人文文化。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美麗的川西平原本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遠望葛仙山,有一種靈性的美。來此,你一定會有在這廣袤無垠的平原仰望仙山靈空的快感。那藍天、飛鳥、白雲和流嵐,那空靈的境界,會給你怎樣的生命靈感呢?因為有了葛仙山,就多了一個特別的美學範疇——“仰望之美”。

古人云,“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我理解古人的審美心理和情感,那種凌空之美,我在故鄉葛仙山上真正的找到了。我的故鄉彭州市葛仙山鎮官倉村,是遠近聞名的古村,悠悠野鴨河從其旁邊悄然而過,抬頭即見的威嚴風景,就是這巍巍的葛仙山,它偉岸的雄姿就像我父親一樣莊嚴。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登臨本身也是一種美。記得兒時我常常騎在父親的背上戲玩,那是怎樣的一種天倫之美的啊。我在兒時,就開始登臨造訪葛仙山了,它的身上曾印滿我的足跡。但那是為生計所窘迫,沒有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清雲梯”的愜意,那是一種地道的“勞動之美”。我和小夥伴們在各自父母的驅使下,涉過湍急的野鴨河,來到這森林茂密的仙山,割草、拾柴,同時種下了夢的種籽,現在想起來,該多有詩意。

毫無疑問,在中國這個好飛的國度中,仰望是一種美,登臨騰空更是一種美,而這兩者相加,即是美上加美。這一點,在葛仙山就能體驗和實現。在這裡,你會找到飛翔的感覺和理想。遠望欲凌空而飛,登臨則騰雲而上。當你走近這仙山時,你的雙手就會變成美麗的翅膀,世間一個個會飛的傳說在這裡轉眼都會變成現實。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道教濃成雲彩,在此隨詩歌翅膀翱翔

在葛仙山,道教文化和詩歌文化交相輝映,成為你展翅遐想的雙翅。我一直認為,美在空與靈,遠與近,似與非之間。葛仙山的美正恰到這種景緻。而宗教的因素,更加重了這種美的濃度。葛仙山最早是以道教聖地而揚名天下的。據《宗教詞典》載:道教系創始人張道陵傳入彭州。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永和元年創立道教,凡入道者納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創二十四治……後道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

二十四治中,彭州市新興鎮陽平觀為首治,葛仙山為第五治。此為天師道正一派。人們知道有一個“天下獨幽”的青城山是道教的主要場地,殊不知作為當年張道陵宏揚道教時的第五治的葛仙山已遠比青城山叫響。這很正常,如果拿葛仙山與青城山相比,我認為,葛仙山更適合道教的初衷和理念。從平原拔地而起,古柏森森,直湧雲天,給人一種飛天的感覺。這就與道教的煉丹修行,羽化昇天的宗教嚮往模理更能相合。所以,有位聰明的詩人曾寫到:“蜀國多仙山,仙山有飛來”。這句詩與其說是對整個龍門山脈的概描,倒不如用在葛仙山更為貼切。葛仙山“素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說,山上有峰,峰中又山,山峰相連相疊相襯,以達天極的境界,這更能為道教所推崇。在這樣的境界,吸龍門山的靈氣,食川西平原之殷富,更能體現道家“天人合一”的元初道理和“道法自然”的宗教邏輯。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中國的宗教,往往和詩歌文化融合在一起。這一點在葛仙山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非常“道家”。世界上最喜愛飛翔的人應該首推詩人。我們還是把目光習慣性地投向古代去看這座仙山的獨美是怎樣地誘惑詩人們騰飛的翅膀。我為此作了一個認真的查閱,發現自晉代至唐以後,就有無數詩歌的翅膀,曾經拍打過這座仙山的靜謐和空靈。自古詩人例到蜀,蜀中詩人例來彭。王勃、盧照鄰、高適、杜甫、白居易、徐太后、蘇軾、范成大、陸游、楊慎、李調元、黃雲鵠、雪堂……他們浪漫的身影都曾從彭州的天空上劃過,留下陣陣經世的歌吟。我至今堅信,那高唱“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一身好為名山遊的李白至少在夢中一定來過這充滿仙風道骨的葛仙山。

對葛仙山懷有至情之人首推“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人。出生世宦之家。聰敏好學,據說六歲即能作詩,九歲就寫出了驚世奇文《子瑕》正《漢書》之注。十七歲進士及第。遍遊天下名山,並以詩文相謝。有史可證,才華橫溢的王勃曾三次登臨葛仙山,給人們留下太多的想像空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魯迅當年讚賞有加的《滕王閣序》裡的這兩句絕唱足以使王勃摘取中國古代文學景物描寫的“桂冠”。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當你沿著那青苔染綠的石梯,歷盡艱辛,登臨葛仙山前的南天門時,俯瞰廣闊無垠的川西平原,野鴨河悠悠而過,遠方田野如疇。你還會懷疑王勃“自能成羽翼,何必仰雲梯”的詩句嗎?在此,我不必去說曾任彭州刺史(州官)的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和曾任成都知府以後繼任四川按察使並數遊此山的黃雲鵠等對仙山的鐘情。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我不得不提。他就是清代學士陳價藩。他只聽了其友人遊葛仙山後便愛上此山,突發奇想,寫出了很多優美的詩文,其中最著名的詩篇是《葛仙山紀遊步韻》,他對葛仙山的愛真是“神來之愛”:“人間三十六洞天,萬古靈秀鍾巖泉……山靈一笑為我留,有志還能續勝遊……”我的天,他還沒有真正去過葛仙山呀,就對仙山愛得如此真情。

歷盡滄桑,仙山逢春羽化

這美麗的仙山,自然有美麗的傳說相配。葛仙山鎮政府的李綱澤老師,一生傾情葛仙山人文文化的研究。他花了很多精力收集整理,寫出了《葛仙山志》和《葛仙山傳說》。那一個個美麗的故事曾使我異常感動。其中有一個就講到,晉代時期,道人葛永■在此隱居學道,最後感化仙靈,逢春羽化,長出強健的翅膀而成仙的故事。但世人不知,在這些美麗的故事背後,葛仙山也曾經歷過太多的歲月滄桑,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它傳“道”授業的艱辛。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我曾查閱了一些資料,自晉代以來,葛仙山曾經歷盡風雲變幻。這山,背依群山,面向平原,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當然適合於世間美醜善惡的共生,各種善惡勢力在此輪番盤據,演繹出一幕幕歷史的悲歡。從晉代到清末,就曾有數次農民起義或地方義軍看準這個地盤,以此為點,和官兵決一死戰。至今還流傳著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地方邪惡勢力在此安營紮寨,佔山為王。清朝咸豐年間,有名的藍大順義軍從雲南捲土而來,上萬勇士直指彭州。當地紳士紛紛逃避此山,為保全性命,集當時眾財,修築了山頂寨牆,立東西南北四門,以形成易守難攻之堡壘,其殘址至今尚存山頂。美麗的葛仙山就這樣常常成為生靈塗炭的場所。

1969年3月,由於當時形勢所需,四川著名教育家陳德清先生受當時的溫江地區教育局和彭縣教育局委派,發揚延安“抗大”精神,在山頂創辦起了繼“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之後的中國又一所“農民大學”,400餘名貧下中農的優秀子弟在時代的浪潮中去接受“革命的再教育”,曾經“轟動”全國。當時上山去參觀取經的人流如搬家的蟻隊,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學校的辦學經驗也光輝地走上了《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和《四川日報》等報刊的顯著版面。他們伐樹開荒,學習文化。沒有宿舍就自己搭建,沒有教室就在山洞裡上課。這時代的客觀產物使文明的腳步在此逗留。今天,我們在客觀理解其創業精神的同時,又不得不深刻反思那段荒唐的歲月。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葛仙山遭受的最野蠻的創傷應是“當代愚公”們的濫挖濫採。幾年前,一些唯利是圖的開發商看好了這裡優質的礦源。之後,開始瘋狂的挖掘,使美麗的葛仙山變得千瘡百孔,這種人為的蠻行破壞比文革時期對山頂廟觀的打砸還要殘酷得多。幸運的是這股惡風及時被當地政府採取措施剎住。但我相信這種破壞文明遺存愧對子孫的事情以後永遠也不會再發生了。

不久前,我在葛仙山考察,途經兒時樹木參天、茂草蔽日的狐仙洞時,已不見昔日的草木蔥蘢。那價值連城的地質遺產飛來峰,有幾座早已被夷為平地,這是多麼的痛心啊。這些山就像被切割了乳房的母親,在經歷了痛苦的掙扎後,流著淚,悲傷地望著她嗷嗷待哺的兒子。我發現,由於前幾年盲目的挖煤採礦,整個葛仙山山頂水位均已在明顯下降。我在被譽為天工獨造的雷聲洞看到,洞內水位已開始乾枯,露出亂石嶙峋的洞底。雷聲洞的清泉開始乾枯,而我的淚泉則開始湧流。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這“巍巍葛仙山”和餘秋雨先生筆下的“寂寞天柱山”相比還得加一條“悲痛”的註腳。然而,我們又將怎樣面對這美麗而殘敗的現實呢?“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靄新。芳郊花柳偏,何處不宜春。”我知道,王勃當年盛讚的葛仙山美景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我們。懷著仰望之情,體驗登臨之美,我突然感到腳步沉沉的,肩上還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我從遠方仰望,葛仙山巍巍而立,它逢春羽化的莊嚴身影恰似我偉岸父親的背影。詩意仙山,是我夢的家園,也是你夢的家園。讓我們一起來熱愛這如詩如畫的葛仙山,熱愛和建設彭州這方熱土。

川西平原這座詩意仙山,得到詩人王勃盛讚的“葛仙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