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

高臺百事通


在很久很久以前。

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發音系統。

然後它發現了中國(或者他被中國發現了)。

中國的強大使它羨慕,它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字。但是自己憑空捏造出文字來太累了。

所以他們沒有打招呼就借用了中國的漢字。

對的,因為日文借用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所以日語中會有中國文字。

但是那並不意味著你看到的就是你聽到的。

因為之前說了嘛,那時候日本已經有了自己的發音系統了。

他們只是單純的借用了我們的文字系統。

所以很多文字的讀法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是日本原有的讀法。

即使有一些他們沒有的東西他們連著讀音和文字一起“借”走了。

經過千年的演變,我們自己的官話都在歷朝歷代的變化。

我們自己對於千年前的讀音也不清楚了,自然也是聽不懂了。

但是呢,很多文字你看到的就是你知道的。

因為很多東西他們是借用到他們的文字系統裡面,意思還是不變的。

之前有人說,你去日本不用太擔心,因為所有的產品重要的信息裡面都有“漢字”。

你連猜帶蒙的也就知道是什麼了。


悠然布衣


很多東亞國家在古代都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也受到儒學的薰陶。不只是日本,就連韓國以及越南都是如此。雖然,日本當中的漢文與中國的一摸一樣,但是讀法是日語。當時,漢字剛傳入到日本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會寫,並且也只有上層社會的人才看得懂。後來,人們發現,日語和漢語的差別非常大,於是就簡化一些,就誕生出一些表音的字,比如:五個元音(a、i、u、e、o),寫成(安,以,宇,衣,淤),這類就是萬葉假名的表示方法。

除了這些還是看到了很多漢字保留了下來,因為當時的中文都是繁體,所以我們一般在日語當中看到的漢字都是一些比較簡單保留了下來。

以上是個見解,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留言補充!



神秘喵星人


看日本報紙,大家是不是基本可以知道大致意思?日本報紙上的大量的漢字直接會讓我們懷疑日語是漢語方言。實際上,日語跟漢語的語法和詞彙差距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那日文中為什麼需要夾雜大量的漢字呢?

漢文化在日本很受重視

日本對於從唐朝引進的漢文化極為重視。當然,漢字就會在日本的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分量。日本在重要場合使用文字的時候都會盡量使用漢字。因為他們感覺漢字非常正式,非常莊嚴,非常有權威。可以說,日本文化就是用漢字書寫,漢字也是日本文化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一環。離開了漢字你覺得日本的什麼“忍者”,什麼“茶道”還會有日本特點?

一年一度的日本清水寺年度漢字:

日本語音非常簡單,重音詞太多

日文發音非常簡單,什麼意思?如果你聽過日語歌曲,你應該能感覺出來,無論怎麼唱,都是“ka wa yi na ra sa yo da me ni shin kan ji de su”等等幾十個音節。這樣的日文如果全用表音的假名來書寫,就會像上面的一堆字母一樣晦澀難懂。而如果使用漢字,就會看得非常明確。日本曾經有人動過年頭要廢除漢字,但是最終也沒付諸實施,只是最終將“當用漢字”數量減少了而已。如上圖中,對於“我絕不會忘記你”,在日語中,本身完全可以用假名錶達。但是日本人在書寫的時候會把一些比較關鍵的詞彙用漢字表示(比如動詞,副詞,名詞),就是為了便於快速找到關鍵點,便於理解,且顯得更加正式規範。

在對待文化的態度上,日本人相對於韓國人要強太多了。日本人毫不掩飾地說自己的文化來自於中國,非常自豪地使用漢字。而韓國,先是為了找到自信,廢除漢字,現在中國崛起了,雖然要用漢字,卻又遮遮掩掩。


趣方言


歷史上朝鮮一直依附於中國,從公元300多年開始漢字傳入朝鮮,漢字一直是朝鮮唯一的書寫文字,直到1948年韓國宣佈去中國化,禁止使用漢字,而使用朝鮮一種表音字,但是由於表音字字不一樣,意思不一樣,但是讀音一樣,這樣造成很多混亂,於是2005年,韓國重新啟用漢字,公務文件、路面標誌、身份證名字都要求漢字標記。

韓國街頭,各類使用漢字的招牌。

歷史上日本也是隻有語言,沒有自己文字的國家,公元3世紀中國的漢字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經過漫長的歲月,日本人通過中國漢字和本土的讀音而形成了日本文字,而漢字一直作為日本官方記事的正式文字使用,直到1866年日本也倡起了廢除漢字的運動,但是廢除漢字後日本的用語無法正常去表達,於是日本保留了1850年中國漢字,截至到2004年日本使用的中國漢字增加到2136個。咱中國常用的漢字也就3000多個,而日本使用了2000多個,足以證書漢字對日本根深蒂固的影響。

如今的日本,滿大街隨處可見的中國漢字。

在這裡我想說明一個事實,現在我們使用的現代漢字,有很多是日本人發明的。隨便舉幾個詞:背景、關係、廣告、美術、化學等各行業的現代詞彙,是日本造出來後我們引用的,隨著社會發展,事物的變化,中國古代沿用下來的漢字已經不適於時代發展,而日本也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所以日本人通過中國古籍和現代社會發展,發明了很多現代詞彙,有人統計可能有70%的現代文字是日本人發明的,如果離開這些詞彙,咱無法正常書寫和交談。

新加坡街道上,隨處可見簡體與繁體的中文漢字。

另外,除了韓國和日本以外,還有新加坡也使用漢字,街上隨處可見中國漢字,並且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和英國;東南亞各國因為有大量的華裔、華僑,而成為華人聚集地,漢字文化在這些地方也得到了較好的保存和延續,在街道隨處可見簡體、繁體的漢字,講中文的華人,而馬來西亞有完整的從小學到大學中文教育體系。


圖文繪歷史


1丶日本(古代稱倭國)沒有文字。中國漢代以後,兩國有了交流。中國漢字傳到日本,日本人開始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日本最早的文獻都是漢字文獻。只是發音不同,用本國語言發音誦讀。

2丶日本如今的文字稱假名(包括平假名與片假名),原是漢字筆劃和漢字偏旁的變體,在古代日本最初用作拼音。平假名作為拼音文字形成於9世紀,在女人中使用,後來發展成日本文字。

3丶日文有一個不可克服的缺欠。就是相同假名的發音,可能產生歧義,必須有漢字在假名文字中才能準確表達句子的含義。所以,日文文獻(文章)離不開中國漢字。



趙凡丁201


日本本無文字,公元前後,漢民族的冶金,農耕,紡織等經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列島。中國漢字隨之輸入日本。在此基礎上,才有了本國文字。

中國文字造子法有象形,指事,形成,會意,轉註,假借。其中轉註與假借多為用字法,在漢字中佔比較小。但日本卻將中國的假借發揮到極致,用漢字楷書偏旁造成片假名,用漢字草書偏旁造成平假名(給漢字注音和標註語音),從而形成造字的基本法。

日本文字,是表音字母和表意符號,假借漢字,仿造漢字的混合體。

1981年,日政府頒佈《常用漢字表》,漢字字數達1945個。

日本《角川國語詞典》收60218個詞彙,漢語藉詞達33143個,佔比55%。

看日本人是如何利用漢字造文字的。

目 字義為眼睛 形音義與漢字相同

秋 字義秋天 意同音不同

犬 字義狗 意同音不同

日本造字法還是很強大的,如"腺"字,我國本來沒有,後經日本傳入中國,如"胰腺""腺體"等等,如今也在運用。


隴言


這是日語學習的第一課。

只要你報一個日語班,剛開始學五十音圖時,老師就會提到構成日語文字的元素。

構成日語的三種文字是: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

如果這句話翻譯成日語,那麼寫作:

“日本語を構成する3種類の文字ーーひらがな、カタカナ、そして漢字。”

首先,“日本語”、“種類”、“漢字”等就是漢字詞,它們的平假名讀音分別是にほんご、しゅるい、かんじ。

其次,ひらがな(hiragana)就是平假名的詞語,它的意思就是“平假名”。

最後,カタカナ(katakana)就是片假名的詞語,它的意思就是“片假名”。

日語之所以會出現漢字,是由於日語的發明與漢字存在莫大的關係。

公元5世紀以前,日本尚最初沒有書寫系統,隨後通過對漢字的改編,形成了現代的書寫系統。因此,現代日語得以保留漢字詞,特別是一些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中,都會留有漢字。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在日語中發現大量的漢字。例如,上面那句話中的“構成する”就是一個由漢字+平假名組成的動詞。

總而言之,這種情況是歷史的原因所致。


HuiNanHistory


日語是非常獨特的一種語言,有人把它歸為南島語系,有人稱它屬於阿爾泰語系,有人將它與朝鮮語並在一起作為一個獨立語系,有人認為它與朝鮮語根本就沒有同源詞,它倆也不是一壺的。漢字出現是因為它原來沒有文字,那時候字母還在西亞,怎麼辦?看看牛逼國家是怎麼寫字的,就引入了漢字。日語本來就比較原始,好多詞都沒有,所以漢字豐富了它的詞彙,許多就原封不動保留下來,後來他們還學會自己組合創造新詞彙,這部分字與漢語都一樣,但漢語沒有這樣的詞,後來還學會創造新字了,這部分不多,因為漢字足以表達大多數意義。但有個問題一直迴避不了,語法差別太大融合不了,語法改變是很難的,商周時期華夏語言語法發生過演變,當語言成型就很容易固話了。那怎麼辦?日本人變形漢字搞個假名來作為輔助,硬是把漢字與日語固有的粘著語法揉在了一起。日本人學習改進的能力強,但是他們很少有革命性的改變,以原有基礎改進最擅長,矛盾的東西都能給你揉在一起用起來,哪怕效率低這要能用就行。歪把子就是這種精神的產物。整體來說,漢字讓日語成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沒有漢字就沒有日本文化,而且日語反哺過漢語,這個就不多說了。


白馬原


謝謝題主的提問。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這是一個很多朋友都感到好奇的問題。很多答友都說漢字是由譴隋使或譴唐使帶入日本的,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漢字是公元5世紀隨著一批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有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古代日本雖使用日語但僅限於語音上的交流,並沒有自己的文字。

漢字剛剛傳入日本時,日語完全使用漢字書寫,甚至直接用漢語書寫,也就是“口中說日語,書寫是漢語”。而且當時只有具備較高文化水平的人才能看懂這些文字,普通人不會書寫。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日語與漢語之間的差異過大,日本逐漸出現了一些只表音的漢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假名”(假借之意)。這樣,日語的音就可以書寫出來了。

再後來,這些只表示音的“假名”被進一步簡化,形成了現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平假名形成於公元9世紀。除一兩個平假名外,均由漢字草書演化而來。平假名因最初是為了寫和歌、物語而產生,主要使用者為女性,因此又稱作“女文字”。公元9世紀中期以後的日語有兩種書寫文字,一是漢字,另一個則為平假名。

以上就是日語中帶有漢字的主要緣由。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發明文字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日本列島統一的時間又很晚,根本來不及發明文字。中國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先進的文化可以秒殺整個東亞和南亞。當中國的先進文化傳入日本後,日本的貴族要想學到治理國家的策略,那麼就必須先學習中國的漢字,這個和朝鮮其實差不多。最開始沒有文字,但是又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得不學習漢字。在當時的東亞中國又是文明古國,周邊很多國家還處於原始部落,漢人已經開始學習古人先進的文化知識了。在那時,日本不學習中國,就學習朝鮮,且朝鮮在當時也學習的中國。所以,中國的漢字就是從朝鮮先傳入日本的。

日本的漢字是如何傳入日本的,我們先來了解一段日本歷史。中國關於日本的最早記載出自《後漢書》,倭國派使者向光武帝劉秀朝賀,當時也沒有什麼貢品,光武帝見使者矮小,就賜予了一塊“漢委奴國王”金印給使者。到了漢安帝時期,日本挑選了160女奴獻給漢朝皇帝。東漢末年,倭國發生暴亂,一個叫“邪馬臺國”的九州國家異軍突起,管理著30多個倭人小國家,而國王是一位女性叫“卑彌呼”。三世紀中期,日本本州島中部興起了一個國家叫“大和國”,當時的大和國應該和邪馬臺國並存在日本列島上。公元285年(應神天皇十六年),朝鮮半島上的百濟人王仁攜帶《論語》10卷,《千字文》1捲來到日本,漢字這時開始傳入日本。

日本人為了看懂中國書籍,那麼就要學習中國漢字。所以,大批中國和朝鮮移民進入日本。那是處於東漢末年,藩鎮割據中國戰亂不對,逃難的大陸人正好給日本大和國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也許就是這一批人,使大和國要強於日本其他國家,所以到了五世紀,強大的大和國逐漸統一了日本列島。

公元645年,日本大和國的孝德天皇開始改革。從公元285—645年,從應神天皇時期漢字傳入日本,到孝德天皇改革,期間經歷了360年的時間,說明這360年的時間,漢字已經逐漸深入日本各社會階層。所以,公元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在國內頒佈《改新之詔》,全盤學習中國唐朝的文化制度以及律令制度等,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大化改新”。所以,現在的日本都保留著很多唐朝時期的文化。不過漢字剛到日本也是水土不服,畢竟是讀音有出入,所以在此後的漫長歲月當中日本人始用漢字的楷書偏字,造出了“片假名”,接著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出了“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註日本語音之用。其實,這個和中國現在的拼音差不多,都是以漢字注音,方便閱讀。當然,對於日本的漢字歷史,目前也不是很清楚,其實他們的一些讀音可能和我國的古漢語發音有點接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