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國的張魯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漢中是個什麼樣的政權?

童嘔霸


張魯在三國中算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說他特殊,是因為既是三國時期道教中唯一一個稱霸一方的諸侯,更是眾多諸侯中唯一自封天師的諸侯,赤手空拳起家,通過五斗米教來控制和教化民眾,割據漢中20多年。

一是發跡之路比較另類。張魯的身世比較特別,他是大名鼎鼎的祖天師張道陵的孫子,“嗣師”張衡的兒子,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他還有另一更特別的身份,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張魯的從政之路也是非常特別。根據劉焉傳和《後漢書》記載,張魯因其母與劉焉的關係,被封為督義司馬,掌兵攻打漢中後,脫離劉焉,擁兵自立,張魯是依靠五米鬥教教眾的支持,逐步在漢中站穩腳跟。朝廷對張魯割據的漢中鞭長莫及,不僅沒有徵討他,反而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允許他向朝廷進貢,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

二是治國方式非常奇特。張魯是“三國唯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軍閥”,他在漢中搞政教合一,自稱“師君”,以黃老無為之策統治漢中。他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所有前去找張魯求道的人,一開始都稱為“鬼卒”,成為中層骨幹之後稱之為“祭酒”,到了祭酒這個位置就可以領導一些部眾,更頂層的就是“治頭大祭酒”。他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會得罪鬼神致病,對犯罪的人三次寬恕,如果還未改正才會增加懲罰,如果是小過錯,就懲罰修路百步。還要求春夏兩季不能屠殺和酗酒。在當時戰亂的三國,漢中儼然成了漢末動亂年代中的一個世外桃源。毛主席評價說: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30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

三是人生結局很是圓滿。張魯在漢中統治了20多年,這期間,雖然北有韓遂、馬超,南有劉璋這兩個強大的鄰居,都經常不時的派兵騷擾,但憑藉地利天險,以及轄內民眾的團結,也算是穩固。但後來曹操滅了韓遂、馬超,劉備滅了劉璋,張魯的麻煩就來了。這新來的兩位實力更強大,哪一個張魯都惹不起。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討張魯,一直攻打到了陽平關。張魯知道在劫難逃,想投降曹操。但其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有人勸說張魯投劉備,張魯氣憤地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於是採取不抵抗政策,棄城逃往巴中地區,將倉庫裡的金銀財寶都留下,用這種方式側面告訴曹操歸降之意。曹操到達南鄭後,讀懂了張魯的心意,對張魯以客禮相待,接受張魯的歸順,封他為鎮南將軍,閬中侯,食邑一萬戶,張魯的五個兒子也封為列侯,同時和張魯結為兒女親家。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跟隨他北遷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五,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後來元朝追封張魯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張魯在漢中建立的政權,在漢末軍閥中是獨樹一幟,比較有特色。它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究竟有什麼特點呢?它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第一,政教合一的政權

據說張魯是漢初名臣張良的後代,祖父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張陵。張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以張天師之名聞名天下。張陵在川蜀鵠鳴山學習道術,寫了一本《老子想爾注》,收受門徒時,門徒要敬獻五斗米,故而稱為“五斗米道”。張陵死後,他的兒子張衡(非天文學家張衡)成為第二代天師,後來張魯繼承其業,成為第三代天師。

張魯不僅是個宗教領袖,也成為重要的軍閥頭目。

在劉焉主政益州時,張魯受其重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後來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一起發兵奪取漢中。張魯頗有野心,襲殺張脩,奪其部眾,盤踞漢中,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劉焉死後,劉璋繼任益州牧,由於張魯不願歸順,劉璋大開殺戒,把張魯孃家親戚都殺掉。

張魯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與中國其他各地政權完全不同。不置長吏,各部首領都是宗教大頭目,稱為治頭大祭酒。初學者者叫“鬼卒”,而信教者則稱為“祭酒”。這種特殊的政權模式,在中國獨樹一幟。

第二,陽平關之戰,曹軍奇蹟般反敗為勝

曹操平定涼州後,下一個目標,便是盤踞於漢中的張魯。

公元215年,曹操親征漢中。

當曹軍抵達陽平關(陝西勉縣)時,張魯惶恐不安,打算舉旗投降。他的弟弟張衛不以為然,陽平關依山伴水,山勢陡峻,萬夫莫敵,豈能輕易拱手讓出呢?他拒不投降,沿著山嶺修築堡壘,綿延十餘里。

曹操抵達陽平關外,親自偵察地形後,心中懊悔,因為這裡地形險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過,既然來了,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張衛還是有兩把刷子,營壘佈置無懈可擊,曹軍仰攻,山勢太陡難以攀爬,每前進一步都困難重重。張衛居高臨下,箭矢如雨,擂木巨石從山頂砸下,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望山而興嘆,前進不得,後勤運輸也跟不上,眼看軍中糧食一天天少了,纏鬥下去,不是辦法。

就在曹操打起退堂鼓時,一個偶然事件,竟然改變戰爭進程。這個事情說起來十分蹊蹺,有一支曹軍部隊奉夜撤退,豈料迷了路,誤打誤撞,竟然闖入張衛的一個營壘。這個營壘守兵沒料到大半夜的曹軍會殺到這裡,猝不及防,竟被曹軍攻破。曹軍竟在無意中撕破敵人堅不可摧的防線,幸運女神對曹操可算是眷顧有加!

戰場形勢發生變化了,曹操自然不撤退了,果斷從突破口發動反攻。失去天險的張衛如何抵擋,防線全線動搖,兵敗如山倒,他自己也匆匆逃去。

天險陽平關失守,張魯洩氣了,他逃出南鄭(漢中治地),退往巴中,與盟友、蠻族首領杜濩、樸胡聯合,繼續抵抗。

第三,張魯投降曹操

曹操留下夏侯淵鎮守漢中郡,張郃、徐晃兩員大將為其副手,繼續對張魯施壓。


在曹軍強大軍事壓力下,與張魯結盟的蠻族首領樸胡、杜濩、任約等先後歸順中央。巴郡被分割為巴東、巴西、巴三郡,樸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任約為巴郡太守。

樸胡、杜濩、任約等投降曹操後,張魯勢單力孤,已是孤家寡人。這時,佔據蜀地的劉備想乘機拉攏張魯。他派黃權為護軍,率領諸將接應張魯。

不料此時,張魯頂不住了,向曹操投降了。

張魯為什麼會向曹操投降呢?原來在逃離南鄭時,由於來不及帶走,他把府庫裡大量金銀財寶都留給了曹操。當時有人說:不如放把火燒掉,不能落入曹操手中。張魯拒絕這個建議,他把府庫封了,自己帶著軍隊走了。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自己留一條退路。

果然,曹操入城後,見到府庫中的財物完好無損,羅列整齊,就明白張魯的意思。他判斷張魯並沒有拼死抵抗的決心,於是也不急著追擊,甚至還派人前去慰問張魯,感謝他為國家保存許多物資。

曹操的態度,對張魯最後投降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時張魯的盟友都投降曹操了,他孤掌難鳴,權衡利弊後,決定放下武器,向朝廷投降。曹操也很慷慨,授予他鎮南將軍之銜,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張魯的五個兒子以及部下閻圃也被封為列封,算是風風光光了。以前投奔張魯的關中將領程銀、侯選以及馬超舊將龐德也一同投降,曹操同樣優待有加。

至此,張魯在漢中營造的政教合一的政權,最終被曹操吞併。


君山話史


現在提起古代歐洲或者阿拉伯國家,總離不開“政教合一”四個字,即宗教和政治相結合。事實上,這樣的國家,咱們在近兩千前的東漢末年就有過。

這便是張魯在漢中所建立的張魯政權!

說起三國,咱們一般的印象就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或者說之前的群雄割據,比如袁紹、劉表、張繡等等,是東漢末年所形成的一個局面。其實在三國之前的軍閥混戰時代,還曾經有過一支相當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這就是張魯政權,其雄踞漢中三十年。

張魯何許人也,據說他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當然真實性有待考證。而他的祖父則是大名鼎鼎的張天師張道陵,道教創始人之一。道教中的五斗米教派,就是奉張道陵為祖師爺。而張道陵死後,五斗米道系的首領之位就有張魯父親張衡(不是發明地動儀的那位哦)繼承。而張衡死後,五斗米道便傳到了張魯手裡。

張魯曾經是益州牧劉焉的手下。不過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卻不怎麼喜歡張魯這個人。劉璋派人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家眷,還派出手下討伐張魯。不過張魯技高一籌,總能夠化險為夷!

後來張魯索性自建山頭,襲取巴郡,雄踞漢中。而作為五斗米教派的首領,張魯曾經用這個教派的思想,統治百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當時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所以張魯擁有很大的群眾基礎。

當然,張魯政權之所以能夠在漢中盤踞三十年而屹立不倒,不僅僅是其廣大的信徒基礎。他的統治思想相較於當時的各地軍閥,也要更加平和仁德,他教人誠信,不施嚴法,犯法者還有三次被寬恕的機會,(不知道“事不過三”這句俗語是不是這樣來的? )

除此之外,他還開設“義舍”,賑濟那些趕路的饑民。就是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義舍”吃飯吃肉都不要錢。如此寬惠的政策,在加上當時漢中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張魯政權, 在東漢末年頗具實力。這也使得周邊軍閥不敢輕易去招惹。


當然張魯自己也很聰明,他為人低調,一直人緣都不錯。

當時東漢政權由曹操把持,但是當時曹操沒有多大的精力去管他,就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以示拉攏。

而當然許多人認為漢中實力強勁,兵強馬壯,主張讓張魯自立為王!

不過另外有一個叫閻圃的屬下卻是建議,當時張魯雖然發展的不錯,但還沒有強大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根基尚且不穩。如果這時候就稱王,大家都會把張魯當成首要的討伐對象,這對於這一支割據勢力來說,太不利了!

正好,漢中地區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可以保證糧草的充足!而且漢中的周圍,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閻圃建議張魯應該韜光養晦,暗中壯大自己的實力。等到將來時機成熟了,再自立為王!

而張魯最終接受了這一建議!

事實上,後來明朝朱元璋所實行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與張魯的這個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因為這樣的策略,使得張魯沒有成為各路反王的首要征討目標,得以存活長達30年。

當然,這也使得後人在討論三國時代的時候,只會關注到魏蜀吳三個國家,但是總會忽略掉張魯政權,畢竟張魯並沒有真正成立自己的國家!

最終曹操騰出手後,率軍十萬征伐漢中,張魯迫於形勢,感念百姓,不願生靈塗炭,最終選擇了投降 。而曹操也是給與優待,封其為侯,食邑萬戶,名副其實的萬戶侯。這在東漢已經是為臣者最高榮譽了。

算起來,這也是得以善終了!


白話歷史君


張魯取得政權後,實行了政教合一的統治,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其組織機構,“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三國志》)。就是用道教大小首領“祭酒”來代替職官長吏。巴、漢民信在五斗米教,其教義是“有鬼論”。認為人無時不受鬼的監督,鬼能根據人的行為而賜福或降災。因而初入道的一般教徒稱為鬼卒,部門首腦和統率鬼卒的稱為祭酒。其中統率鬼卒多者稱治頭大祭酒,治頭大祭酒下可轄若干祭酒。負責部門事務者有督講祭酒(主管軍事,馬超曾任此職)、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發奸令”,即主管教化)、宣威祭酒(主管刑罰)、查氣祭酒等。總首領張魯自號師君,並尊祖父張陵為天師,在陽平關(陝西勉縣西)對面白馬山上的張魯城內建天師堂,成為當時五斗米教的總部。該堂當時是否為該教的最高治所陽平治,無法考證。  張魯以道內祭酒代行行政職權。“祭酒”一詞本是漢時俗語對人的尊稱(範文讕《中國通史》),又是五斗米教內部對有身份的道徒的尊稱,聽起來總比百姓害怕的官吏名稱要親切得多。加之如此簡化的行政機構,既提高辦事效率,又減輕民眾負擔,因此“民夷便樂之”。  各祭酒以所在“治”的轄區管理各項事務,即道官以教區行使行政職權和司法權。據任繼愈《道教史》載,張魯在原二十四治的基礎上,在巴、漢又增加八治(其中四治是張魯在佔漢中前所置),共三十二治,即三十二個教區(行政區)。這些教區由治頭大祭酒管轄。並在教區內設天師堂,作為祭酒治所和教民從事宗教的活動場所。


南北拾芳


張魯在漢末亂世的軍閥中絕對是一個另類的存在。

東漢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宗室劉焉請求放任地方,被朝廷任命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經過兩年的經營,劉焉控制了蜀郡,開始謀求外擴,將目光投向了地理位置優越的漢中。

古人稱: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為了奪取漢中,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焉命張魯為都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一同領兵,攻打漢中太守蘇固。

而之所以任用張魯和張修,是因兩人身份的特殊。

張魯乃天師道開創者張陵之孫,張陵在鶴鳴山傳道,民間更有其青城山“除鬼”,並在青城山改造“鬼城”,以鬼道治民的說法。張氏一族在蜀郡的影響很大,傳至張魯已是三代。

劉焉入蜀以來,張魯的母親便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張魯因此而發跡,成為劉焉手下的親信將軍。

至於張修,則創立了五斗米道,百姓信奉甚眾,曾多次在蜀郡和漢中組織起義,民間號召力很強,在歸順劉焉後,也成了獨擋一面的大將。

在張魯和張修一同領軍攻打蘇固,佔領了漢中後,張魯趁機又襲殺張修,吞併了他的部眾,並隨即截斷斜谷道,切斷了漢中與大漢朝廷的聯繫,使得蜀郡和漢中處於半割據狀態。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去世,其子劉璋接任益州牧。

繼位的劉璋為了事實上吞併漢中,便以張魯不服調遣為由,殺張魯母及其家室,然後派兵攻打張魯,但被張魯擊敗,於是漢中正式獨立。

張魯割據漢中後,“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因五斗米教也被張魯吞併,在整合教眾後,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便成型。

新入教的信徒,被稱“鬼卒”,而首領稱“祭酒”,部眾多的則稱“治頭大祭酒”,而張魯則為“師君”,統領全部教眾。

這樣一來教中的職務替代了地方官職,祭酒等首領既管理教務,也管理行政,治理地方,漢中地區的治理全部運行在五斗米教的體系之內。

並且張魯以教義治理百姓,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修路補過,建立義舍,寬刑、禁殺、禁酒等,而深受百姓歡迎,絕大多數百姓都開始信道。

在漢末的亂世當中,漢中的張魯可謂是一股清流。

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徵漢中,張魯投降,漢中的政教合一政權才宣告瓦解。


雲談青史


首先,我們所說的三國時期,就是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之間,魏蜀吳三足鼎立時期,起自220年,結束280年。

當時,主要是三種勢力,一是軍閥割據勢力,二是宗教勢力,三是山賊勢力,而這個張魯所建立的政權,則屬於兩合水兒,軍閥加宗教勢力的混合體!

張魯號稱自己是西漢張良的十世孫,這一點,如同劉備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有異曲同工之妙,子由也無從稽考,但是,天師道(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五斗米道)第一代天師長道陵卻真是張魯的祖父,張魯也由此成為天師道第三代天師!

當時的東漢王朝正在不遺餘力剿殺黃巾軍,無暇西顧,張魯直接據漢中自立,東漢王朝為懷柔起見,給了張魯一個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銜,這樣,張魯在巴蜀,漢中地區趁機推行自己的天師道,也就是五斗米道,建立了陝川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在他所創立的政體中,張魯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不斷進行實踐,去打造一個農民階級渴望中的理想國。

行政規劃上,與歷代政權截然不同,全統治區域內,設立24治,以“治”為管理單位,各治以祭酒為管理行政,軍事,宗教等事項。

以《道德經》為理論經典,設立“靖廬”做為病人思過修善的所在,對違法的人,規定事不過三,而後動用刑法,施行禁酒,設立“義舍”,教導人們不蓄積私財,多餘的米,肉交義舍,供過往之人食用。

就這樣,在群雄林立的三國時期,張魯的理想國竟然存在了30年。

投降曹操之後,曹操絲毫也沒有難為張魯,又被封為鎮南將軍,而且,張魯家眷,徒眾浩浩蕩蕩遷往鄴城,安居之後,張魯照樣四處宣講他的理論,五斗米道的信眾不減反增,連我們熟知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

後世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稱他為三國時期唯一的一個理想家!

毛澤東主席在八屆六中全會上向大家推薦學習《張魯轉》,借古論今,充分肯定了張魯當年所進行的理想國烏托邦的實踐探索。


子由拍案驚奇


與曹操和諸葛亮這些歷史巨星相比,張魯只能算一個小人物;與長安,洛陽,荊州這些歷史名城相比,漢中也遜色很多。但張魯及他所建立的漢中政權,在三國時期卻別具特色,而且在三國的歷史形成中,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張魯的祖父張陵,在西川創立了五斗米教,三傳至張魯。五斗米教以《老子:五千言》為經典,創立道教,入教者,助米五斗,故號五斗米教,。張魯先依附益州牧劉焉,後在漢中割據獨立,自建政權。他將政教合一,建立了一套由低到高的宗教統治秩序,即一,不立官吏,而以大,小祭酒負責管理部眾;二,提倡誠信,不許欺詐;三,建立義舍,給過往者提供飯食;四,有犯法者,必恕三次而後施罰。當時天下大亂,獨漢中盆地如世外桃源,四方信道者或難民時或慕名而來,使漢中出現了"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政通人和,民夷便樂之"的景象,如此"垂三十年"。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都把戰略目光投向了西蜀和漢中。劉備佔據蜀以後,漢中便成了魏,蜀爭奪的焦點。曹操先得,張魯降曹(得善終)。後劉備又趕走了曹操勢力,佔據漢中,稱漢中王。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從當時區域講,張魯是整個中華地區政教合一的第一人,而且也是當時以至後來的唯一一人。

從執政理念講,以教治國,小康社會、世界大同、分級管理的思想顯而易見。

從理念來源講,他是中華本土產生的,根植於中華、實踐於中華的理念。一一張魯偏居漢中,估計沒有受外來思想影響。

對宗教影響講,影響了道教的發展,第一次有了大規模的社會實踐,並且獲得了階段性成功。張魯離開漢中後,後來者沿用他的思想,傳說影響漢中60多年。並且道教以他為天師(好像是第六代)

對當地影響講,產生了佛道融合之勢,影響當地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

一是漢中前廟後道的建築特多。這在其他地區基本上沒有。

二是百姓佛、道同拜,普通人基本分不清廟或道觀、和尚或道士的區別,以及分別供奉誰。

三是崇從自然、小富即安。開疆拓土、奮力打拼的思想基本不會長久,去外地打工、工作的人也不是很多。

四是百姓純樸善良,相互幫助,一般沒有害人甚至沒有防人之心。這一點隨處可見。

五是自然生態保護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環境優美。

個人看法,僅作交流,不一定正確。


大山江南岸


張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政教合一政權的人,並且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可以說他弟是繼方的軍閥,又是一個宗教派別的領袖。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對張魯有如下的記載:

五斗米道,天師傳人

張魯字公祺,是沛國豐縣人。祖父張陵,客居蜀中,在鵠鳴山中學道,編寫道書來蠱惑百姓,凡是跟從他學道的人都交五斗米,所以世人又稱之為米賊。


張陵死後,他的兒子張衡繼續實行他的道法,張衡死後,張魯又繼續實行。因此,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

張劉交惡,政教合一

益州牧劉焉,任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率兵進攻漢中太守蘇固。張魯便襲擊張脩將其殺害,奪取他的部眾。

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接替他的位置,因為張魯不順從,便把張魯的母親及全家宗室全部殺掉。張魯便割據漢中,用鬼道教化民眾,自己號稱師君。

御民有術,漢中大治

那起來學道的人剛來的全都稱作鬼族,接受道教並堅信不疑的成祭酒。祭酒各自領其部眾,部眾多的稱為治頭大祭酒。對入道者全都教導他們誠信不欺詐,如果有病要先懺悔自己的過錯,這些做法大多與黃巾軍相似。

各個祭酒全都在自己的教區內新建義社,義舍如同今天的驛站旅館,又準備義米義肉懸掛在義舍中,過路人根據自己的飯量大小吃飽為止,如果拿到過多,鬼道就會讓他生病。入道者如果犯了法,先原諒他三次,再犯就要刑法懲治。教區內不設置縣令縣長,都由祭酒來治理,漢族和少數民族百姓都認為很方便,樂於接受。



張魯雄踞漢中將近三十年,漢朝末年沒有能力對他進行征伐,便派使者到漢中任張魯為鎮民中郎將,兼任漢寧郡太守,而張魯與朝廷的關係,不過是送一點貢品而已。

不戀虛名,以退為進

漢中百姓有人從地下挖出一枚玉印,下屬們想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巴西人閻圃勸張魯說:“漢水流域的民戶超過十萬,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四面屏障險要堅固。以此上可匡扶天子,可以做齊桓公、晉文公,其次像竇融那樣也不失享有富貴。如今你奉皇帝命令任命和設置官員,足以發號施令,不用稱王。希望您暫時不稱王,不要成為首先遭殃的人。”張魯聽從了他的話。韓遂、馬超作亂,關西百姓有數萬家從子午谷投奔張魯。



建安二十年,曹操從散關出武都郡征伐張魯,到達陽平關。張魯想獻出漢中投降,他的弟弟張衛不肯,率領數萬人憑藉陽平關拒守。曹操攻破陽平關,張為逃入蜀中。張魯聽說陽平關已經陷落,準備叩頭投降。閻圃又說:“如今因為迫不得已而投降,功勞必輕,不如先抵禦一下,然後投降,這樣功勞比多。”

歸屬朝廷,聯姻曹操

於是張魯便奔南山進入巴中。左右想把寶貨倉庫全部燒掉,張魯說:“我本來想投降朝廷,而意願還未能實現,如今的逃走,是躲避朝廷銳利的兵鋒,並沒有惡意。寶貨倉庫應該歸國家所有。”便把倉庫封好才離去。曹操進入南鄭,對張魯的行為特別讚許。又因為張魯本來就有歸降善意,派人對他進行慰問勸說。



張魯邊帶領全家出來投降,曹操親自迎接並任他為鎮南將軍,用客禮對待他,封爵為閬中侯,封邑一萬戶。又封張魯的五個兒子以及閻圃等人都為列侯。為兒子彭祖娶張魯的女兒為妻,張魯去世加諡號為原侯,他的兒子張富承襲爵位。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在三國時代,是男人的天下,女性們沒有尊嚴與人權。熟讀三國時會發現,馬超很悲劇,本來有著不俗的戰績,可是遭到了滅族之禍,又在小陰溝中帆船了。最後不得不投奔劉備,可是一腔熱情卻沒有揮灑的平臺,鬱鬱而終,生命結束在47歲那一年。

不要為他感到悲哀,因為馬超的結果,都是咎由自取。為什麼遭遇滅族之禍?還不是他為了保全自己的勢力,不顧及老老小小兩百多口人,直接發動了潼關之戰。後來的各種遭遇,也是因為他的野心太大。他不值得可憐,真正可憐的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庶妻董氏,被丈夫牽連,一生很悲慘。

據說,當時馬超到了漢中,在張魯手下討生活。本來張魯想讓他做自己的女婿,可是發現此人的人品不行,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在歷史記載中,馬超在漢中有家室,董氏為他生了兒子。可是後來馬超發現張魯沒有什麼大作為,就偷偷給劉備寫了請降書,並且偷偷帶走很多部下。他沒有舍下自己的部下,20歲卻拋棄了董氏與孩子。這是不負責的男人,沒有想過自己的背叛會牽連這對母子嗎?

開始的時候,張魯沒有因為馬超的背叛而遷怒他的老婆與兒子,反而覺得他們是孤兒寡母,給予了很多照顧。可是,曹操來到了漢中,張魯投降了。因為曹操與馬超有一些陳年的恩怨,對他的家人也不會客氣。那年她25歲,曹操硬生生逼張魯殺掉了她的兒子,想想一直相依為命的兒子被人殺害,作為母親該有多痛苦?

痛苦的遭遇沒有結束,董氏長得不錯,自然沒有逃過曹操的魔掌。不過曹操沒有將董氏囚禁在自己的後宮,反而將其賞給了張魯的手下,令這位可憐的女子成了玩物。

有人說,她為什麼不反抗呢?在男權時代裡,弱不禁風的女子如何反抗?別說曹操與馬超有舊怨,即使沒有,董氏也逃脫不了做玩物的命運。就連孫夫人都是這樣,自幼被家人捧在手心裡,可以隨意的舞刀弄槍。可是依舊擺脫不了為政治犧牲的命運,在花兒一樣的年紀裡,嫁給了四十多歲的劉備。還有義士臧洪的寵妾,被剁成肉羹,十分殘忍。這就是舊時代的落後,女人只是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