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一週前(2018年5月3日),香港交易所官網刊發了小米集團的上市申請,小米將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也被認為將是2014年來全球最大IPO。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於是,小米的估值旋即成為市場人士探討的焦點。此前,外界一直傳言其估值將接近千億美元。而據5月8日《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此次小米股份有限公司的IPO估值目標在700億至800億美元之間,該公司計劃至少籌集100億美元的交易。

儘管低於此前千億美元的猜測,最新的估值目標對於目前的小米來說合理嗎?我們將以小米財務數據為基礎試圖探討小米的估值。

資本運作“老司機”,早就打算海外上市

2010年初,雷軍預感到智能手機時代即將到來,與林斌、黎萬強、周光平、劉德、黃江吉、洪鋒等人聯合創辦了小米。2012年加盟的王川成為第八位創始人。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而作為此次上市主體的小米集團,其實早於2010年1月5日就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如此看來,雷軍等人在創業的第一天就有上市的打算並瞄準了海外資本市場。

90天后的4月6日,雷軍等人“喝了碗小米粥就開始鬧革命了”。

2010年結束前,雷軍及聯合創始人合計共持有1.625億A類普通股和5750萬B類普通股,每股面值均為0.0001美元,A類每股可投10票、B類每股可投1票。公司剛一成立,就著手搭建VIE架構,還採用AB股模式,真可謂深謀遠慮。

小米上市前進行了六輪融資,方式為發行優先股。我們先認識下“優先股”: “優先”二字是對普通股而言的。小米發行優先股的主要條款包括:

  • 優先領取股息:和普通一樣領取股息(如有)之外,另加按發行價8%計算的年息;

  • 轉換:2015年7月3日後任何時間轉換為B類普通股;

  • 贖回:自2019年12月23日起任何時間要求小米贖回(F系列除外);

  • 清算優先權:遇公司解散或清盤,於償清所有債權後先於其它股東獲得剩餘資產分派。

以上諸般“優先”的代價是放棄投票權。不用擔心控制權旁落,是許多初創科技公司通過優先股融資的最要原因。

前五輪融資順風順水。對比較“燒錢”的創業公司,融資是剛性需求,搞錢的經歷往往是一部心酸史。攜程上市前業績成長性非常好,加上有沈南鵬,融資順風順水。小米2010年—2014年也是這樣幸運。

2010年9月28日至2017年8月24日,小米進行了六個輪次的融資(其中B、C、E、F包含若干小輪次),合共募集15.8億美元(其間進行過一次“一拆四”)。每輪融資以首份購股協議簽字為開始,以最後一筆投資款到帳為結束。

A輪融資從2010年9月28日到2011年5月17日,持續了將近8個月,募集金額定格在1025萬美元。這輪的主要外部投資者是晨興資本,雷軍、林斌、周光平等創始人也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雷軍投入約300萬美元,到上市前持有1.25億A系列優先股。

A輪尚未結束,下一輪又開始了。這輪包括B、B+、B++三個小輪次,從2010年12月21日到2011年9月16日持續了大約9個月,合共募集到3085萬美元。B輪投資額最高的仍為晨興資本,其次是啟明創投。雷軍跟投近300萬美元,到上市前持有2450萬B系列優先股。

B輪剛剛結束兩週,C輪、C+輪又接踵而至,募集金額達9010萬美元(估值達到10億美元),從開始到結束歷時兩個月,可以說相當順利。C輪投入最多的是剛剛成立的順為資本,佔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額;最引人注目的投資機構是IDG;啟明創投、晨興資本進行了跟投。

2012年下半年,小米再次乾淨利落的完成D輪融資,募集2.16億美元(估值提高到40億美元),DST入局。

2013年8月,小米E輪閃電融資1億美元(估值達100億美元),歷時僅1天,金主還是DST。

2010年~2014年,小米業務高速發展。2012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2014年奪得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第一的桂冠。在這樣的背景下融資,自然十分順利。E系列優先股的認購成本為A系列的70倍、B系列的17.5倍,雷軍及順為資本是最大的贏家。

2014年12月23日,小米開始漫長的F輪。這一天簽署首份購股協議的F-1輪,認購價為20.168美元/股。雷軍在微博宣佈:“小米上週完成最新一輪融資,總額11億美元,公司估值450億美元。” 投資者All-stars、DST、GIC、厚朴投資和雲鋒基金等機構。

但小米在融資方面的好運氣結束了!F輪融資直到2017年8月24日才結束,而F-2輪認購價為17.927美元/股,比F-1輪低11.1%,對應的公司估值剛好是400億美元。F-1輪與F-2輪相差超過兩年且估值走低的原因可能是:F輪優先股分兩步發行,大頭4879萬股按450億美元估值定價,9.84億美元第一時間打給小米。後面1.5億美元拿多少優先股視小米業績而定。由於小米2016年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2%,顯然沒有完成KPI,只能按400億美元估值對應的價格發行838萬優先股。最終,F輪投資者以11.34億美元獲得2.7%股份計算,市值為420億美元。

與美團王興相似,雷軍也想在太平洋裡暢遊,不著急上岸。

2015年,雷軍宣稱“五年內不上市”。儘管A~E輪優先股持有者有權在2019年12月23日後要求贖回,雷軍料想只要小米業績蒸蒸日上,沒有投資者傻到要退出。

“五年內不上市”顯然基於“小米的高速增長至少保持到2020年”這樣的判斷。不料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竟然下滑了9.2%。更重要的是,2015年—2017年間小米估值不僅一分錢沒漲,還從450億美元回調到420億美元。

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奇蹟般逆轉。雷軍興奮的誇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 2017逆轉靠的是能力還是運氣,雷軍名言“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說明他相信運氣這種東西。但假如小米手機銷量再次出現下滑,幸運之神還會降臨嗎?

資本是逐利的,在資本眼裡業績下滑是十惡不赦之罪,已上市公司估值要腰斬,未上市公司更棄之如敝屣,不論你有多少情懷,不管你厚不厚道。趁著逆轉抓緊時間“上岸”,這應該就是雷軍的心態。可以說2016年手機銷量的下滑及2017年的逆轉是促使他“食言”的關鍵因素。

2018年4月2日,上市前夜的小米向雷軍控制的公司按面值發行6396萬股B類股票(面值為0.000025美元),“作為雷軍對本公司貢獻的獎勵”。

截至提交招股文件,小米總股本為20.94億股。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A-F系列優先股全部轉為普通股後,佔總股本的50.1%。由於A系列、B系列有雷軍、順為及其它“元老”參與,小米創始人團隊控制的股比超過50%。但經過IPO及後續增發融資,雷軍團隊的控制權將會受到威脅。

在這樣的背景下,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權是小米選擇香港的必要條件。雷軍、林斌持股比例分別為31.1%、13.3%,合計44.4%。由於A類股票的投票權十倍於B類股票,兩位創始人的投票權分別為55.64%和30.04%,合計達85.64%。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截至提交招股文件,小米合共授出2.445億“B類購股權”。2015年、2016年、2017年股權激勵成本分別為6.9億、8.7億和9.1億。

小米還是一家主打性價比的硬件公司

小米有三大主營業務: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及互聯網服務。2017年,手機銷售收入806億元,佔總營收的70.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234億元,佔總營收的20.5%;上述兩大硬件業務佔營收的90.7%。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從營收結構來看,小米明顯是一家硬件公司,但小米一再強調自己不是單純是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判斷的關鍵是小米三大主營業務之間的關係。在這方面投資者要向獸醫學習,少聽或者乾脆不要聽企業說什麼。

2)手機業務

小米在五個價格區間皆有手機產品:

1)3000元以上,MIX2S、MIX2;

2)2000元—2999元,小米6、小米Note 3;

3)1300元—1999元,小米Max 2、小米5C、小米5X/小米AI;

4)800元—1299元,紅米Note5/5Pro;

5)799元以下,紅米5/5A、紅米Note 5A/紅米YI。

2017年,小米銷售手機9141萬部、同比增長64.9%;手機銷售收入806億元,同比增長65.2%;2016年、2017年,小米手機銷售均價分別為880元、881元,幾乎沒有變化。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小米雖然在五個價格區間都有手機產品,但均價880元說明了一切:大部分產品在“799元以下”區間;小部分產品在“800元~1299元”區間;其它三個價格區間的產品主要出現在發佈會上。毋庸諱言,小米手機總體上屬於中低端產品。

小米在海外市場的戰果引人注目,2017年28%的收入來自於海外市場。特別是在印度,小米智能手機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但由於市場及非市場因素,提一步提高市場份額的困難比較大。根據小米引用的IDC數據,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出貨量在全球市場及中國市場都排在第四位,在印度市場排第一位。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2017年,小米手機業務的戰果值得肯定,不僅出貨量、營收雙雙創下新高,毛利潤更是破天荒地達到71億元,毛利潤率8.8%。正是這份業績奠定了小米2018年成功上市的基礎。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

小米在中國大陸銷售的硬件產品SKU多達1600種,手機只佔一小部分,其餘是智能電視、機頂盒、手環、電子秤、電飯鍋、插線板、移動電源、自拍杆、攝像頭、空氣淨化器、耳機、數據線,甚至有牙刷、床墊、毛巾、行李箱、電動自行車……

小米非手機硬件主打的還是性價比。以下是招股文件例舉的部分產品,小米建議零售價比市場同類產品價格的50%還要低。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小米1.45萬員工中,銷售與服務部有6048人,MIUI及手機部分別有2275人和1292人……沒有生產製造崗位。顯然,小米不可能生產上千種SKU的產品,甚至沒有人力去設計其中絕大多數產品,代工模式是主流。

小米是“自營電商”、“OEM/OEM需求發包者”及“投資人”三個角色的複合體。第一重角色通過小米商城、有品平臺及天貓旗艦店從事自營業務;第二重角色提出需求由第三方合作伙伴製造產品貼上小米標籤;第三重角色對重要的供應商以股權投資為紐帶結成利益共同體。

2016年、2017年,小米非手機硬件銷售的毛利潤分別為10.1億和19.5億,毛利潤率分別為8.2%和8.3%,與手機銷售毛利潤率高度相近。因為小米手機業務與非手機硬件業務的模式高度相近,前者無非研發費用高些但不計入生產成本、不影響毛利潤率。由於小米手機畢竟比小米行李箱出貨量大、知名度高,有很大的“規模效益”及少許“品牌溢價”,因此手機業務毛利潤率高了幾個千分點。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與其說小米是硬件的設計者、生產者,不如說是硬件的“生態集成商”,就是把千萬種商品吸納到“小米生態”中來。設想值得一試,但擴張速度不如單純的直營電商。

小米手機購買者既是小米生態的“土壤”又是“種子用戶”。如果“小米生態”越來越繁榮,非小米手機用戶才會逐步被吸引過來。所以“小米生態”成功基礎是小米手機的大賣。

4)互聯網服務

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達99億,佔營收的8.6%。僅僅從佔比來看,說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就難以令人信服。

99億互聯網服務收入中,56.1億來自廣告業務,佔比56.7%;25.5億來自遊戲代運營,佔比25.7%;17.4億來自遊戲之外的其它增值服務,佔比17.5%。

幾句“白話”告訴你,小米估值為何太高?

截至2018年3月,基於安卓的“自有操作系統”MIUI擁有大約1.9億用戶,這個數字與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手機總出貨量2.13億接近但未超出。小米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基石”就是它小米手機用戶,而不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們的用戶。

小米互聯網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在獲客成本:每賣一部手機就“獲得一座小礦山的優先開採權”,小米會貼心的預裝一批應用,買家至少會使用其中的若干款。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為獲客“操碎了心”,小米應用商店、小米音樂、小米視頻們超千萬的月活用戶卻唾手可得。

但小米互聯網服務獲客成本低只在有限範圍內有效。好比一個公司搞“全員銷售”,每位員工最容易獲得的客戶就是直系親屬、發小、死黨……

招股文件披露小米擁有18款月活超過5000萬的應用、38款月活超過1000萬的應用,看來沒有超過1億的,否則一定會單獨披露。不說BAT,美圖月活用戶都接近5億。

小米的合理估值到底是多少?

第一條思路是放眼未來,預測小米未來三年的營收、淨利潤,然後參照對標公司的市銷率、市盈率進行估算。

假設一:2018年、2019年、2020年小米營收增速保持50%(在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保持50%增速,是很樂觀的估計),2020年營收接近3870億。

假設二:2020年3870億收入中,70%來自硬件銷售(2017年為90.7%),淨利潤率5%;其餘30%營收來自互聯網服務(這是蘋果所達到的比例),淨利潤率20%。則2020年小米硬件、互聯網服務淨利潤分別為135.45億和232.2億,合計368億。互聯網服務貢獻的淨利潤比硬件業務高71%,算得上“主要靠服務賺錢”。

首選的參照對象自然是“軟硬一體”的鼻祖蘋果公司。蘋果目前市值對應的市銷率、市盈率分別為4倍和18倍。其次是同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酷派,鼎盛時期市銷率為0.5倍。

有狂熱者想用騰訊的市盈率為小米估值,但騰訊微信的地位與小米在中國手機廠商中的地位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非要套用騰訊的估值水平,也不會有人阻攔,“你高興就好”。

鑑於香港恆生指數市盈率在15倍左右,所以2020年財報公佈後,以20倍市盈率為小米估值是比較靠譜的。如此算來,2021年上半年,小米樂觀的估值為1200億美元以內。

如使用市銷率估值,小米取蘋果公司的一半(即2倍)已經不低了。因為蘋果的淨利潤率數倍於小米,營收的“含金量”與小米不可同日而語。如此算來,小米2021年上半年估值約為1218億美元。

基於對業績的樂觀預測,按市盈率、市銷率兩種方式估算,小米在2021年的估值均約為1200億美元。

第二條思路是著眼於現在,用分類加總法 (SOTP) 對小米三大主業分別估值,然後加總,即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還繞開對未來業績的預測。

手機業務PS取2倍,按2017年806億銷售收入計算,小米手機業務價值1612億,約合250億美元。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可對價格力(000651.SZ)。2017年格力營收1483億;毛利潤、淨利潤分別為487億和224億,最新市值2760億。2017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相當於格力的16%,毛利潤為格力淨利潤的千分之四。小米這塊業務最多值格力的四分之一,690億,約合110億美元。

互聯網服務參照金山軟件(03888.HK)。2017年金山軟件營收51.8億、毛利潤30億,最新市值332億港元。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99億、毛利潤60億,估值應為金山的一倍,即664億港元,約合85億美元。

三大主業合併,小米整體估值約為445億美元。

(Cover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