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這些藥,在體內“四通八達”——通行十二經的藥物大盤點!

學習中藥時,都知道藥有升降沉浮和歸經。大多數藥物都有自己特有的歸經特點,但其中的少數,可以通行十二經,從而成為醫家的“寵兒”。最為人熟知的通行十二經的藥物有附子和甘草。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藥物也具有通行十二經的作用,但這些藥物往往被臨床工作者所忽略。其實,通行十二經的藥物一般作用範圍都比較廣,可作為臨床的常用藥,現將其集錄在一起以方便大家查找。一起來看吧——

這些藥,在體內“四通八達”——通行十二經的藥物大盤點!


  • 人參

“一名黃參,茯苓、馬藺為之使;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滷鹹、人溲,反藜蘆;忌鐵器,動紫石英。甘、微苦;生微涼,熟微溫。入手太陰經氣分。能通行十二經,大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補陽以生陰,崇土以制火。陽氣暴脫,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陰血崩潰,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陽氣虛者,固所必需;陰血虛者,亦不可缺。”(《得配本草》)

  • 柴胡

“半夏為之使;畏紫菀、藜蘆,惡皂莢。苦、微辛,微寒。入足少陽、厥陰經。在經主氣,在髒主血。宣暢氣血,散鬱調經,昇陽氣,平相火。治傷寒瘧疾,寒熱往來,頭角疼痛,心下煩熱,嘔吐脅疼,口苦耳聾,婦人熱入血室,小兒痘症疳熱,散十二經瘡疽熱痛。得益氣藥,昇陽氣;得清氣藥,散邪熱;得甘草,治餘熱伏暑;得硃砂、豬膽汁,治小兒遍身如火;配人參,治虛勞邪熱;配決明子,治眼目昏暗;佐地骨皮,治邪熱骨蒸;和白虎湯,療邪熱煩渴。行厥陰,川連為佐;行少陽,黃芩為佐。”(《得配本草》)

  • 香附

“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調一切氣,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解六鬱利三焦,消積調經,乃治標之品,損氣耗血。”(《本草分經》)

  • 乳香

“苦溫,辛香善竄,入心,通行十二經,調氣活血,祛風舒筋,托里護心,香徹瘡孔,能使毒瓦斯外出,消腫止痛生肌。”(《本草分經》)

  • 威靈仙

“辛、鹹,溫,屬木。宣疏五臟,通行十二經,行氣祛風破積,治風溼痰飲諸病,性極快利,積不痊者,服之有效。然大走真氣耗血,用宜詳慎。”(《本草分經》)

  • 沒藥

“苦平,入十二經,散結氣,通瘀血,消腫定痛生肌。”(《本草分經》)

  • 防己

“大辛、苦,寒,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溼熱,療風行水,降氣下痰。性險而健,惟溼熱壅遏及香港腳病,凡下焦溼熱致二陰不通者,用此治之。有二種,漢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風用。”(《本草分經》)

  • 牛蒡子

“辛、苦,寒滑。瀉熱散結,宣肺氣,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毒、腰膝滯氣。根苦寒,治中風,貼反花瘡。”(《本草分經》)

  • 綠豆

“甘寒,行十二經,清熱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綠皮,去皮即壅氣。煮湯加蜜或鹽,冷凍飲料。粉撲痘瘡潰爛。”(《本草分經》)

  • 蘄艾

“苦、辛,生溫熟熱,純陽香燥,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而尤為肝脾腎之藥。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血溫中,開鬱調經,殺蛔,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本草分經》)

  • 大棗

“甘溫,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脾病宜食之。加入補劑與姜並行,能發脾胃升騰之氣。風疾、痰疾俱非所宜。紅棗功用相仿,而力稍遜;南棗不入藥;生棗甘辛,多食生寒熱。”(《本草分經》)

  • 白豆

“甘平,補五臟,暖腸胃,調中,助十二經脈,腎病宜食之。豆葉利五臟、下氣。豆腐甘、鹹,寒,清熱散血,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本草分經》)

  • 木通

“根也。入手足太陽、手少陰、厥陰。瀉氣分溼熱,防己瀉血分溼熱。脾胃不和則水道不利,乃致鬱,為寒熱,為腫脹,為淋秘,為痺癉,俱宜木通淡滲之劑,分利陰陽,則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腎平矣。《本經》除脾胃寒熱者,以其通利溼熱也。曰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者,以其味淡滲也。曰令人不忘及去惡蟲者,竅利則神識清,溼散則惡蟲去。以其通達九竅,行十二經,故又能催生下乳,散癰腫結熱。惟胃虛腎冷,及傷寒大便結燥,表虛多汗者禁服。恐重傷津液耗散胃汁也。時珍曰:木通上能通心清肺達九竅,下能洩溼祛熱,豈止利小便而已哉。蓋能洩丙丁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即清,而諸經之溼熱皆從小便洩去,故導赤散用之。”(《本經逢原》)

好 · 書 · 推 · 薦

這些藥,在體內“四通八達”——通行十二經的藥物大盤點!

《一個青年中醫之路》

本書作者是一位聰明而勤快的年輕中醫,客家人,好讀書、愛臨床、善思考、勤寫作。

全書共分《師承與經方》《臨證與博採》《讀書與思考》三個部分。《師承與經方》部分是作者拜訪名師良醫的記錄,文字輕鬆活潑,很有現場感;《臨證與博採》部分內容較多,有驗案、有心得、有民間療法、有養生習俗,也有自己的思考;《讀書與思考》部分寫得精彩,特別是對脈學的思考尤為到位。對青年中醫的成長有借鑑作用。 (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從經方廟堂到民間江湖——一個青年中醫之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